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

再次在銀幕上看到衣袂飄飄的仙客們飛來飛去,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20年。

2007年的時候,我還在念高三,同學的書桌裡藏著一本被翻爛了的網絡小說。它的封面是一條龍,旁邊寫著兩個大字:誅仙。

對於《誅仙》我的記憶所剩不多,留在回憶裡最深的,是關於修仙之人御劍飛行的絕技。

一把劍就是一個飛行器,站在上面,就可以在空中來去自如。

時間往回退到2001年,那是《蜀山傳》上映的年份。在老家的電視臺上,我第一次看見人可以像流星一般劃過天空,後面還拖著長長的尾跡。

"

再次在銀幕上看到衣袂飄飄的仙客們飛來飛去,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20年。

2007年的時候,我還在念高三,同學的書桌裡藏著一本被翻爛了的網絡小說。它的封面是一條龍,旁邊寫著兩個大字:誅仙。

對於《誅仙》我的記憶所剩不多,留在回憶裡最深的,是關於修仙之人御劍飛行的絕技。

一把劍就是一個飛行器,站在上面,就可以在空中來去自如。

時間往回退到2001年,那是《蜀山傳》上映的年份。在老家的電視臺上,我第一次看見人可以像流星一般劃過天空,後面還拖著長長的尾跡。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

再次在銀幕上看到衣袂飄飄的仙客們飛來飛去,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20年。

2007年的時候,我還在念高三,同學的書桌裡藏著一本被翻爛了的網絡小說。它的封面是一條龍,旁邊寫著兩個大字:誅仙。

對於《誅仙》我的記憶所剩不多,留在回憶裡最深的,是關於修仙之人御劍飛行的絕技。

一把劍就是一個飛行器,站在上面,就可以在空中來去自如。

時間往回退到2001年,那是《蜀山傳》上映的年份。在老家的電視臺上,我第一次看見人可以像流星一般劃過天空,後面還拖著長長的尾跡。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如果再向前回溯,1983年,《蜀山傳》的前作《蜀山》。

一條白色絲帶飄出,林青霞如敦煌壁畫上的飛天一般乘風而至,端坐高臺之上,美得近乎不似人類。


"

再次在銀幕上看到衣袂飄飄的仙客們飛來飛去,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20年。

2007年的時候,我還在念高三,同學的書桌裡藏著一本被翻爛了的網絡小說。它的封面是一條龍,旁邊寫著兩個大字:誅仙。

對於《誅仙》我的記憶所剩不多,留在回憶裡最深的,是關於修仙之人御劍飛行的絕技。

一把劍就是一個飛行器,站在上面,就可以在空中來去自如。

時間往回退到2001年,那是《蜀山傳》上映的年份。在老家的電視臺上,我第一次看見人可以像流星一般劃過天空,後面還拖著長長的尾跡。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如果再向前回溯,1983年,《蜀山傳》的前作《蜀山》。

一條白色絲帶飄出,林青霞如敦煌壁畫上的飛天一般乘風而至,端坐高臺之上,美得近乎不似人類。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另一面和她對坐的,是正當年的秋官。

一身道士打扮,少年意氣,風度翩翩。

"

再次在銀幕上看到衣袂飄飄的仙客們飛來飛去,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20年。

2007年的時候,我還在念高三,同學的書桌裡藏著一本被翻爛了的網絡小說。它的封面是一條龍,旁邊寫著兩個大字:誅仙。

對於《誅仙》我的記憶所剩不多,留在回憶裡最深的,是關於修仙之人御劍飛行的絕技。

一把劍就是一個飛行器,站在上面,就可以在空中來去自如。

時間往回退到2001年,那是《蜀山傳》上映的年份。在老家的電視臺上,我第一次看見人可以像流星一般劃過天空,後面還拖著長長的尾跡。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如果再向前回溯,1983年,《蜀山傳》的前作《蜀山》。

一條白色絲帶飄出,林青霞如敦煌壁畫上的飛天一般乘風而至,端坐高臺之上,美得近乎不似人類。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另一面和她對坐的,是正當年的秋官。

一身道士打扮,少年意氣,風度翩翩。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常有人說,中國人沒有想象力,只會往後看,不會往前看,所以拍不出好的科幻片。其實中國人到底有沒有想象力,去看一類電影就有答案了。

那類電影,就是仙俠片。

如果說功夫片屬於李小龍的古羅馬競技場,武俠片屬於胡金銓的碧綠竹海,那麼仙俠片,就屬於徐克的重山和層雲——前兩者在地上,只有仙俠,是在天上。

時間轉到2019年,《誅仙 Ⅰ》的開場。

當青雲門弟子在空中結伴飛行的時候,恍惚間,我好像又看到了那個飛在天上的仙俠時代。

"

再次在銀幕上看到衣袂飄飄的仙客們飛來飛去,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20年。

2007年的時候,我還在念高三,同學的書桌裡藏著一本被翻爛了的網絡小說。它的封面是一條龍,旁邊寫著兩個大字:誅仙。

對於《誅仙》我的記憶所剩不多,留在回憶裡最深的,是關於修仙之人御劍飛行的絕技。

一把劍就是一個飛行器,站在上面,就可以在空中來去自如。

時間往回退到2001年,那是《蜀山傳》上映的年份。在老家的電視臺上,我第一次看見人可以像流星一般劃過天空,後面還拖著長長的尾跡。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如果再向前回溯,1983年,《蜀山傳》的前作《蜀山》。

一條白色絲帶飄出,林青霞如敦煌壁畫上的飛天一般乘風而至,端坐高臺之上,美得近乎不似人類。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另一面和她對坐的,是正當年的秋官。

一身道士打扮,少年意氣,風度翩翩。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常有人說,中國人沒有想象力,只會往後看,不會往前看,所以拍不出好的科幻片。其實中國人到底有沒有想象力,去看一類電影就有答案了。

那類電影,就是仙俠片。

如果說功夫片屬於李小龍的古羅馬競技場,武俠片屬於胡金銓的碧綠竹海,那麼仙俠片,就屬於徐克的重山和層雲——前兩者在地上,只有仙俠,是在天上。

時間轉到2019年,《誅仙 Ⅰ》的開場。

當青雲門弟子在空中結伴飛行的時候,恍惚間,我好像又看到了那個飛在天上的仙俠時代。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必須承認,在看《誅仙 Ⅰ》之前,我是抱著18年後再看一部《蜀山傳》的想法來的。

我莽撞地期待著能在電影院重見仙俠片的瑰麗——導演程小東和徐克的淵源,也給了這種期待充分的理由。

這期待直到電影開始時還在,但隨著故事進行我終於發現,2019年的仙客們,早就從天上落到了地面。

《誅仙 Ⅰ》,有太多讓我費解的東西。

"

再次在銀幕上看到衣袂飄飄的仙客們飛來飛去,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20年。

2007年的時候,我還在念高三,同學的書桌裡藏著一本被翻爛了的網絡小說。它的封面是一條龍,旁邊寫著兩個大字:誅仙。

對於《誅仙》我的記憶所剩不多,留在回憶裡最深的,是關於修仙之人御劍飛行的絕技。

一把劍就是一個飛行器,站在上面,就可以在空中來去自如。

時間往回退到2001年,那是《蜀山傳》上映的年份。在老家的電視臺上,我第一次看見人可以像流星一般劃過天空,後面還拖著長長的尾跡。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如果再向前回溯,1983年,《蜀山傳》的前作《蜀山》。

一條白色絲帶飄出,林青霞如敦煌壁畫上的飛天一般乘風而至,端坐高臺之上,美得近乎不似人類。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另一面和她對坐的,是正當年的秋官。

一身道士打扮,少年意氣,風度翩翩。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常有人說,中國人沒有想象力,只會往後看,不會往前看,所以拍不出好的科幻片。其實中國人到底有沒有想象力,去看一類電影就有答案了。

那類電影,就是仙俠片。

如果說功夫片屬於李小龍的古羅馬競技場,武俠片屬於胡金銓的碧綠竹海,那麼仙俠片,就屬於徐克的重山和層雲——前兩者在地上,只有仙俠,是在天上。

時間轉到2019年,《誅仙 Ⅰ》的開場。

當青雲門弟子在空中結伴飛行的時候,恍惚間,我好像又看到了那個飛在天上的仙俠時代。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必須承認,在看《誅仙 Ⅰ》之前,我是抱著18年後再看一部《蜀山傳》的想法來的。

我莽撞地期待著能在電影院重見仙俠片的瑰麗——導演程小東和徐克的淵源,也給了這種期待充分的理由。

這期待直到電影開始時還在,但隨著故事進行我終於發現,2019年的仙客們,早就從天上落到了地面。

《誅仙 Ⅰ》,有太多讓我費解的東西。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一群修煉了幾百年的人,按說都應該有點生死看淡的仙風道骨,為什麼會為了爭幾塊紅燒肉和西葫蘆而打碗摔碟子

是真性情嗎?就算是,也是幼兒園級別的真性情吧。

我不明白,為什麼七脈會武的大場面裡,仙人們打起架來,用的居然是MMA的招數在土裡打滾,拿把劍比劃都算是高配。

"

再次在銀幕上看到衣袂飄飄的仙客們飛來飛去,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20年。

2007年的時候,我還在念高三,同學的書桌裡藏著一本被翻爛了的網絡小說。它的封面是一條龍,旁邊寫著兩個大字:誅仙。

對於《誅仙》我的記憶所剩不多,留在回憶裡最深的,是關於修仙之人御劍飛行的絕技。

一把劍就是一個飛行器,站在上面,就可以在空中來去自如。

時間往回退到2001年,那是《蜀山傳》上映的年份。在老家的電視臺上,我第一次看見人可以像流星一般劃過天空,後面還拖著長長的尾跡。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如果再向前回溯,1983年,《蜀山傳》的前作《蜀山》。

一條白色絲帶飄出,林青霞如敦煌壁畫上的飛天一般乘風而至,端坐高臺之上,美得近乎不似人類。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另一面和她對坐的,是正當年的秋官。

一身道士打扮,少年意氣,風度翩翩。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常有人說,中國人沒有想象力,只會往後看,不會往前看,所以拍不出好的科幻片。其實中國人到底有沒有想象力,去看一類電影就有答案了。

那類電影,就是仙俠片。

如果說功夫片屬於李小龍的古羅馬競技場,武俠片屬於胡金銓的碧綠竹海,那麼仙俠片,就屬於徐克的重山和層雲——前兩者在地上,只有仙俠,是在天上。

時間轉到2019年,《誅仙 Ⅰ》的開場。

當青雲門弟子在空中結伴飛行的時候,恍惚間,我好像又看到了那個飛在天上的仙俠時代。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必須承認,在看《誅仙 Ⅰ》之前,我是抱著18年後再看一部《蜀山傳》的想法來的。

我莽撞地期待著能在電影院重見仙俠片的瑰麗——導演程小東和徐克的淵源,也給了這種期待充分的理由。

這期待直到電影開始時還在,但隨著故事進行我終於發現,2019年的仙客們,早就從天上落到了地面。

《誅仙 Ⅰ》,有太多讓我費解的東西。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一群修煉了幾百年的人,按說都應該有點生死看淡的仙風道骨,為什麼會為了爭幾塊紅燒肉和西葫蘆而打碗摔碟子

是真性情嗎?就算是,也是幼兒園級別的真性情吧。

我不明白,為什麼七脈會武的大場面裡,仙人們打起架來,用的居然是MMA的招數在土裡打滾,拿把劍比劃都算是高配。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在原著中,對於仙人比武是這麼描述的:

忽地,藍光一閃,一聲尖嘯從遠及近,從悄不可聞迅速增大,直到震耳欲聾,讓人再也聽不到任何聲響。

萬道藍光,此刻竟都合為一體,成一巨大光柱當頭擊下,看這氣勢幾乎欲將青雲山脈斬為兩半。

雖然電影改編不必遵從原著,但讓仙人們玩摔跤,怎麼看都像是提著砍刀去參加星際戰爭。

我不明白,為什麼陸雪琪出場的時候,青雲門七脈弟子要像粉絲接機一般前呼後擁,嘴裡高喊著“陸雪琪!陸雪琪!”,就差手裡拿個燈牌了。

"

再次在銀幕上看到衣袂飄飄的仙客們飛來飛去,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20年。

2007年的時候,我還在念高三,同學的書桌裡藏著一本被翻爛了的網絡小說。它的封面是一條龍,旁邊寫著兩個大字:誅仙。

對於《誅仙》我的記憶所剩不多,留在回憶裡最深的,是關於修仙之人御劍飛行的絕技。

一把劍就是一個飛行器,站在上面,就可以在空中來去自如。

時間往回退到2001年,那是《蜀山傳》上映的年份。在老家的電視臺上,我第一次看見人可以像流星一般劃過天空,後面還拖著長長的尾跡。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如果再向前回溯,1983年,《蜀山傳》的前作《蜀山》。

一條白色絲帶飄出,林青霞如敦煌壁畫上的飛天一般乘風而至,端坐高臺之上,美得近乎不似人類。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另一面和她對坐的,是正當年的秋官。

一身道士打扮,少年意氣,風度翩翩。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常有人說,中國人沒有想象力,只會往後看,不會往前看,所以拍不出好的科幻片。其實中國人到底有沒有想象力,去看一類電影就有答案了。

那類電影,就是仙俠片。

如果說功夫片屬於李小龍的古羅馬競技場,武俠片屬於胡金銓的碧綠竹海,那麼仙俠片,就屬於徐克的重山和層雲——前兩者在地上,只有仙俠,是在天上。

時間轉到2019年,《誅仙 Ⅰ》的開場。

當青雲門弟子在空中結伴飛行的時候,恍惚間,我好像又看到了那個飛在天上的仙俠時代。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必須承認,在看《誅仙 Ⅰ》之前,我是抱著18年後再看一部《蜀山傳》的想法來的。

我莽撞地期待著能在電影院重見仙俠片的瑰麗——導演程小東和徐克的淵源,也給了這種期待充分的理由。

這期待直到電影開始時還在,但隨著故事進行我終於發現,2019年的仙客們,早就從天上落到了地面。

《誅仙 Ⅰ》,有太多讓我費解的東西。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一群修煉了幾百年的人,按說都應該有點生死看淡的仙風道骨,為什麼會為了爭幾塊紅燒肉和西葫蘆而打碗摔碟子

是真性情嗎?就算是,也是幼兒園級別的真性情吧。

我不明白,為什麼七脈會武的大場面裡,仙人們打起架來,用的居然是MMA的招數在土裡打滾,拿把劍比劃都算是高配。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在原著中,對於仙人比武是這麼描述的:

忽地,藍光一閃,一聲尖嘯從遠及近,從悄不可聞迅速增大,直到震耳欲聾,讓人再也聽不到任何聲響。

萬道藍光,此刻竟都合為一體,成一巨大光柱當頭擊下,看這氣勢幾乎欲將青雲山脈斬為兩半。

雖然電影改編不必遵從原著,但讓仙人們玩摔跤,怎麼看都像是提著砍刀去參加星際戰爭。

我不明白,為什麼陸雪琪出場的時候,青雲門七脈弟子要像粉絲接機一般前呼後擁,嘴裡高喊著“陸雪琪!陸雪琪!”,就差手裡拿個燈牌了。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為什麼一些本應一帶而過的過渡段落,卻被拍成了重點。

碧瑤來偷燒火棍的段落,明明偷一次就知道了燒火棍只會跟著張小凡,別人拿不走,還是要一遍遍拿,一遍遍碰壁,就這麼拉鋸了好幾分鐘。

更要命的是:為什麼同樣的偷棍子橋段,要在不同場景裡上演兩遍?

