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

劉備得到諸葛亮後,曾經說過:“吾得孔明,如魚得水”,這話不假。諸葛亮和劉備,絕不僅有共同的事業,私交上,他們也是合拍的。劉備輾轉了大半輩子,幾經生死,終於在自己暮年,有了一片天。他和諸葛亮那些事,也成為了後世美談。雖然他沒坐幾年江山,但一生能有如此君臣之情,死的時候,怕也不會太遺憾吧。

"

劉備得到諸葛亮後,曾經說過:“吾得孔明,如魚得水”,這話不假。諸葛亮和劉備,絕不僅有共同的事業,私交上,他們也是合拍的。劉備輾轉了大半輩子,幾經生死,終於在自己暮年,有了一片天。他和諸葛亮那些事,也成為了後世美談。雖然他沒坐幾年江山,但一生能有如此君臣之情,死的時候,怕也不會太遺憾吧。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諸葛亮追隨劉備後,人生天翻地覆。“臥龍”二字,除了強調諸葛亮夠本事,更是劉備口中那句“如龍入天”——諸葛亮得其所歸了。二十七歲,最好的年紀,諸葛亮踏上了他無悔的征程——如劉秀般,稍晚了點,但不礙事。

從建安十一年起,諸葛亮的腳步一直未停,按他自己的話就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但他幫助劉備,挺過來了,縱然赤壁一戰,老天給曹軍下了場瘟疫,讓劉備諸葛亮們撿了個漏,也不能抹殺劉備和諸葛亮握著那點兵力,就敢抵抗曹軍二十多萬大軍的勇氣。曹操當年誇程昱有“賁、育之勇”,我以為劉備和諸葛亮,是在其上的。

"

劉備得到諸葛亮後,曾經說過:“吾得孔明,如魚得水”,這話不假。諸葛亮和劉備,絕不僅有共同的事業,私交上,他們也是合拍的。劉備輾轉了大半輩子,幾經生死,終於在自己暮年,有了一片天。他和諸葛亮那些事,也成為了後世美談。雖然他沒坐幾年江山,但一生能有如此君臣之情,死的時候,怕也不會太遺憾吧。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諸葛亮追隨劉備後,人生天翻地覆。“臥龍”二字,除了強調諸葛亮夠本事,更是劉備口中那句“如龍入天”——諸葛亮得其所歸了。二十七歲,最好的年紀,諸葛亮踏上了他無悔的征程——如劉秀般,稍晚了點,但不礙事。

從建安十一年起,諸葛亮的腳步一直未停,按他自己的話就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但他幫助劉備,挺過來了,縱然赤壁一戰,老天給曹軍下了場瘟疫,讓劉備諸葛亮們撿了個漏,也不能抹殺劉備和諸葛亮握著那點兵力,就敢抵抗曹軍二十多萬大軍的勇氣。曹操當年誇程昱有“賁、育之勇”,我以為劉備和諸葛亮,是在其上的。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接著,那個中平六年幽州涿郡起兵的布衣,在四處奔波,鬱郁不得志的事業中憋屈了二十載的皇叔,井噴了:先拔掉荊州四郡,又向東吳借來江、漢兩條屏障,三分天下之雛形,就此形成。順便,果然能成大事之人,得夠能忍。

後來的事,諸位知道,諸葛亮幫助劉備,奪西川,定漢中,進王位,要不是美髯公在荊州傲世天下,讓自家人端了後門,若干年後,坐在洛陽城的,可能就是昭烈帝了。這就是命——雖然先帝和武鄉侯的一切,都能讓人哽咽,歷史卻是無情的——就像司馬氏奪了阿瞞的天下,曹家人再多傷感,也只能哭個鼻子。

"

劉備得到諸葛亮後,曾經說過:“吾得孔明,如魚得水”,這話不假。諸葛亮和劉備,絕不僅有共同的事業,私交上,他們也是合拍的。劉備輾轉了大半輩子,幾經生死,終於在自己暮年,有了一片天。他和諸葛亮那些事,也成為了後世美談。雖然他沒坐幾年江山,但一生能有如此君臣之情,死的時候,怕也不會太遺憾吧。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諸葛亮追隨劉備後,人生天翻地覆。“臥龍”二字,除了強調諸葛亮夠本事,更是劉備口中那句“如龍入天”——諸葛亮得其所歸了。二十七歲,最好的年紀,諸葛亮踏上了他無悔的征程——如劉秀般,稍晚了點,但不礙事。

從建安十一年起,諸葛亮的腳步一直未停,按他自己的話就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但他幫助劉備,挺過來了,縱然赤壁一戰,老天給曹軍下了場瘟疫,讓劉備諸葛亮們撿了個漏,也不能抹殺劉備和諸葛亮握著那點兵力,就敢抵抗曹軍二十多萬大軍的勇氣。曹操當年誇程昱有“賁、育之勇”,我以為劉備和諸葛亮,是在其上的。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接著,那個中平六年幽州涿郡起兵的布衣,在四處奔波,鬱郁不得志的事業中憋屈了二十載的皇叔,井噴了:先拔掉荊州四郡,又向東吳借來江、漢兩條屏障,三分天下之雛形,就此形成。順便,果然能成大事之人,得夠能忍。

後來的事,諸位知道,諸葛亮幫助劉備,奪西川,定漢中,進王位,要不是美髯公在荊州傲世天下,讓自家人端了後門,若干年後,坐在洛陽城的,可能就是昭烈帝了。這就是命——雖然先帝和武鄉侯的一切,都能讓人哽咽,歷史卻是無情的——就像司馬氏奪了阿瞞的天下,曹家人再多傷感,也只能哭個鼻子。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後世往往聚焦諸葛亮的事功,至於諸葛亮的身世,關心的人就少了。正史說他是“琅邪陽都人,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父親是郡丞,從父是郡太守。”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珪,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郡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

郡丞之子,郡太守從子,一位六百石的官,一位兩千石的官,諸葛亮的來頭,已經不小了,更不要說諸葛玄還與劉表有舊:能與“八俊”之一有舊,至少不會差吧?

