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ver 21全面退出:中國服裝市場再難“躺贏”

4月25日,知名美國快時尚品牌Forever 21的天貓官方旗艦店發佈公告顯示,該品牌天貓旗艦店將於4月29日暫停運營,並關閉中文官網和京東的旗艦店,即日起到5月30日處理商品退貨。

並宣佈,在仔細考慮了消費者需求變化和盈利能力後,將於近期正式退出中國市場。

標誌性的美國快時尚品牌Forever 21,在中國經過8年之久,至此正式敗退中國市場。

Forever 21全面退出:中國服裝市場再難“躺贏”


近幾年包括New Look、Asos、Topshop、Forever 21等國外服裝品牌,接連敗退中國市場,原本“外國品牌”這幾個字一向是國內市場的金招牌,當年讓一眾國牌吃了不少苦頭,特別是像森馬、美特斯邦威、以純等時尚休閒品牌。

而現如今,外國品牌在中國市場想要取得成功,難度升高了不止三個段位,就像青銅到王者的距離啊。到底是什麼原因,今天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快時尚堵嗎?

Forever 21的定位與Zara、H&M、優衣庫同是定位快時尚。在業績方面快時尚的增速已經大步放緩,像Zara母公司2018年銷售額全年僅增長3%至261億歐元(約291億美金)。電商渠道成為集團業績最主要的增長動力。

H&M最新12個月經營業績全年收入增長5%,達到227億美元。在線銷售額增長22%,達到300億瑞典克朗(32億美元)。而優衣庫於2019年第一季度,淨利潤同比增長9.5%,大中華區已經成為其海外最大的增長來源。

整體看來,業績增速放緩,好在頭部已經站穩。但腰部以下的日子都不好過,有種“頭部以下都是腿”的感覺。

在開店方面,退出中國市場的New Look總共沒有開過幾家店,可以說是錯過了快時尚佔位的最佳時機。

而Topshop最多的時候是120家門店。Forever 21則是在2011年進入中國市場,最高峰門店數量僅20家,至宣佈退出中國市場僅剩不足10家門店,且多在一線城市。

Forever 21全面退出:中國服裝市場再難“躺贏”


2018年H&M在中國內地28個城市共開設了33家新門店,整個2018年,H&M在中國內地153個城市共擁有465家門店。

Zara母公司旗下品牌矩陣門店共580家,優衣庫則是673家。

三大快時尚品牌的門店數量達到1700家,基本已覆蓋中國的一二三線主要城市。且新開店以下沉市場為主要佈局點,最高的優衣庫是100家門店/年。

在渠道上,Zara、H&M、優衣庫的發展速度及健康度都保持較高水平,消費者可以很輕鬆的在主要商圈看到他們,並且已經得到消費者的高度認可,而這對Forever 21來說卻並沒有。

Forever 21全面退出:中國服裝市場再難“躺贏”


Forever 21的“夢想”與“現實”的交錯

在看品牌定位的時候,我們發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Forever 21其目標消費群體是在15-25歲的年輕消費群體。但你有沒有發現,這幾年中國年輕消費群體正在經歷著巨大的變化。

首先看一組數據,奧美中國發布了中國新一代奢侈品牌消費調研白皮書,現在中國千禧一代對奢侈品有著巨大的購買慾望。

該報告強調,中國19歲至30歲人群的總消費份額將從2016年的45%增長到2020年的53%。

到2024年,中國奢侈品消費者將佔全球奢侈品消費總額的40%,而2017年這一比例為32%。

三分之二的奢侈品消費者年齡在18歲至30歲,這與Forever 21的定位年齡層級有很大的重合面。

但這並不是絕對說消費奢侈品的年輕人不會買Forever 21,只是說Forever 21的定位與消費現狀存在很大的競爭衝突。

比如千禧一代在消費習慣上喜歡高端一點的,且我相信更多是在一二線城市。

也就是說一二線城市的年輕消費者對相對低端(至少說價格低)的Forever 21並不感冒,而Forever 21的渠道佈局卻更多的在這些不感冒的人群中間。

而Forever 21這幾年就一直在關店,並沒有真正理解年輕消費者,以至於沒有真正到有需求的市場當中去。

所以被Forever 21漏掉的三四線的年輕消費者不是在買Zara、優衣庫等國外快時尚,就是在買森馬、以純等國內時尚休閒品牌。

Forever 21的夢想是擁抱年輕消費者,而現實是抱錯了人。

淘寶的“擁抱”更緊

在面對年輕女性消費者的情況下,還有一個重要的競爭對手,那就是淘寶。

淘寶的出現絕對是對實體服裝消費的一個不小的衝擊。 年輕顧客的購買力相對低,就代表著品牌忠誠度就會相對較低 ,特別是在女性消費上。

阿里巴巴2018財年的總成交額達4.82萬億,淘寶2.689萬億佔比55.79%,天貓佔比2.131萬億佔比44.21%。同時,年度活躍買家超5.5億,移動端活躍人數超6億。

平均每個月有超過6億名用戶活躍在淘寶上,其中女性用戶每天打開10次,比男性多3次,無論是在一二線還是在城鄉。

而從阿里平臺孵化出了很多年輕的淘品牌,比如韓都衣舍、茵曼等。而Forever 21在此競爭環境下,並沒有發揮出力量。

沒有本地化的特色菜都不是好菜

參觀的特色菜一定要融合當地人的口味進行調整,不然是絕對不好賣的。

然而Forever 21貌似不懂這個道理,產品、體驗與本地的消費喜好嚴重不符。

較為嚴重的是很多人抱怨Forever 21的尺碼與版型問題,以西方人的版來賣給當地人,結果就是服裝尺碼太大了,根本不合體,特別是女性消費者。

另據資料顯示,當女士的連衣裙銷售佔比超過40%的時候,Forever 21的類別卻滿足不了國內消費者。

按快時尚的“快”字來說,就應該把時尚更快的融合本土化,生產出適合當地市場的產品,然而Forever 21表現的卻相當慢。

更何況如今的時裝市場已經變的非常快,Forever 21很難提供給消費者一個具有本地化的產品選擇和體驗。

也或者說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零售環境中,Forever 21並沒有真正理解中國市場,就像之前說的Forever 21並沒有真正理解年輕消費者一樣。

Forever 21全面退出:中國服裝市場再難“躺贏”


優質產品的提升

本土品牌在快時尚進入中國之初確實受到了一定打擊。就像在商業地產拿補貼給外國品牌之時,在房東把最好的位置給快時尚品牌之時,就註定了會出現本土品牌的反擊。

而且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服裝生產國,隨著近幾年供給側改革,加速升級,這就帶來了越來越多改變,這種改變正在影響消費者的認知。

比如國內品牌的質量並不比國外品牌差,相反Zara等快時尚品牌的質量與以純、森馬、美邦、安踏、李寧還存在差距呢。

而且到哪都能看到他們的店,所以給消費者提供優質的產品,並不是專屬中老年人的,年輕人也同樣注重。

所以我們總結Forever 21的失敗經驗來看,品牌對自身的定位要與目標戰場保持高度同頻,抓住發展的時機做頭部,日子就要舒服的多。

品牌跨區域發展,產品一定要融合本土化,沒有本地口味的特色菜都不是好菜,就算你的名字叫“佛跳牆”那也是徒勞。Forever 21的本土化問題一直未得到快速解決,導致消費者的拋棄,這是一個大問題。

品牌零售商想再像以前那樣輕鬆搞定中國市場?恐怕要費一番功夫了。要知道現在的中國市場,已經不再是起個外國名字就能“躺贏”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