情節重複是拍電影大忌,偷到最後,碧瑤成了二逼,程小東也向天下昭告了自己創意的枯竭。

"

再次在銀幕上看到衣袂飄飄的仙客們飛來飛去,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20年。

2007年的時候,我還在念高三,同學的書桌裡藏著一本被翻爛了的網絡小說。它的封面是一條龍,旁邊寫著兩個大字:誅仙。

對於《誅仙》我的記憶所剩不多,留在回憶裡最深的,是關於修仙之人御劍飛行的絕技。

一把劍就是一個飛行器,站在上面,就可以在空中來去自如。

時間往回退到2001年,那是《蜀山傳》上映的年份。在老家的電視臺上,我第一次看見人可以像流星一般劃過天空,後面還拖著長長的尾跡。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如果再向前回溯,1983年,《蜀山傳》的前作《蜀山》。

一條白色絲帶飄出,林青霞如敦煌壁畫上的飛天一般乘風而至,端坐高臺之上,美得近乎不似人類。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另一面和她對坐的,是正當年的秋官。

一身道士打扮,少年意氣,風度翩翩。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常有人說,中國人沒有想象力,只會往後看,不會往前看,所以拍不出好的科幻片。其實中國人到底有沒有想象力,去看一類電影就有答案了。

那類電影,就是仙俠片。

如果說功夫片屬於李小龍的古羅馬競技場,武俠片屬於胡金銓的碧綠竹海,那麼仙俠片,就屬於徐克的重山和層雲——前兩者在地上,只有仙俠,是在天上。

時間轉到2019年,《誅仙 Ⅰ》的開場。

當青雲門弟子在空中結伴飛行的時候,恍惚間,我好像又看到了那個飛在天上的仙俠時代。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必須承認,在看《誅仙 Ⅰ》之前,我是抱著18年後再看一部《蜀山傳》的想法來的。

我莽撞地期待著能在電影院重見仙俠片的瑰麗——導演程小東和徐克的淵源,也給了這種期待充分的理由。

這期待直到電影開始時還在,但隨著故事進行我終於發現,2019年的仙客們,早就從天上落到了地面。

《誅仙 Ⅰ》,有太多讓我費解的東西。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一群修煉了幾百年的人,按說都應該有點生死看淡的仙風道骨,為什麼會為了爭幾塊紅燒肉和西葫蘆而打碗摔碟子

是真性情嗎?就算是,也是幼兒園級別的真性情吧。

我不明白,為什麼七脈會武的大場面裡,仙人們打起架來,用的居然是MMA的招數在土裡打滾,拿把劍比劃都算是高配。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在原著中,對於仙人比武是這麼描述的:

忽地,藍光一閃,一聲尖嘯從遠及近,從悄不可聞迅速增大,直到震耳欲聾,讓人再也聽不到任何聲響。

萬道藍光,此刻竟都合為一體,成一巨大光柱當頭擊下,看這氣勢幾乎欲將青雲山脈斬為兩半。

雖然電影改編不必遵從原著,但讓仙人們玩摔跤,怎麼看都像是提著砍刀去參加星際戰爭。

我不明白,為什麼陸雪琪出場的時候,青雲門七脈弟子要像粉絲接機一般前呼後擁,嘴裡高喊著“陸雪琪!陸雪琪!”,就差手裡拿個燈牌了。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為什麼一些本應一帶而過的過渡段落,卻被拍成了重點。

碧瑤來偷燒火棍的段落,明明偷一次就知道了燒火棍只會跟著張小凡,別人拿不走,還是要一遍遍拿,一遍遍碰壁,就這麼拉鋸了好幾分鐘。

更要命的是:為什麼同樣的偷棍子橋段,要在不同場景裡上演兩遍?

情節重複是拍電影大忌,偷到最後,碧瑤成了二逼,程小東也向天下昭告了自己創意的枯竭。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最不明白的,莫過於電影裡的張小凡,從一個只知道暗戀師姐的不折不扣的傻子,突然就變成了能力扛七脈宗師,要逆天改命的悲壯人物。

中間的轉折過渡,一點都沒有。

這就造成了,當碧瑤為他擋劍而死(倆人的感情就是在搶棍子中培養的)的時候,他抱起愛人,我根本不相信他的悲傷——在我心裡他依然是個傻子,哪來的深情呢?

"

再次在銀幕上看到衣袂飄飄的仙客們飛來飛去,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20年。

2007年的時候,我還在念高三,同學的書桌裡藏著一本被翻爛了的網絡小說。它的封面是一條龍,旁邊寫著兩個大字:誅仙。

對於《誅仙》我的記憶所剩不多,留在回憶裡最深的,是關於修仙之人御劍飛行的絕技。

一把劍就是一個飛行器,站在上面,就可以在空中來去自如。

時間往回退到2001年,那是《蜀山傳》上映的年份。在老家的電視臺上,我第一次看見人可以像流星一般劃過天空,後面還拖著長長的尾跡。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如果再向前回溯,1983年,《蜀山傳》的前作《蜀山》。

一條白色絲帶飄出,林青霞如敦煌壁畫上的飛天一般乘風而至,端坐高臺之上,美得近乎不似人類。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另一面和她對坐的,是正當年的秋官。

一身道士打扮,少年意氣,風度翩翩。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常有人說,中國人沒有想象力,只會往後看,不會往前看,所以拍不出好的科幻片。其實中國人到底有沒有想象力,去看一類電影就有答案了。

那類電影,就是仙俠片。

如果說功夫片屬於李小龍的古羅馬競技場,武俠片屬於胡金銓的碧綠竹海,那麼仙俠片,就屬於徐克的重山和層雲——前兩者在地上,只有仙俠,是在天上。

時間轉到2019年,《誅仙 Ⅰ》的開場。

當青雲門弟子在空中結伴飛行的時候,恍惚間,我好像又看到了那個飛在天上的仙俠時代。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必須承認,在看《誅仙 Ⅰ》之前,我是抱著18年後再看一部《蜀山傳》的想法來的。

我莽撞地期待著能在電影院重見仙俠片的瑰麗——導演程小東和徐克的淵源,也給了這種期待充分的理由。

這期待直到電影開始時還在,但隨著故事進行我終於發現,2019年的仙客們,早就從天上落到了地面。

《誅仙 Ⅰ》,有太多讓我費解的東西。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一群修煉了幾百年的人,按說都應該有點生死看淡的仙風道骨,為什麼會為了爭幾塊紅燒肉和西葫蘆而打碗摔碟子

是真性情嗎?就算是,也是幼兒園級別的真性情吧。

我不明白,為什麼七脈會武的大場面裡,仙人們打起架來,用的居然是MMA的招數在土裡打滾,拿把劍比劃都算是高配。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在原著中,對於仙人比武是這麼描述的:

忽地,藍光一閃,一聲尖嘯從遠及近,從悄不可聞迅速增大,直到震耳欲聾,讓人再也聽不到任何聲響。

萬道藍光,此刻竟都合為一體,成一巨大光柱當頭擊下,看這氣勢幾乎欲將青雲山脈斬為兩半。

雖然電影改編不必遵從原著,但讓仙人們玩摔跤,怎麼看都像是提著砍刀去參加星際戰爭。

我不明白,為什麼陸雪琪出場的時候,青雲門七脈弟子要像粉絲接機一般前呼後擁,嘴裡高喊著“陸雪琪!陸雪琪!”,就差手裡拿個燈牌了。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為什麼一些本應一帶而過的過渡段落,卻被拍成了重點。

碧瑤來偷燒火棍的段落,明明偷一次就知道了燒火棍只會跟著張小凡,別人拿不走,還是要一遍遍拿,一遍遍碰壁,就這麼拉鋸了好幾分鐘。

更要命的是:為什麼同樣的偷棍子橋段,要在不同場景裡上演兩遍?

情節重複是拍電影大忌,偷到最後,碧瑤成了二逼,程小東也向天下昭告了自己創意的枯竭。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最不明白的,莫過於電影裡的張小凡,從一個只知道暗戀師姐的不折不扣的傻子,突然就變成了能力扛七脈宗師,要逆天改命的悲壯人物。

中間的轉折過渡,一點都沒有。

這就造成了,當碧瑤為他擋劍而死(倆人的感情就是在搶棍子中培養的)的時候,他抱起愛人,我根本不相信他的悲傷——在我心裡他依然是個傻子,哪來的深情呢?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在我有限的記憶裡,《誅仙 Ⅰ》原著中的張小凡只是木訥,並不傻。他對碧瑤的感情,是多少人曾經的淚點?

我以肖戰粉絲的立場去辯護一下:其實肖戰把張小凡塑造得很豐滿,只不過他的話全被別人的配音蓋掉了,我們根本就不知道肖戰說了什麼!

哎不對,這樣好像是在黑他(手動狗頭)。

"

再次在銀幕上看到衣袂飄飄的仙客們飛來飛去,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20年。

2007年的時候,我還在念高三,同學的書桌裡藏著一本被翻爛了的網絡小說。它的封面是一條龍,旁邊寫著兩個大字:誅仙。

對於《誅仙》我的記憶所剩不多,留在回憶裡最深的,是關於修仙之人御劍飛行的絕技。

一把劍就是一個飛行器,站在上面,就可以在空中來去自如。

時間往回退到2001年,那是《蜀山傳》上映的年份。在老家的電視臺上,我第一次看見人可以像流星一般劃過天空,後面還拖著長長的尾跡。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如果再向前回溯,1983年,《蜀山傳》的前作《蜀山》。

一條白色絲帶飄出,林青霞如敦煌壁畫上的飛天一般乘風而至,端坐高臺之上,美得近乎不似人類。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另一面和她對坐的,是正當年的秋官。

一身道士打扮,少年意氣,風度翩翩。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常有人說,中國人沒有想象力,只會往後看,不會往前看,所以拍不出好的科幻片。其實中國人到底有沒有想象力,去看一類電影就有答案了。

那類電影,就是仙俠片。

如果說功夫片屬於李小龍的古羅馬競技場,武俠片屬於胡金銓的碧綠竹海,那麼仙俠片,就屬於徐克的重山和層雲——前兩者在地上,只有仙俠,是在天上。

時間轉到2019年,《誅仙 Ⅰ》的開場。

當青雲門弟子在空中結伴飛行的時候,恍惚間,我好像又看到了那個飛在天上的仙俠時代。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必須承認,在看《誅仙 Ⅰ》之前,我是抱著18年後再看一部《蜀山傳》的想法來的。

我莽撞地期待著能在電影院重見仙俠片的瑰麗——導演程小東和徐克的淵源,也給了這種期待充分的理由。

這期待直到電影開始時還在,但隨著故事進行我終於發現,2019年的仙客們,早就從天上落到了地面。

《誅仙 Ⅰ》,有太多讓我費解的東西。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一群修煉了幾百年的人,按說都應該有點生死看淡的仙風道骨,為什麼會為了爭幾塊紅燒肉和西葫蘆而打碗摔碟子

是真性情嗎?就算是,也是幼兒園級別的真性情吧。

我不明白,為什麼七脈會武的大場面裡,仙人們打起架來,用的居然是MMA的招數在土裡打滾,拿把劍比劃都算是高配。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在原著中,對於仙人比武是這麼描述的:

忽地,藍光一閃,一聲尖嘯從遠及近,從悄不可聞迅速增大,直到震耳欲聾,讓人再也聽不到任何聲響。

萬道藍光,此刻竟都合為一體,成一巨大光柱當頭擊下,看這氣勢幾乎欲將青雲山脈斬為兩半。

雖然電影改編不必遵從原著,但讓仙人們玩摔跤,怎麼看都像是提著砍刀去參加星際戰爭。

我不明白,為什麼陸雪琪出場的時候,青雲門七脈弟子要像粉絲接機一般前呼後擁,嘴裡高喊著“陸雪琪!陸雪琪!”,就差手裡拿個燈牌了。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為什麼一些本應一帶而過的過渡段落,卻被拍成了重點。

碧瑤來偷燒火棍的段落,明明偷一次就知道了燒火棍只會跟著張小凡,別人拿不走,還是要一遍遍拿,一遍遍碰壁,就這麼拉鋸了好幾分鐘。

更要命的是:為什麼同樣的偷棍子橋段,要在不同場景裡上演兩遍?

情節重複是拍電影大忌,偷到最後,碧瑤成了二逼,程小東也向天下昭告了自己創意的枯竭。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最不明白的,莫過於電影裡的張小凡,從一個只知道暗戀師姐的不折不扣的傻子,突然就變成了能力扛七脈宗師,要逆天改命的悲壯人物。

中間的轉折過渡,一點都沒有。

這就造成了,當碧瑤為他擋劍而死(倆人的感情就是在搶棍子中培養的)的時候,他抱起愛人,我根本不相信他的悲傷——在我心裡他依然是個傻子,哪來的深情呢?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在我有限的記憶裡,《誅仙 Ⅰ》原著中的張小凡只是木訥,並不傻。他對碧瑤的感情,是多少人曾經的淚點?

我以肖戰粉絲的立場去辯護一下:其實肖戰把張小凡塑造得很豐滿,只不過他的話全被別人的配音蓋掉了,我們根本就不知道肖戰說了什麼!

哎不對,這樣好像是在黑他(手動狗頭)。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到電影的後半段,我已經沒什麼心思再去找槽點,我心裡只縈繞著一個問題:

從《蜀山傳》到《誅仙 Ⅰ》,相隔18年的兩部仙俠片,到底什麼東西在變?

《蜀山傳》,嚴格意義上來講,還夠不上所謂的傳世經典。但徐老怪用極其鮮明的電影語言,確立了屬於自己的仙俠片風格。這個風格用四個字概括就是:

光怪陸離。

18年後回看,特效當然越發粗製,但我依然會驚歎于徐克的想象力。

小時候沒那麼懂,對《蜀山傳》的印象就是,它整部片子都充滿著濃極了的色彩。

要麼大紅,要麼大綠,要麼大藍:

"

再次在銀幕上看到衣袂飄飄的仙客們飛來飛去,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20年。

2007年的時候,我還在念高三,同學的書桌裡藏著一本被翻爛了的網絡小說。它的封面是一條龍,旁邊寫著兩個大字:誅仙。

對於《誅仙》我的記憶所剩不多,留在回憶裡最深的,是關於修仙之人御劍飛行的絕技。

一把劍就是一個飛行器,站在上面,就可以在空中來去自如。

時間往回退到2001年,那是《蜀山傳》上映的年份。在老家的電視臺上,我第一次看見人可以像流星一般劃過天空,後面還拖著長長的尾跡。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如果再向前回溯,1983年,《蜀山傳》的前作《蜀山》。

一條白色絲帶飄出,林青霞如敦煌壁畫上的飛天一般乘風而至,端坐高臺之上,美得近乎不似人類。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另一面和她對坐的,是正當年的秋官。

一身道士打扮,少年意氣,風度翩翩。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常有人說,中國人沒有想象力,只會往後看,不會往前看,所以拍不出好的科幻片。其實中國人到底有沒有想象力,去看一類電影就有答案了。

那類電影,就是仙俠片。

如果說功夫片屬於李小龍的古羅馬競技場,武俠片屬於胡金銓的碧綠竹海,那麼仙俠片,就屬於徐克的重山和層雲——前兩者在地上,只有仙俠,是在天上。

時間轉到2019年,《誅仙 Ⅰ》的開場。

當青雲門弟子在空中結伴飛行的時候,恍惚間,我好像又看到了那個飛在天上的仙俠時代。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必須承認,在看《誅仙 Ⅰ》之前,我是抱著18年後再看一部《蜀山傳》的想法來的。

我莽撞地期待著能在電影院重見仙俠片的瑰麗——導演程小東和徐克的淵源,也給了這種期待充分的理由。

這期待直到電影開始時還在,但隨著故事進行我終於發現,2019年的仙客們,早就從天上落到了地面。

《誅仙 Ⅰ》,有太多讓我費解的東西。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一群修煉了幾百年的人,按說都應該有點生死看淡的仙風道骨,為什麼會為了爭幾塊紅燒肉和西葫蘆而打碗摔碟子

是真性情嗎?就算是,也是幼兒園級別的真性情吧。

我不明白,為什麼七脈會武的大場面裡,仙人們打起架來,用的居然是MMA的招數在土裡打滾,拿把劍比劃都算是高配。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在原著中,對於仙人比武是這麼描述的:

忽地,藍光一閃,一聲尖嘯從遠及近,從悄不可聞迅速增大,直到震耳欲聾,讓人再也聽不到任何聲響。

萬道藍光,此刻竟都合為一體,成一巨大光柱當頭擊下,看這氣勢幾乎欲將青雲山脈斬為兩半。

雖然電影改編不必遵從原著,但讓仙人們玩摔跤,怎麼看都像是提著砍刀去參加星際戰爭。

我不明白,為什麼陸雪琪出場的時候,青雲門七脈弟子要像粉絲接機一般前呼後擁,嘴裡高喊著“陸雪琪!陸雪琪!”,就差手裡拿個燈牌了。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為什麼一些本應一帶而過的過渡段落,卻被拍成了重點。

碧瑤來偷燒火棍的段落,明明偷一次就知道了燒火棍只會跟著張小凡,別人拿不走,還是要一遍遍拿,一遍遍碰壁,就這麼拉鋸了好幾分鐘。

更要命的是:為什麼同樣的偷棍子橋段,要在不同場景裡上演兩遍?

