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號【梅花撰史】原創首發,未經許可,切勿轉載,歡迎轉發;

第二十一期

張勳,由於1917年在北京導演了一場短暫的復辟鬧劇,原本名不見經傳的他隨之成為一個近百年來家喻戶曉的人物。在大家熟知的歷史課本中,北洋軍閥(1912年4月-1926年7月)搜刮民脂、出賣國家利益、爭權奪利,是帝國主義在中國扶植的利益代理人。但是,真實的北洋軍閥的領袖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北洋軍閥都幹了那些事兒呢?今天,編者為大家講一講北洋軍閥十大人物之一的張勳,以期各位管中窺豹,還原一個真實的北洋軍閥。
軍閥鮮為人知的雙面人生,太可惜了!

張勳的經歷實際上是非常典型的清末民初的軍閥經歷,從出身上看,清末民初的軍閥頭子極少有達官貴人子弟或者是三代公卿子弟,主要是因為大多的達官貴人和公卿子弟都是滿人,民國時期的滿人成為了前朝的遺老遺少,失去了權力,所以北洋軍閥頭子的出身從第一代北洋軍閥大佬袁世凱本人到後來的馮玉祥、閻錫山,絕大多數都是草莽出身,張勳就是其中一個典型代表。
軍閥鮮為人知的雙面人生,太可惜了!​張勳(1854年-1923年9月11日),原名張和,乳名順生者(估計是因為順產出生的),小時候家貧,八歲死了媽,十二歲死了爹(好多北洋軍閥的頭子都有這樣的人生履歷),於是去給大戶人家放牛放馬、做小斯、書童,一直到25歲(那時候25歲中舉人的都很多了),30歲的時候,張勳從軍,隨清軍進入廣西參加中法戰爭(張勳也參加鎮南關大捷一役),從此開始了軍旅生活。
軍閥鮮為人知的雙面人生,太可惜了!​北洋時期的軍閥頭子們在雄踞一方之後,都有捐資給家鄉助學、修路等等,但是像張勳能做到張勳這個地步的卻很少見。張勳自己當了督軍之後,出資給自己出生的村子每家每戶都蓋了大瓦房,而且縣裡所有考上大學的學費都由張勳出了,另外,所有江西籍的在京大學生每月都能收到張勳資助的8塊大洋(當時毛主席在北大當圖書管理員的時候辛苦一個月也才掙8塊大洋),受其資助的人裡就有方誌敏、張國燾、許德珩(起草五四宣言,創立九三學社)等,後來張勳病逝,靈柩經過幾番周折運回老家江西奉新安葬,無數贛籍百姓自發相送,成為當年在江西地方上最為轟動的大事之一。
軍閥鮮為人知的雙面人生,太可惜了!​北洋軍閥的軍頭們可以用“有道德、沒文明”來評價,出身於被我們稱之為腐朽傳統的軍閥勢力的軍閥頭子們,寧可跑到天津去當寓公,(張作霖也是因抵制日本人拉攏,拒絕簽訂賣國條約,被日本人炸死),也堅決的不給日本人當漢奸(漢奸大多都出自革命軍,如汪精衛),所以北洋軍閥的軍頭兒都是有很高道德的。
軍閥鮮為人知的雙面人生,太可惜了!​但是他們對民主、共和、憲政缺乏認識甚至牴觸,意識落後於時代,張勳先生的“辮子軍”就能體現出來,所以說草莽出身的他們缺乏文明觀念。張勳之所以一心維護清廷,積極籌劃清皇室復辟,是有原因的。大家都知道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慈禧帶著光緒西狩(其實就是跑路了),《辛丑條約》、庚子賠款簽了之後,皇帝和太后回京,袁世凱派張勳前往接駕,負責像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護駕工作,深得慈禧太后喜歡,被袁世凱任為紫禁城護衛的總指揮,張勳親率士兵巡邏,每天睡在紫禁城城門。
軍閥鮮為人知的雙面人生,太可惜了!​不久,慈禧太后把張勳晉升為二品總兵(對張勳來說已經是十分的皇恩浩蕩了)。當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先後去世的時候,張勳又哭又鬧,還陪著太妃守靈。正因為長期的護衛工作,使得張勳對清朝擁有深厚的感情(以至於都忘了自己是個漢人了),不僅自己留辮子,全軍都留辮子,被人們稱為辮子軍。

喜歡【梅花撰史】的就點一下關注吧!讓我們縱談古今中外,品味歷史韻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