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40年間進口電視劇

回顧40年間進口電視劇


《加里森敢死隊》

21上世紀70年代末,電視機在國內逐漸普及,人們對節目的需求與日俱增。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由於沒有足夠的原創節目相匹配,“等米下鍋”甚至“無米下鍋”的局面讓電視臺深感困擾。於是,引進境外影視劇風行一時。

1979年,中央電視臺播出的南斯拉夫電視劇《巧入敵後》,成為中國內地第一部譯製劇。緊隨其後的是美劇《大西洋底來的人》和《加里森敢死隊》。1981年,《姿三四郎》在上海電視臺播出,成為中國內地引進的首部日本電視劇。

回顧40年間進口電視劇


《大西洋底來的人》

同樣在1981年,廣東電視臺也引進了一部日本電視劇《排球女將》。該劇在全國產生了極大的轟動效應,如今“40+”的一代人,依然記得小時候模仿過的“晴空霹靂”和“流星趕月”。1983年,廣東電視臺引進並播出了《霍元甲》,這是內地首次引進港劇。次年,該劇在央視播出,愛國自強的主題振奮了國人。

上世紀80年代,廣東引進的境外電視劇還包括《血疑》《海蒂》《大地恩情》《卓別林劇集》《狄更斯傳》,等等。而在引進劇的背後,有一個以廣東話劇團演員為班底的“國語譯製團隊”,張家齊、柏崇新、簡肇強、姚錫娟等是其中的“骨幹”,他們共同參與和見證了廣東國語譯製劇的“黃金時代”。

回顧40年間進口電視劇


黃元申飾演霍元甲

開端:《霍元甲》為引進港劇開先河

上世紀80年代初,為了讓珠三角的電視觀眾拆掉“魚骨天線”,廣東急需有自己的電視節目。時任廣東電視臺副臺長的鈕祖印,帶領檯裡一行人到央視尋求節目支持。這趟“北上”,可謂不虛此行。

當時,內地的改革開放也向香港電視人打開了窗口,麗的電視主動選送《霍元甲》給中央電視臺。此時,正好遇上廣東電視臺來要節目,時任中央電視臺副臺長、曾任廣東電視臺臺長的阮若琳便把這部劇推薦給鈕祖印。一行人把《霍元甲》帶回廣東之後,廣東省委宣傳部和廣東電視臺對劇集進行了兩輪審核,均認為只要稍作修改就可以播出。鈕祖印回憶說,當時廣東臺播出的版本,把劇中霍元甲的兩個老婆刪掉了一個,總共剪掉了二三十分鐘,並加上了國語配音。之後詢眾要求,廣東臺又播出了《霍元甲》的粵語原聲版本。

從《霍元甲》開始,廣東臺與香港的電視臺建立了聯繫,先後從香港引進了十幾部電視劇,大大增加了節目的可看性。鈕祖印說:“當時,廣東電視臺節目之豐富、影響力之大,對撤掉魚骨天線起到了一定作用。”除了《霍元甲》等港劇,鈕祖印還積極與香港片商聯繫,把《血疑》《排球女將》等國外劇集引進內地。不過,經驗豐富的鈕祖印也有“老貓燒須”的時候,他坦言:“我最遺憾的是推掉了《上海灘》。當時我覺得這部劇武打場面和鉤心鬥角的劇情太多,就沒要。後來這部劇給了上海電視臺。”

當時的廣東,還成為境外節目引進到內地的一個“中轉站”。鈕祖印介紹,從《霍元甲》開始,廣東電視臺領頭,各地省級電視臺組成了商業聯盟。引進節目後,廣東臺會與其他有需要的電視臺分攤節目成本。如今,分銷版權是一種再平常不過的商業行為,但在電視臺體制尚未轉變的當時,分銷節目的原則卻是“不能盈利”。鈕祖印解釋:“廣東臺不能利用節目賺錢,只要保本、略有利潤就可以了。”隨著境外節目在內地的火爆,引進價格也水漲船高,一部劇從兩三千美元一路漲至一萬美元,分銷播放權的確有效地減輕了廣東臺的經濟壓力。

