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綜藝 路在何方?

綜藝 內地綜藝 日本綜藝 真人秀 傳媒娛樂家 2017-03-26

沸沸揚揚的《中國好聲音》版權糾紛事件,就像一場看不到終點的馬拉松長跑。近日,又迎來新一輪的爭端。

近日,新華社旗下權威機構瞭望智庫全文轉發了《財經國家週刊》的長篇報道,更是整理出了整個糾紛全過程,其中提到:

16日,傳言燦星公司製作的節目《中國新歌聲》於2016年10月參加戛納電視節期間,因擁有《中國好聲音》原版版權的荷蘭Talpa公司起訴其侵權,被法國馬賽高等法院下令查扣,同時爆料方還晒出了滿是法文的法院文件。

17日,燦星針對此事正式給出迴應,稱這一“查扣風波”純屬假新聞,並表示《中國新歌聲》已於2016年11月底獲得國際版權認證,並在官方微博發文強調——“《中國新歌聲》是檔中國電視人完全自主原創的節目,這正是Talpa在竭力打壓中國原創”。

兩方各執一詞,讓持續了一年的《中國好聲音》版權戰,現在又有了向山寨VS原創升級的趨勢,廣大的吃瓜群眾,也終於有了新的看點。

原創綜藝 路在何方?

雖然燦星努力的扣上一頂“中國原創”的帽子,但是,節目“原創成色”的硬傷,或許會成為其在下一輪交鋒中的短板——《中國新歌聲》代表不了中國的原創能力,或許連燦星也代表不了,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樣的原創才應該是中國綜藝的出路呢?

《中國新歌聲》:減分式改造,難脫“山寨”大帽子

雖然《中國好聲音》的第五季還沒有播出,但是去年《中國新歌聲》辦起來更像是隻換了個名字的“第五季中國好聲音”。新歌聲也許是迫不得已之下的一個產物,但是,這個產物在第一時間,就打下了《中國好聲音》的烙印。

按理說,唐德花了6000萬美元買走了版權,燦星就不應該再和《中國好聲音》有半毛錢關係。但是,《中國新歌聲》和《中國好聲音》實在太像了,誰看都會覺得有關係——核心的導師學員互選模式還是那個模式,賽制還是原來的賽制,拍攝的流程還是原來的流程,比賽節奏還是那個節奏,就連舞臺設計都和《好聲音》的差別不大,甚至,導師還是原來的導師,參賽選手也還是燦星的簽約藝人……

原創綜藝 路在何方?

在眾多雷同的設定之下,讓網友大呼“脫了馬甲我也認識你!”

當然,也有“原創”的部分,“轉椅”換成了“戰車”,LOGO、音樂也做了變化,在選手唱歌之前,也添加了面對手機講宣言的橋段,還有,擺在椅子上的“神奇涼茶”也不見了它的蹤影,語速驚人的華少換上了會飛手卡的李詠……

但是,這些原創環節,並沒有給整個節目加分,“轉椅”換成“戰車”後,選擇學員後的導師因為位置沒有辦法溝通;一群拙於言辭的歌者對著手機也沒能講出什麼勵志的話語;詠哥也更像一朵紅花而非綠葉……這樣的“原創”,直接導致了《中國新歌聲》收視率大幅的下滑。

原創綜藝 路在何方?

這種原創不好?不,這種原創也有用——經過這些“原創”,可以取證的要點上都做出了改變——中國在版權、知識和文化上的立法是極不健全的,且懲戒極低,畢竟國內原創能力太低,抄襲成風,法不責眾,所以它最多被詬病“換湯不換藥”,但是版權方想要更進一步維權也不再成立了。

領頭羊的困境:離100%還是很遠

2016年,被燦星CEO田明定義為燦星的“原創元年”。或許是受了《好聲音》版權事件的刺激,田明更是發出了吶喊:“我們以後不會再買版權,以後只做100%的原創節目,而且必須擁有100%的自主知識產權。”

當然,現實往往比理想骨感,在過去的這一年,作為行業領頭羊,燦星依舊做了很多節目,但尷尬的是,三款主要的招牌節目“原創“方式都有些值得推敲:將《中國好聲音》原創為《中國新歌聲》,將《蒙面歌王》原創為《蒙面唱將猜猜猜》、將《無限挑戰》原創成了《我們的挑戰》。

原創綜藝 路在何方?