於是,諸葛亮出山前,在後人眼中的形象大概是這樣:一位官二代,在人相啖食略盡的天下,找了處世外桃源,蓋了間草廬,春秋出遊,秋冬讀書,反正就是不為吃穿發愁。

但這甚至不算什麼。陳壽的“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才是讓諸葛亮身世真真不同的明證。

諸葛豐字季少,琅邪人也。以明經為郡文學,名特立剛直。貢禹為御史大夫,除豐為屬,舉侍御史。元帝時,擢為司隸校尉。

諸葛豐是西漢時期司隸校尉,此時其職有糾察、彈劾京師百官之權,是皇帝耳目。武帝曾因該職“權勢太重”,對其削權,罷免其部分領兵。按陳壽載,諸葛亮有這樣的遠祖,怎麼可能不名氣。魏晉時講究世襲罔替,門第高下就是地位尊卑;在個人奮鬥沒有取得超凡絕倫的功績時,祖上的來頭就是一切。想想曹操吧,為漢室立了多少功,還是擺不脫他閹宦之後的自卑。陳壽這十個字,讓諸葛亮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世家”,沒準還是豪族?合著也不奇怪,按諸葛亮後來的表現,他沒受過高等教育,不能夠啊!

"

劉備得到諸葛亮後,曾經說過:“吾得孔明,如魚得水”,這話不假。諸葛亮和劉備,絕不僅有共同的事業,私交上,他們也是合拍的。劉備輾轉了大半輩子,幾經生死,終於在自己暮年,有了一片天。他和諸葛亮那些事,也成為了後世美談。雖然他沒坐幾年江山,但一生能有如此君臣之情,死的時候,怕也不會太遺憾吧。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諸葛亮追隨劉備後,人生天翻地覆。“臥龍”二字,除了強調諸葛亮夠本事,更是劉備口中那句“如龍入天”——諸葛亮得其所歸了。二十七歲,最好的年紀,諸葛亮踏上了他無悔的征程——如劉秀般,稍晚了點,但不礙事。

從建安十一年起,諸葛亮的腳步一直未停,按他自己的話就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但他幫助劉備,挺過來了,縱然赤壁一戰,老天給曹軍下了場瘟疫,讓劉備諸葛亮們撿了個漏,也不能抹殺劉備和諸葛亮握著那點兵力,就敢抵抗曹軍二十多萬大軍的勇氣。曹操當年誇程昱有“賁、育之勇”,我以為劉備和諸葛亮,是在其上的。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接著,那個中平六年幽州涿郡起兵的布衣,在四處奔波,鬱郁不得志的事業中憋屈了二十載的皇叔,井噴了:先拔掉荊州四郡,又向東吳借來江、漢兩條屏障,三分天下之雛形,就此形成。順便,果然能成大事之人,得夠能忍。

後來的事,諸位知道,諸葛亮幫助劉備,奪西川,定漢中,進王位,要不是美髯公在荊州傲世天下,讓自家人端了後門,若干年後,坐在洛陽城的,可能就是昭烈帝了。這就是命——雖然先帝和武鄉侯的一切,都能讓人哽咽,歷史卻是無情的——就像司馬氏奪了阿瞞的天下,曹家人再多傷感,也只能哭個鼻子。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後世往往聚焦諸葛亮的事功,至於諸葛亮的身世,關心的人就少了。正史說他是“琅邪陽都人,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父親是郡丞,從父是郡太守。”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珪,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郡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

郡丞之子,郡太守從子,一位六百石的官,一位兩千石的官,諸葛亮的來頭,已經不小了,更不要說諸葛玄還與劉表有舊:能與“八俊”之一有舊,至少不會差吧?

於是,諸葛亮出山前,在後人眼中的形象大概是這樣:一位官二代,在人相啖食略盡的天下,找了處世外桃源,蓋了間草廬,春秋出遊,秋冬讀書,反正就是不為吃穿發愁。

但這甚至不算什麼。陳壽的“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才是讓諸葛亮身世真真不同的明證。

諸葛豐字季少,琅邪人也。以明經為郡文學,名特立剛直。貢禹為御史大夫,除豐為屬,舉侍御史。元帝時,擢為司隸校尉。

諸葛豐是西漢時期司隸校尉,此時其職有糾察、彈劾京師百官之權,是皇帝耳目。武帝曾因該職“權勢太重”,對其削權,罷免其部分領兵。按陳壽載,諸葛亮有這樣的遠祖,怎麼可能不名氣。魏晉時講究世襲罔替,門第高下就是地位尊卑;在個人奮鬥沒有取得超凡絕倫的功績時,祖上的來頭就是一切。想想曹操吧,為漢室立了多少功,還是擺不脫他閹宦之後的自卑。陳壽這十個字,讓諸葛亮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世家”,沒準還是豪族?合著也不奇怪,按諸葛亮後來的表現,他沒受過高等教育,不能夠啊!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可以肯定的是,陳壽這些話,在三國之後五百年裡,統治了人們對諸葛亮身世的看法——直到五百年後的唐朝元和七年(812),一本書的問世,才讓陳壽這些話,打上了大大的問號。

