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疾病應該怎麼進行診斷

對於出血性疾病,大家都不是很瞭解吧,現在有許多人患有出血性疾病,而出血性疾病由於是許多不同疾病及不同出血原因所表現出來的結果。只有對其進行診斷,才能對症下藥,早日恢復健康。那麼,出血性疾病應該怎麼進行診斷?

一、病史如自幼即有出血,輕微損傷、外傷或小手術後流血不止。應考慮為遺傳性出血性疾病;成年後出血應考慮獲得性為多,需查找原發病;皮膚、粘膜紫癜伴腹痛、關節痛且血小板正常者應考慮過敏性紫癜;皮膚粘膜紫癜、月經量多,血小板計數低則需考慮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以女性為多。

二、體格檢查應注意出血的性狀和部位。過敏性紫瘢好發於兩下肢及臀部,大小不等,對稱分佈,且可伴有皮疹及蕁麻疹。血小板減少性紫瘢或血小板功能障礙性疾病常為針尖樣出血點,呈全身性散在性分佈。壞血病表現為毛囊周圍出血。遺傳性毛細血管擴張症有脣、舌及面頰部有血管痣。肝脾腫大,淋巴結腫大、黃疸等,可提供臨床上原發病診斷。

三、實驗室檢查由於化驗方法繁多,測試應分兩步進行。

1.篩選試驗對大多數病例可明確診斷。常用的項目包括毛細血管脆性試驗、出血時間、血小板計數、周圍血片檢查、試管法凝血時間、血塊退縮時間、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KPTT),凝血酶原時間。

2.特殊檢查凡上述過篩試驗尚不足以澄清診斷時,可考慮下列一些特殊檢查。

(1)血小板粘附功能:一般用玻璃珠柱法,計數粘附前後的血小板數,算出粘附率。

(2)血小板聚集功能:加入腎上腺素、ADP、膠原、凝血酶、瑞斯托黴素等不同誘聚劑,測定聚集的第一波及釋放反應引起的第二波聚集的速度及強度。

(3)凝血酶原消耗試驗:即血清凝血酶原時間,主要測定凝血第一步產物的活性,現已有活化凝血活酶時間,故此法已較少用。

(4)凝血活酶生成試驗:包括複雜和簡單兩種,主要將吸附血漿(含因子Ⅷ、Ⅸ、Ⅻ、V),血清(含因子Ⅸ、X、Ⅺ、Ⅻ),血小板懸液及Ca2+相混合孵育,觀察其對基質血漿凝固所需要的時間。現在有凝血因子單抗後,該法因費時間已不如以前應用多。

(5)凝血酶時間測定:反映凝血系統的第三階段反應。如延長,表示纖維蛋白原量的減少或有質的異常。也可表示存在有抗凝血酶物質,如存在纖維蛋白降解產物或肝素類物質。

(6)凝血因子活動度測定:將測定標本加入已知凝血因子缺乏的標本中,根據凝血時間延長的程度與正常對照比較,確定凝血因子活動度,自有凝血因子單抗後,用免疫法測定更好。有關循環性抗凝物質增多,播散性血管內凝血或纖維蛋白溶解亢進的實驗室方法可參閱本章有關疾病。

(7)有關因子的含量及活性測定:採用免疫酶標法。凝血因子活性測定可採用有色基質底物觀察。

通過以上的介紹,大家應該知道了出血性疾病的診斷方法了吧,對於上面的這些常識,我們大家一定要重視,如有朋友不幸患上此病,應該立即就醫,進行治療,不讓危害加重,早日恢復健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