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中醫不忘初心《傷寒》蘊真諦 經方須後繼

守護中醫不忘初心《傷寒》蘊真諦 經方須後繼

  • 傷寒》自古為醫者的必讀之書

《傷寒》這部經典,六經辨證明晰,理法既中規中矩,又圓機活法,方藥配伍嚴謹,獨重方證相應,是應用湯液辨治的獨特的臨床治療術。

從這一部經典開始,中醫就步入了規範的臨證途徑,也就是說,對於複雜多變的疾病,從書中諸方證所體現的“辨證施治”法則入手,就有了六經統病,辨證識機,“知犯何逆,以法治之”(《傷寒論》267條)的規矩準繩。

《傷寒》是中醫臨床學術的根本,是中醫療效的源頭。自古就一直為醫者首要的必讀之書,國家醫師資格考試的必考用書範圍。

如北宋林億在《校定備急千金要方後序》中說:“臣嘗讀唐令,見其制:為醫者皆習張仲景《傷寒》、陳延之《小品》。”

北宋王溥撰在《唐會要·醫術·卷八十二》中記載:“乾元元年(758年)二月五日製:自今以後,有以醫術入仕者……各試醫經方術策十道、《本草》二道、《脈經》二道、《素問》十道、張仲景《傷寒論》十道。”

從《傷寒》對後世醫家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來看,就足以證明,這部經典是經得起各個時代臨證實踐檢驗的。

然而,現今這部濟蒼生、安黎元、造福人類的活人之書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更鮮有潛心苦讀經典者及用經方於臨床者。

在一些中醫藥院校,《傷寒論》《金匱要略》的教學所佔學時甚少,而且是選修課,致使相當一部分學生畢業後對經典理論不甚理解,不會用《傷寒論》六經辨治。甚至還有人認為經典理論陳舊過時,古方不能治今病。

我經常和一些中醫藥院校的本科在校生或畢業生聊起有關《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著作的學習及經方的應用問題,不少人認為下的工夫不大,反正是選修課,學好學不好無所謂,不太重視。即使是學了,也感到難以入門,似懂非懂,不會應用。

每當聽到此言,我就思索,這麼好的經典臨床治療術,至今仍然作為選修課來學,這是不是中醫教育的一個重大缺失?

難怪不少學生畢業後對於辨證施治仍然是一頭霧水,更不用說用經方治病了。

守護中醫不忘初心《傷寒》蘊真諦 經方須後繼

還有一些《傷寒論》或《金匱要略》專業的研究生也感嘆道,雖然是這個專業的研究生,但學後在臨床上也很難把握六經辨證的方法,不知道從哪裡入手來應用經方,如何靈活來開經方。

有一位中醫藥大學的本碩連讀在校生,暑假期間來跟我臨診抄方1個月後,感慨頗深地說:“上大學多年,還真是不知道經方可以這麼應用,用了療效還這麼好,這真是使我看到了學習經方的光明前景。”

不少學生,在學校學經典實際上大多是為了應付考試,畢業後就將經典著作束之高閣了,上班後為了適應一些中醫院以西醫為主、中醫為輔的臨床狀況,多是疲於惡補西醫知識,熱衷於西醫治病,對於用中醫臨證,也是圖省事,以方以藥套病,或者依照西醫的思路來開中藥,這實在是本末倒置。

  • 辨證論治思維的弱化和缺失

現在有些醫生開方不見法度,廢醫存藥,別說用經方了,真正用中醫辨證論治的思維來開時方的也不多見了。會開“方”的不多,而能開“藥”的多見。

中醫的“方”,是中醫治病的根本方法,一張處方,不論是經方還是時方,大多是經過歷代醫家長期應用並證明確有療效的,體現了古人整體辨證思維的智慧。

中醫的“方”是在簡單的單味藥治病的基礎上逐漸完善的,各藥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巧妙地配合,能達到互相間協同作用和制約毒副作用的功能,是以方來協調人身整體以祛病,治病就是開方,所以古有“藥有個性之特長,方有合群之妙用”之說。

方中不論藥物多少,配伍原則都是嚴謹的,是在辨證的基礎上確定的,是有法度的,中醫的這個有辨證有理法的處方過程就是“開方”,而不叫“開藥”。“開藥”,大多數是沒有法度的藥物堆積。

常聽中醫說:“我給您開個方吧”,西醫就常說:“我給您開點兒藥吧”,西藥是以理化指標定位藥理成分,以這些藥的有效成分來治療人體的局部病變,治病就是開藥。

現在一些中醫用中藥也像西醫一樣思維,治病也按西醫生理、生化、病理指標表示中藥的功效,拋棄中藥鮮活的自然之性,而只看重中藥的有效成分,這種所開的“藥”,是被完全西化了的中藥。

