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後 劉禪用一方式發洩對他的不滿 蜀國人表示無法接受

諸葛亮 劉禪 劉備 漢朝 涯讀涯史 涯讀涯史 2017-09-07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自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為他效力以來,一直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特別是劉備死後,受命為顧命大臣的諸葛亮更是用生命在盡忠,罰二十軍棍以上的事情都要操心。然而這麼拼命的諸葛亮卻未能得到一個人的理解,那就是後主劉禪。

諸葛亮死後 劉禪用一方式發洩對他的不滿 蜀國人表示無法接受

歷史上的劉禪雖然並不像《三國演義》裡所描述的那樣近乎於弱智無能,但綜合史料來看,劉禪也不是英明睿智積極進取之主。

“丞相亮將北征,住漢中,慮後主富於春秋,朱紫難別”,諸葛亮北伐之時,考慮到後主劉禪年輕氣盛沒有理政經驗,難以區分是非黑白,便“允遷為待中,領虎賁中郎將,統宿衛親兵”,把董允留在宮裡加強管理。

諸葛亮死後 劉禪用一方式發洩對他的不滿 蜀國人表示無法接受

出征北伐,本應是精兵良將盡出,但諸葛亮卻把得力干將留下輔佐劉禪,可見在諸葛亮心中,劉禪是多麼的不可靠。

留在成都的劉禪,“後主漸長大,愛宦人黃皓”,“後主常欲採摘以充後宮”,在長大以後,劉禪開始寵信宦官黃皓,經常想的事情就是在民間找幾個漂亮女子,納入宮中供自己享樂。

對於這樣一個渾渾噩噩,只知道過驕奢浮逸生活的“官二代”,諸葛亮自然不放心將權力交還給劉禪。因此直到諸葛亮死時,蜀國“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劉禪只是在成都當一個政治擺設式的花瓶。

諸葛亮死後 劉禪用一方式發洩對他的不滿 蜀國人表示無法接受

“受六尺之孤,攝一國之政”,有劉備臨終留下的政治遺言為法理,諸葛亮統攝蜀國大小事宜不會遭到國內臣民的反對。但劉禪已經是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在古代皇帝到十八歲就能親政,而諸葛亮遲遲不肯歸政於他,劉禪表面不說,但心裡必定是不爽的。

諸葛亮在世時,德高望重,劉禪不能對之有絲毫懈忌,等諸葛亮死了,他也不敢像萬曆對張居正一樣抄家問罪,開棺戳屍。劉禪用另一種方式表達了對諸葛亮多年來把持朝政的不滿。

諸葛亮死後 劉禪用一方式發洩對他的不滿 蜀國人表示無法接受

首先,劉禪首先委婉地表現了對丞相這一制度的不滿。諸葛亮去世之時,他曾經對劉禪說:“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意思是我死之後,國家大事應該託付給蔣琬,其實就是想讓他繼承自己的位置當丞相。

但劉禪並沒有照做。諸葛亮死後,劉禪任命蔣琬當尚書令,大將軍,後來又改任他為大司令,“琬卒,禪乃自攝國事”。劉禪不願意再出現一個諸葛亮一樣的丞相,讓皇權旁落,他要自己掌控朝政。

諸葛亮死後 劉禪用一方式發洩對他的不滿 蜀國人表示無法接受

第二,就是在為諸葛亮立廟祭祀的問題上,劉禪遲遲不肯同意,一直拖了二十九年,迫於壓力,最終不得已為諸葛亮在沔縣立廟。

古代立廟,跟現在建廟供奉神仙是不一樣的,當時立廟更像是今天修紀念堂。

“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諸葛亮剛死的時候,蜀國的臣民上書要求為他立廟,但朝廷因為禮秩問題不肯。朝廷其實就是劉禪,劉禪不願意給諸葛亮立廟,就說給諸葛亮立廟與漢代的禮秩不合。

諸葛亮死後 劉禪用一方式發洩對他的不滿 蜀國人表示無法接受

“禮”是指按照漢朝的規定,丞相死後不立廟,但其實“自漢興以來,小善小德而圖形立廟者多矣”,自東漢以來,很多人因為小的功績都立廟了,以諸葛亮對蜀國的功績都不能例外嗎?

秩是指官階,諸葛亮作為蜀國的丞相,位極人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以他的級別都不夠的話,那還有誰夠得上?所以很明顯,這就是劉禪不願為諸葛亮立廟找的藉口。

諸葛亮死後 劉禪用一方式發洩對他的不滿 蜀國人表示無法接受

皇帝不肯立廟,百姓就偷偷在民間私祭,“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劉禪擔心這樣下去會損害朝廷的威嚴,不得不答應在沔縣為諸葛亮立廟,“斷其私祀,以崇正禮”。

從諸葛亮與劉禪的關係,我們不難發現,顧命大臣這活真難幹。表面風光無限,但極容易得罪人。如果不小心得罪皇帝,不僅會被冠以“奸臣”“權臣”的罪名被抄家滅族,死了也得擔心皇帝會不會秋後算帳,來個開棺戳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