回顧40年間進口電視劇


荒木由美子飾演小鹿純子

摸索:《排球女將》催生譯製小分隊

節目引進之後,就是譯製和配音工作。廣東電視臺於1981年9月正式籌建譯製組,對臺裡的節目、國產電視劇和引進的國外影視節目進行粵語配音。廣東電視臺用粵語配音的第一個電視節目是電視小品《十萬火急》,第一部電視劇是《嶗山道士》。此後,粵語版《高佬江愁新房》《光明的天使》等電視劇均在廣東本土引起了不錯的反響。1981年初,廣東電視臺為14集國產電視連續劇《敵營十八年》進行了粵語配音並播出。

不過,相比常被觀眾挑刺的粵語譯製,同樣在摸索中起步的國語譯製則憑藉高質量而備受歡迎。廣東臺引進《排球女將》時,邀請了暨南大學外語系老師禹昌夏根據日語原片進行翻譯。當時40多歲的禹昌夏精通日、英、朝鮮等多國語言,還曾在珠影工作多年,他的翻譯朗朗上口,且頗具文采。

《排球女將》的國語配音工作則由廣東話劇團負責,這是此後紅遍全國的“廣東配音小分隊”第一次登場。這撥人裡絕大多數是首次接觸配音工作,比如,劇團舞美劉文玲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因此被安排為劇中的“花子”配音;為女主角“小鹿純子”配音的姚錫娟,也只是在學生時代有過一點配音經歷。他們因為《排球女將》而集結,卻隨著這部劇的走紅而成為專業的“配音演員”。為劇中女排教練“速水大介”配音的簡肇強回憶說:“在完成《排球女將》的配音之後,我們的主力團隊就組建出來了,除了我,還有姚錫娟、柏崇新、張家齊。之後紅遍全國的《血疑》《霍元甲》《海蒂》等,都是我們這個主力團隊配音的。”

上世紀80年代,全國有幾個老牌譯製廠,包括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片分廠、上海電影譯製廠、八一電影製片廠、北京電影製片廠譯製片部等,但廣東的譯製機構不在其列。姚錫娟說:“這些老牌譯製廠已經摸索出一套譯製工作流程,而廣東這邊的配音環境還有相當的差距,所以我一直說自己是‘業餘’的配音演員。”為了縮短差距,他們只能啃硬骨頭,還定出“配音三原則”:動情、傳神、還魂。配音如果達不到以上幾點,就要重來。

1962年,姚錫娟畢業於上海電影專科學校表演系,隨後被分配到羊城話劇團當演員。“大二那年,教我臺詞的是莫愁,她的愛人是時任上海電影譯製廠廠長陳敘一。陳老師帶我去配音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一部動畫片,我‘演’一隻喜鵲。”那是姚錫娟第一次接觸配音工作。但直到《排球女將》被引進,她才有機會再度開聲。“那感覺像是天上掉下了餡餅,但其實我為這次發聲已經準備了很多年。那年,我剛好40歲。”姚錫娟笑言自己抓住了“青春的尾巴”。

巔峰:《血疑》在全國獲得“大豐收”

上世紀80年代的廣東電視臺還在人民北路,配音室就建在樓梯旁邊,不到15平方米。譯製小分隊的配音速度不快,三天配一集。他們早上進錄音室,中午吃個飯,就在錄音室的長椅上休息,傍晚才出來。“因為一到現場就要開始配音,所以我們前一天晚上就會拿第二天的帶子回家看,反覆練習。”簡肇強說,他們一開始還得克服“話劇腔”,這個轉變也經歷了成千上萬次的練習。

