成都銀行衝刺A股 淨利下滑存憂

IPO 成都銀行 經濟 中國人民銀行 時代週報 2017-05-18
成都銀行衝刺A股 淨利下滑存憂

CFP 供圖

時代週報記者 曾令俊 實習生 向海霞 發自廣州

成都銀行又出現在首發排隊企業名單中。在4月底證監會披露的首發排隊企業名單中,成都銀行榜上有名,“目前最新的狀態還是處於預披露階段。”5月11日,成都銀行上市辦相關負責人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招股書顯示,成都銀行本次擬發行不超過8億股,發行後總股本不超過40.51億股,該行擬赴上交所上市,保薦機構(主承銷商)為中信建投。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是成都銀行第三次謀求A股IPO。2015年11月,因“申請文件不齊備等導致審核程序無法繼續”而被中止審查;2016年上半年,成都銀行重歸排隊序列,但7月,該行的上市狀態再次變更為“中止審查”。此次成都銀行能否成功登陸A股,值得期待。

想要上市也並不容易。根據最新的招股書,近些年成都銀行淨利潤呈下降趨勢。2013-2016年,其淨利潤分別為29.73億元、35.52億元、28.21億元、25.83億元,除2014年比2013年淨利潤增長19%左右以外,後面兩年都是負增長。

成都銀行稱,影響淨利潤的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受央行降息及市場收益率下降的影響,淨息差和淨利差連續兩年持續收窄,利息淨收入有所下降;二是受宏觀經濟和主要經營區域經濟環境等因素影響,信貸風險持續暴露,成都銀行計提貸款減值損失有所增加。

截至2016年末,成都銀行的不良率為2.21%,遠高於其他城商行;撥備覆蓋率為155.35%,比上一年下降4個百分點,在監管紅線附近遊走。

時代週報記者根據招股說明書梳理,成都銀行不良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在於,製造業不良率快速攀升,達到8.23%。

坎坷上市路

公開資料顯示,成都銀行前身是1997年成立的成都市城市合作銀行,1998年更名為“成都市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完成對資不抵債的成都匯通城市合作銀行資產的接收工作,2008年更名為“成都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成都銀行的上市之路早在6年前就開始籌劃,這已是成都銀行第三次出現在IPO排隊隊列中。

2011年6月,成都銀行臨時股東大會上審議並通過了其IPO相關議案。2012年4月6日,成都銀行向證監會遞交IPO申請,進入等待審批階段。然而,後來IPO暫停,此間多個銀行都轉投香港上市。

但就在成都銀行IPO申報過程中,2013年9月,掌舵9年且一手推動成都銀行上市之路的原董事長、行長毛志剛,因涉嫌受賄被“雙規”,2014年4月成都市檢察院對毛志剛偵查終結,移送審查起訴。

與毛志剛一道被查處的,還有原成都銀行董事吳忠耘,其同時也是成都銀行第一大股東成都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原董事長、黨委書記。隨後,成都市原財政局長李捷於2013年2月起擔任成都銀行黨委書記,2013年9月接任成都銀行董事長職務。

成都銀行彼時在招股書中提示:“本行可能面臨聲譽風險。”同時還表示:“可能因為經營、管理及其他行為遭受負面評價,從而導致本行的業務開展及經濟價值受到不利影響。”

2014年6月30日,成都銀行終於在證監會網站預披露了招股書,搭上了6月末的預披露“末班車”,在上市路上邁出實質一步。

然而到了2015年,此前一直處於正常排隊名單之中的成都銀行首遭“中止審查”,原因為更換會計師,從而觸發證監會規定的首發中止審查“情形一”,即“申請文件不齊備等導致審核程序無法繼續”,這也是該行首次退出正常排隊名單。

據證監會相關規定,項目簽字會計師發生變更,屬於申請文件不齊備而導致審核程序無法繼續的情形,故成都銀行及中介機構根據證監會規定,需要報送中止審核申請。

去年上半年,成都銀行迴歸排隊序列,但是7月份又因“發行人主動要求中止審查或者其他導致審核工作無法正常展開”,被“中止審查”。成都銀行再次成為同批次等候A股上市的城商行中,唯一一家未通過發審委審核的銀行。

被中止審查的原因在於:2016年7月,由於5位獨董兩名辭職,導致該行獨立董事人數暫不滿足證監會“董事會成員中應當至少包括1/3獨立董事”的要求。

而就在近日,第三次衝擊IPO的成都銀行出現在證監會“預披露”名單上。

此次發行前,成都金控集團持有成都銀行6.52億股,佔比20.07%;豐隆銀行持有6.50億股,佔比19.99%;渤海基金管理公司持有2.40億股,佔比5.92%;其他股東合計持有17.09億股,佔比40.39%。發行後,豐隆銀行持股比例將下降至16.05%,仍為第二大股東。目前,成都銀行暫無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

製造業不良率高企

但上市並不容易。成都銀行最新披露的招股說明書中暴露出利潤下滑、不良率高企等多種問題,無不成為該行IPO的潛在阻力。

據成都銀行招股說明書梳理,該行的不良率遠高於2014年。截至2016年末、2015年末和2014年末,該行不良貸款率分別為2.21%、2.35%和1.19%。

對此,成都銀行解釋說:“主要原因是受宏觀經濟形勢影響,部分企業還款能力下降,本行下調了部分貸款評級。報告期內,本行持續加強公司信貸風險管理政策與執行力度,增強信用風險的控制;積極調整客戶結構,加強對低質量公司客戶的主動壓縮和退出;同時進一步加強不良貸款處置回收力度。”

時代週報記者根據招股說明書梳理,成都銀行不良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在於,製造業不良率快速攀升。截至去年年底,成都銀行投向前五大行業的貸款佔全部公司貸款的71.67%,前五大行業為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房地產業、製造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以及批發和零售業,其佔比分別為21.74%、15.79%、13.10%、11.42%、9.62%。

數據顯示,該行去年製造業的不良率為8.23%,遠遠高於2015年的4.65%和2014年的1.51%。製造業不良率上升的主要原因為經濟增速放緩,部分傳統制造業產能過剩,面臨去產能去庫存壓力;企業項目前期投入大,回收週期長,資金鍊緊張,導致企業經營困難,抗風險能力和還款能力大幅下降,貸款到期無法償還,形成不良。

同時,成都銀行通過對“兩高一剩”行業信貸進行總量控制,主動退出了“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金屬製品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製造業”等子行業中的一批風險企業,貸款規模逐年減少。

成都銀行一直是比較敢於在房地產行業“放手”的城商行,該行2016年前兩大客戶均屬於房地產行業。截至2016年12月31日,個人購房貸款餘額287.08億元,佔個人貸款總額的84.17%,個人購房貸款餘額同比增長20.72%,但不良率遠遠低於平均水平。

為有效控制房地產業的信貸風險,該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制定了房地產信貸政策,明確了房地產信貸導向和貸款准入條件,推行了“名單制管理”和差別化信貸政策。

去年,成都銀行通過多種方式壓縮不良貸款,全年通過核銷方式處置不良資產26.91億元。按五級分類,該公司不良貸款轉為正常貸款合計金額為26257萬元,其中重組上調金額為1294萬元,非重組上調金額為24963萬元。

同時,該行表示,在充分考慮分支機構及個案的具體情形下,逐戶擬定月度推進表,同時逐戶確定部門承辦人,區分重點案件、一般案件進行分類管理,做到責任到人,對不良資產清收工作實行精細化管理。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在線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