這本書,叫做《元和姓纂》,是唐憲宗時的宰相李吉甫,命林寶修撰的。這本書是譜牒姓氏之學專著,專門考證歷代名人族譜姓氏之相傳情況。《元和姓纂》中,對諸葛氏一族也有考證,其中,有這樣一句記載:

諸葛珪,其下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其下諸葛恢。

"

劉備得到諸葛亮後,曾經說過:“吾得孔明,如魚得水”,這話不假。諸葛亮和劉備,絕不僅有共同的事業,私交上,他們也是合拍的。劉備輾轉了大半輩子,幾經生死,終於在自己暮年,有了一片天。他和諸葛亮那些事,也成為了後世美談。雖然他沒坐幾年江山,但一生能有如此君臣之情,死的時候,怕也不會太遺憾吧。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諸葛亮追隨劉備後,人生天翻地覆。“臥龍”二字,除了強調諸葛亮夠本事,更是劉備口中那句“如龍入天”——諸葛亮得其所歸了。二十七歲,最好的年紀,諸葛亮踏上了他無悔的征程——如劉秀般,稍晚了點,但不礙事。

從建安十一年起,諸葛亮的腳步一直未停,按他自己的話就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但他幫助劉備,挺過來了,縱然赤壁一戰,老天給曹軍下了場瘟疫,讓劉備諸葛亮們撿了個漏,也不能抹殺劉備和諸葛亮握著那點兵力,就敢抵抗曹軍二十多萬大軍的勇氣。曹操當年誇程昱有“賁、育之勇”,我以為劉備和諸葛亮,是在其上的。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接著,那個中平六年幽州涿郡起兵的布衣,在四處奔波,鬱郁不得志的事業中憋屈了二十載的皇叔,井噴了:先拔掉荊州四郡,又向東吳借來江、漢兩條屏障,三分天下之雛形,就此形成。順便,果然能成大事之人,得夠能忍。

後來的事,諸位知道,諸葛亮幫助劉備,奪西川,定漢中,進王位,要不是美髯公在荊州傲世天下,讓自家人端了後門,若干年後,坐在洛陽城的,可能就是昭烈帝了。這就是命——雖然先帝和武鄉侯的一切,都能讓人哽咽,歷史卻是無情的——就像司馬氏奪了阿瞞的天下,曹家人再多傷感,也只能哭個鼻子。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後世往往聚焦諸葛亮的事功,至於諸葛亮的身世,關心的人就少了。正史說他是“琅邪陽都人,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父親是郡丞,從父是郡太守。”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珪,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郡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

郡丞之子,郡太守從子,一位六百石的官,一位兩千石的官,諸葛亮的來頭,已經不小了,更不要說諸葛玄還與劉表有舊:能與“八俊”之一有舊,至少不會差吧?

於是,諸葛亮出山前,在後人眼中的形象大概是這樣:一位官二代,在人相啖食略盡的天下,找了處世外桃源,蓋了間草廬,春秋出遊,秋冬讀書,反正就是不為吃穿發愁。

但這甚至不算什麼。陳壽的“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才是讓諸葛亮身世真真不同的明證。

諸葛豐字季少,琅邪人也。以明經為郡文學,名特立剛直。貢禹為御史大夫,除豐為屬,舉侍御史。元帝時,擢為司隸校尉。

諸葛豐是西漢時期司隸校尉,此時其職有糾察、彈劾京師百官之權,是皇帝耳目。武帝曾因該職“權勢太重”,對其削權,罷免其部分領兵。按陳壽載,諸葛亮有這樣的遠祖,怎麼可能不名氣。魏晉時講究世襲罔替,門第高下就是地位尊卑;在個人奮鬥沒有取得超凡絕倫的功績時,祖上的來頭就是一切。想想曹操吧,為漢室立了多少功,還是擺不脫他閹宦之後的自卑。陳壽這十個字,讓諸葛亮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世家”,沒準還是豪族?合著也不奇怪,按諸葛亮後來的表現,他沒受過高等教育,不能夠啊!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可以肯定的是,陳壽這些話,在三國之後五百年裡,統治了人們對諸葛亮身世的看法——直到五百年後的唐朝元和七年(812),一本書的問世,才讓陳壽這些話,打上了大大的問號。

這本書,叫做《元和姓纂》,是唐憲宗時的宰相李吉甫,命林寶修撰的。這本書是譜牒姓氏之學專著,專門考證歷代名人族譜姓氏之相傳情況。《元和姓纂》中,對諸葛氏一族也有考證,其中,有這樣一句記載:

諸葛珪,其下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其下諸葛恢。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這則記載,是《元和姓纂》對琅邪諸葛氏家族族譜的考證結果,其中並未出現諸葛豐的名字。陳壽記載諸葛亮家室的問題,就出在這裡。諸葛豐,是西漢末年的琅邪人,諸葛亮,是東漢末年的琅邪人,往好裡說,陳壽憑什麼把這二位聯繫在一起?往壞裡說,陳壽此舉,簡直可以媲美“丁衝事件”了。

諸葛豐和諸葛亮,雖然都出生在琅邪,但諸葛豐是西漢元帝時期人,生活在公元前四十年代,諸葛亮是東漢獻帝時期人,生活在公元二世紀,二位相距兩百多年,而且從諸葛豐後到諸葛亮前,再無一位諸葛氏族大人物出現,由此可以證明,陳壽將諸葛豐定為諸葛亮始祖,就像今天所有孔姓之人都說自己是孔子後人一樣。

這是過家家玩泥巴呢?

