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中醫中的“陽氣內蒸而不驟洩”與“微似有汗”?

山西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醫院張英棟

《金匱要略·痙溼暍病脈證治第二》雲:“風溼相摶,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雲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溼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溼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溼俱去也。”文中強調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溼俱去”。

《金匱要略心典》解讀此段的時候,雲:“風、溼雖併為六淫之一,然風無形而溼有形,風氣迅而溼氣滯,值此雨淫溼勝之時,自有風易卻而溼難除之弊,而又發之速而驅之過,宜其風去而溼不與俱去也。故欲溼之去者,但使陽氣內蒸而不驟洩,肌肉關節之間充滿流行,而溼邪自無地可容矣。”提出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溼俱去”的表象之機理——“陽氣內蒸而不驟洩”。

怎麼理解中醫中的“陽氣內蒸而不驟洩”與“微似有汗”?

百度搜索“中醫智庫”,即可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內經》言“陽加於陰謂之汗”,是說陽氣蒸化津液,化氣從毛竅而出的正常狀態。陽不亢烈,也不虛弱;陰不匱乏,也不氾濫。一切都在“中度(中規中矩之意)”的範圍之內,適度的汗可以看做是人體正常的一種標誌。

如果身體一直保持這種正常狀態,周而復始的話,邪氣是沒有機會侵入人體的。《內經》所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之“正氣”,解釋為“人體的正常秩序”,當更容易被現代人接受。

邪氣著而為病,是以失去這種“人體的正常秩序”為前提的。治療的目的,可以說就是恢復“人體的正常秩序”。這樣的目的,不僅是在治病,同時也在保健和防病。

怎麼理解中醫中的“陽氣內蒸而不驟洩”與“微似有汗”?

如何能做到恢復“人體的正常秩序”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直接著眼於陽氣、正氣。

將目標定位於“陽氣內蒸而不驟洩”,筆者認為是調整機體、長期愈病的重要法則。首先,“陽氣內蒸”,意在讓陽氣變得充足,不斷地在內部“充滿流行”,充斥於體內,使邪氣難於立足,並且正氣不傷。其次,“不驟洩”,以“洩”提示“給邪出路”的同時,充分注意到了保護自身,不僅易去之邪、即使頑固纏綿之邪也緩緩地發到肌表,然後排出體外,這就是“不驟”的妙處。對於自身的氣血來講,“陽氣內蒸而不驟洩”達到的目的是“疏其血氣令條達”的通,以不傷害自身、或者以最小的傷害為代價,把邪去掉,這種治療完全符合不僅求有效、更求長效的治療原則。

“微似有汗”不僅出現於《金匱要略》風溼的治療中,而且在《傷寒論》中桂枝湯方後“⋯⋯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中也有體現。這樣來看,“微似有汗”多代表的“陽氣內蒸而不驟洩”的治療大法是有普遍意義的。

筆者所治的銀屑病患者陰證居多,除了一部分初發的、播散的、發病急驟的可以在短期治癒外,大部分需要長期治療,無論辨證屬虛屬實,“陽氣內蒸而不驟洩”都會是不錯的選擇,將此思路與“遍身⋯⋯微似有汗”的治療目標結合起來,相信對廣大醫者和患者都會有所啟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