有時,困難來得猝不及防。為《血疑》配音時,時間比較急迫,有時翻譯一集,就配音一集,立即播出一集。到第五集時,給“光夫”配音的柏崇新不會講英語,配到英語臺詞時就卡殼了。怎麼辦?配音導演張家齊趕緊找來英語說得不錯的錄音技術員小鐘當“替身”救場。這事給張家齊提了個醒,他趕緊去查劇本,發現後面的外語臺詞還不少:光夫還要說法語,幸子要說英語、法語,大島茂要說德語……於是,這撥40多歲的中年人,晚上開始集體跟著老師攻克外語關。

簡肇強回憶說:“當時姚錫娟配音一集拿到手是3塊錢,我酬勞最高,25塊錢一集。《血疑》完成後,我拿到600多塊錢,買了一臺電冰箱。”按姚錫娟的話說,他們是“講奉獻”的一批人,憑著一股創作熱情忘情工作。配音《海蒂》時,姚錫娟在下班路上騎車摔了一跤,下巴磕到鮮血直流。為了不拖延《海蒂》的播出進度,她去東山區人民醫院縫針後只休息了兩天,就又回到了配音室。“我下巴還流著血,配音時痛得全身冒汗,但還是堅持了下來。”姚錫娟調侃自己是在用“血汗”搞創作。

姚錫娟的丈夫是知名演員杜熊文,他長年在外拍戲,姚錫娟只能請人幫忙帶孩子,自己全身心撲到配音工作中。由於沒接受過系統的配音訓練,她很快就遇到了創作瓶頸。在《血疑》之前,姚錫娟配音的角色都是小女孩——小鹿純子14歲至17歲,海蒂7歲。而《血疑》裡的“幸子”又是一個17歲的女孩,姚錫娟的聲音已經被觀眾熟悉,如何能讓角色有所區別?於是,她開始琢磨幸子的原聲,模仿山口百惠的聲音作“還原”處理。終於,姚錫娟渡過了難關,也迎來了配音生涯的巔峰時刻。

1985年4月3日,第三屆大眾電視金鷹獎在杭州舉行。那一屆頒獎禮是廣東譯製劇創作者的“豐收季”:《霍元甲》獲得優秀連續劇獎;簡肇強和姚錫娟憑藉《血疑》分獲最佳男女配音演員獎;同樣獲得優秀連續劇獎的《今夜有暴風雪》也是由簡肇強配音。

影響:那年流行“光夫衫”“幸子頭”

從《排球女將》到《霍元甲》,再到《血疑》,廣東的譯製劇影響了一代人。鈕祖印坦言:“我們沒想到《霍元甲》的影響會那麼大,家家都在看,人人學唱《萬里長城永不倒》。”1984年,《大俠霍元甲》登陸中央電視臺黃金時段,造就了全國人民同追一部劇的盛況,更掀起一股武俠熱。1985年的大年三十,廣東歌手呂念祖將該劇主題曲《萬里長城永不倒》帶到央視春晚的舞臺。

因為這部劇,“霍元甲”黃元申、“趙倩男”米雪[微博]、“陳真”樑小龍等成為第一批在內地走紅的香港演員。隨著引進劇躥紅的,還有配音演員。簡肇強回憶:“《血疑》播出後,我收到幾百封來信,有的說我太需要這樣的爸爸了、我都愛上大島茂了,還有的說我有這樣的丈夫就好了。”

1988年秋,粵劇名伶紅線女到北京開唱,找簡肇強去做主持。沒想到,她發現簡肇強的粉絲比她的粉絲還要多,因此笑道:“簡肇強先生啊,別人來這兒到底是聽你說,還是聽我唱啊?”簡肇強趕緊表態:“你才是紅花,我是綠葉啊!”曾任廣東電視臺臺長的劉熾在晚年時也調侃簡肇強:“你演了一輩子話劇,也沒大島茂出名!”姚錫娟也是同樣。她70歲那年去武漢演出,有人還在喊她配音《血疑》片段;去年她到上海演出,還有人喊她來個“晴空霹靂”。姚錫娟不無感慨:“40多歲這批人,一提到姚錫娟,就和‘小鹿純子’聯繫在一起了。”