"

劉備得到諸葛亮後,曾經說過:“吾得孔明,如魚得水”,這話不假。諸葛亮和劉備,絕不僅有共同的事業,私交上,他們也是合拍的。劉備輾轉了大半輩子,幾經生死,終於在自己暮年,有了一片天。他和諸葛亮那些事,也成為了後世美談。雖然他沒坐幾年江山,但一生能有如此君臣之情,死的時候,怕也不會太遺憾吧。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諸葛亮追隨劉備後,人生天翻地覆。“臥龍”二字,除了強調諸葛亮夠本事,更是劉備口中那句“如龍入天”——諸葛亮得其所歸了。二十七歲,最好的年紀,諸葛亮踏上了他無悔的征程——如劉秀般,稍晚了點,但不礙事。

從建安十一年起,諸葛亮的腳步一直未停,按他自己的話就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但他幫助劉備,挺過來了,縱然赤壁一戰,老天給曹軍下了場瘟疫,讓劉備諸葛亮們撿了個漏,也不能抹殺劉備和諸葛亮握著那點兵力,就敢抵抗曹軍二十多萬大軍的勇氣。曹操當年誇程昱有“賁、育之勇”,我以為劉備和諸葛亮,是在其上的。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接著,那個中平六年幽州涿郡起兵的布衣,在四處奔波,鬱郁不得志的事業中憋屈了二十載的皇叔,井噴了:先拔掉荊州四郡,又向東吳借來江、漢兩條屏障,三分天下之雛形,就此形成。順便,果然能成大事之人,得夠能忍。

後來的事,諸位知道,諸葛亮幫助劉備,奪西川,定漢中,進王位,要不是美髯公在荊州傲世天下,讓自家人端了後門,若干年後,坐在洛陽城的,可能就是昭烈帝了。這就是命——雖然先帝和武鄉侯的一切,都能讓人哽咽,歷史卻是無情的——就像司馬氏奪了阿瞞的天下,曹家人再多傷感,也只能哭個鼻子。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後世往往聚焦諸葛亮的事功,至於諸葛亮的身世,關心的人就少了。正史說他是“琅邪陽都人,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父親是郡丞,從父是郡太守。”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珪,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郡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

郡丞之子,郡太守從子,一位六百石的官,一位兩千石的官,諸葛亮的來頭,已經不小了,更不要說諸葛玄還與劉表有舊:能與“八俊”之一有舊,至少不會差吧?

於是,諸葛亮出山前,在後人眼中的形象大概是這樣:一位官二代,在人相啖食略盡的天下,找了處世外桃源,蓋了間草廬,春秋出遊,秋冬讀書,反正就是不為吃穿發愁。

但這甚至不算什麼。陳壽的“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才是讓諸葛亮身世真真不同的明證。

諸葛豐字季少,琅邪人也。以明經為郡文學,名特立剛直。貢禹為御史大夫,除豐為屬,舉侍御史。元帝時,擢為司隸校尉。

諸葛豐是西漢時期司隸校尉,此時其職有糾察、彈劾京師百官之權,是皇帝耳目。武帝曾因該職“權勢太重”,對其削權,罷免其部分領兵。按陳壽載,諸葛亮有這樣的遠祖,怎麼可能不名氣。魏晉時講究世襲罔替,門第高下就是地位尊卑;在個人奮鬥沒有取得超凡絕倫的功績時,祖上的來頭就是一切。想想曹操吧,為漢室立了多少功,還是擺不脫他閹宦之後的自卑。陳壽這十個字,讓諸葛亮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世家”,沒準還是豪族?合著也不奇怪,按諸葛亮後來的表現,他沒受過高等教育,不能夠啊!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可以肯定的是,陳壽這些話,在三國之後五百年裡,統治了人們對諸葛亮身世的看法——直到五百年後的唐朝元和七年(812),一本書的問世,才讓陳壽這些話,打上了大大的問號。

這本書,叫做《元和姓纂》,是唐憲宗時的宰相李吉甫,命林寶修撰的。這本書是譜牒姓氏之學專著,專門考證歷代名人族譜姓氏之相傳情況。《元和姓纂》中,對諸葛氏一族也有考證,其中,有這樣一句記載:

諸葛珪,其下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其下諸葛恢。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這則記載,是《元和姓纂》對琅邪諸葛氏家族族譜的考證結果,其中並未出現諸葛豐的名字。陳壽記載諸葛亮家室的問題,就出在這裡。諸葛豐,是西漢末年的琅邪人,諸葛亮,是東漢末年的琅邪人,往好裡說,陳壽憑什麼把這二位聯繫在一起?往壞裡說,陳壽此舉,簡直可以媲美“丁衝事件”了。

諸葛豐和諸葛亮,雖然都出生在琅邪,但諸葛豐是西漢元帝時期人,生活在公元前四十年代,諸葛亮是東漢獻帝時期人,生活在公元二世紀,二位相距兩百多年,而且從諸葛豐後到諸葛亮前,再無一位諸葛氏族大人物出現,由此可以證明,陳壽將諸葛豐定為諸葛亮始祖,就像今天所有孔姓之人都說自己是孔子後人一樣。

這是過家家玩泥巴呢?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實際上,諸葛氏一族後來確實名氣了,成為舉世公認、世襲罔替的世家豪族——但並不是從諸葛亮開始的。這倒不是因為諸葛亮不夠能耐,諸葛亮功德蓋世——無論他活著,還是離世——他在所有人心中的位置,都是亙古永存,萬世不易的千古賢相。

諸葛氏成為豪族,是從諸葛亮的從弟諸葛誕開始的。這也並不是諸葛誕有多能耐——至少比起他從兄諸葛亮來是這樣——這完全是時代和命運的安排。

"

