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中醫中的“靜則陽生可助通”?

怎麼理解中醫中的“靜則陽生可助通”?

百度搜索“中醫智庫”,即可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南懷瑾先生在演講中提到:一天十二個時辰,是中國古代宇宙運行的規則。子時是“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屬陽,一天的開始是子時。以子時開始的十二時辰講天地之間固定的一個運動。活的子時,是把天地運行的法則用到你自己身體上來。(以上內容根據《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一書)

上文提到了一個新的概念——活子時。什麼叫活子時?或者說活子時這個概念對於人體健康有什麼用處呢?“活子時就是隨時做到無念”。無念不就是靜嗎?“懂得活子時⋯⋯你自己可以調整自己身上的四季,可以把不好的變成春天”。讓身體內四季如春,保持一個穩態,這不就是健康嗎?如此來看,活子時——靜,對於人體健康的益處非同小可。

怎麼理解中醫中的“靜則陽生可助通”?

靜,真正的靜不是不動,而應該叫入靜。入靜可以幫助身體模擬自然界子時的狀態。自然界的子時,天之陽氣在歷經收藏之後而初生,順應天之子時,人體子時進入深睡眠,身體也可順利地進行“一陽初生”。而主動地讓身體隨時進入“活子時”,“隨時做到無念”是更高層次的要求。

邢玉瑞著的《黃帝內經釋難》中對於陽氣與靜的論述,會讓我們對於“活子時”有更多的期待。《素問·生氣通天論》在論述了陽氣的重要性之後,進一步闡述陽氣與陰精的關係時指出:“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後世醫家大多從王冰注之義,釋“密”為閉密、固密等,認為人體陰陽平和協調的關鍵,在於陽氣的固密。但是通觀《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論,在重視陽氣在人體作用的同時,原文突出反映了陽氣及陰精喜靜謐而惡躁擾的特性。凡六淫外襲、煩勞、大怒等,常常會導致陰陽失於寧靜,功能失常而發病。故《素問·生氣通天論》雲:“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文中“精”,通“靖”,靜也。《爾雅,釋詁》:“柔,安也。”《方言·卷十》:“安,靜也。”精、柔二字為變文,均有安靜之意。全句意為安靜則陽氣功能正常,能夠溫養神與筋。與上文“煩勞”、“大怒”等躁擾而陽氣失常相對應,說明了陽氣寧靜對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性。李今庸考證認為“密”在古代文獻裡訓為“靜”義。所謂“陽密”者,乃言陽氣寧靜也。“固”,可訓為“長久”。如斯,則陰陽和調之樞要,在於陽氣寧靜始乃久長。《素問·至真要大論》也指出:“夫陰陽之氣,清靜則生化治,動則苛疾起。”《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論,還有與此觀點相呼應者,即:“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王冰注云:“夫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不妄作勞,是為清靜⋯⋯清靜者,但因循四時氣序,養生調節之宜,不妄作勞,起居有度,則生氣不竭,永保康寧。”

筆者認為入靜對於銀屑病患者有兩方面的作用:一為銀屑病屬於心身疾病,多數患者有心理問題,入靜(包括趨向於入靜的訓練)可以幫助他們調整心神(見上文“陽氣者,靜則養神”),有利於治癒;二為入靜可以幫助人體陽氣的潛藏,我們簡稱之為生陽,而適度的運動可以幫助通陽,動靜適度,陽氣不耗(或者少耗)而通,才是人體長治久安之本。

銀屑病歸根結底的病因在於不通,治療的根本在於想法設法使之通。但一時的通不是目的,一世的通才可以保證銀屑病的根治。汗是標誌,通是大法,長久的健康是目標。基於這樣的認識,治療銀屑病我們不僅要重視動,更要重視靜,靜則陽生可助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