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坐診近40年、95歲的吳合醫生走了 遺體和角膜都已捐獻'

""義務坐診近40年、95歲的吳合醫生走了 遺體和角膜都已捐獻

輕輕的,她走了,沒有帶走一片雲彩。那個離休後還堅持坐診近40年、從醫71年的吳合醫生去世了,95歲高齡的她,走得平靜安詳。遵照生前遺囑,兒女已經為她完成了眼角膜和遺體捐獻,在另一個世界裡,或許她還在給患者看病,因為這是她一輩子最喜歡的事情……

"義務坐診近40年、95歲的吳合醫生走了 遺體和角膜都已捐獻

輕輕的,她走了,沒有帶走一片雲彩。那個離休後還堅持坐診近40年、從醫71年的吳合醫生去世了,95歲高齡的她,走得平靜安詳。遵照生前遺囑,兒女已經為她完成了眼角膜和遺體捐獻,在另一個世界裡,或許她還在給患者看病,因為這是她一輩子最喜歡的事情……

義務坐診近40年、95歲的吳合醫生走了 遺體和角膜都已捐獻

老人安詳去世

遺體和角膜都已捐獻

這位可敬的老醫生堅持義診、資助貧困學生的事蹟曾被廣為流傳。當時,90多歲的她雖然早已從陝西省友誼醫院離休,但仍堅持在醫院和家裡義務坐診30多年,因為看病認真、用藥便宜效果好,備受患者信賴,還有人專程從外地慕名來就醫。

“媽媽是7月26日10時28分逝世的,她走得很安詳,謝謝大家的關心。”7月28日下午,在西安市邊家村一小區內,老人的大女兒朱建平告訴記者。

這裡就是老人臨終前居住了好幾年的地方,直到一年前,還堅持在家裡接待慕名而來的患者,最後因為沒有力氣支撐不下來才停止。屋子裡陳設簡單,客廳裡放著一張大桌子,老人用來接待患者、整理資料,四周仍擺著老人編著的書籍和患者的病歷資料,臥室內一張小小的單人床,就是休息的場所。

朱建平說,母親是平靜離開的,遵照她的意願,沒有進行插管等搶救。24日,母親在家裡昏迷,送到了工作多年的友誼醫院,兩天的保守治療後,安詳地走了,“她之前給所有的家人都叮嚀過,不搶救,要安靜地離開。”

早在2001年,老人就親自填寫了遺體捐獻申請,並立下遺囑:“自願捐獻遺體、眼角膜,不要送花圈,可將準備買花圈的費用捐助失學兒童上學用。不要買壽衣,一切從簡。”看到這樣的遺囑,令人動容。

朱建平說,母親去世後,全家人在病床前鞠躬,醫院領導和醫護人員也趕來,大家一起簡單地告別,隨後空軍軍醫大學就派救護車將遺體帶走,捐獻了眼角膜,大學和眼庫都送來了榮譽證書。不設靈堂、不擺花圈,全家人聚在一起,分享母親傳承給家庭的敬業精神、對醫學的熱愛,以及善良、快樂的人生態度。

"義務坐診近40年、95歲的吳合醫生走了 遺體和角膜都已捐獻

輕輕的,她走了,沒有帶走一片雲彩。那個離休後還堅持坐診近40年、從醫71年的吳合醫生去世了,95歲高齡的她,走得平靜安詳。遵照生前遺囑,兒女已經為她完成了眼角膜和遺體捐獻,在另一個世界裡,或許她還在給患者看病,因為這是她一輩子最喜歡的事情……

義務坐診近40年、95歲的吳合醫生走了 遺體和角膜都已捐獻

老人安詳去世

遺體和角膜都已捐獻

這位可敬的老醫生堅持義診、資助貧困學生的事蹟曾被廣為流傳。當時,90多歲的她雖然早已從陝西省友誼醫院離休,但仍堅持在醫院和家裡義務坐診30多年,因為看病認真、用藥便宜效果好,備受患者信賴,還有人專程從外地慕名來就醫。

“媽媽是7月26日10時28分逝世的,她走得很安詳,謝謝大家的關心。”7月28日下午,在西安市邊家村一小區內,老人的大女兒朱建平告訴記者。

這裡就是老人臨終前居住了好幾年的地方,直到一年前,還堅持在家裡接待慕名而來的患者,最後因為沒有力氣支撐不下來才停止。屋子裡陳設簡單,客廳裡放著一張大桌子,老人用來接待患者、整理資料,四周仍擺著老人編著的書籍和患者的病歷資料,臥室內一張小小的單人床,就是休息的場所。

朱建平說,母親是平靜離開的,遵照她的意願,沒有進行插管等搶救。24日,母親在家裡昏迷,送到了工作多年的友誼醫院,兩天的保守治療後,安詳地走了,“她之前給所有的家人都叮嚀過,不搶救,要安靜地離開。”