劉備得到諸葛亮後,曾經說過:“吾得孔明,如魚得水”,這話不假。諸葛亮和劉備,絕不僅有共同的事業,私交上,他們也是合拍的。劉備輾轉了大半輩子,幾經生死,終於在自己暮年,有了一片天。他和諸葛亮那些事,也成為了後世美談。雖然他沒坐幾年江山,但一生能有如此君臣之情,死的時候,怕也不會太遺憾吧。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諸葛亮追隨劉備後,人生天翻地覆。“臥龍”二字,除了強調諸葛亮夠本事,更是劉備口中那句“如龍入天”——諸葛亮得其所歸了。二十七歲,最好的年紀,諸葛亮踏上了他無悔的征程——如劉秀般,稍晚了點,但不礙事。

從建安十一年起,諸葛亮的腳步一直未停,按他自己的話就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但他幫助劉備,挺過來了,縱然赤壁一戰,老天給曹軍下了場瘟疫,讓劉備諸葛亮們撿了個漏,也不能抹殺劉備和諸葛亮握著那點兵力,就敢抵抗曹軍二十多萬大軍的勇氣。曹操當年誇程昱有“賁、育之勇”,我以為劉備和諸葛亮,是在其上的。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接著,那個中平六年幽州涿郡起兵的布衣,在四處奔波,鬱郁不得志的事業中憋屈了二十載的皇叔,井噴了:先拔掉荊州四郡,又向東吳借來江、漢兩條屏障,三分天下之雛形,就此形成。順便,果然能成大事之人,得夠能忍。

後來的事,諸位知道,諸葛亮幫助劉備,奪西川,定漢中,進王位,要不是美髯公在荊州傲世天下,讓自家人端了後門,若干年後,坐在洛陽城的,可能就是昭烈帝了。這就是命——雖然先帝和武鄉侯的一切,都能讓人哽咽,歷史卻是無情的——就像司馬氏奪了阿瞞的天下,曹家人再多傷感,也只能哭個鼻子。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後世往往聚焦諸葛亮的事功,至於諸葛亮的身世,關心的人就少了。正史說他是“琅邪陽都人,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父親是郡丞,從父是郡太守。”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珪,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郡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

郡丞之子,郡太守從子,一位六百石的官,一位兩千石的官,諸葛亮的來頭,已經不小了,更不要說諸葛玄還與劉表有舊:能與“八俊”之一有舊,至少不會差吧?

於是,諸葛亮出山前,在後人眼中的形象大概是這樣:一位官二代,在人相啖食略盡的天下,找了處世外桃源,蓋了間草廬,春秋出遊,秋冬讀書,反正就是不為吃穿發愁。

但這甚至不算什麼。陳壽的“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才是讓諸葛亮身世真真不同的明證。

諸葛豐字季少,琅邪人也。以明經為郡文學,名特立剛直。貢禹為御史大夫,除豐為屬,舉侍御史。元帝時,擢為司隸校尉。

諸葛豐是西漢時期司隸校尉,此時其職有糾察、彈劾京師百官之權,是皇帝耳目。武帝曾因該職“權勢太重”,對其削權,罷免其部分領兵。按陳壽載,諸葛亮有這樣的遠祖,怎麼可能不名氣。魏晉時講究世襲罔替,門第高下就是地位尊卑;在個人奮鬥沒有取得超凡絕倫的功績時,祖上的來頭就是一切。想想曹操吧,為漢室立了多少功,還是擺不脫他閹宦之後的自卑。陳壽這十個字,讓諸葛亮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世家”,沒準還是豪族?合著也不奇怪,按諸葛亮後來的表現,他沒受過高等教育,不能夠啊!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可以肯定的是,陳壽這些話,在三國之後五百年裡,統治了人們對諸葛亮身世的看法——直到五百年後的唐朝元和七年(812),一本書的問世,才讓陳壽這些話,打上了大大的問號。

這本書,叫做《元和姓纂》,是唐憲宗時的宰相李吉甫,命林寶修撰的。這本書是譜牒姓氏之學專著,專門考證歷代名人族譜姓氏之相傳情況。《元和姓纂》中,對諸葛氏一族也有考證,其中,有這樣一句記載:

諸葛珪,其下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其下諸葛恢。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這則記載,是《元和姓纂》對琅邪諸葛氏家族族譜的考證結果,其中並未出現諸葛豐的名字。陳壽記載諸葛亮家室的問題,就出在這裡。諸葛豐,是西漢末年的琅邪人,諸葛亮,是東漢末年的琅邪人,往好裡說,陳壽憑什麼把這二位聯繫在一起?往壞裡說,陳壽此舉,簡直可以媲美“丁衝事件”了。

諸葛豐和諸葛亮,雖然都出生在琅邪,但諸葛豐是西漢元帝時期人,生活在公元前四十年代,諸葛亮是東漢獻帝時期人,生活在公元二世紀,二位相距兩百多年,而且從諸葛豐後到諸葛亮前,再無一位諸葛氏族大人物出現,由此可以證明,陳壽將諸葛豐定為諸葛亮始祖,就像今天所有孔姓之人都說自己是孔子後人一樣。

這是過家家玩泥巴呢?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實際上,諸葛氏一族後來確實名氣了,成為舉世公認、世襲罔替的世家豪族——但並不是從諸葛亮開始的。這倒不是因為諸葛亮不夠能耐,諸葛亮功德蓋世——無論他活著,還是離世——他在所有人心中的位置,都是亙古永存,萬世不易的千古賢相。

