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知識啦!理解問題行為背後的原因,家有星寶的必修課!

漲知識啦!理解問題行為背後的原因,家有星寶的必修課!

由於自閉症疾病自身引起的各種障礙,致使自閉症兒童與外界交流困難,於是他們會用許多不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願,通常會被看作問題行為。

問題行為不僅限制了孩子自身的學習、還會影響到與他人的相處,甚至會嚴重到產生自傷等危險。

漲知識啦!理解問題行為背後的原因,家有星寶的必修課!

由於自閉症疾病自身引起的各種障礙,致使自閉症兒童與外界交流困難,於是他們會用許多不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願,通常會被看作問題行為。

問題行為不僅限制了孩子自身的學習、還會影響到與他人的相處,甚至會嚴重到產生自傷等危險。

漲知識啦!理解問題行為背後的原因,家有星寶的必修課!

畢欣芳老師認為,對於自閉症兒童的問題行為,我們應該採取正面積極的干預方法,幫助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甚至達到問題行為消失的目標。

習慣誇獎孩子

我們先來看看幾個熟悉場景!

請想想是否需要立即誇獎?

孩子自己玩了兩分鐘,沒有打擾家長——兩分鐘對我們來講很短,對小年齡的孩子來說,很長!

孩子把一個積木放到了積木盒子裡(無意識的行為,其它的積木還在地上散著)——收拾積木是一個好的行為!

孩子從沙發走到餐桌前(大部分時候孩子都是跑來跑去的)——慢慢走是一個好的行為!

孩子在你說話的時候,看了你一眼(無意識的行為)——主動的目光對視!

孩子看著櫃子上的擺設,沒動手去拿(可能你多等兩秒種,孩子就伸手去抓了)——抓住這兩秒的機會,不碰擺設!

以上孩子的行為都值得誇獎,而且要第一時間誇讚。

我們一直在強調錶揚的重要性,很多父母在給孩子訓練的時候用得很好,但千萬別忘了,在生活裡,也要誇孩子。誇孩子是家長需要建立的習慣。

“誇獎”本身並不難,難就難在到底誇孩子什麼。不少家長在這個結上卡了殼,於是“在日常生活裡誇獎孩子”成了不可達成的任務。

我們在日常生活裡誇孩子,不應該只看到他們做得特別好特別棒的地方,而是要看他們做得對的地方——沒有不適當的行為,就是一個好的行為。

要幫助孩子改變不正確的行為或暴力行為,首先要做的不是看問題行為本身,而是要找到什麼是正確的取代行為。

每一個行為都有其內在的意義,是孩子與旁人溝通的一種方式。孩子為什麼會選擇用問題行為甚至暴力行為來與旁人溝通?

——是因為這些行為有效地幫助他們達成了目的。

當我們試圖要消除這些不適當的行為,卻沒有想著要去教孩子應該怎麼樣做,那孩子又怎麼樣來跟我們表達他們的意思呢?

他們需要表達,需要溝通,而且是通過行為來表達與溝通,所以我們要教他們好的行為,才能最終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

學會誇孩子最主要的目的是讓我們主動地去看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找到孩子的強項優勢,這是將來我們設計任務行為干預方案的基礎。而且我們越多地看到孩子好的地方,我們就會越積極地來看待和對待我們的孩子。

不要對孩子說“不”

作為父母、長輩,我們習慣性地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標準,來告訴孩子“不要這樣”“不要那樣”。

當父母說“不要做”的時候,有些孩子會聽從,慢慢改掉了習慣;有些孩子會暫時停止原來在做的事,但沒過一會兒又開始做;還有一些孩子立即發起小脾氣。

換句話說,告訴孩子“不要做”有時候管用,有時候不管用,但因為說“不要”很容易,所以不管有用沒有,大人們還是不斷地在對孩子說“不要做”。

不對孩子說“不”,我們應該怎麼樣做呢?

堅持給正面的指令

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

不要跑——慢慢走

不要用手抓菜——用勺子吃

不要甩門——輕輕地關門

不要尖叫——小聲點說話

不要亂扔——扔到垃圾筒裡

不要亂沷水——在浴盆裡玩水

不要玩遙控器——把遙控器放在......

