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Intel要堅持在他的i系列CPU上集成顯卡?

為什麼Intel要堅持在他的i系列CPU上集成顯卡?

為什麼連高主頻i7也會帶核顯,這個問題是某些DIY PC的遊戲玩家,太高估自己的存在了。真的,DIY的PC遊戲玩家,真的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三大主機好像都是用OEM特殊規格的APU的。

INTEL的核顯,雖然遊戲性能上,大家都當是吹牛,但是在高清視頻播放等應用上,實際上是合格的。而且有一些不能放下獨顯,但是也需要一定的CPU性能和顯卡性能的場合,也是需要的。比如說把,當作移動工作站的筆記本,還有整個機箱和顯示器一體的一體機。

另一個原因,就是精簡產品線。

桌面其實早期的i5 i7,是有沒有核顯的版本的,或者那個時候就是不帶核顯的。而現在桌面級的奔騰,i3 i5 i7,為什麼都帶核顯?首先上面說了,肯定要有帶核顯的產品存在,並且哪怕是i7 也是有必要的。其次精簡產品線,不要讓產品線太長太雜,應該是最大的原因。

INTEL的產品線,實在太長了,桌面上本身已經根據主頻,就算是i3 i5 i7,每一個檔次裡面也已經有好幾個不同主頻的型號了。如果還要把這些產品,再一分為二,分成帶不帶核顯的兩個版本,那麼要多少數量?這對於消費級零售市場來說,顯然是沒有必要的。相對應的芯片方案和主板方案,反正所有的桌面主板方案,都會帶顯卡輸出端口,所有的芯片組也都支持核顯,那麼為什麼要設計兩套方案?這樣主板廠商也精簡了產品線。

桌面產品線,是提供給零售市場的,一般就是一個用戶買1個2個,這些用戶自己可以從已經存在的型號中,挑選出差不多合適的,多餘的功能和浪費掉的錢,對他們來說並不敏感。核顯這種東西,差幾十塊錢他用不上就用不上了,這點差價在零售中打個折就抵消掉了。

而工作站用的E3,有帶核顯,不帶核顯,帶核顯低功耗,不帶核顯低功耗的各類版本的,產品線鋪得很開。但就算性能垃圾,還不帶核顯的E3版本,會比i7便宜嗎?明顯不會。

相比之下,工作站用的CPU,E3,為什麼會分得那麼細?首先,不是為了分那麼細,而是生產出來的,挑選下來的東西,會變得那麼細。好的I7挑完了,再挑出高主頻的E3,i5,再在剩下的不合格的裡面挑主頻低的,等等。而且E3這樣工作站的客戶,往往是制定一個方案然後大批量採購的,這個方案很可能主板怎麼設計,需要不需要核顯,耗電要多少,散熱能力能有多少,都是經過精確計算。還有i5 i7,能不能有沒有核顯的版本?當然可以有,如果實在量大,還可以OEM。不過OEM出來什麼型號,那麼就不一定了,不一定還叫i7 i5,也有可能會叫E3。

大部分零售用的產品,都不想把產品線拉得太長。就拿獨立顯卡來說,就算一個檔次的,比如說1070,1080這樣一個芯片,也有好壞的主頻高低之分,但是顯卡廠商再接下去,也只會按照主頻,設計相對應的一塊PCB大小一種供電規模一種散熱器,比如說微星的1070分為高中低三種型號,最多了。不會為了一個芯片主頻檔次,再去設計好幾個不同長短大小供電規模的,把單單一個1070就弄成9種功能細節不一樣的顯卡的,沒意義。這點差距,讓零售客戶自己去解決。

而且精簡了產品線,也讓選擇困難的人,更容易做出選擇。不會讓人猶豫不決和挑花眼

反過來,罵intel誇AMD的,倒是找個1700 1800 CPU水平的APU出來給用?知道1800比8700便宜還多兩個核心,但是一塊1030也要350塊,而且就算是刀卡也要挑機箱。便宜的老顯卡,要麼低端的還不如intel的核顯,要麼功耗體積又太大。不知道1U的電源滿載以後風扇跟吸塵器一樣嗎?不知道450W SFX電源比和650W ATX電源還貴嗎?不知道一旦加上獨立顯卡和SFX電源以後的機箱尺寸,最少也要厚度翻倍嗎?只是想拿來同時開幾個圖片音樂視頻編輯文件,然後渲染得暢快點,加個固態能塞進一個迷你機箱,就行了。

當然了,還是考慮過,用2400G換掉另一臺迷你ITX的純上網打牌看網頁的娛樂機的,畢竟CPU比4570性能好,而且顯卡性能好10倍。但是算算價格,要花2000多來換掉這些,來提升這些也許真用不上的性能,還是算了。

為什麼Intel要堅持在他的i系列CPU上集成顯卡?

為什麼Intel要堅持在他的i系列CPU上集成顯卡?

為什麼Intel要堅持在他的i系列CPU上集成顯卡?

為什麼Intel要堅持在他的i系列CPU上集成顯卡?

為什麼Intel要堅持在他的i系列CPU上集成顯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