《中國好聲音》更名通知(來自浙江衛視官博)

雖然三款主打節目都是如此原創,但也並非全是“原創“得比原版差,《蒙面唱將猜猜猜》加入了”猜歌手“環節與觀眾形成了互動,大幅提升了請歌手的預算,將這個節目改造得比原版更好,至少也看見了燦星團隊的進步。

而一個小眾的電音節目——《蓋世音雄》,才是去年燦星原創成績單上最大的亮點,從節目製作的精良度,音樂專業性等方面來看,在這個節目中,燦星才真正給了觀眾一些真正原創的東西,不僅讓李斯丹妮、艾菲發生了神奇的化學反應,更為中國電子音樂的發展,注入了一劑興奮劑。較之被燦星定位為原創標杆的《中國好歌曲》,《蓋世音雄》的原創程度又有了更大的提升。

原創綜藝 路在何方?

再加上《金星秀》、《苗阜秀》、《小蔥秀》等一系列小型節目,內行人其實可以看到,燦星的原創能力正在不斷增強,如果一切順利的話,一些年以後,它或許會成為一個原創大戶,但是,現在標榜“原創”,還是代表“中國的原創”,卻還為時過早。

樹大招風,在自己產品依然擺脫不了“抄襲”的當下,燦星不應給自己打上過高的標籤,這或許會讓他遇到像“於麻麻”一樣的輿論環境,目前它還未被口誅筆伐,不是因為它抄得比“於麻麻”少,而是因為相較於“於麻麻”,燦星的後臺更硬,資源更多,和它打官司的,也不是藏在大家心靈深處的瓊瑤阿姨。

路在何方:一張制度牌,一張文化牌

不溫不火的電視綜藝市場,隨著模式引進進入了井噴期,在《中國好聲音》之後亦形成了不少現象級的綜藝節目,這,讓我們看到了在電視圈裡曾經看不到的海量資本,同時,也讓我們深刻認識到了中國電視綜藝與海外電視綜藝的差距,在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的當下,單是被動的叫喊“原創”是遠遠不夠的。

首先,是需要健全對於知識產權的保護制度,不管受侵害的對象是瓊瑤阿姨,還是遠在歐洲的小國公司。韓國的綜藝,正是在作家地位得到保障,知識產權受到尊重之後,才爆發出了極強的生命力,而在中國,此條選項更應被放在首位。

原創綜藝 路在何方?

當文化氛圍中充斥的“拿來主義”並輕而易舉被“合理化”,當原創者的尊嚴和權利日漸被“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歪理踐踏之時,真正創新的個體,也必然沒有埋頭創作的動力,而作品的生命更將失去活力。

這一切,都需要一個更為合理的制度,來予以制約,特別是電視綜藝這個受機關管控較為嚴密的產業,甚至不需要更多的法律,只需要幾個治理的案例,就將推送整個產業進入下一個階段。

只有當整個綜藝圈都遵守規矩,該花錢學的時候好好學,整個圈子都看到知識產權真正價值的時候,中國的電視產業才會真正進入內容井噴,從進口走向外銷——而不是丟掉規矩,繼續在全球電視產業努力強化自己“山寨”的標籤,將中國國家品牌形象繼續推向這個沒有溢價能力的深淵。

其次,近期在央視熱播的一些綜藝,也為我們指明瞭另一個方向。雖然,以新聞立臺的央視,在綜藝節目上這些年來一直被詬病沒有活力,但是在今年,他們卻讓電視人們彷彿看見了中國原創綜藝的曙光。

2017年伊始,一檔名為《中國詩詞大會》的綜藝節目火遍大江南北,其獲勝者——16歲的武亦姝也成為開年“文化網紅”。無獨有偶,另一檔文化類節目《朗讀者》也另闢蹊徑,讀他人文字,講自己故事,首播即取得了9.5分的豆瓣評分, 就像是綜藝節目中的一股清流,將娛樂與文化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而這些,都是地道的原創。

原創綜藝 路在何方?

綜藝,一直是各個國家輸出文化的重要陣地,在韓國的綜藝中,我們看到了他們的團結、他們的尊卑規矩,在日本綜藝中,我們看到了他們推崇極度追求細節的工匠心緒,在英國綜藝中,我們看到了他們勇於挑戰世俗的勇氣,在美國綜藝中,我們看到了他們開放自由的潮流驅動力。

而我們的原創綜藝,也更需要融入我們華夏5000年積澱的文化,更承載著將中國文化推向世界的使命,這些節目告訴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在綜藝中發酵,也具有極為強大的吸引力。

學,交學費,創,用心思。前路或許仍然崎嶇,隨著國家制度的進一步規範,接受優質教育的人才進一步崛起,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原創綜藝時代必將迎來一個黃金的時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