情節重複是拍電影大忌,偷到最後,碧瑤成了二逼,程小東也向天下昭告了自己創意的枯竭。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最不明白的,莫過於電影裡的張小凡,從一個只知道暗戀師姐的不折不扣的傻子,突然就變成了能力扛七脈宗師,要逆天改命的悲壯人物。

中間的轉折過渡,一點都沒有。

這就造成了,當碧瑤為他擋劍而死(倆人的感情就是在搶棍子中培養的)的時候,他抱起愛人,我根本不相信他的悲傷——在我心裡他依然是個傻子,哪來的深情呢?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在我有限的記憶裡,《誅仙 Ⅰ》原著中的張小凡只是木訥,並不傻。他對碧瑤的感情,是多少人曾經的淚點?

我以肖戰粉絲的立場去辯護一下:其實肖戰把張小凡塑造得很豐滿,只不過他的話全被別人的配音蓋掉了,我們根本就不知道肖戰說了什麼!

哎不對,這樣好像是在黑他(手動狗頭)。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到電影的後半段,我已經沒什麼心思再去找槽點,我心裡只縈繞著一個問題:

從《蜀山傳》到《誅仙 Ⅰ》,相隔18年的兩部仙俠片,到底什麼東西在變?

《蜀山傳》,嚴格意義上來講,還夠不上所謂的傳世經典。但徐老怪用極其鮮明的電影語言,確立了屬於自己的仙俠片風格。這個風格用四個字概括就是:

光怪陸離。

18年後回看,特效當然越發粗製,但我依然會驚歎于徐克的想象力。

小時候沒那麼懂,對《蜀山傳》的印象就是,它整部片子都充滿著濃極了的色彩。

要麼大紅,要麼大綠,要麼大藍: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

再次在銀幕上看到衣袂飄飄的仙客們飛來飛去,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20年。

2007年的時候,我還在念高三,同學的書桌裡藏著一本被翻爛了的網絡小說。它的封面是一條龍,旁邊寫著兩個大字:誅仙。

對於《誅仙》我的記憶所剩不多,留在回憶裡最深的,是關於修仙之人御劍飛行的絕技。

一把劍就是一個飛行器,站在上面,就可以在空中來去自如。

時間往回退到2001年,那是《蜀山傳》上映的年份。在老家的電視臺上,我第一次看見人可以像流星一般劃過天空,後面還拖著長長的尾跡。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如果再向前回溯,1983年,《蜀山傳》的前作《蜀山》。

一條白色絲帶飄出,林青霞如敦煌壁畫上的飛天一般乘風而至,端坐高臺之上,美得近乎不似人類。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另一面和她對坐的,是正當年的秋官。

一身道士打扮,少年意氣,風度翩翩。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常有人說,中國人沒有想象力,只會往後看,不會往前看,所以拍不出好的科幻片。其實中國人到底有沒有想象力,去看一類電影就有答案了。

那類電影,就是仙俠片。

如果說功夫片屬於李小龍的古羅馬競技場,武俠片屬於胡金銓的碧綠竹海,那麼仙俠片,就屬於徐克的重山和層雲——前兩者在地上,只有仙俠,是在天上。

時間轉到2019年,《誅仙 Ⅰ》的開場。

當青雲門弟子在空中結伴飛行的時候,恍惚間,我好像又看到了那個飛在天上的仙俠時代。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必須承認,在看《誅仙 Ⅰ》之前,我是抱著18年後再看一部《蜀山傳》的想法來的。

我莽撞地期待著能在電影院重見仙俠片的瑰麗——導演程小東和徐克的淵源,也給了這種期待充分的理由。

這期待直到電影開始時還在,但隨著故事進行我終於發現,2019年的仙客們,早就從天上落到了地面。

《誅仙 Ⅰ》,有太多讓我費解的東西。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一群修煉了幾百年的人,按說都應該有點生死看淡的仙風道骨,為什麼會為了爭幾塊紅燒肉和西葫蘆而打碗摔碟子

是真性情嗎?就算是,也是幼兒園級別的真性情吧。

我不明白,為什麼七脈會武的大場面裡,仙人們打起架來,用的居然是MMA的招數在土裡打滾,拿把劍比劃都算是高配。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在原著中,對於仙人比武是這麼描述的:

忽地,藍光一閃,一聲尖嘯從遠及近,從悄不可聞迅速增大,直到震耳欲聾,讓人再也聽不到任何聲響。

萬道藍光,此刻竟都合為一體,成一巨大光柱當頭擊下,看這氣勢幾乎欲將青雲山脈斬為兩半。

雖然電影改編不必遵從原著,但讓仙人們玩摔跤,怎麼看都像是提著砍刀去參加星際戰爭。

我不明白,為什麼陸雪琪出場的時候,青雲門七脈弟子要像粉絲接機一般前呼後擁,嘴裡高喊著“陸雪琪!陸雪琪!”,就差手裡拿個燈牌了。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為什麼一些本應一帶而過的過渡段落,卻被拍成了重點。

碧瑤來偷燒火棍的段落,明明偷一次就知道了燒火棍只會跟著張小凡,別人拿不走,還是要一遍遍拿,一遍遍碰壁,就這麼拉鋸了好幾分鐘。

更要命的是:為什麼同樣的偷棍子橋段,要在不同場景裡上演兩遍?

情節重複是拍電影大忌,偷到最後,碧瑤成了二逼,程小東也向天下昭告了自己創意的枯竭。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最不明白的,莫過於電影裡的張小凡,從一個只知道暗戀師姐的不折不扣的傻子,突然就變成了能力扛七脈宗師,要逆天改命的悲壯人物。

中間的轉折過渡,一點都沒有。

這就造成了,當碧瑤為他擋劍而死(倆人的感情就是在搶棍子中培養的)的時候,他抱起愛人,我根本不相信他的悲傷——在我心裡他依然是個傻子,哪來的深情呢?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在我有限的記憶裡,《誅仙 Ⅰ》原著中的張小凡只是木訥,並不傻。他對碧瑤的感情,是多少人曾經的淚點?

我以肖戰粉絲的立場去辯護一下:其實肖戰把張小凡塑造得很豐滿,只不過他的話全被別人的配音蓋掉了,我們根本就不知道肖戰說了什麼!

哎不對,這樣好像是在黑他(手動狗頭)。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到電影的後半段,我已經沒什麼心思再去找槽點,我心裡只縈繞著一個問題:

從《蜀山傳》到《誅仙 Ⅰ》,相隔18年的兩部仙俠片,到底什麼東西在變?

《蜀山傳》,嚴格意義上來講,還夠不上所謂的傳世經典。但徐老怪用極其鮮明的電影語言,確立了屬於自己的仙俠片風格。這個風格用四個字概括就是:

光怪陸離。

18年後回看,特效當然越發粗製,但我依然會驚歎于徐克的想象力。

小時候沒那麼懂,對《蜀山傳》的印象就是,它整部片子都充滿著濃極了的色彩。

要麼大紅,要麼大綠,要麼大藍: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

再次在銀幕上看到衣袂飄飄的仙客們飛來飛去,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20年。

2007年的時候,我還在念高三,同學的書桌裡藏著一本被翻爛了的網絡小說。它的封面是一條龍,旁邊寫著兩個大字:誅仙。

對於《誅仙》我的記憶所剩不多,留在回憶裡最深的,是關於修仙之人御劍飛行的絕技。

一把劍就是一個飛行器,站在上面,就可以在空中來去自如。

時間往回退到2001年,那是《蜀山傳》上映的年份。在老家的電視臺上,我第一次看見人可以像流星一般劃過天空,後面還拖著長長的尾跡。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如果再向前回溯,1983年,《蜀山傳》的前作《蜀山》。

一條白色絲帶飄出,林青霞如敦煌壁畫上的飛天一般乘風而至,端坐高臺之上,美得近乎不似人類。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另一面和她對坐的,是正當年的秋官。

一身道士打扮,少年意氣,風度翩翩。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常有人說,中國人沒有想象力,只會往後看,不會往前看,所以拍不出好的科幻片。其實中國人到底有沒有想象力,去看一類電影就有答案了。

那類電影,就是仙俠片。

如果說功夫片屬於李小龍的古羅馬競技場,武俠片屬於胡金銓的碧綠竹海,那麼仙俠片,就屬於徐克的重山和層雲——前兩者在地上,只有仙俠,是在天上。

時間轉到2019年,《誅仙 Ⅰ》的開場。

當青雲門弟子在空中結伴飛行的時候,恍惚間,我好像又看到了那個飛在天上的仙俠時代。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必須承認,在看《誅仙 Ⅰ》之前,我是抱著18年後再看一部《蜀山傳》的想法來的。

我莽撞地期待著能在電影院重見仙俠片的瑰麗——導演程小東和徐克的淵源,也給了這種期待充分的理由。

這期待直到電影開始時還在,但隨著故事進行我終於發現,2019年的仙客們,早就從天上落到了地面。

《誅仙 Ⅰ》,有太多讓我費解的東西。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一群修煉了幾百年的人,按說都應該有點生死看淡的仙風道骨,為什麼會為了爭幾塊紅燒肉和西葫蘆而打碗摔碟子

是真性情嗎?就算是,也是幼兒園級別的真性情吧。

我不明白,為什麼七脈會武的大場面裡,仙人們打起架來,用的居然是MMA的招數在土裡打滾,拿把劍比劃都算是高配。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在原著中,對於仙人比武是這麼描述的:

忽地,藍光一閃,一聲尖嘯從遠及近,從悄不可聞迅速增大,直到震耳欲聾,讓人再也聽不到任何聲響。

萬道藍光,此刻竟都合為一體,成一巨大光柱當頭擊下,看這氣勢幾乎欲將青雲山脈斬為兩半。

雖然電影改編不必遵從原著,但讓仙人們玩摔跤,怎麼看都像是提著砍刀去參加星際戰爭。

我不明白,為什麼陸雪琪出場的時候,青雲門七脈弟子要像粉絲接機一般前呼後擁,嘴裡高喊著“陸雪琪!陸雪琪!”,就差手裡拿個燈牌了。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為什麼一些本應一帶而過的過渡段落,卻被拍成了重點。

碧瑤來偷燒火棍的段落,明明偷一次就知道了燒火棍只會跟著張小凡,別人拿不走,還是要一遍遍拿,一遍遍碰壁,就這麼拉鋸了好幾分鐘。

更要命的是:為什麼同樣的偷棍子橋段,要在不同場景裡上演兩遍?

情節重複是拍電影大忌,偷到最後,碧瑤成了二逼,程小東也向天下昭告了自己創意的枯竭。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最不明白的,莫過於電影裡的張小凡,從一個只知道暗戀師姐的不折不扣的傻子,突然就變成了能力扛七脈宗師,要逆天改命的悲壯人物。

中間的轉折過渡,一點都沒有。

這就造成了,當碧瑤為他擋劍而死(倆人的感情就是在搶棍子中培養的)的時候,他抱起愛人,我根本不相信他的悲傷——在我心裡他依然是個傻子,哪來的深情呢?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在我有限的記憶裡,《誅仙 Ⅰ》原著中的張小凡只是木訥,並不傻。他對碧瑤的感情,是多少人曾經的淚點?

我以肖戰粉絲的立場去辯護一下:其實肖戰把張小凡塑造得很豐滿,只不過他的話全被別人的配音蓋掉了,我們根本就不知道肖戰說了什麼!

哎不對,這樣好像是在黑他(手動狗頭)。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到電影的後半段,我已經沒什麼心思再去找槽點,我心裡只縈繞著一個問題:

從《蜀山傳》到《誅仙 Ⅰ》,相隔18年的兩部仙俠片,到底什麼東西在變?

《蜀山傳》,嚴格意義上來講,還夠不上所謂的傳世經典。但徐老怪用極其鮮明的電影語言,確立了屬於自己的仙俠片風格。這個風格用四個字概括就是:

光怪陸離。

18年後回看,特效當然越發粗製,但我依然會驚歎于徐克的想象力。

小時候沒那麼懂,對《蜀山傳》的印象就是,它整部片子都充滿著濃極了的色彩。

要麼大紅,要麼大綠,要麼大藍: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御劍飛行是書裡寫的,但把人變成巡航導彈,卻是徐克的原創。

"

再次在銀幕上看到衣袂飄飄的仙客們飛來飛去,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20年。

2007年的時候,我還在念高三,同學的書桌裡藏著一本被翻爛了的網絡小說。它的封面是一條龍,旁邊寫著兩個大字:誅仙。

對於《誅仙》我的記憶所剩不多,留在回憶裡最深的,是關於修仙之人御劍飛行的絕技。

一把劍就是一個飛行器,站在上面,就可以在空中來去自如。

時間往回退到2001年,那是《蜀山傳》上映的年份。在老家的電視臺上,我第一次看見人可以像流星一般劃過天空,後面還拖著長長的尾跡。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如果再向前回溯,1983年,《蜀山傳》的前作《蜀山》。

一條白色絲帶飄出,林青霞如敦煌壁畫上的飛天一般乘風而至,端坐高臺之上,美得近乎不似人類。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另一面和她對坐的,是正當年的秋官。

一身道士打扮,少年意氣,風度翩翩。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常有人說,中國人沒有想象力,只會往後看,不會往前看,所以拍不出好的科幻片。其實中國人到底有沒有想象力,去看一類電影就有答案了。

那類電影,就是仙俠片。

如果說功夫片屬於李小龍的古羅馬競技場,武俠片屬於胡金銓的碧綠竹海,那麼仙俠片,就屬於徐克的重山和層雲——前兩者在地上,只有仙俠,是在天上。

時間轉到2019年,《誅仙 Ⅰ》的開場。

當青雲門弟子在空中結伴飛行的時候,恍惚間,我好像又看到了那個飛在天上的仙俠時代。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必須承認,在看《誅仙 Ⅰ》之前,我是抱著18年後再看一部《蜀山傳》的想法來的。

我莽撞地期待著能在電影院重見仙俠片的瑰麗——導演程小東和徐克的淵源,也給了這種期待充分的理由。

這期待直到電影開始時還在,但隨著故事進行我終於發現,2019年的仙客們,早就從天上落到了地面。

《誅仙 Ⅰ》,有太多讓我費解的東西。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一群修煉了幾百年的人,按說都應該有點生死看淡的仙風道骨,為什麼會為了爭幾塊紅燒肉和西葫蘆而打碗摔碟子

是真性情嗎?就算是,也是幼兒園級別的真性情吧。

我不明白,為什麼七脈會武的大場面裡,仙人們打起架來,用的居然是MMA的招數在土裡打滾,拿把劍比劃都算是高配。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在原著中,對於仙人比武是這麼描述的:

忽地,藍光一閃,一聲尖嘯從遠及近,從悄不可聞迅速增大,直到震耳欲聾,讓人再也聽不到任何聲響。

萬道藍光,此刻竟都合為一體,成一巨大光柱當頭擊下,看這氣勢幾乎欲將青雲山脈斬為兩半。

雖然電影改編不必遵從原著,但讓仙人們玩摔跤,怎麼看都像是提著砍刀去參加星際戰爭。

我不明白,為什麼陸雪琪出場的時候,青雲門七脈弟子要像粉絲接機一般前呼後擁,嘴裡高喊著“陸雪琪!陸雪琪!”,就差手裡拿個燈牌了。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為什麼一些本應一帶而過的過渡段落,卻被拍成了重點。

碧瑤來偷燒火棍的段落,明明偷一次就知道了燒火棍只會跟著張小凡,別人拿不走,還是要一遍遍拿,一遍遍碰壁,就這麼拉鋸了好幾分鐘。

更要命的是:為什麼同樣的偷棍子橋段,要在不同場景裡上演兩遍?