如開藥時,見一個症加一味藥,見一個病加一味藥。如病人頭痛,就加上川芎、藁本、白芷等;頭暈就加上天麻、鉤藤等;失眠就加上酸棗仁、柏子仁、夜交藤、硃砂等;腰痛就加上杜仲、川斷等;胸痛就加上丹蔘、紅花等。小小的一張處方中堆滿了幾十味藥物,藥方蕪雜,沒有法度。因此有人調侃說,這樣的方子哪兒是治病的,純粹是賣藥的。

還多見有以西醫思維來開中藥的,西醫說要抗菌消炎治療,就清熱解毒藥物堆積;西醫說要改善血液循環,就活血化瘀中藥羅列;西醫說要治療高血壓病,就大開特開平肝潛陽、平肝息風藥等。中醫治病不講理法方藥,辨證施治,而也是什麼“藥理作用”“有效成分”。

守護中醫不忘初心《傷寒》蘊真諦 經方須後繼

這種中、西醫思路不清的處方,這樣以方套病,廢中醫思辨而牽強附會於西醫理論的治療,實在是一種思維的懶惰,心態的浮躁,學術的退化。這樣的方子能有多少療效呢?我想,不少中醫都是心知肚明的。

這些都緣於一些中醫不讀《傷寒論》等經典著作,不想著打牢中醫的根基,造成了辨證論治思維的弱化和缺失。這也是當今中醫西化、退化的因素之一。

  • 《傷寒論》等經典經方後繼乏人

近些年,國內從上到下都在要求重視中醫,宣傳中醫,鼓勵“讀經典,做臨床”,中醫經典學術似乎是很紅火了,但實際情況卻是不容樂觀的。

中醫表面上是繁榮,實際上療效滑坡,潛藏危機,中醫不僅後繼乏人,而且後繼乏術,特別是《傷寒》經方學術,更是明白者寥寥。

後繼乏人是中醫人數匱乏,更重要的是缺乏真正堅守中醫思維模式和中醫治療特色的中醫,即所謂“鐵桿中醫”。

如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09年中醫基本現狀調查報告》中說,全國從事中醫的人數只有40.86萬人,而在這40餘萬人中,相當一部分在臨床上並沒有完全依據中醫經典法度來辨證施治。

後繼乏術是中醫經典學術的缺失,導致醫術不精,中醫療效整體滑坡,人們看病首選中醫的人數處於逐年下滑的趨勢。

如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省市中醫醫療需求與服務調查》數據顯示,農民選擇看中醫的比例比2000年時下降了10個百分點,慢性病就診中醫的比例從原來的67%變成現在的38.34%。這是令人憂心的。

為何時下讀《傷寒》、用經方的中醫寥若晨星?為何中醫教學和中醫臨床失去了中醫特色,中醫療效不好呢?

一是在於中醫藥院校培養學生時就本末倒置了,對臨床根基《傷寒論》等經典著作的教學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二是進入臨床後不少中醫不讀經典,不會用經典,不注重中醫的臨證思維而熱衷於尋求捷徑,傾向於西醫的醫理、藥理思路來開中藥,因此多見“中醫的處方,西醫的思路”。

三是中醫院“西化”現象嚴重,不在中醫特色的療效優勢上與西醫院競爭,而是耗巨資引進各種檢查儀器和大型設備,與西醫院拼設備。中醫業務只是作為點綴,不重視學經典、用經方,不重視中醫經典的繼續教育。當然,不能說這些現代化先進設備中醫不能用,這肯定能作為中醫的四診延伸,為辨治作參考。因為你是中醫院,拼設備,用西醫,不能放棄或輕視中醫的特色優勢。

歸根結底,就是我們的中醫,不論是中醫藥院校還是中醫院,在教學設計、管理模式、思維模式、宣傳理念及運作機制上,皆忽視了中醫經典著作特別是《傷寒論》《金匱要略》的真學和真用。

這不能不說是中醫經典傳承的傷痛。所以,當務之急就是要大力提倡讀經典,傳承經典,勤臨床,用經方,真正掌握好仲景經方學術。

  • 讀經典,用經方,只要入了門,會有新的感受的。

一位同道說:“我幹了40年的臨床,現在學了《傷寒論》,用了經方,看到療效恁好,才知道以前學的都是枝節末葉,是皮毛,現在才算是真正接觸到了中醫的根,嚐到了經方治病的甜頭。”

仲景先師乃古今醫者之師祖

《傷寒》自古為醫者必讀之書

選自《思考經方:傷寒論六經方證病機辨治心悟》作者:毛進軍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3.3.3。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件,只專注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www.zhongyijia.com.cn/down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