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兩年買房的和現在買房的人,生活有怎樣的不同?

一樣的人生軌跡,卻因一個早幾年買了房子,一個現在買房子,而有很大的不同。

故事1

十四年前我還在貴州讀高中,每天晚自習回家後雷打不動看cctv2的經濟類新聞和訪談節目。

有一段時間,cctv2開始密集報道房市。有一期節目是記者扛著攝像機去當時還算新區的望京數亮燈率,得出的結論是:

  • 北京新房空置率太高,商品房開發無序

  • 新房太多,開發商炒作,導致房價上漲

作為一個高中政治課考試每次都145分左右的理科生,我心想:

這不扯淡麼,哪有供給太多導致價格上漲的道理。

後來cctv2開始天天採訪各種學者、專家、官員,為上述論點提供論據。

很快的,土地招拍掛改革開始了,國有土地不再允許各單位協議出讓,而必須由政府統一買賣。

專家們在cctv2上說: 這能有效減少土地交易中的腐敗,控制房地產開發熱度,平抑房價。

突然有一天,cctv2採訪到一個開發商,他這麼說道:

"招拍掛必將導致政府對土地的壟斷,大幅減少土地供給,從而導致房價快速上漲。"

高中政治課學得很6的我差點蹦了起來: "我去這才是真理好伐。"

這個開發商叫任志強。

我聽了他的論述後有點慌,因為按照我的規劃,我還有兩年才能去北大讀書,到時候去北京會不會價格就已經漲起來了,這可咋辦。

慌也沒用,只能好好準備高考。

兩年後,我如願考到了北大,去學校周邊轉了轉,華清嘉園已經快每平一萬了。

我打電話給老媽:

"媽媽,中關村這一片我看了看都快一萬了,有點貴。北面有個新開發區叫上地,我搜了搜政府還蠻重視那一片的,有個小區叫上地佳園,8000塊,房子還蠻新的。"

我媽說: "8000一平,那麼貴!不買。"

沒辦法,繼續讀書。

後來就是2007年北京房價翻番,華清嘉園漲到2萬多。

2008年米帝開始金融危機,一線城市一片哀嚎,京滬的外企招聘大減,珠三角外貿重挫。

08年底-09年初時,華清嘉園也回到了兩萬以內。

當時我每晚在學校上自習的同時就刷刷水木和安居客(當時還沒鏈家網)。

看著一個個下跌案例,以及平均價格線的一點點下滑。

我覺得機會要來了。

我每週末不上課時就去找中介,給小哥們塞包煙,讓他們看到啥便宜房源給我打聲招呼。

除了安居客外,我還泡地鐵族。和現在不同,當時北京地鐵並不多,地鐵房概念還是很強勢。

後來我就在北面碼農區,未來兩年將要開通的一條新地鐵線沿線購入了一套。

當時本科還沒畢業。工作證明、收入證明全靠中介小哥搞定,還是7折利率——金融危機下,房產蕭條,政府和銀行都是求人來貸款。

雖然比入學時翻了一番,但比2007年高點還是便宜了20%多。

後來認識到地鐵多了不能再看地鐵,就去下載年鑑看出生人口。發現北京的出生人口正在翻幾番的暴增——所以當然得看學區房呀

第一次買房的時候,上地實驗小學3萬擇校費就能上,當時是學校多孩子少——現在可是大大的不同了。

三年前有一次,我跟一個學區房業主沒談攏,被他人截胡。回到家撲在床上,跟媳婦說:

"未來三年我的工資都要為今晚的錯誤買單。"

過去幾年,類似這樣的時刻還有很多。

現在往回想想,雖然我沒能把握住每一次機會,但如今也住著海淀碼農區的一個著名好樓盤,面積勉強夠小孩在室內跑來跑去。雖遠遠比不上各種二代,但比許多同齡人幸福了太多。

有時候我會跟老媽說:

"要不是你兒子政治課學得好,任志強認識得早,咱們這個普通工薪階層咋能如此輕鬆的定居北京,咱們家的資產又怎麼能比你的同事們多一個數量級。"

故事2

生活其實還要看自己心態,但生活客觀的壓力卻是在那裡的。

北京某重心位置,2010年的新房2萬每平米,現在老房(比10年新房還老)12萬每平米,6倍啊

當年買的人,假設工資每月2萬,雖然感覺還房貸的壓力還挺大,到了現在,同樣水平不大可能工資每月12萬吧,房價上升的幅度比工資上升幅度大,這就是後買房的煩惱所在,越晚買房,面對的房貸壓力越大。

這是個客觀社會現象,怨天尤人沒用,馬克思告訴我們客觀規律不隨主觀意識而轉移,初中政治學的內容,亞運村地區每平米6000的時候我就聽人說“大廈將傾”,《大腕》裡說“四千美金起“的時候大家覺得這只是一個誇張笑話,現在看看怎樣了。

鄭淵潔這位老哥當年為了保存小朋友給他寫的信,在每平米兩三千的時候買了幾十套房當倉庫。知道這事之後,我有點過意不去曾經在微軟Exchange部門的工作了,因為電子郵件的發展,讓一些本來可以輕鬆成為億萬富翁的作家改變命運了呀!

早兩年買房的和現在買房的人,生活有怎樣的不同?

我在知乎上說大家不要浪費時間讀研究生,早工作早買房,可是總有人不聽,你不聽我也沒辦法,不過更有甚者在評論區噴我,我已經沒有當初那麼好耐心了,給你指條明路還惡語相向,我不會費勁解釋,拉黑請滾。

故事3

事實證明,2015-2016年上半年是買房最後的上車機會。。。現在很多未買房或未置換者已經消失在後視鏡裡了。

早兩年買房的和現在買房的人,生活有怎樣的不同?

故事4

座標深圳,真事!

我老婆一同事,小孩三歲,老公做供應鏈的,年收入20多萬,家庭年收入30萬左右,2013年打算買我們小區的三期,當時價格1.6萬/平左右,當時她家有現金50多萬元,根據財力想買81或者89平,結果開盤時小戶型一搶而空,輪到他們時只有122平以上的大戶型,其實他們也買得起122平的,夫妻商量以後,沒有買。

早兩年買房的和現在買房的人,生活有怎樣的不同?

2015年的時候,她們的另一個同事從墨西哥回來深圳打算買房,在看房的過程中打算拉上她們一起,遭拒絕。後來那個同事買了寶安中心區一套70多平的房子,總價350多萬。

目前,該同事在我們小區沒有買的那套122平的房子,市場價700萬左右,2015年另一個同事買的小戶型,500多萬,而她,一直沒有買房子,估計已經夠不上了。

來源知乎,如侵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