情節重複是拍電影大忌,偷到最後,碧瑤成了二逼,程小東也向天下昭告了自己創意的枯竭。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最不明白的,莫過於電影裡的張小凡,從一個只知道暗戀師姐的不折不扣的傻子,突然就變成了能力扛七脈宗師,要逆天改命的悲壯人物。

中間的轉折過渡,一點都沒有。

這就造成了,當碧瑤為他擋劍而死(倆人的感情就是在搶棍子中培養的)的時候,他抱起愛人,我根本不相信他的悲傷——在我心裡他依然是個傻子,哪來的深情呢?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在我有限的記憶裡,《誅仙 Ⅰ》原著中的張小凡只是木訥,並不傻。他對碧瑤的感情,是多少人曾經的淚點?

我以肖戰粉絲的立場去辯護一下:其實肖戰把張小凡塑造得很豐滿,只不過他的話全被別人的配音蓋掉了,我們根本就不知道肖戰說了什麼!

哎不對,這樣好像是在黑他(手動狗頭)。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到電影的後半段,我已經沒什麼心思再去找槽點,我心裡只縈繞著一個問題:

從《蜀山傳》到《誅仙 Ⅰ》,相隔18年的兩部仙俠片,到底什麼東西在變?

《蜀山傳》,嚴格意義上來講,還夠不上所謂的傳世經典。但徐老怪用極其鮮明的電影語言,確立了屬於自己的仙俠片風格。這個風格用四個字概括就是:

光怪陸離。

18年後回看,特效當然越發粗製,但我依然會驚歎于徐克的想象力。

小時候沒那麼懂,對《蜀山傳》的印象就是,它整部片子都充滿著濃極了的色彩。

要麼大紅,要麼大綠,要麼大藍: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御劍飛行是書裡寫的,但把人變成巡航導彈,卻是徐克的原創。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到現在的童年陰影,還是《蜀山傳》裡那隻能鑽到古天樂腦子裡的小蝴蝶。

看上去是林熙蕾,實際上卻是能操縱你的惡魔。

"

再次在銀幕上看到衣袂飄飄的仙客們飛來飛去,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20年。

2007年的時候,我還在念高三,同學的書桌裡藏著一本被翻爛了的網絡小說。它的封面是一條龍,旁邊寫著兩個大字:誅仙。

對於《誅仙》我的記憶所剩不多,留在回憶裡最深的,是關於修仙之人御劍飛行的絕技。

一把劍就是一個飛行器,站在上面,就可以在空中來去自如。

時間往回退到2001年,那是《蜀山傳》上映的年份。在老家的電視臺上,我第一次看見人可以像流星一般劃過天空,後面還拖著長長的尾跡。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如果再向前回溯,1983年,《蜀山傳》的前作《蜀山》。

一條白色絲帶飄出,林青霞如敦煌壁畫上的飛天一般乘風而至,端坐高臺之上,美得近乎不似人類。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另一面和她對坐的,是正當年的秋官。

一身道士打扮,少年意氣,風度翩翩。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常有人說,中國人沒有想象力,只會往後看,不會往前看,所以拍不出好的科幻片。其實中國人到底有沒有想象力,去看一類電影就有答案了。

那類電影,就是仙俠片。

如果說功夫片屬於李小龍的古羅馬競技場,武俠片屬於胡金銓的碧綠竹海,那麼仙俠片,就屬於徐克的重山和層雲——前兩者在地上,只有仙俠,是在天上。

時間轉到2019年,《誅仙 Ⅰ》的開場。

當青雲門弟子在空中結伴飛行的時候,恍惚間,我好像又看到了那個飛在天上的仙俠時代。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必須承認,在看《誅仙 Ⅰ》之前,我是抱著18年後再看一部《蜀山傳》的想法來的。

我莽撞地期待著能在電影院重見仙俠片的瑰麗——導演程小東和徐克的淵源,也給了這種期待充分的理由。

這期待直到電影開始時還在,但隨著故事進行我終於發現,2019年的仙客們,早就從天上落到了地面。

《誅仙 Ⅰ》,有太多讓我費解的東西。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一群修煉了幾百年的人,按說都應該有點生死看淡的仙風道骨,為什麼會為了爭幾塊紅燒肉和西葫蘆而打碗摔碟子

是真性情嗎?就算是,也是幼兒園級別的真性情吧。

我不明白,為什麼七脈會武的大場面裡,仙人們打起架來,用的居然是MMA的招數在土裡打滾,拿把劍比劃都算是高配。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在原著中,對於仙人比武是這麼描述的:

忽地,藍光一閃,一聲尖嘯從遠及近,從悄不可聞迅速增大,直到震耳欲聾,讓人再也聽不到任何聲響。

萬道藍光,此刻竟都合為一體,成一巨大光柱當頭擊下,看這氣勢幾乎欲將青雲山脈斬為兩半。

雖然電影改編不必遵從原著,但讓仙人們玩摔跤,怎麼看都像是提著砍刀去參加星際戰爭。

我不明白,為什麼陸雪琪出場的時候,青雲門七脈弟子要像粉絲接機一般前呼後擁,嘴裡高喊著“陸雪琪!陸雪琪!”,就差手裡拿個燈牌了。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為什麼一些本應一帶而過的過渡段落,卻被拍成了重點。

碧瑤來偷燒火棍的段落,明明偷一次就知道了燒火棍只會跟著張小凡,別人拿不走,還是要一遍遍拿,一遍遍碰壁,就這麼拉鋸了好幾分鐘。

更要命的是:為什麼同樣的偷棍子橋段,要在不同場景裡上演兩遍?

情節重複是拍電影大忌,偷到最後,碧瑤成了二逼,程小東也向天下昭告了自己創意的枯竭。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最不明白的,莫過於電影裡的張小凡,從一個只知道暗戀師姐的不折不扣的傻子,突然就變成了能力扛七脈宗師,要逆天改命的悲壯人物。

中間的轉折過渡,一點都沒有。

這就造成了,當碧瑤為他擋劍而死(倆人的感情就是在搶棍子中培養的)的時候,他抱起愛人,我根本不相信他的悲傷——在我心裡他依然是個傻子,哪來的深情呢?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在我有限的記憶裡,《誅仙 Ⅰ》原著中的張小凡只是木訥,並不傻。他對碧瑤的感情,是多少人曾經的淚點?

我以肖戰粉絲的立場去辯護一下:其實肖戰把張小凡塑造得很豐滿,只不過他的話全被別人的配音蓋掉了,我們根本就不知道肖戰說了什麼!

哎不對,這樣好像是在黑他(手動狗頭)。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到電影的後半段,我已經沒什麼心思再去找槽點,我心裡只縈繞著一個問題:

從《蜀山傳》到《誅仙 Ⅰ》,相隔18年的兩部仙俠片,到底什麼東西在變?

《蜀山傳》,嚴格意義上來講,還夠不上所謂的傳世經典。但徐老怪用極其鮮明的電影語言,確立了屬於自己的仙俠片風格。這個風格用四個字概括就是:

光怪陸離。

18年後回看,特效當然越發粗製,但我依然會驚歎于徐克的想象力。

小時候沒那麼懂,對《蜀山傳》的印象就是,它整部片子都充滿著濃極了的色彩。

要麼大紅,要麼大綠,要麼大藍: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御劍飛行是書裡寫的,但把人變成巡航導彈,卻是徐克的原創。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到現在的童年陰影,還是《蜀山傳》裡那隻能鑽到古天樂腦子裡的小蝴蝶。

看上去是林熙蕾,實際上卻是能操縱你的惡魔。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

再次在銀幕上看到衣袂飄飄的仙客們飛來飛去,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20年。

2007年的時候,我還在念高三,同學的書桌裡藏著一本被翻爛了的網絡小說。它的封面是一條龍,旁邊寫著兩個大字:誅仙。

對於《誅仙》我的記憶所剩不多,留在回憶裡最深的,是關於修仙之人御劍飛行的絕技。

一把劍就是一個飛行器,站在上面,就可以在空中來去自如。

時間往回退到2001年,那是《蜀山傳》上映的年份。在老家的電視臺上,我第一次看見人可以像流星一般劃過天空,後面還拖著長長的尾跡。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如果再向前回溯,1983年,《蜀山傳》的前作《蜀山》。

一條白色絲帶飄出,林青霞如敦煌壁畫上的飛天一般乘風而至,端坐高臺之上,美得近乎不似人類。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另一面和她對坐的,是正當年的秋官。

一身道士打扮,少年意氣,風度翩翩。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常有人說,中國人沒有想象力,只會往後看,不會往前看,所以拍不出好的科幻片。其實中國人到底有沒有想象力,去看一類電影就有答案了。

那類電影,就是仙俠片。

如果說功夫片屬於李小龍的古羅馬競技場,武俠片屬於胡金銓的碧綠竹海,那麼仙俠片,就屬於徐克的重山和層雲——前兩者在地上,只有仙俠,是在天上。

時間轉到2019年,《誅仙 Ⅰ》的開場。

當青雲門弟子在空中結伴飛行的時候,恍惚間,我好像又看到了那個飛在天上的仙俠時代。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必須承認,在看《誅仙 Ⅰ》之前,我是抱著18年後再看一部《蜀山傳》的想法來的。

我莽撞地期待著能在電影院重見仙俠片的瑰麗——導演程小東和徐克的淵源,也給了這種期待充分的理由。

這期待直到電影開始時還在,但隨著故事進行我終於發現,2019年的仙客們,早就從天上落到了地面。

《誅仙 Ⅰ》,有太多讓我費解的東西。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一群修煉了幾百年的人,按說都應該有點生死看淡的仙風道骨,為什麼會為了爭幾塊紅燒肉和西葫蘆而打碗摔碟子

是真性情嗎?就算是,也是幼兒園級別的真性情吧。

我不明白,為什麼七脈會武的大場面裡,仙人們打起架來,用的居然是MMA的招數在土裡打滾,拿把劍比劃都算是高配。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在原著中,對於仙人比武是這麼描述的:

忽地,藍光一閃,一聲尖嘯從遠及近,從悄不可聞迅速增大,直到震耳欲聾,讓人再也聽不到任何聲響。

萬道藍光,此刻竟都合為一體,成一巨大光柱當頭擊下,看這氣勢幾乎欲將青雲山脈斬為兩半。

雖然電影改編不必遵從原著,但讓仙人們玩摔跤,怎麼看都像是提著砍刀去參加星際戰爭。

我不明白,為什麼陸雪琪出場的時候,青雲門七脈弟子要像粉絲接機一般前呼後擁,嘴裡高喊著“陸雪琪!陸雪琪!”,就差手裡拿個燈牌了。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為什麼一些本應一帶而過的過渡段落,卻被拍成了重點。

碧瑤來偷燒火棍的段落,明明偷一次就知道了燒火棍只會跟著張小凡,別人拿不走,還是要一遍遍拿,一遍遍碰壁,就這麼拉鋸了好幾分鐘。

更要命的是:為什麼同樣的偷棍子橋段,要在不同場景裡上演兩遍?

情節重複是拍電影大忌,偷到最後,碧瑤成了二逼,程小東也向天下昭告了自己創意的枯竭。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最不明白的,莫過於電影裡的張小凡,從一個只知道暗戀師姐的不折不扣的傻子,突然就變成了能力扛七脈宗師,要逆天改命的悲壯人物。

中間的轉折過渡,一點都沒有。

這就造成了,當碧瑤為他擋劍而死(倆人的感情就是在搶棍子中培養的)的時候,他抱起愛人,我根本不相信他的悲傷——在我心裡他依然是個傻子,哪來的深情呢?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在我有限的記憶裡,《誅仙 Ⅰ》原著中的張小凡只是木訥,並不傻。他對碧瑤的感情,是多少人曾經的淚點?

我以肖戰粉絲的立場去辯護一下:其實肖戰把張小凡塑造得很豐滿,只不過他的話全被別人的配音蓋掉了,我們根本就不知道肖戰說了什麼!

哎不對,這樣好像是在黑他(手動狗頭)。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到電影的後半段,我已經沒什麼心思再去找槽點,我心裡只縈繞著一個問題:

從《蜀山傳》到《誅仙 Ⅰ》,相隔18年的兩部仙俠片,到底什麼東西在變?

《蜀山傳》,嚴格意義上來講,還夠不上所謂的傳世經典。但徐老怪用極其鮮明的電影語言,確立了屬於自己的仙俠片風格。這個風格用四個字概括就是:

光怪陸離。

18年後回看,特效當然越發粗製,但我依然會驚歎于徐克的想象力。

小時候沒那麼懂,對《蜀山傳》的印象就是,它整部片子都充滿著濃極了的色彩。

要麼大紅,要麼大綠,要麼大藍: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御劍飛行是書裡寫的,但把人變成巡航導彈,卻是徐克的原創。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到現在的童年陰影,還是《蜀山傳》裡那隻能鑽到古天樂腦子裡的小蝴蝶。

看上去是林熙蕾,實際上卻是能操縱你的惡魔。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不僅如此,峨眉真人居然能讓玄天宗以自己的面貌出現在空中,並且以自己的聲音說話。

這裡面的科技含量非常高,起碼涉及到全息投影、聲音轉換、無延遲傳輸等等現代技術,5G時代都不一定能真正實現。

說白了,徐克就是在拍一部科幻片。

"

再次在銀幕上看到衣袂飄飄的仙客們飛來飛去,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20年。

2007年的時候,我還在念高三,同學的書桌裡藏著一本被翻爛了的網絡小說。它的封面是一條龍,旁邊寫著兩個大字:誅仙。

對於《誅仙》我的記憶所剩不多,留在回憶裡最深的,是關於修仙之人御劍飛行的絕技。

一把劍就是一個飛行器,站在上面,就可以在空中來去自如。

時間往回退到2001年,那是《蜀山傳》上映的年份。在老家的電視臺上,我第一次看見人可以像流星一般劃過天空,後面還拖著長長的尾跡。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如果再向前回溯,1983年,《蜀山傳》的前作《蜀山》。

一條白色絲帶飄出,林青霞如敦煌壁畫上的飛天一般乘風而至,端坐高臺之上,美得近乎不似人類。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另一面和她對坐的,是正當年的秋官。

一身道士打扮,少年意氣,風度翩翩。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常有人說,中國人沒有想象力,只會往後看,不會往前看,所以拍不出好的科幻片。其實中國人到底有沒有想象力,去看一類電影就有答案了。

那類電影,就是仙俠片。

如果說功夫片屬於李小龍的古羅馬競技場,武俠片屬於胡金銓的碧綠竹海,那麼仙俠片,就屬於徐克的重山和層雲——前兩者在地上,只有仙俠,是在天上。

時間轉到2019年,《誅仙 Ⅰ》的開場。

當青雲門弟子在空中結伴飛行的時候,恍惚間,我好像又看到了那個飛在天上的仙俠時代。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必須承認,在看《誅仙 Ⅰ》之前,我是抱著18年後再看一部《蜀山傳》的想法來的。

我莽撞地期待著能在電影院重見仙俠片的瑰麗——導演程小東和徐克的淵源,也給了這種期待充分的理由。

這期待直到電影開始時還在,但隨著故事進行我終於發現,2019年的仙客們,早就從天上落到了地面。

《誅仙 Ⅰ》,有太多讓我費解的東西。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一群修煉了幾百年的人,按說都應該有點生死看淡的仙風道骨,為什麼會為了爭幾塊紅燒肉和西葫蘆而打碗摔碟子

是真性情嗎?就算是,也是幼兒園級別的真性情吧。

我不明白,為什麼七脈會武的大場面裡,仙人們打起架來,用的居然是MMA的招數在土裡打滾,拿把劍比劃都算是高配。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在原著中,對於仙人比武是這麼描述的:

忽地,藍光一閃,一聲尖嘯從遠及近,從悄不可聞迅速增大,直到震耳欲聾,讓人再也聽不到任何聲響。

萬道藍光,此刻竟都合為一體,成一巨大光柱當頭擊下,看這氣勢幾乎欲將青雲山脈斬為兩半。

雖然電影改編不必遵從原著,但讓仙人們玩摔跤,怎麼看都像是提著砍刀去參加星際戰爭。

我不明白,為什麼陸雪琪出場的時候,青雲門七脈弟子要像粉絲接機一般前呼後擁,嘴裡高喊著“陸雪琪!陸雪琪!”,就差手裡拿個燈牌了。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為什麼一些本應一帶而過的過渡段落,卻被拍成了重點。

碧瑤來偷燒火棍的段落,明明偷一次就知道了燒火棍只會跟著張小凡,別人拿不走,還是要一遍遍拿,一遍遍碰壁,就這麼拉鋸了好幾分鐘。

更要命的是:為什麼同樣的偷棍子橋段,要在不同場景裡上演兩遍?