不要打小弟弟——輕輕地摸小弟弟

不要搶玩具——一起玩玩具

當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的時候

馬上要輔助孩子去做

通過實踐,才能讓孩子明白應該做什麼,並且慢慢建立新的好習慣。

一定要記得誇獎孩子

當孩子跟從指令和輔助做了之後,並且時不時地獎勵孩子。有強化物跟隨一個好的行為,這個行為在將來就會越多地發生。

在關鍵時刻

才用比較強烈的語氣說“不”或“停”

需要孩子立即停止某行為的時候,我們要用比較強烈的語氣說“不”或“停”,並且馬上用輔助來讓孩子停止他的行動。

這樣可以建立起孩子對“不”和“停止”這兩個指令的即時反應。當我們對孩子做的事情不滿時,第一件事要想的是,孩子應該怎麼樣做,然後告訴和輔助孩子。

在這個過程裡,你會發現孩子對指令的服從會越來越好,而且你也會越來越多地看到孩子好的方面,親子關係也會變得正面積極起來。

理解問題行為的背後原因

自閉症兒童受語言和溝通能力的限制,沒有辦法告訴我們他們的想法。有的時候,他們用來表達想法的行為並不是太合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問題行為”;

有的時候他們的表達方式過於暴力與激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攻擊性行為。要想要解決這些行為問題,我們首先需要明白孩子在表達什麼,然後才能教孩子如何正確的表達,無論是通過語言還是行為。

只有當孩子學會正確的表達方式後,這些問題行為才會真正地被取代,從而減少或消失。

所有的行為可以歸類到一下四種功能:

實物強化行為

孩子想要表達:我想要**

在超市收銀臺,孩子說“媽媽,我要吃雪糕”;媽媽說“今天不吃雪糕”;孩子開始鬧,並且行為慢慢升級,直到媽媽不能忍受;

媽媽對孩子說“你不哭,我就給你買”;孩子停止哭鬧,媽媽給買雪糕。這裡的“實物”,並不僅限於我們看得到的東西,也可以是我們看不到的東西。

實物強化行為通常發生在孩子所提的要求被拒絕時。當家長為了避免孩子哭鬧而滿足孩子所提的要求時,孩子的問題行為就會被強化,也就是說在將來會更多地發生。

注意力強化行為

孩子想要表達:請關注我!

行為通常發生在家長忙於其它的事情,一段時間沒有給孩子注意力。

孩子開始做一些家長通常會制止他們的事,家長馬上阻止孩子,孩子得到家長的注意力;以後在孩子想獲得家長注意力的時候,就會更多地做類似的事情。

媽媽忙著做晚飯,孩子自己玩玩具。過了一會兒,孩子開始玩電燈開關;媽媽告訴孩子不要玩,孩子繼續;媽媽不得不走過去阻止孩子,責罵,然後叫孩子做其它的事情。此時,孩子成功獲得媽媽的注意力。

逃避強化行為

孩子想要表達:我不想要做這個!

媽媽讓孩子做功課,孩子開始鬧,想要逃,把紙揉成一團,把筆扔掉;媽媽一再堅持,孩子開始哭鬧;媽媽受夠了,讓孩子去自己的房間冷靜一下,於是孩子離開。最終,孩子達到不需要再做作業的目的,或者可以晚一點再做。

逃避行為通常發生在家長給指令並且堅持執行該指令時。當行為不斷升級,家長疲於應付孩子的哭鬧而忘了之前給孩子的指令,孩子的行為幫助他們成功出逃了該項他不想做的任務;

在下次孩子不想服從某項指令時,行為就會再次發生。有的時候,孩子最終還是做了家長要求的事。但因為問題行為而延遲了執行任務的時間,對行為也是一種強化。

自我刺激行為

強化物產生於自身體內

由於自我刺激行為的強化物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所以,當自我刺激行為發生時,行為就自然得到強化,之後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就會慢慢提高。

有些小年齡孩子身上觀察到的與感覺系統相關的自我刺激行為,隨著年齡可能會自然慢慢減弱甚至消失——那是因為隨著孩子的發育,行為所達成的感覺刺激不再是孩子所需求的,該行為就達不到自我刺激的作用了,慢慢就自然減少了。

由於不同功能的行為強化的原因不同,所以我們需要以不同的方式來應對,才能做到不繼續強化該行為;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首先要學會認識和理解行為的功能,然後才能正確干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