有趣的是,這幾部引進劇也引領了一波時尚浪潮:《血疑》開播後,市面上賣起了“光夫衫”,髮廊裡也打出了“幸子頭”的招牌;《排球女將》裡的小鹿純子,則讓“小鹿純子頭”成為新時尚。同樣是因為《血疑》,內地電視臺學會了在電視劇播出前加播廣告——這件現在習以為常的事,當年還引發了不少市民的不滿。《排球女將》的播出,則讓無數觀眾對排球運動產生了濃厚興趣,這股“排球熱”從上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五連冠”一直延續至今。

鏈接:兩個“大島茂” 兩個“小鹿純子”

簡肇強與“大島茂”飾演者宇津井健,姚錫娟與“小鹿純子”飾演者荒木由美子,分別有過一次見面。

簡肇強與“大島茂”

1984年10月3日,《羊城晚報》頭版刊登了文章《萬水千山總是情——記中、日兩位“大島茂”的會見》,文中提到:“九月二十九日下午,兩位‘大島茂’在北京電影製片廠的攝影棚裡會晤。宇津井健熱烈地和中國‘大島茂’擁抱,情不自禁地說:‘我早就聽說中國為我配音的藝術家非常成功,聲音富有魅力。我們的《血疑》能在中國受到歡迎,完全是由於你們的努力。’簡肇強說:‘主要還是您演得好。我體會著您的感情,追蹤著您的表演、氣息和節奏——我是根據您的表演來表演的。我完全是一邊配音,一邊學習的。’”兩人在這次會面中,還表演了劇中幸子去世後大島茂講課的一段臺詞。

見面之後,兩人回程時在北京首都機場邂逅,一個要回廣州,一個要回東京,兩人緊握彼此的雙手,相約再見。可是,兩人終究沒有再見面。2014年3月14日,宇津井健去世,享年82歲。

今年85歲的簡肇強,仍能脫口而出《血疑》最後一集大島茂講課的臺詞。他也記得從北京回廣州的那天,羊城晚報記者吳其琅和黃兆存在他家裡等候採訪的情景:“他們採訪了我,趕緊發了消息,然後我們在家吃了螃蟹。”這篇報道的最後一句話是:“‘萬水千山總是情’,讓兩國的精湛藝術更好地築起一座友誼的金橋吧!”

姚錫娟與“小鹿純子”

2004年12月,飾演小鹿純子的日本演員荒木由美子做客央視節目《藝術人生》。節目邀請了不同時期的中國女排隊員張蓉芳和趙蕊蕊,此外還有姚錫娟。見到姚錫娟時,荒木由美子感嘆:“挺奇怪的感覺,好像過去我們見過,幾十年後我們又見了的這種感覺。”姚錫娟說:“我是見過你好多次了,配音了71集,每一集都見到你,但是你是第一次見我。非常想見你,多好!”姚錫娟說這話時,荒木由美子流下了熱淚。主持人朱軍[微博]也感慨道:“應該說她們兩個人合二為一,才是中國觀眾真正認識的那個小鹿純子。”隨後,姚錫娟和朱軍合作,配音了一段小鹿純子與教練對話的場景。“這也是迄今為止,我和她的唯一一次見面。”姚錫娟說。

那次節目回顧了《排球女將》當年在中國的熱度,荒木由美子也分享了當初拍攝該劇的過程以及自己的人生經歷。荒木由美子因《排球女將》走紅之後,卻選擇了結婚,退出演藝界做了全職太太,照料身患重病的婆婆,數十年如一日。而姚錫娟則比荒木由美子幸運得多,她因為給“小鹿純子”配音,為觀眾所熟悉,有了許多表演機會。最近幾年,年逾古稀的姚錫娟參加了不少朗誦活動,朗誦《葉甫蓋尼奧涅金(選段)》《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最後一課》等。如果現場觀眾強烈要求,她也會振臂喊出曾影響了一代人的那四個字:“晴空霹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