情節重複是拍電影大忌,偷到最後,碧瑤成了二逼,程小東也向天下昭告了自己創意的枯竭。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最不明白的,莫過於電影裡的張小凡,從一個只知道暗戀師姐的不折不扣的傻子,突然就變成了能力扛七脈宗師,要逆天改命的悲壯人物。

中間的轉折過渡,一點都沒有。

這就造成了,當碧瑤為他擋劍而死(倆人的感情就是在搶棍子中培養的)的時候,他抱起愛人,我根本不相信他的悲傷——在我心裡他依然是個傻子,哪來的深情呢?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在我有限的記憶裡,《誅仙 Ⅰ》原著中的張小凡只是木訥,並不傻。他對碧瑤的感情,是多少人曾經的淚點?

我以肖戰粉絲的立場去辯護一下:其實肖戰把張小凡塑造得很豐滿,只不過他的話全被別人的配音蓋掉了,我們根本就不知道肖戰說了什麼!

哎不對,這樣好像是在黑他(手動狗頭)。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到電影的後半段,我已經沒什麼心思再去找槽點,我心裡只縈繞著一個問題:

從《蜀山傳》到《誅仙 Ⅰ》,相隔18年的兩部仙俠片,到底什麼東西在變?

《蜀山傳》,嚴格意義上來講,還夠不上所謂的傳世經典。但徐老怪用極其鮮明的電影語言,確立了屬於自己的仙俠片風格。這個風格用四個字概括就是:

光怪陸離。

18年後回看,特效當然越發粗製,但我依然會驚歎于徐克的想象力。

小時候沒那麼懂,對《蜀山傳》的印象就是,它整部片子都充滿著濃極了的色彩。

要麼大紅,要麼大綠,要麼大藍: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御劍飛行是書裡寫的,但把人變成巡航導彈,卻是徐克的原創。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到現在的童年陰影,還是《蜀山傳》裡那隻能鑽到古天樂腦子裡的小蝴蝶。

看上去是林熙蕾,實際上卻是能操縱你的惡魔。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不僅如此,峨眉真人居然能讓玄天宗以自己的面貌出現在空中,並且以自己的聲音說話。

這裡面的科技含量非常高,起碼涉及到全息投影、聲音轉換、無延遲傳輸等等現代技術,5G時代都不一定能真正實現。

說白了,徐克就是在拍一部科幻片。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你應該發現,一聊起《蜀山傳》,我的貼圖瞬間變多,場景也豐富了很多,這真的不是我刻意營造差異,只怪《蜀山傳》實在太飛。

而如果要用一個字,來回答我上面對《誅仙 Ⅰ》的所有不解,那就應該是:土。

相比《蜀山傳》,《誅仙 Ⅰ》因為想象力的缺失,第一觀感,就是土。

不論是老套的橋段,尷尬的情節,還是單調的人物設置,都讓它在徐老怪面前黯然失色,成了電視劇級別的存在。

而程小東解決想象力缺失的方法,就是把《誅仙 Ⅰ》拍成純粹的言情戲。

"

再次在銀幕上看到衣袂飄飄的仙客們飛來飛去,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20年。

2007年的時候,我還在念高三,同學的書桌裡藏著一本被翻爛了的網絡小說。它的封面是一條龍,旁邊寫著兩個大字:誅仙。

對於《誅仙》我的記憶所剩不多,留在回憶裡最深的,是關於修仙之人御劍飛行的絕技。

一把劍就是一個飛行器,站在上面,就可以在空中來去自如。

時間往回退到2001年,那是《蜀山傳》上映的年份。在老家的電視臺上,我第一次看見人可以像流星一般劃過天空,後面還拖著長長的尾跡。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如果再向前回溯,1983年,《蜀山傳》的前作《蜀山》。

一條白色絲帶飄出,林青霞如敦煌壁畫上的飛天一般乘風而至,端坐高臺之上,美得近乎不似人類。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另一面和她對坐的,是正當年的秋官。

一身道士打扮,少年意氣,風度翩翩。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常有人說,中國人沒有想象力,只會往後看,不會往前看,所以拍不出好的科幻片。其實中國人到底有沒有想象力,去看一類電影就有答案了。

那類電影,就是仙俠片。

如果說功夫片屬於李小龍的古羅馬競技場,武俠片屬於胡金銓的碧綠竹海,那麼仙俠片,就屬於徐克的重山和層雲——前兩者在地上,只有仙俠,是在天上。

時間轉到2019年,《誅仙 Ⅰ》的開場。

當青雲門弟子在空中結伴飛行的時候,恍惚間,我好像又看到了那個飛在天上的仙俠時代。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必須承認,在看《誅仙 Ⅰ》之前,我是抱著18年後再看一部《蜀山傳》的想法來的。

我莽撞地期待著能在電影院重見仙俠片的瑰麗——導演程小東和徐克的淵源,也給了這種期待充分的理由。

這期待直到電影開始時還在,但隨著故事進行我終於發現,2019年的仙客們,早就從天上落到了地面。

《誅仙 Ⅰ》,有太多讓我費解的東西。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一群修煉了幾百年的人,按說都應該有點生死看淡的仙風道骨,為什麼會為了爭幾塊紅燒肉和西葫蘆而打碗摔碟子

是真性情嗎?就算是,也是幼兒園級別的真性情吧。

我不明白,為什麼七脈會武的大場面裡,仙人們打起架來,用的居然是MMA的招數在土裡打滾,拿把劍比劃都算是高配。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在原著中,對於仙人比武是這麼描述的:

忽地,藍光一閃,一聲尖嘯從遠及近,從悄不可聞迅速增大,直到震耳欲聾,讓人再也聽不到任何聲響。

萬道藍光,此刻竟都合為一體,成一巨大光柱當頭擊下,看這氣勢幾乎欲將青雲山脈斬為兩半。

雖然電影改編不必遵從原著,但讓仙人們玩摔跤,怎麼看都像是提著砍刀去參加星際戰爭。

我不明白,為什麼陸雪琪出場的時候,青雲門七脈弟子要像粉絲接機一般前呼後擁,嘴裡高喊著“陸雪琪!陸雪琪!”,就差手裡拿個燈牌了。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為什麼一些本應一帶而過的過渡段落,卻被拍成了重點。

碧瑤來偷燒火棍的段落,明明偷一次就知道了燒火棍只會跟著張小凡,別人拿不走,還是要一遍遍拿,一遍遍碰壁,就這麼拉鋸了好幾分鐘。

更要命的是:為什麼同樣的偷棍子橋段,要在不同場景裡上演兩遍?

情節重複是拍電影大忌,偷到最後,碧瑤成了二逼,程小東也向天下昭告了自己創意的枯竭。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最不明白的,莫過於電影裡的張小凡,從一個只知道暗戀師姐的不折不扣的傻子,突然就變成了能力扛七脈宗師,要逆天改命的悲壯人物。

中間的轉折過渡,一點都沒有。

這就造成了,當碧瑤為他擋劍而死(倆人的感情就是在搶棍子中培養的)的時候,他抱起愛人,我根本不相信他的悲傷——在我心裡他依然是個傻子,哪來的深情呢?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在我有限的記憶裡,《誅仙 Ⅰ》原著中的張小凡只是木訥,並不傻。他對碧瑤的感情,是多少人曾經的淚點?

我以肖戰粉絲的立場去辯護一下:其實肖戰把張小凡塑造得很豐滿,只不過他的話全被別人的配音蓋掉了,我們根本就不知道肖戰說了什麼!

哎不對,這樣好像是在黑他(手動狗頭)。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到電影的後半段,我已經沒什麼心思再去找槽點,我心裡只縈繞著一個問題:

從《蜀山傳》到《誅仙 Ⅰ》,相隔18年的兩部仙俠片,到底什麼東西在變?

《蜀山傳》,嚴格意義上來講,還夠不上所謂的傳世經典。但徐老怪用極其鮮明的電影語言,確立了屬於自己的仙俠片風格。這個風格用四個字概括就是:

光怪陸離。

18年後回看,特效當然越發粗製,但我依然會驚歎于徐克的想象力。

小時候沒那麼懂,對《蜀山傳》的印象就是,它整部片子都充滿著濃極了的色彩。

要麼大紅,要麼大綠,要麼大藍: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御劍飛行是書裡寫的,但把人變成巡航導彈,卻是徐克的原創。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到現在的童年陰影,還是《蜀山傳》裡那隻能鑽到古天樂腦子裡的小蝴蝶。

看上去是林熙蕾,實際上卻是能操縱你的惡魔。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不僅如此,峨眉真人居然能讓玄天宗以自己的面貌出現在空中,並且以自己的聲音說話。

這裡面的科技含量非常高,起碼涉及到全息投影、聲音轉換、無延遲傳輸等等現代技術,5G時代都不一定能真正實現。

說白了,徐克就是在拍一部科幻片。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你應該發現,一聊起《蜀山傳》,我的貼圖瞬間變多,場景也豐富了很多,這真的不是我刻意營造差異,只怪《蜀山傳》實在太飛。

而如果要用一個字,來回答我上面對《誅仙 Ⅰ》的所有不解,那就應該是:土。

相比《蜀山傳》,《誅仙 Ⅰ》因為想象力的缺失,第一觀感,就是土。

不論是老套的橋段,尷尬的情節,還是單調的人物設置,都讓它在徐老怪面前黯然失色,成了電視劇級別的存在。

而程小東解決想象力缺失的方法,就是把《誅仙 Ⅰ》拍成純粹的言情戲。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但殘酷的是:就算講情,徐克也講得更好。

靈犀一點,就是要我們完全心靈相通。

一千年,兩千年,我們能不能一直心靈相通呢?

這是峨眉派女弟子李英奇在和師兄長空無忌完成“雙劍合璧”前的對話。

兩個人已經彼此託付了終身,卻在合璧過程中動念分神,導致長空無忌肉身被滅。

峨眉真人用長空無忌的元神再造了一個肉身,叫做廉刑。他帶著前世的點滴記憶,卻已經認不出李英奇。

"

再次在銀幕上看到衣袂飄飄的仙客們飛來飛去,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20年。

2007年的時候,我還在念高三,同學的書桌裡藏著一本被翻爛了的網絡小說。它的封面是一條龍,旁邊寫著兩個大字:誅仙。

對於《誅仙》我的記憶所剩不多,留在回憶裡最深的,是關於修仙之人御劍飛行的絕技。

一把劍就是一個飛行器,站在上面,就可以在空中來去自如。

時間往回退到2001年,那是《蜀山傳》上映的年份。在老家的電視臺上,我第一次看見人可以像流星一般劃過天空,後面還拖著長長的尾跡。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如果再向前回溯,1983年,《蜀山傳》的前作《蜀山》。

一條白色絲帶飄出,林青霞如敦煌壁畫上的飛天一般乘風而至,端坐高臺之上,美得近乎不似人類。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另一面和她對坐的,是正當年的秋官。

一身道士打扮,少年意氣,風度翩翩。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常有人說,中國人沒有想象力,只會往後看,不會往前看,所以拍不出好的科幻片。其實中國人到底有沒有想象力,去看一類電影就有答案了。

那類電影,就是仙俠片。

如果說功夫片屬於李小龍的古羅馬競技場,武俠片屬於胡金銓的碧綠竹海,那麼仙俠片,就屬於徐克的重山和層雲——前兩者在地上,只有仙俠,是在天上。

時間轉到2019年,《誅仙 Ⅰ》的開場。

當青雲門弟子在空中結伴飛行的時候,恍惚間,我好像又看到了那個飛在天上的仙俠時代。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必須承認,在看《誅仙 Ⅰ》之前,我是抱著18年後再看一部《蜀山傳》的想法來的。

我莽撞地期待著能在電影院重見仙俠片的瑰麗——導演程小東和徐克的淵源,也給了這種期待充分的理由。

這期待直到電影開始時還在,但隨著故事進行我終於發現,2019年的仙客們,早就從天上落到了地面。

《誅仙 Ⅰ》,有太多讓我費解的東西。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一群修煉了幾百年的人,按說都應該有點生死看淡的仙風道骨,為什麼會為了爭幾塊紅燒肉和西葫蘆而打碗摔碟子

是真性情嗎?就算是,也是幼兒園級別的真性情吧。

我不明白,為什麼七脈會武的大場面裡,仙人們打起架來,用的居然是MMA的招數在土裡打滾,拿把劍比劃都算是高配。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在原著中,對於仙人比武是這麼描述的:

忽地,藍光一閃,一聲尖嘯從遠及近,從悄不可聞迅速增大,直到震耳欲聾,讓人再也聽不到任何聲響。

萬道藍光,此刻竟都合為一體,成一巨大光柱當頭擊下,看這氣勢幾乎欲將青雲山脈斬為兩半。

雖然電影改編不必遵從原著,但讓仙人們玩摔跤,怎麼看都像是提著砍刀去參加星際戰爭。

我不明白,為什麼陸雪琪出場的時候,青雲門七脈弟子要像粉絲接機一般前呼後擁,嘴裡高喊著“陸雪琪!陸雪琪!”,就差手裡拿個燈牌了。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為什麼一些本應一帶而過的過渡段落,卻被拍成了重點。

碧瑤來偷燒火棍的段落,明明偷一次就知道了燒火棍只會跟著張小凡,別人拿不走,還是要一遍遍拿,一遍遍碰壁,就這麼拉鋸了好幾分鐘。

更要命的是:為什麼同樣的偷棍子橋段,要在不同場景裡上演兩遍?

情節重複是拍電影大忌,偷到最後,碧瑤成了二逼,程小東也向天下昭告了自己創意的枯竭。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最不明白的,莫過於電影裡的張小凡,從一個只知道暗戀師姐的不折不扣的傻子,突然就變成了能力扛七脈宗師,要逆天改命的悲壯人物。

中間的轉折過渡,一點都沒有。

這就造成了,當碧瑤為他擋劍而死(倆人的感情就是在搶棍子中培養的)的時候,他抱起愛人,我根本不相信他的悲傷——在我心裡他依然是個傻子,哪來的深情呢?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在我有限的記憶裡,《誅仙 Ⅰ》原著中的張小凡只是木訥,並不傻。他對碧瑤的感情,是多少人曾經的淚點?

我以肖戰粉絲的立場去辯護一下:其實肖戰把張小凡塑造得很豐滿,只不過他的話全被別人的配音蓋掉了,我們根本就不知道肖戰說了什麼!

哎不對,這樣好像是在黑他(手動狗頭)。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到電影的後半段,我已經沒什麼心思再去找槽點,我心裡只縈繞著一個問題:

從《蜀山傳》到《誅仙 Ⅰ》,相隔18年的兩部仙俠片,到底什麼東西在變?

《蜀山傳》,嚴格意義上來講,還夠不上所謂的傳世經典。但徐老怪用極其鮮明的電影語言,確立了屬於自己的仙俠片風格。這個風格用四個字概括就是:

光怪陸離。

18年後回看,特效當然越發粗製,但我依然會驚歎于徐克的想象力。

小時候沒那麼懂,對《蜀山傳》的印象就是,它整部片子都充滿著濃極了的色彩。

要麼大紅,要麼大綠,要麼大藍: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御劍飛行是書裡寫的,但把人變成巡航導彈,卻是徐克的原創。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到現在的童年陰影,還是《蜀山傳》裡那隻能鑽到古天樂腦子裡的小蝴蝶。

看上去是林熙蕾,實際上卻是能操縱你的惡魔。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不僅如此,峨眉真人居然能讓玄天宗以自己的面貌出現在空中,並且以自己的聲音說話。

這裡面的科技含量非常高,起碼涉及到全息投影、聲音轉換、無延遲傳輸等等現代技術,5G時代都不一定能真正實現。

說白了,徐克就是在拍一部科幻片。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你應該發現,一聊起《蜀山傳》,我的貼圖瞬間變多,場景也豐富了很多,這真的不是我刻意營造差異,只怪《蜀山傳》實在太飛。

而如果要用一個字,來回答我上面對《誅仙 Ⅰ》的所有不解,那就應該是:土。

相比《蜀山傳》,《誅仙 Ⅰ》因為想象力的缺失,第一觀感,就是土。

不論是老套的橋段,尷尬的情節,還是單調的人物設置,都讓它在徐老怪面前黯然失色,成了電視劇級別的存在。

而程小東解決想象力缺失的方法,就是把《誅仙 Ⅰ》拍成純粹的言情戲。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但殘酷的是:就算講情,徐克也講得更好。

靈犀一點,就是要我們完全心靈相通。

一千年,兩千年,我們能不能一直心靈相通呢?