諸葛氏成為豪族,是從諸葛亮的從弟諸葛誕開始的。這也並不是諸葛誕有多能耐——至少比起他從兄諸葛亮來是這樣——這完全是時代和命運的安排。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晉時,諸葛氏有了族譜,這是姓氏顯赫的結果。晉朝諸葛氏最大的人物,是諸葛恢,這位與王導合稱“王、葛”的存在,在當時有多名氣,大家不陌生。王導戲言族姓時說“人言王、葛,不言葛、王”,可知當時到了什麼程度,只是可笑了王導,這麼名氣,還非要爭出個第一。而諸葛恢,則是諸葛誕之孫,諸葛誕,曾經做到了曹魏的司空,被司馬昭誅殺。

因此,漢魏之際,諸葛氏成為世家豪族,是從諸葛誕才開始的,與諸葛豐沒啥關係,諸葛亮的身世,也不是什麼世族豪族,就是他那四個字“臣本布衣”。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這三位號稱“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的存在,為諸葛氏的撅起,劈下了前三道驚雷。其後,諸葛恢坐享祖上為其奮鬥來的榮耀,在司馬氏的天下,名聲冠絕當時——感情司馬懿和諸葛亮,還勝負未分吶。只是不明白,陳壽為何要在280年掩蓋這些?難道諸葛亮後來的名垂竹帛,有哪怕一絲一毫是需要靠著他的家室嗎?

"

劉備得到諸葛亮後,曾經說過:“吾得孔明,如魚得水”,這話不假。諸葛亮和劉備,絕不僅有共同的事業,私交上,他們也是合拍的。劉備輾轉了大半輩子,幾經生死,終於在自己暮年,有了一片天。他和諸葛亮那些事,也成為了後世美談。雖然他沒坐幾年江山,但一生能有如此君臣之情,死的時候,怕也不會太遺憾吧。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諸葛亮追隨劉備後,人生天翻地覆。“臥龍”二字,除了強調諸葛亮夠本事,更是劉備口中那句“如龍入天”——諸葛亮得其所歸了。二十七歲,最好的年紀,諸葛亮踏上了他無悔的征程——如劉秀般,稍晚了點,但不礙事。

從建安十一年起,諸葛亮的腳步一直未停,按他自己的話就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但他幫助劉備,挺過來了,縱然赤壁一戰,老天給曹軍下了場瘟疫,讓劉備諸葛亮們撿了個漏,也不能抹殺劉備和諸葛亮握著那點兵力,就敢抵抗曹軍二十多萬大軍的勇氣。曹操當年誇程昱有“賁、育之勇”,我以為劉備和諸葛亮,是在其上的。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接著,那個中平六年幽州涿郡起兵的布衣,在四處奔波,鬱郁不得志的事業中憋屈了二十載的皇叔,井噴了:先拔掉荊州四郡,又向東吳借來江、漢兩條屏障,三分天下之雛形,就此形成。順便,果然能成大事之人,得夠能忍。

後來的事,諸位知道,諸葛亮幫助劉備,奪西川,定漢中,進王位,要不是美髯公在荊州傲世天下,讓自家人端了後門,若干年後,坐在洛陽城的,可能就是昭烈帝了。這就是命——雖然先帝和武鄉侯的一切,都能讓人哽咽,歷史卻是無情的——就像司馬氏奪了阿瞞的天下,曹家人再多傷感,也只能哭個鼻子。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後世往往聚焦諸葛亮的事功,至於諸葛亮的身世,關心的人就少了。正史說他是“琅邪陽都人,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父親是郡丞,從父是郡太守。”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珪,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郡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

郡丞之子,郡太守從子,一位六百石的官,一位兩千石的官,諸葛亮的來頭,已經不小了,更不要說諸葛玄還與劉表有舊:能與“八俊”之一有舊,至少不會差吧?

於是,諸葛亮出山前,在後人眼中的形象大概是這樣:一位官二代,在人相啖食略盡的天下,找了處世外桃源,蓋了間草廬,春秋出遊,秋冬讀書,反正就是不為吃穿發愁。

但這甚至不算什麼。陳壽的“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才是讓諸葛亮身世真真不同的明證。

諸葛豐字季少,琅邪人也。以明經為郡文學,名特立剛直。貢禹為御史大夫,除豐為屬,舉侍御史。元帝時,擢為司隸校尉。

諸葛豐是西漢時期司隸校尉,此時其職有糾察、彈劾京師百官之權,是皇帝耳目。武帝曾因該職“權勢太重”,對其削權,罷免其部分領兵。按陳壽載,諸葛亮有這樣的遠祖,怎麼可能不名氣。魏晉時講究世襲罔替,門第高下就是地位尊卑;在個人奮鬥沒有取得超凡絕倫的功績時,祖上的來頭就是一切。想想曹操吧,為漢室立了多少功,還是擺不脫他閹宦之後的自卑。陳壽這十個字,讓諸葛亮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世家”,沒準還是豪族?合著也不奇怪,按諸葛亮後來的表現,他沒受過高等教育,不能夠啊!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可以肯定的是,陳壽這些話,在三國之後五百年裡,統治了人們對諸葛亮身世的看法——直到五百年後的唐朝元和七年(812),一本書的問世,才讓陳壽這些話,打上了大大的問號。

這本書,叫做《元和姓纂》,是唐憲宗時的宰相李吉甫,命林寶修撰的。這本書是譜牒姓氏之學專著,專門考證歷代名人族譜姓氏之相傳情況。《元和姓纂》中,對諸葛氏一族也有考證,其中,有這樣一句記載:

