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陽漢江大橋:蘇權科參與設計“最小”的橋'

"

□實習記者 孫高菊

8月9日清晨,在紫陽縣城關鎮任河咀一棟老式兩層紅磚房裡,76歲的王玉碧老人打掃完最後一級臺階,一場暴雨不期而至。望著距家門口20米開外雨中的大橋,老人感慨地說:“這橋都32年了,時間過得可真快啊!”

老人口中的這座大橋,就是位於紫陽縣的漢江大橋,是陝籍全國政協委員、港珠澳大橋總工程師蘇權科參與設計“最小”的橋。

蘇權科設計過的“最小”橋

“港珠澳大橋是我設計過的‘最大’的一座橋,而我設計的‘最小’的橋就是陝西省紫陽縣的漢江大橋。”7月1日,在央視《開講啦》節目中,蘇權科這樣介紹設計橋的兩個之最。

8月2日,在陝西省總工會舉辦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奮鬥架起中國脊樑”主題宣講報告會上,蘇權科再次提到了這座設計過的“最小”的橋。

紫陽漢江大橋建成於1987年,橋的兩端分別連接紫陽縣主城區和任河咀,是襄渝鐵路幹線的重要輔助道路,也是連通川陝兩省的關鍵交通樞紐。據《紫陽縣誌》記載,紫陽漢江大橋是陝西省簡支樑橋跨徑最大、墩臺最高的一座公路橋樑,上部結構由預應力混凝土箱梁和預應力混凝土T型樑組成,橋長390.04米,橋面寬10米,墩高59米。

“紫陽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這座橋”

今年86歲的王治玉,曾是紫陽縣公安局一名治安員,修建紫陽漢江大橋時,他負責工程治安工作。8月10日,王治玉老人坐在堂屋裡一邊扇蒲扇一邊告訴記者:“當年漢江地下兩邊的土質層鬆軟度不一,紫陽漢江大橋第一個橋墩快要建好時才發現傾斜問題,最後只得炸掉重修,過程非常艱難。”

今年57歲的攝影愛好者孫軍是位土生土長的紫陽人,至今他還珍藏著32年前自己拍攝的紫陽縣城老照片。翻看這些老照片,陝南特色石板房,清澈的漢江水,正在建設的漢江大橋……當時的紫陽縣城直觀展現在眼前。

“紫陽老街一到下雨就變得稀泥爛瓦,甚至不能正常通行,跟小山村差不多。”孫軍回憶道。

說起當年修建紫陽漢江大橋,孫軍打開了話匣子:“修這座橋很不容易,當時沒有挖掘機全靠人力,在江面上固定一根鋼繩運輸混凝土,通過絞車來控制繩子,將混凝土倒入橋墩模具中,一截截固定,直到最後成型。”

孫軍對比近幾年和過去拍攝的縣城照片,不由心生感慨:“那時候,任河咀還是一片墳場,人都在漢江邊住著,要去縣城買東西就得蹚水或坐小木船過河,漲水後很不安全。橋建成後,附近區域慢慢被開發,縣城整體面貌也開始改觀。紫陽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這座橋,它不僅連接了縣城兩岸的交通,更成為和外界互通有無的重要通道,讓當年的山村變成了如今的縣城。”

“紫陽漢江大橋功不可沒”

“漢江兩岸山重山,金山銀山萬寶山,一顆明珠放光彩,照得巴山格外鮮,美麗的紫陽啊可愛的家園……”一曲《美麗的紫陽》,描述出如今紫陽人的幸福生活。

華燈初上,在人聲鼎沸的紫陽縣西關廣場邊,今年86歲的紫陽縣城關鎮原財務所所長文貽珠老人伏在欄杆上,望著橫臥在漢江上的這條“小巨龍”說:“以前的紫陽縣城像個啥樣子喲!不過修了這座橋以後,紫陽人的整體生活就慢慢‘活躍’起來了。”

文貽珠老人指著對面的仁和國際大樓說,這座大樓就是紫陽的門面,今天紫陽能發展成這樣,紫陽漢江大橋功不可沒。

“漢江兩岸山重山,金山銀山萬寶山……”歌聲飄蕩在夜空中。時光荏苒,三十多年過去,飽經風雨洗禮的紫陽漢江大橋,依然像一個忠誠衛士,堅守在漢江上,護佑著兩岸百姓,續寫著穿越時空歲月的長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