這是峨眉派女弟子李英奇在和師兄長空無忌完成“雙劍合璧”前的對話。

兩個人已經彼此託付了終身,卻在合璧過程中動念分神,導致長空無忌肉身被滅。

峨眉真人用長空無忌的元神再造了一個肉身,叫做廉刑。他帶著前世的點滴記憶,卻已經認不出李英奇。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

再次在銀幕上看到衣袂飄飄的仙客們飛來飛去,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20年。

2007年的時候,我還在念高三,同學的書桌裡藏著一本被翻爛了的網絡小說。它的封面是一條龍,旁邊寫著兩個大字:誅仙。

對於《誅仙》我的記憶所剩不多,留在回憶裡最深的,是關於修仙之人御劍飛行的絕技。

一把劍就是一個飛行器,站在上面,就可以在空中來去自如。

時間往回退到2001年,那是《蜀山傳》上映的年份。在老家的電視臺上,我第一次看見人可以像流星一般劃過天空,後面還拖著長長的尾跡。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如果再向前回溯,1983年,《蜀山傳》的前作《蜀山》。

一條白色絲帶飄出,林青霞如敦煌壁畫上的飛天一般乘風而至,端坐高臺之上,美得近乎不似人類。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另一面和她對坐的,是正當年的秋官。

一身道士打扮,少年意氣,風度翩翩。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常有人說,中國人沒有想象力,只會往後看,不會往前看,所以拍不出好的科幻片。其實中國人到底有沒有想象力,去看一類電影就有答案了。

那類電影,就是仙俠片。

如果說功夫片屬於李小龍的古羅馬競技場,武俠片屬於胡金銓的碧綠竹海,那麼仙俠片,就屬於徐克的重山和層雲——前兩者在地上,只有仙俠,是在天上。

時間轉到2019年,《誅仙 Ⅰ》的開場。

當青雲門弟子在空中結伴飛行的時候,恍惚間,我好像又看到了那個飛在天上的仙俠時代。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必須承認,在看《誅仙 Ⅰ》之前,我是抱著18年後再看一部《蜀山傳》的想法來的。

我莽撞地期待著能在電影院重見仙俠片的瑰麗——導演程小東和徐克的淵源,也給了這種期待充分的理由。

這期待直到電影開始時還在,但隨著故事進行我終於發現,2019年的仙客們,早就從天上落到了地面。

《誅仙 Ⅰ》,有太多讓我費解的東西。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一群修煉了幾百年的人,按說都應該有點生死看淡的仙風道骨,為什麼會為了爭幾塊紅燒肉和西葫蘆而打碗摔碟子

是真性情嗎?就算是,也是幼兒園級別的真性情吧。

我不明白,為什麼七脈會武的大場面裡,仙人們打起架來,用的居然是MMA的招數在土裡打滾,拿把劍比劃都算是高配。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在原著中,對於仙人比武是這麼描述的:

忽地,藍光一閃,一聲尖嘯從遠及近,從悄不可聞迅速增大,直到震耳欲聾,讓人再也聽不到任何聲響。

萬道藍光,此刻竟都合為一體,成一巨大光柱當頭擊下,看這氣勢幾乎欲將青雲山脈斬為兩半。

雖然電影改編不必遵從原著,但讓仙人們玩摔跤,怎麼看都像是提著砍刀去參加星際戰爭。

我不明白,為什麼陸雪琪出場的時候,青雲門七脈弟子要像粉絲接機一般前呼後擁,嘴裡高喊著“陸雪琪!陸雪琪!”,就差手裡拿個燈牌了。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為什麼一些本應一帶而過的過渡段落,卻被拍成了重點。

碧瑤來偷燒火棍的段落,明明偷一次就知道了燒火棍只會跟著張小凡,別人拿不走,還是要一遍遍拿,一遍遍碰壁,就這麼拉鋸了好幾分鐘。

更要命的是:為什麼同樣的偷棍子橋段,要在不同場景裡上演兩遍?

情節重複是拍電影大忌,偷到最後,碧瑤成了二逼,程小東也向天下昭告了自己創意的枯竭。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最不明白的,莫過於電影裡的張小凡,從一個只知道暗戀師姐的不折不扣的傻子,突然就變成了能力扛七脈宗師,要逆天改命的悲壯人物。

中間的轉折過渡,一點都沒有。

這就造成了,當碧瑤為他擋劍而死(倆人的感情就是在搶棍子中培養的)的時候,他抱起愛人,我根本不相信他的悲傷——在我心裡他依然是個傻子,哪來的深情呢?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在我有限的記憶裡,《誅仙 Ⅰ》原著中的張小凡只是木訥,並不傻。他對碧瑤的感情,是多少人曾經的淚點?

我以肖戰粉絲的立場去辯護一下:其實肖戰把張小凡塑造得很豐滿,只不過他的話全被別人的配音蓋掉了,我們根本就不知道肖戰說了什麼!

哎不對,這樣好像是在黑他(手動狗頭)。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到電影的後半段,我已經沒什麼心思再去找槽點,我心裡只縈繞著一個問題:

從《蜀山傳》到《誅仙 Ⅰ》,相隔18年的兩部仙俠片,到底什麼東西在變?

《蜀山傳》,嚴格意義上來講,還夠不上所謂的傳世經典。但徐老怪用極其鮮明的電影語言,確立了屬於自己的仙俠片風格。這個風格用四個字概括就是:

光怪陸離。

18年後回看,特效當然越發粗製,但我依然會驚歎于徐克的想象力。

小時候沒那麼懂,對《蜀山傳》的印象就是,它整部片子都充滿著濃極了的色彩。

要麼大紅,要麼大綠,要麼大藍: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御劍飛行是書裡寫的,但把人變成巡航導彈,卻是徐克的原創。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到現在的童年陰影,還是《蜀山傳》裡那隻能鑽到古天樂腦子裡的小蝴蝶。

看上去是林熙蕾,實際上卻是能操縱你的惡魔。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不僅如此,峨眉真人居然能讓玄天宗以自己的面貌出現在空中,並且以自己的聲音說話。

這裡面的科技含量非常高,起碼涉及到全息投影、聲音轉換、無延遲傳輸等等現代技術,5G時代都不一定能真正實現。

說白了,徐克就是在拍一部科幻片。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你應該發現,一聊起《蜀山傳》,我的貼圖瞬間變多,場景也豐富了很多,這真的不是我刻意營造差異,只怪《蜀山傳》實在太飛。

而如果要用一個字,來回答我上面對《誅仙 Ⅰ》的所有不解,那就應該是:土。

相比《蜀山傳》,《誅仙 Ⅰ》因為想象力的缺失,第一觀感,就是土。

不論是老套的橋段,尷尬的情節,還是單調的人物設置,都讓它在徐老怪面前黯然失色,成了電視劇級別的存在。

而程小東解決想象力缺失的方法,就是把《誅仙 Ⅰ》拍成純粹的言情戲。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但殘酷的是:就算講情,徐克也講得更好。

靈犀一點,就是要我們完全心靈相通。

一千年,兩千年,我們能不能一直心靈相通呢?

這是峨眉派女弟子李英奇在和師兄長空無忌完成“雙劍合璧”前的對話。

兩個人已經彼此託付了終身,卻在合璧過程中動念分神,導致長空無忌肉身被滅。

峨眉真人用長空無忌的元神再造了一個肉身,叫做廉刑。他帶著前世的點滴記憶,卻已經認不出李英奇。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面對他,李英奇心裡該做何觀想?

不僅愛情,還有友情。古天樂演的丹辰子被惡魔附身,他要好友玄天宗殺了自己,以免自己再成魔。這場戲,當年著實把我看哭了:

"

再次在銀幕上看到衣袂飄飄的仙客們飛來飛去,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20年。

2007年的時候,我還在念高三,同學的書桌裡藏著一本被翻爛了的網絡小說。它的封面是一條龍,旁邊寫著兩個大字:誅仙。

對於《誅仙》我的記憶所剩不多,留在回憶裡最深的,是關於修仙之人御劍飛行的絕技。

一把劍就是一個飛行器,站在上面,就可以在空中來去自如。

時間往回退到2001年,那是《蜀山傳》上映的年份。在老家的電視臺上,我第一次看見人可以像流星一般劃過天空,後面還拖著長長的尾跡。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如果再向前回溯,1983年,《蜀山傳》的前作《蜀山》。

一條白色絲帶飄出,林青霞如敦煌壁畫上的飛天一般乘風而至,端坐高臺之上,美得近乎不似人類。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另一面和她對坐的,是正當年的秋官。

一身道士打扮,少年意氣,風度翩翩。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常有人說,中國人沒有想象力,只會往後看,不會往前看,所以拍不出好的科幻片。其實中國人到底有沒有想象力,去看一類電影就有答案了。

那類電影,就是仙俠片。

如果說功夫片屬於李小龍的古羅馬競技場,武俠片屬於胡金銓的碧綠竹海,那麼仙俠片,就屬於徐克的重山和層雲——前兩者在地上,只有仙俠,是在天上。

時間轉到2019年,《誅仙 Ⅰ》的開場。

當青雲門弟子在空中結伴飛行的時候,恍惚間,我好像又看到了那個飛在天上的仙俠時代。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必須承認,在看《誅仙 Ⅰ》之前,我是抱著18年後再看一部《蜀山傳》的想法來的。

我莽撞地期待著能在電影院重見仙俠片的瑰麗——導演程小東和徐克的淵源,也給了這種期待充分的理由。

這期待直到電影開始時還在,但隨著故事進行我終於發現,2019年的仙客們,早就從天上落到了地面。

《誅仙 Ⅰ》,有太多讓我費解的東西。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一群修煉了幾百年的人,按說都應該有點生死看淡的仙風道骨,為什麼會為了爭幾塊紅燒肉和西葫蘆而打碗摔碟子

是真性情嗎?就算是,也是幼兒園級別的真性情吧。

我不明白,為什麼七脈會武的大場面裡,仙人們打起架來,用的居然是MMA的招數在土裡打滾,拿把劍比劃都算是高配。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在原著中,對於仙人比武是這麼描述的:

忽地,藍光一閃,一聲尖嘯從遠及近,從悄不可聞迅速增大,直到震耳欲聾,讓人再也聽不到任何聲響。

萬道藍光,此刻竟都合為一體,成一巨大光柱當頭擊下,看這氣勢幾乎欲將青雲山脈斬為兩半。

雖然電影改編不必遵從原著,但讓仙人們玩摔跤,怎麼看都像是提著砍刀去參加星際戰爭。

我不明白,為什麼陸雪琪出場的時候,青雲門七脈弟子要像粉絲接機一般前呼後擁,嘴裡高喊著“陸雪琪!陸雪琪!”,就差手裡拿個燈牌了。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為什麼一些本應一帶而過的過渡段落,卻被拍成了重點。

碧瑤來偷燒火棍的段落,明明偷一次就知道了燒火棍只會跟著張小凡,別人拿不走,還是要一遍遍拿,一遍遍碰壁,就這麼拉鋸了好幾分鐘。

更要命的是:為什麼同樣的偷棍子橋段,要在不同場景裡上演兩遍?

情節重複是拍電影大忌,偷到最後,碧瑤成了二逼,程小東也向天下昭告了自己創意的枯竭。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最不明白的,莫過於電影裡的張小凡,從一個只知道暗戀師姐的不折不扣的傻子,突然就變成了能力扛七脈宗師,要逆天改命的悲壯人物。

中間的轉折過渡,一點都沒有。

這就造成了,當碧瑤為他擋劍而死(倆人的感情就是在搶棍子中培養的)的時候,他抱起愛人,我根本不相信他的悲傷——在我心裡他依然是個傻子,哪來的深情呢?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在我有限的記憶裡,《誅仙 Ⅰ》原著中的張小凡只是木訥,並不傻。他對碧瑤的感情,是多少人曾經的淚點?

我以肖戰粉絲的立場去辯護一下:其實肖戰把張小凡塑造得很豐滿,只不過他的話全被別人的配音蓋掉了,我們根本就不知道肖戰說了什麼!

哎不對,這樣好像是在黑他(手動狗頭)。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到電影的後半段,我已經沒什麼心思再去找槽點,我心裡只縈繞著一個問題:

從《蜀山傳》到《誅仙 Ⅰ》,相隔18年的兩部仙俠片,到底什麼東西在變?

《蜀山傳》,嚴格意義上來講,還夠不上所謂的傳世經典。但徐老怪用極其鮮明的電影語言,確立了屬於自己的仙俠片風格。這個風格用四個字概括就是:

光怪陸離。

18年後回看,特效當然越發粗製,但我依然會驚歎于徐克的想象力。

小時候沒那麼懂,對《蜀山傳》的印象就是,它整部片子都充滿著濃極了的色彩。

要麼大紅,要麼大綠,要麼大藍: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御劍飛行是書裡寫的,但把人變成巡航導彈,卻是徐克的原創。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到現在的童年陰影,還是《蜀山傳》裡那隻能鑽到古天樂腦子裡的小蝴蝶。

看上去是林熙蕾,實際上卻是能操縱你的惡魔。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不僅如此,峨眉真人居然能讓玄天宗以自己的面貌出現在空中,並且以自己的聲音說話。

這裡面的科技含量非常高,起碼涉及到全息投影、聲音轉換、無延遲傳輸等等現代技術,5G時代都不一定能真正實現。

說白了,徐克就是在拍一部科幻片。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你應該發現,一聊起《蜀山傳》,我的貼圖瞬間變多,場景也豐富了很多,這真的不是我刻意營造差異,只怪《蜀山傳》實在太飛。

而如果要用一個字,來回答我上面對《誅仙 Ⅰ》的所有不解,那就應該是:土。

相比《蜀山傳》,《誅仙 Ⅰ》因為想象力的缺失,第一觀感,就是土。

不論是老套的橋段,尷尬的情節,還是單調的人物設置,都讓它在徐老怪面前黯然失色,成了電視劇級別的存在。

而程小東解決想象力缺失的方法,就是把《誅仙 Ⅰ》拍成純粹的言情戲。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但殘酷的是:就算講情,徐克也講得更好。

靈犀一點,就是要我們完全心靈相通。

一千年,兩千年,我們能不能一直心靈相通呢?

這是峨眉派女弟子李英奇在和師兄長空無忌完成“雙劍合璧”前的對話。

兩個人已經彼此託付了終身,卻在合璧過程中動念分神,導致長空無忌肉身被滅。

峨眉真人用長空無忌的元神再造了一個肉身,叫做廉刑。他帶著前世的點滴記憶,卻已經認不出李英奇。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面對他,李英奇心裡該做何觀想?