早在2001年,老人就親自填寫了遺體捐獻申請,並立下遺囑:“自願捐獻遺體、眼角膜,不要送花圈,可將準備買花圈的費用捐助失學兒童上學用。不要買壽衣,一切從簡。”看到這樣的遺囑,令人動容。

朱建平說,母親去世後,全家人在病床前鞠躬,醫院領導和醫護人員也趕來,大家一起簡單地告別,隨後空軍軍醫大學就派救護車將遺體帶走,捐獻了眼角膜,大學和眼庫都送來了榮譽證書。不設靈堂、不擺花圈,全家人聚在一起,分享母親傳承給家庭的敬業精神、對醫學的熱愛,以及善良、快樂的人生態度。

義務坐診近40年、95歲的吳合醫生走了 遺體和角膜都已捐獻

人生充實而精彩

離休後仍義務“超期服役”

吳合老人的人生充實而精彩,她1924年出生於河北,從小在上海長大,父親是獲得“庚子賠款獎學金”留美的醫學專家,一生崇尚治病救人,吳合在書香家庭長大,從小父親就給她看居里夫人傳記,被教育要善良、獨立、誠實、質樸,對家裡常年上門求醫的患者心懷尊重。

她1948年從上海醫學院(現復旦大學醫學部)畢業,1954年轉至陝西省友誼醫院,並在該院創建了西北地區第一家變態反應科,主任醫師,第五屆陝西省人大代表。多次榮獲“醫德獎”“模範共產黨員”。2016年4月,吳合當選敬業奉獻“中國好人”。

“醫生最重要的標準——當個好人”“只要讓看病,不給工資也行”……這都是吳合老人說的。

在同事的記憶裡,她上班從來風雨無阻,業餘時間還要出門巡診,冬天都是穿著毛衣睡覺,因為這樣半夜爬起來不冷。

1979年,55歲的她光榮離休,但她離不開工作、病人,主動要求“超期服役”。於是,醫院返聘了她。這一坐,又是30多年。最後幾年,吳合身體健康發出警報。院領導擔心她不能承擔這種高強度工作,多次勸說老人在家頤養天年。但吳合表示,看病救人是自己生活的重大意義。實在沒轍,2014年,該院領導“通牒”不給返聘工資了,其實也就幾百元錢。但吳合從來沒把工資放在心上,她說:“不給錢沒關係,只要讓我看病就行。”2016年,因為不慎傷到腰膝無法下樓,她就改在家裡出診,由女兒朱建平在一旁幫忙。

努力用最便宜的藥治好病

一輩子唯一愛好就是看病

“母親主要從事內科和過敏性免疫變態病的治療,每次看病,都先讓患者讀書。”朱建平說,很多患者都說第一次遇到讓病人先讀書學習的醫生,讀的書是吳合根據多年臨床經驗編寫的關於免疫治療的小冊子,讓病人讀書就是要讓他們瞭解自己的病因、病情,對患者的自覺治療很有幫助。努力用最便宜的藥、最簡單的治療方法將病人治好,患者一般吃一個月的藥才花五六十元錢。

記者問吳合老人晚年有什麼愛好,“姥姥就沒有晚年,她根本閒不住,一輩子唯一的愛好就是看病。”外孫女孫雅楠說,姥姥平常就是看病,或者整理患者資料,還有一些寫書的資料,個人生活極其簡樸。

她送外孫女的結婚禮物是“貧困生捐助”

“你知道姥姥給我的結婚禮物是什麼嗎?是一份給貧困學生的捐助,當時婚宴上大家都給姥姥鼓掌。”孫雅楠說,當時是2008年,婚宴上姥姥說不給紅包,送給她幾個貧困學生的捐助,以後還會以她的名字繼續捐助更多的學生,當時全場都為這樣特別的姥姥點贊歡呼,她覺得驕傲極了。後來,姥姥給幾個孫子外孫女都分有貧困學生名額,姥姥自己出錢,名譽留給孩子們,至今她還收到貧困學生的感謝信。在姥姥資助下得以正常讀書的貧困學生有七八十個人,資助金額近7萬元,送到家裡的感謝信有幾大袋子。

另一個外孫女尚思是從溫哥華趕回來的,她在當地是一名護士,她陪伴了姥姥最後在醫院的時光。尚思說:“遇到難治的病人,姥姥會反覆鑽研,正是這種對醫學的熱愛,對患者的關心,將我也帶入了醫學領域。有這樣的姥姥真的很幸運。”

在吳合老人的患者微信群裡,當女兒發出老人去世的消息後,患者們紛紛表達不捨:“一路走好”“吳合醫生是我見過的最好的醫生,她對病人更像長者關心家人一般,永生難忘”“百姓的好醫生”“願她在天堂裡依然幸福快樂”……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