諸葛珪,其下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其下諸葛恢。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這則記載,是《元和姓纂》對琅邪諸葛氏家族族譜的考證結果,其中並未出現諸葛豐的名字。陳壽記載諸葛亮家室的問題,就出在這裡。諸葛豐,是西漢末年的琅邪人,諸葛亮,是東漢末年的琅邪人,往好裡說,陳壽憑什麼把這二位聯繫在一起?往壞裡說,陳壽此舉,簡直可以媲美“丁衝事件”了。

諸葛豐和諸葛亮,雖然都出生在琅邪,但諸葛豐是西漢元帝時期人,生活在公元前四十年代,諸葛亮是東漢獻帝時期人,生活在公元二世紀,二位相距兩百多年,而且從諸葛豐後到諸葛亮前,再無一位諸葛氏族大人物出現,由此可以證明,陳壽將諸葛豐定為諸葛亮始祖,就像今天所有孔姓之人都說自己是孔子後人一樣。

這是過家家玩泥巴呢?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實際上,諸葛氏一族後來確實名氣了,成為舉世公認、世襲罔替的世家豪族——但並不是從諸葛亮開始的。這倒不是因為諸葛亮不夠能耐,諸葛亮功德蓋世——無論他活著,還是離世——他在所有人心中的位置,都是亙古永存,萬世不易的千古賢相。

諸葛氏成為豪族,是從諸葛亮的從弟諸葛誕開始的。這也並不是諸葛誕有多能耐——至少比起他從兄諸葛亮來是這樣——這完全是時代和命運的安排。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晉時,諸葛氏有了族譜,這是姓氏顯赫的結果。晉朝諸葛氏最大的人物,是諸葛恢,這位與王導合稱“王、葛”的存在,在當時有多名氣,大家不陌生。王導戲言族姓時說“人言王、葛,不言葛、王”,可知當時到了什麼程度,只是可笑了王導,這麼名氣,還非要爭出個第一。而諸葛恢,則是諸葛誕之孫,諸葛誕,曾經做到了曹魏的司空,被司馬昭誅殺。

因此,漢魏之際,諸葛氏成為世家豪族,是從諸葛誕才開始的,與諸葛豐沒啥關係,諸葛亮的身世,也不是什麼世族豪族,就是他那四個字“臣本布衣”。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這三位號稱“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的存在,為諸葛氏的撅起,劈下了前三道驚雷。其後,諸葛恢坐享祖上為其奮鬥來的榮耀,在司馬氏的天下,名聲冠絕當時——感情司馬懿和諸葛亮,還勝負未分吶。只是不明白,陳壽為何要在280年掩蓋這些?難道諸葛亮後來的名垂竹帛,有哪怕一絲一毫是需要靠著他的家室嗎?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釐清了諸葛亮家室,許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比如,為什麼諸葛亮躬耕南陽,卻沒有與劉表聯合?一方面,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論道:劉表不是諸葛亮理想的主公。另一方面,可能會被忽視:劉表這位當時聞名遐邇的皇親國戚和豪族,加上他只重出身門第的觀念(用蔡瑁、蒯越和蒯良),再加上當時整個社會的風氣,諸葛亮這種名不見經傳的“單家子小人物”,怎麼可能入了劉表的眼呢?不過也幸好,劉表沒有看上諸葛亮。

"

劉備得到諸葛亮後,曾經說過:“吾得孔明,如魚得水”,這話不假。諸葛亮和劉備,絕不僅有共同的事業,私交上,他們也是合拍的。劉備輾轉了大半輩子,幾經生死,終於在自己暮年,有了一片天。他和諸葛亮那些事,也成為了後世美談。雖然他沒坐幾年江山,但一生能有如此君臣之情,死的時候,怕也不會太遺憾吧。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諸葛亮追隨劉備後,人生天翻地覆。“臥龍”二字,除了強調諸葛亮夠本事,更是劉備口中那句“如龍入天”——諸葛亮得其所歸了。二十七歲,最好的年紀,諸葛亮踏上了他無悔的征程——如劉秀般,稍晚了點,但不礙事。

從建安十一年起,諸葛亮的腳步一直未停,按他自己的話就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但他幫助劉備,挺過來了,縱然赤壁一戰,老天給曹軍下了場瘟疫,讓劉備諸葛亮們撿了個漏,也不能抹殺劉備和諸葛亮握著那點兵力,就敢抵抗曹軍二十多萬大軍的勇氣。曹操當年誇程昱有“賁、育之勇”,我以為劉備和諸葛亮,是在其上的。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接著,那個中平六年幽州涿郡起兵的布衣,在四處奔波,鬱郁不得志的事業中憋屈了二十載的皇叔,井噴了:先拔掉荊州四郡,又向東吳借來江、漢兩條屏障,三分天下之雛形,就此形成。順便,果然能成大事之人,得夠能忍。

後來的事,諸位知道,諸葛亮幫助劉備,奪西川,定漢中,進王位,要不是美髯公在荊州傲世天下,讓自家人端了後門,若干年後,坐在洛陽城的,可能就是昭烈帝了。這就是命——雖然先帝和武鄉侯的一切,都能讓人哽咽,歷史卻是無情的——就像司馬氏奪了阿瞞的天下,曹家人再多傷感,也只能哭個鼻子。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後世往往聚焦諸葛亮的事功,至於諸葛亮的身世,關心的人就少了。正史說他是“琅邪陽都人,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父親是郡丞,從父是郡太守。”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珪,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郡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

郡丞之子,郡太守從子,一位六百石的官,一位兩千石的官,諸葛亮的來頭,已經不小了,更不要說諸葛玄還與劉表有舊:能與“八俊”之一有舊,至少不會差吧?