不僅愛情,還有友情。古天樂演的丹辰子被惡魔附身,他要好友玄天宗殺了自己,以免自己再成魔。這場戲,當年著實把我看哭了: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

再次在銀幕上看到衣袂飄飄的仙客們飛來飛去,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20年。

2007年的時候,我還在念高三,同學的書桌裡藏著一本被翻爛了的網絡小說。它的封面是一條龍,旁邊寫著兩個大字:誅仙。

對於《誅仙》我的記憶所剩不多,留在回憶裡最深的,是關於修仙之人御劍飛行的絕技。

一把劍就是一個飛行器,站在上面,就可以在空中來去自如。

時間往回退到2001年,那是《蜀山傳》上映的年份。在老家的電視臺上,我第一次看見人可以像流星一般劃過天空,後面還拖著長長的尾跡。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如果再向前回溯,1983年,《蜀山傳》的前作《蜀山》。

一條白色絲帶飄出,林青霞如敦煌壁畫上的飛天一般乘風而至,端坐高臺之上,美得近乎不似人類。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另一面和她對坐的,是正當年的秋官。

一身道士打扮,少年意氣,風度翩翩。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常有人說,中國人沒有想象力,只會往後看,不會往前看,所以拍不出好的科幻片。其實中國人到底有沒有想象力,去看一類電影就有答案了。

那類電影,就是仙俠片。

如果說功夫片屬於李小龍的古羅馬競技場,武俠片屬於胡金銓的碧綠竹海,那麼仙俠片,就屬於徐克的重山和層雲——前兩者在地上,只有仙俠,是在天上。

時間轉到2019年,《誅仙 Ⅰ》的開場。

當青雲門弟子在空中結伴飛行的時候,恍惚間,我好像又看到了那個飛在天上的仙俠時代。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必須承認,在看《誅仙 Ⅰ》之前,我是抱著18年後再看一部《蜀山傳》的想法來的。

我莽撞地期待著能在電影院重見仙俠片的瑰麗——導演程小東和徐克的淵源,也給了這種期待充分的理由。

這期待直到電影開始時還在,但隨著故事進行我終於發現,2019年的仙客們,早就從天上落到了地面。

《誅仙 Ⅰ》,有太多讓我費解的東西。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一群修煉了幾百年的人,按說都應該有點生死看淡的仙風道骨,為什麼會為了爭幾塊紅燒肉和西葫蘆而打碗摔碟子

是真性情嗎?就算是,也是幼兒園級別的真性情吧。

我不明白,為什麼七脈會武的大場面裡,仙人們打起架來,用的居然是MMA的招數在土裡打滾,拿把劍比劃都算是高配。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在原著中,對於仙人比武是這麼描述的:

忽地,藍光一閃,一聲尖嘯從遠及近,從悄不可聞迅速增大,直到震耳欲聾,讓人再也聽不到任何聲響。

萬道藍光,此刻竟都合為一體,成一巨大光柱當頭擊下,看這氣勢幾乎欲將青雲山脈斬為兩半。

雖然電影改編不必遵從原著,但讓仙人們玩摔跤,怎麼看都像是提著砍刀去參加星際戰爭。

我不明白,為什麼陸雪琪出場的時候,青雲門七脈弟子要像粉絲接機一般前呼後擁,嘴裡高喊著“陸雪琪!陸雪琪!”,就差手裡拿個燈牌了。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為什麼一些本應一帶而過的過渡段落,卻被拍成了重點。

碧瑤來偷燒火棍的段落,明明偷一次就知道了燒火棍只會跟著張小凡,別人拿不走,還是要一遍遍拿,一遍遍碰壁,就這麼拉鋸了好幾分鐘。

更要命的是:為什麼同樣的偷棍子橋段,要在不同場景裡上演兩遍?

情節重複是拍電影大忌,偷到最後,碧瑤成了二逼,程小東也向天下昭告了自己創意的枯竭。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最不明白的,莫過於電影裡的張小凡,從一個只知道暗戀師姐的不折不扣的傻子,突然就變成了能力扛七脈宗師,要逆天改命的悲壯人物。

中間的轉折過渡,一點都沒有。

這就造成了,當碧瑤為他擋劍而死(倆人的感情就是在搶棍子中培養的)的時候,他抱起愛人,我根本不相信他的悲傷——在我心裡他依然是個傻子,哪來的深情呢?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在我有限的記憶裡,《誅仙 Ⅰ》原著中的張小凡只是木訥,並不傻。他對碧瑤的感情,是多少人曾經的淚點?

我以肖戰粉絲的立場去辯護一下:其實肖戰把張小凡塑造得很豐滿,只不過他的話全被別人的配音蓋掉了,我們根本就不知道肖戰說了什麼!

哎不對,這樣好像是在黑他(手動狗頭)。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到電影的後半段,我已經沒什麼心思再去找槽點,我心裡只縈繞著一個問題:

從《蜀山傳》到《誅仙 Ⅰ》,相隔18年的兩部仙俠片,到底什麼東西在變?

《蜀山傳》,嚴格意義上來講,還夠不上所謂的傳世經典。但徐老怪用極其鮮明的電影語言,確立了屬於自己的仙俠片風格。這個風格用四個字概括就是:

光怪陸離。

18年後回看,特效當然越發粗製,但我依然會驚歎于徐克的想象力。

小時候沒那麼懂,對《蜀山傳》的印象就是,它整部片子都充滿著濃極了的色彩。

要麼大紅,要麼大綠,要麼大藍: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御劍飛行是書裡寫的,但把人變成巡航導彈,卻是徐克的原創。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到現在的童年陰影,還是《蜀山傳》裡那隻能鑽到古天樂腦子裡的小蝴蝶。

看上去是林熙蕾,實際上卻是能操縱你的惡魔。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不僅如此,峨眉真人居然能讓玄天宗以自己的面貌出現在空中,並且以自己的聲音說話。

這裡面的科技含量非常高,起碼涉及到全息投影、聲音轉換、無延遲傳輸等等現代技術,5G時代都不一定能真正實現。

說白了,徐克就是在拍一部科幻片。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你應該發現,一聊起《蜀山傳》,我的貼圖瞬間變多,場景也豐富了很多,這真的不是我刻意營造差異,只怪《蜀山傳》實在太飛。

而如果要用一個字,來回答我上面對《誅仙 Ⅰ》的所有不解,那就應該是:土。

相比《蜀山傳》,《誅仙 Ⅰ》因為想象力的缺失,第一觀感,就是土。

不論是老套的橋段,尷尬的情節,還是單調的人物設置,都讓它在徐老怪面前黯然失色,成了電視劇級別的存在。

而程小東解決想象力缺失的方法,就是把《誅仙 Ⅰ》拍成純粹的言情戲。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但殘酷的是:就算講情,徐克也講得更好。

靈犀一點,就是要我們完全心靈相通。

一千年,兩千年,我們能不能一直心靈相通呢?

這是峨眉派女弟子李英奇在和師兄長空無忌完成“雙劍合璧”前的對話。

兩個人已經彼此託付了終身,卻在合璧過程中動念分神,導致長空無忌肉身被滅。

峨眉真人用長空無忌的元神再造了一個肉身,叫做廉刑。他帶著前世的點滴記憶,卻已經認不出李英奇。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面對他,李英奇心裡該做何觀想?

不僅愛情,還有友情。古天樂演的丹辰子被惡魔附身,他要好友玄天宗殺了自己,以免自己再成魔。這場戲,當年著實把我看哭了: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

再次在銀幕上看到衣袂飄飄的仙客們飛來飛去,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20年。

2007年的時候,我還在念高三,同學的書桌裡藏著一本被翻爛了的網絡小說。它的封面是一條龍,旁邊寫著兩個大字:誅仙。

對於《誅仙》我的記憶所剩不多,留在回憶裡最深的,是關於修仙之人御劍飛行的絕技。

一把劍就是一個飛行器,站在上面,就可以在空中來去自如。

時間往回退到2001年,那是《蜀山傳》上映的年份。在老家的電視臺上,我第一次看見人可以像流星一般劃過天空,後面還拖著長長的尾跡。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如果再向前回溯,1983年,《蜀山傳》的前作《蜀山》。

一條白色絲帶飄出,林青霞如敦煌壁畫上的飛天一般乘風而至,端坐高臺之上,美得近乎不似人類。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另一面和她對坐的,是正當年的秋官。

一身道士打扮,少年意氣,風度翩翩。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常有人說,中國人沒有想象力,只會往後看,不會往前看,所以拍不出好的科幻片。其實中國人到底有沒有想象力,去看一類電影就有答案了。

那類電影,就是仙俠片。

如果說功夫片屬於李小龍的古羅馬競技場,武俠片屬於胡金銓的碧綠竹海,那麼仙俠片,就屬於徐克的重山和層雲——前兩者在地上,只有仙俠,是在天上。

時間轉到2019年,《誅仙 Ⅰ》的開場。

當青雲門弟子在空中結伴飛行的時候,恍惚間,我好像又看到了那個飛在天上的仙俠時代。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必須承認,在看《誅仙 Ⅰ》之前,我是抱著18年後再看一部《蜀山傳》的想法來的。

我莽撞地期待著能在電影院重見仙俠片的瑰麗——導演程小東和徐克的淵源,也給了這種期待充分的理由。

這期待直到電影開始時還在,但隨著故事進行我終於發現,2019年的仙客們,早就從天上落到了地面。

《誅仙 Ⅰ》,有太多讓我費解的東西。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一群修煉了幾百年的人,按說都應該有點生死看淡的仙風道骨,為什麼會為了爭幾塊紅燒肉和西葫蘆而打碗摔碟子

是真性情嗎?就算是,也是幼兒園級別的真性情吧。

我不明白,為什麼七脈會武的大場面裡,仙人們打起架來,用的居然是MMA的招數在土裡打滾,拿把劍比劃都算是高配。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在原著中,對於仙人比武是這麼描述的:

忽地,藍光一閃,一聲尖嘯從遠及近,從悄不可聞迅速增大,直到震耳欲聾,讓人再也聽不到任何聲響。

萬道藍光,此刻竟都合為一體,成一巨大光柱當頭擊下,看這氣勢幾乎欲將青雲山脈斬為兩半。

雖然電影改編不必遵從原著,但讓仙人們玩摔跤,怎麼看都像是提著砍刀去參加星際戰爭。

我不明白,為什麼陸雪琪出場的時候,青雲門七脈弟子要像粉絲接機一般前呼後擁,嘴裡高喊著“陸雪琪!陸雪琪!”,就差手裡拿個燈牌了。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為什麼一些本應一帶而過的過渡段落,卻被拍成了重點。

碧瑤來偷燒火棍的段落,明明偷一次就知道了燒火棍只會跟著張小凡,別人拿不走,還是要一遍遍拿,一遍遍碰壁,就這麼拉鋸了好幾分鐘。

更要命的是:為什麼同樣的偷棍子橋段,要在不同場景裡上演兩遍?

情節重複是拍電影大忌,偷到最後,碧瑤成了二逼,程小東也向天下昭告了自己創意的枯竭。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最不明白的,莫過於電影裡的張小凡,從一個只知道暗戀師姐的不折不扣的傻子,突然就變成了能力扛七脈宗師,要逆天改命的悲壯人物。

中間的轉折過渡,一點都沒有。

這就造成了,當碧瑤為他擋劍而死(倆人的感情就是在搶棍子中培養的)的時候,他抱起愛人,我根本不相信他的悲傷——在我心裡他依然是個傻子,哪來的深情呢?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在我有限的記憶裡,《誅仙 Ⅰ》原著中的張小凡只是木訥,並不傻。他對碧瑤的感情,是多少人曾經的淚點?

我以肖戰粉絲的立場去辯護一下:其實肖戰把張小凡塑造得很豐滿,只不過他的話全被別人的配音蓋掉了,我們根本就不知道肖戰說了什麼!

哎不對,這樣好像是在黑他(手動狗頭)。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到電影的後半段,我已經沒什麼心思再去找槽點,我心裡只縈繞著一個問題:

從《蜀山傳》到《誅仙 Ⅰ》,相隔18年的兩部仙俠片,到底什麼東西在變?

《蜀山傳》,嚴格意義上來講,還夠不上所謂的傳世經典。但徐老怪用極其鮮明的電影語言,確立了屬於自己的仙俠片風格。這個風格用四個字概括就是:

光怪陸離。

18年後回看,特效當然越發粗製,但我依然會驚歎于徐克的想象力。

小時候沒那麼懂,對《蜀山傳》的印象就是,它整部片子都充滿著濃極了的色彩。

要麼大紅,要麼大綠,要麼大藍: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御劍飛行是書裡寫的,但把人變成巡航導彈,卻是徐克的原創。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到現在的童年陰影,還是《蜀山傳》裡那隻能鑽到古天樂腦子裡的小蝴蝶。

看上去是林熙蕾,實際上卻是能操縱你的惡魔。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不僅如此,峨眉真人居然能讓玄天宗以自己的面貌出現在空中,並且以自己的聲音說話。

這裡面的科技含量非常高,起碼涉及到全息投影、聲音轉換、無延遲傳輸等等現代技術,5G時代都不一定能真正實現。

說白了,徐克就是在拍一部科幻片。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你應該發現,一聊起《蜀山傳》,我的貼圖瞬間變多,場景也豐富了很多,這真的不是我刻意營造差異,只怪《蜀山傳》實在太飛。

而如果要用一個字,來回答我上面對《誅仙 Ⅰ》的所有不解,那就應該是:土。

相比《蜀山傳》,《誅仙 Ⅰ》因為想象力的缺失,第一觀感,就是土。

不論是老套的橋段,尷尬的情節,還是單調的人物設置,都讓它在徐老怪面前黯然失色,成了電視劇級別的存在。

而程小東解決想象力缺失的方法,就是把《誅仙 Ⅰ》拍成純粹的言情戲。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但殘酷的是:就算講情,徐克也講得更好。

靈犀一點,就是要我們完全心靈相通。

一千年,兩千年,我們能不能一直心靈相通呢?

這是峨眉派女弟子李英奇在和師兄長空無忌完成“雙劍合璧”前的對話。

兩個人已經彼此託付了終身,卻在合璧過程中動念分神,導致長空無忌肉身被滅。

峨眉真人用長空無忌的元神再造了一個肉身,叫做廉刑。他帶著前世的點滴記憶,卻已經認不出李英奇。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面對他,李英奇心裡該做何觀想?

不僅愛情,還有友情。古天樂演的丹辰子被惡魔附身,他要好友玄天宗殺了自己,以免自己再成魔。這場戲,當年著實把我看哭了: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咱倆曾經約定過,如果誰入了魔,就不能手下留情。

雖有百年之交,始終難免最後一別。

想象力之外,徐克鏡頭下的感情,更值得人懷想。

那是屬於那個年代的浪漫。

而相比之下,《誅仙 Ⅰ》裡的感情戲,就要小得多,也弱得多。

不過,思來想去,這裡面讓我最感嘆的,不是“18年過去,仙俠片不僅失去了想象力,還特麼失去了浪漫感”。

這種能力上的已達上限,自程小東離開徐克後,就已經被多次驗證了,談不上新鮮。

真正讓我感嘆的,是徐克找到了拍攝仙俠片的正確方式,可環顧四周,卻無能者可以接班。


"

再次在銀幕上看到衣袂飄飄的仙客們飛來飛去,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20年。

2007年的時候,我還在念高三,同學的書桌裡藏著一本被翻爛了的網絡小說。它的封面是一條龍,旁邊寫著兩個大字:誅仙。

對於《誅仙》我的記憶所剩不多,留在回憶裡最深的,是關於修仙之人御劍飛行的絕技。

一把劍就是一個飛行器,站在上面,就可以在空中來去自如。

時間往回退到2001年,那是《蜀山傳》上映的年份。在老家的電視臺上,我第一次看見人可以像流星一般劃過天空,後面還拖著長長的尾跡。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如果再向前回溯,1983年,《蜀山傳》的前作《蜀山》。

一條白色絲帶飄出,林青霞如敦煌壁畫上的飛天一般乘風而至,端坐高臺之上,美得近乎不似人類。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另一面和她對坐的,是正當年的秋官。

一身道士打扮,少年意氣,風度翩翩。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常有人說,中國人沒有想象力,只會往後看,不會往前看,所以拍不出好的科幻片。其實中國人到底有沒有想象力,去看一類電影就有答案了。

那類電影,就是仙俠片。

如果說功夫片屬於李小龍的古羅馬競技場,武俠片屬於胡金銓的碧綠竹海,那麼仙俠片,就屬於徐克的重山和層雲——前兩者在地上,只有仙俠,是在天上。

時間轉到2019年,《誅仙 Ⅰ》的開場。

當青雲門弟子在空中結伴飛行的時候,恍惚間,我好像又看到了那個飛在天上的仙俠時代。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必須承認,在看《誅仙 Ⅰ》之前,我是抱著18年後再看一部《蜀山傳》的想法來的。

我莽撞地期待著能在電影院重見仙俠片的瑰麗——導演程小東和徐克的淵源,也給了這種期待充分的理由。

這期待直到電影開始時還在,但隨著故事進行我終於發現,2019年的仙客們,早就從天上落到了地面。

《誅仙 Ⅰ》,有太多讓我費解的東西。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一群修煉了幾百年的人,按說都應該有點生死看淡的仙風道骨,為什麼會為了爭幾塊紅燒肉和西葫蘆而打碗摔碟子

是真性情嗎?就算是,也是幼兒園級別的真性情吧。

我不明白,為什麼七脈會武的大場面裡,仙人們打起架來,用的居然是MMA的招數在土裡打滾,拿把劍比劃都算是高配。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在原著中,對於仙人比武是這麼描述的:

忽地,藍光一閃,一聲尖嘯從遠及近,從悄不可聞迅速增大,直到震耳欲聾,讓人再也聽不到任何聲響。

萬道藍光,此刻竟都合為一體,成一巨大光柱當頭擊下,看這氣勢幾乎欲將青雲山脈斬為兩半。

雖然電影改編不必遵從原著,但讓仙人們玩摔跤,怎麼看都像是提著砍刀去參加星際戰爭。

我不明白,為什麼陸雪琪出場的時候,青雲門七脈弟子要像粉絲接機一般前呼後擁,嘴裡高喊著“陸雪琪!陸雪琪!”,就差手裡拿個燈牌了。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為什麼一些本應一帶而過的過渡段落,卻被拍成了重點。

碧瑤來偷燒火棍的段落,明明偷一次就知道了燒火棍只會跟著張小凡,別人拿不走,還是要一遍遍拿,一遍遍碰壁,就這麼拉鋸了好幾分鐘。

更要命的是:為什麼同樣的偷棍子橋段,要在不同場景裡上演兩遍?

情節重複是拍電影大忌,偷到最後,碧瑤成了二逼,程小東也向天下昭告了自己創意的枯竭。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最不明白的,莫過於電影裡的張小凡,從一個只知道暗戀師姐的不折不扣的傻子,突然就變成了能力扛七脈宗師,要逆天改命的悲壯人物。

中間的轉折過渡,一點都沒有。

這就造成了,當碧瑤為他擋劍而死(倆人的感情就是在搶棍子中培養的)的時候,他抱起愛人,我根本不相信他的悲傷——在我心裡他依然是個傻子,哪來的深情呢?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在我有限的記憶裡,《誅仙 Ⅰ》原著中的張小凡只是木訥,並不傻。他對碧瑤的感情,是多少人曾經的淚點?

我以肖戰粉絲的立場去辯護一下:其實肖戰把張小凡塑造得很豐滿,只不過他的話全被別人的配音蓋掉了,我們根本就不知道肖戰說了什麼!

哎不對,這樣好像是在黑他(手動狗頭)。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到電影的後半段,我已經沒什麼心思再去找槽點,我心裡只縈繞著一個問題:

從《蜀山傳》到《誅仙 Ⅰ》,相隔18年的兩部仙俠片,到底什麼東西在變?

《蜀山傳》,嚴格意義上來講,還夠不上所謂的傳世經典。但徐老怪用極其鮮明的電影語言,確立了屬於自己的仙俠片風格。這個風格用四個字概括就是:

光怪陸離。

18年後回看,特效當然越發粗製,但我依然會驚歎于徐克的想象力。

小時候沒那麼懂,對《蜀山傳》的印象就是,它整部片子都充滿著濃極了的色彩。

要麼大紅,要麼大綠,要麼大藍: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御劍飛行是書裡寫的,但把人變成巡航導彈,卻是徐克的原創。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到現在的童年陰影,還是《蜀山傳》裡那隻能鑽到古天樂腦子裡的小蝴蝶。

看上去是林熙蕾,實際上卻是能操縱你的惡魔。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不僅如此,峨眉真人居然能讓玄天宗以自己的面貌出現在空中,並且以自己的聲音說話。

這裡面的科技含量非常高,起碼涉及到全息投影、聲音轉換、無延遲傳輸等等現代技術,5G時代都不一定能真正實現。

說白了,徐克就是在拍一部科幻片。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你應該發現,一聊起《蜀山傳》,我的貼圖瞬間變多,場景也豐富了很多,這真的不是我刻意營造差異,只怪《蜀山傳》實在太飛。

而如果要用一個字,來回答我上面對《誅仙 Ⅰ》的所有不解,那就應該是:土。

相比《蜀山傳》,《誅仙 Ⅰ》因為想象力的缺失,第一觀感,就是土。

不論是老套的橋段,尷尬的情節,還是單調的人物設置,都讓它在徐老怪面前黯然失色,成了電視劇級別的存在。

而程小東解決想象力缺失的方法,就是把《誅仙 Ⅰ》拍成純粹的言情戲。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但殘酷的是:就算講情,徐克也講得更好。

靈犀一點,就是要我們完全心靈相通。

一千年,兩千年,我們能不能一直心靈相通呢?

這是峨眉派女弟子李英奇在和師兄長空無忌完成“雙劍合璧”前的對話。

兩個人已經彼此託付了終身,卻在合璧過程中動念分神,導致長空無忌肉身被滅。

峨眉真人用長空無忌的元神再造了一個肉身,叫做廉刑。他帶著前世的點滴記憶,卻已經認不出李英奇。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面對他,李英奇心裡該做何觀想?

不僅愛情,還有友情。古天樂演的丹辰子被惡魔附身,他要好友玄天宗殺了自己,以免自己再成魔。這場戲,當年著實把我看哭了: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咱倆曾經約定過,如果誰入了魔,就不能手下留情。

雖有百年之交,始終難免最後一別。

想象力之外,徐克鏡頭下的感情,更值得人懷想。

那是屬於那個年代的浪漫。

而相比之下,《誅仙 Ⅰ》裡的感情戲,就要小得多,也弱得多。

不過,思來想去,這裡面讓我最感嘆的,不是“18年過去,仙俠片不僅失去了想象力,還特麼失去了浪漫感”。

這種能力上的已達上限,自程小東離開徐克後,就已經被多次驗證了,談不上新鮮。

真正讓我感嘆的,是徐克找到了拍攝仙俠片的正確方式,可環顧四周,卻無能者可以接班。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當年,武俠片徐克接了胡金銓的班。如今,誰又能為仙俠片續上香火?

只比徐克小三歲的程小東試圖成為那個人,但看過《誅仙 Ⅰ》的應該都能感受到:

表面上看是仙俠氣質,內裡其實仍是過去的港式喜劇格局。

它的缺點,粗糙特效、符號人物、感人邏輯,是屬於港式喜劇的;

它的優點,那些讓人眼前一亮的小花活兒,比如鬼王宗的設定,四大護法亮相等,也是屬於港式喜劇的。

仙俠不是不可以搞笑,也不是不可以套路,但仙俠的格局,一定不是喜劇的格局。

諸如“貴如靈尊,卻只負責教年輕男女打情罵俏談戀愛”這樣的喜劇橋段,遠遠配不上仙俠的氣場。


"

再次在銀幕上看到衣袂飄飄的仙客們飛來飛去,時間已經過去了將近20年。

2007年的時候,我還在念高三,同學的書桌裡藏著一本被翻爛了的網絡小說。它的封面是一條龍,旁邊寫著兩個大字:誅仙。

對於《誅仙》我的記憶所剩不多,留在回憶裡最深的,是關於修仙之人御劍飛行的絕技。

一把劍就是一個飛行器,站在上面,就可以在空中來去自如。

時間往回退到2001年,那是《蜀山傳》上映的年份。在老家的電視臺上,我第一次看見人可以像流星一般劃過天空,後面還拖著長長的尾跡。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如果再向前回溯,1983年,《蜀山傳》的前作《蜀山》。

一條白色絲帶飄出,林青霞如敦煌壁畫上的飛天一般乘風而至,端坐高臺之上,美得近乎不似人類。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另一面和她對坐的,是正當年的秋官。

一身道士打扮,少年意氣,風度翩翩。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常有人說,中國人沒有想象力,只會往後看,不會往前看,所以拍不出好的科幻片。其實中國人到底有沒有想象力,去看一類電影就有答案了。

那類電影,就是仙俠片。

如果說功夫片屬於李小龍的古羅馬競技場,武俠片屬於胡金銓的碧綠竹海,那麼仙俠片,就屬於徐克的重山和層雲——前兩者在地上,只有仙俠,是在天上。

時間轉到2019年,《誅仙 Ⅰ》的開場。

當青雲門弟子在空中結伴飛行的時候,恍惚間,我好像又看到了那個飛在天上的仙俠時代。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必須承認,在看《誅仙 Ⅰ》之前,我是抱著18年後再看一部《蜀山傳》的想法來的。

我莽撞地期待著能在電影院重見仙俠片的瑰麗——導演程小東和徐克的淵源,也給了這種期待充分的理由。

這期待直到電影開始時還在,但隨著故事進行我終於發現,2019年的仙客們,早就從天上落到了地面。

《誅仙 Ⅰ》,有太多讓我費解的東西。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一群修煉了幾百年的人,按說都應該有點生死看淡的仙風道骨,為什麼會為了爭幾塊紅燒肉和西葫蘆而打碗摔碟子

是真性情嗎?就算是,也是幼兒園級別的真性情吧。

我不明白,為什麼七脈會武的大場面裡,仙人們打起架來,用的居然是MMA的招數在土裡打滾,拿把劍比劃都算是高配。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在原著中,對於仙人比武是這麼描述的:

忽地,藍光一閃,一聲尖嘯從遠及近,從悄不可聞迅速增大,直到震耳欲聾,讓人再也聽不到任何聲響。

萬道藍光,此刻竟都合為一體,成一巨大光柱當頭擊下,看這氣勢幾乎欲將青雲山脈斬為兩半。

雖然電影改編不必遵從原著,但讓仙人們玩摔跤,怎麼看都像是提著砍刀去參加星際戰爭。

我不明白,為什麼陸雪琪出場的時候,青雲門七脈弟子要像粉絲接機一般前呼後擁,嘴裡高喊著“陸雪琪!陸雪琪!”,就差手裡拿個燈牌了。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不明白,為什麼一些本應一帶而過的過渡段落,卻被拍成了重點。

碧瑤來偷燒火棍的段落,明明偷一次就知道了燒火棍只會跟著張小凡,別人拿不走,還是要一遍遍拿,一遍遍碰壁,就這麼拉鋸了好幾分鐘。

更要命的是:為什麼同樣的偷棍子橋段,要在不同場景裡上演兩遍?

情節重複是拍電影大忌,偷到最後,碧瑤成了二逼,程小東也向天下昭告了自己創意的枯竭。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最不明白的,莫過於電影裡的張小凡,從一個只知道暗戀師姐的不折不扣的傻子,突然就變成了能力扛七脈宗師,要逆天改命的悲壯人物。

中間的轉折過渡,一點都沒有。

這就造成了,當碧瑤為他擋劍而死(倆人的感情就是在搶棍子中培養的)的時候,他抱起愛人,我根本不相信他的悲傷——在我心裡他依然是個傻子,哪來的深情呢?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而在我有限的記憶裡,《誅仙 Ⅰ》原著中的張小凡只是木訥,並不傻。他對碧瑤的感情,是多少人曾經的淚點?

我以肖戰粉絲的立場去辯護一下:其實肖戰把張小凡塑造得很豐滿,只不過他的話全被別人的配音蓋掉了,我們根本就不知道肖戰說了什麼!

哎不對,這樣好像是在黑他(手動狗頭)。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到電影的後半段,我已經沒什麼心思再去找槽點,我心裡只縈繞著一個問題:

從《蜀山傳》到《誅仙 Ⅰ》,相隔18年的兩部仙俠片,到底什麼東西在變?

《蜀山傳》,嚴格意義上來講,還夠不上所謂的傳世經典。但徐老怪用極其鮮明的電影語言,確立了屬於自己的仙俠片風格。這個風格用四個字概括就是:

光怪陸離。

18年後回看,特效當然越發粗製,但我依然會驚歎于徐克的想象力。

小時候沒那麼懂,對《蜀山傳》的印象就是,它整部片子都充滿著濃極了的色彩。

要麼大紅,要麼大綠,要麼大藍: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御劍飛行是書裡寫的,但把人變成巡航導彈,卻是徐克的原創。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我到現在的童年陰影,還是《蜀山傳》裡那隻能鑽到古天樂腦子裡的小蝴蝶。

看上去是林熙蕾,實際上卻是能操縱你的惡魔。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不僅如此,峨眉真人居然能讓玄天宗以自己的面貌出現在空中,並且以自己的聲音說話。

這裡面的科技含量非常高,起碼涉及到全息投影、聲音轉換、無延遲傳輸等等現代技術,5G時代都不一定能真正實現。

說白了,徐克就是在拍一部科幻片。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你應該發現,一聊起《蜀山傳》,我的貼圖瞬間變多,場景也豐富了很多,這真的不是我刻意營造差異,只怪《蜀山傳》實在太飛。

而如果要用一個字,來回答我上面對《誅仙 Ⅰ》的所有不解,那就應該是:土。

相比《蜀山傳》,《誅仙 Ⅰ》因為想象力的缺失,第一觀感,就是土。

不論是老套的橋段,尷尬的情節,還是單調的人物設置,都讓它在徐老怪面前黯然失色,成了電視劇級別的存在。

而程小東解決想象力缺失的方法,就是把《誅仙 Ⅰ》拍成純粹的言情戲。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但殘酷的是:就算講情,徐克也講得更好。

靈犀一點,就是要我們完全心靈相通。

一千年,兩千年,我們能不能一直心靈相通呢?

這是峨眉派女弟子李英奇在和師兄長空無忌完成“雙劍合璧”前的對話。

兩個人已經彼此託付了終身,卻在合璧過程中動念分神,導致長空無忌肉身被滅。

峨眉真人用長空無忌的元神再造了一個肉身,叫做廉刑。他帶著前世的點滴記憶,卻已經認不出李英奇。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面對他,李英奇心裡該做何觀想?

不僅愛情,還有友情。古天樂演的丹辰子被惡魔附身,他要好友玄天宗殺了自己,以免自己再成魔。這場戲,當年著實把我看哭了: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咱倆曾經約定過,如果誰入了魔,就不能手下留情。

雖有百年之交,始終難免最後一別。

想象力之外,徐克鏡頭下的感情,更值得人懷想。

那是屬於那個年代的浪漫。

而相比之下,《誅仙 Ⅰ》裡的感情戲,就要小得多,也弱得多。

不過,思來想去,這裡面讓我最感嘆的,不是“18年過去,仙俠片不僅失去了想象力,還特麼失去了浪漫感”。

這種能力上的已達上限,自程小東離開徐克後,就已經被多次驗證了,談不上新鮮。

真正讓我感嘆的,是徐克找到了拍攝仙俠片的正確方式,可環顧四周,卻無能者可以接班。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當年,武俠片徐克接了胡金銓的班。如今,誰又能為仙俠片續上香火?

只比徐克小三歲的程小東試圖成為那個人,但看過《誅仙 Ⅰ》的應該都能感受到:

表面上看是仙俠氣質,內裡其實仍是過去的港式喜劇格局。

它的缺點,粗糙特效、符號人物、感人邏輯,是屬於港式喜劇的;

它的優點,那些讓人眼前一亮的小花活兒,比如鬼王宗的設定,四大護法亮相等,也是屬於港式喜劇的。

仙俠不是不可以搞笑,也不是不可以套路,但仙俠的格局,一定不是喜劇的格局。

諸如“貴如靈尊,卻只負責教年輕男女打情罵俏談戀愛”這樣的喜劇橋段,遠遠配不上仙俠的氣場。


《誅仙 Ⅰ》讓我失望的,遠不止是“仙俠片已死”


在我心中,仙俠片應該是屬於中國人的史詩,是我們的《指環王》。

除了兒女情長、插科打諢、爭權奪利,仙俠片要有“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仙氣,

要有為國為民、目及蒼生的俠氣,

更要有天大地大我最大的王者之氣。

不過,感嘆歸感嘆,網上有一句評價,我是認可的:

仙俠片早已不是這個時代的事物了,若不是肖戰的流量,《誅仙 Ⅰ》或許遠不會獲得現在這樣的票房和聲量。

換句話說,仙俠片始終未曾巔峰,卻已註定消亡。

或許,這才是我真正失望的地方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