於是,諸葛亮出山前,在後人眼中的形象大概是這樣:一位官二代,在人相啖食略盡的天下,找了處世外桃源,蓋了間草廬,春秋出遊,秋冬讀書,反正就是不為吃穿發愁。

但這甚至不算什麼。陳壽的“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才是讓諸葛亮身世真真不同的明證。

諸葛豐字季少,琅邪人也。以明經為郡文學,名特立剛直。貢禹為御史大夫,除豐為屬,舉侍御史。元帝時,擢為司隸校尉。

諸葛豐是西漢時期司隸校尉,此時其職有糾察、彈劾京師百官之權,是皇帝耳目。武帝曾因該職“權勢太重”,對其削權,罷免其部分領兵。按陳壽載,諸葛亮有這樣的遠祖,怎麼可能不名氣。魏晉時講究世襲罔替,門第高下就是地位尊卑;在個人奮鬥沒有取得超凡絕倫的功績時,祖上的來頭就是一切。想想曹操吧,為漢室立了多少功,還是擺不脫他閹宦之後的自卑。陳壽這十個字,讓諸葛亮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世家”,沒準還是豪族?合著也不奇怪,按諸葛亮後來的表現,他沒受過高等教育,不能夠啊!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可以肯定的是,陳壽這些話,在三國之後五百年裡,統治了人們對諸葛亮身世的看法——直到五百年後的唐朝元和七年(812),一本書的問世,才讓陳壽這些話,打上了大大的問號。

這本書,叫做《元和姓纂》,是唐憲宗時的宰相李吉甫,命林寶修撰的。這本書是譜牒姓氏之學專著,專門考證歷代名人族譜姓氏之相傳情況。《元和姓纂》中,對諸葛氏一族也有考證,其中,有這樣一句記載:

諸葛珪,其下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其下諸葛恢。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這則記載,是《元和姓纂》對琅邪諸葛氏家族族譜的考證結果,其中並未出現諸葛豐的名字。陳壽記載諸葛亮家室的問題,就出在這裡。諸葛豐,是西漢末年的琅邪人,諸葛亮,是東漢末年的琅邪人,往好裡說,陳壽憑什麼把這二位聯繫在一起?往壞裡說,陳壽此舉,簡直可以媲美“丁衝事件”了。

諸葛豐和諸葛亮,雖然都出生在琅邪,但諸葛豐是西漢元帝時期人,生活在公元前四十年代,諸葛亮是東漢獻帝時期人,生活在公元二世紀,二位相距兩百多年,而且從諸葛豐後到諸葛亮前,再無一位諸葛氏族大人物出現,由此可以證明,陳壽將諸葛豐定為諸葛亮始祖,就像今天所有孔姓之人都說自己是孔子後人一樣。

這是過家家玩泥巴呢?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實際上,諸葛氏一族後來確實名氣了,成為舉世公認、世襲罔替的世家豪族——但並不是從諸葛亮開始的。這倒不是因為諸葛亮不夠能耐,諸葛亮功德蓋世——無論他活著,還是離世——他在所有人心中的位置,都是亙古永存,萬世不易的千古賢相。

諸葛氏成為豪族,是從諸葛亮的從弟諸葛誕開始的。這也並不是諸葛誕有多能耐——至少比起他從兄諸葛亮來是這樣——這完全是時代和命運的安排。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晉時,諸葛氏有了族譜,這是姓氏顯赫的結果。晉朝諸葛氏最大的人物,是諸葛恢,這位與王導合稱“王、葛”的存在,在當時有多名氣,大家不陌生。王導戲言族姓時說“人言王、葛,不言葛、王”,可知當時到了什麼程度,只是可笑了王導,這麼名氣,還非要爭出個第一。而諸葛恢,則是諸葛誕之孫,諸葛誕,曾經做到了曹魏的司空,被司馬昭誅殺。

因此,漢魏之際,諸葛氏成為世家豪族,是從諸葛誕才開始的,與諸葛豐沒啥關係,諸葛亮的身世,也不是什麼世族豪族,就是他那四個字“臣本布衣”。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這三位號稱“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的存在,為諸葛氏的撅起,劈下了前三道驚雷。其後,諸葛恢坐享祖上為其奮鬥來的榮耀,在司馬氏的天下,名聲冠絕當時——感情司馬懿和諸葛亮,還勝負未分吶。只是不明白,陳壽為何要在280年掩蓋這些?難道諸葛亮後來的名垂竹帛,有哪怕一絲一毫是需要靠著他的家室嗎?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釐清了諸葛亮家室,許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比如,為什麼諸葛亮躬耕南陽,卻沒有與劉表聯合?一方面,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論道:劉表不是諸葛亮理想的主公。另一方面,可能會被忽視:劉表這位當時聞名遐邇的皇親國戚和豪族,加上他只重出身門第的觀念(用蔡瑁、蒯越和蒯良),再加上當時整個社會的風氣,諸葛亮這種名不見經傳的“單家子小人物”,怎麼可能入了劉表的眼呢?不過也幸好,劉表沒有看上諸葛亮。

一古書顛覆歷史:陳壽竟掩蓋諸葛亮身世,學者:難怪劉表看不起他

這正如我國著名歷史學者方詩銘所說:在荊州,劉表是不會將這個在南陽“躬耕”的小人物諸葛亮放在眼裡的。

參考文獻:《三國志》;《元和姓纂》;《晉書》;《獻帝春秋》;《出師表》;《漢書》;《世說新語》;《魏略》;《諸葛氏譜》;《五朝門第》;《五朝高門世系婚姻表》;《後漢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