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對劉禪評價了八個字,讓劉備含笑而死,卻道出蜀漢滅亡真因

諸葛亮 劉禪 劉備 蔣琬 費禕 陶陶讀歷史 2018-12-02

夷陵之戰後,蜀漢遭遇了空前的慘敗,劉備多年積累的精兵強將一時間全部喪盡。曾經百戰不撓的劉備受不了這樣的打擊,最終一病不起。當時,太子劉禪正坐鎮於成都。而諸葛亮受到劉備的召喚,急匆匆地趕往白帝城。而這個事件,也被稱為白帝託孤。

諸葛亮對劉禪評價了八個字,讓劉備含笑而死,卻道出蜀漢滅亡真因

白帝託孤之時,蜀漢真可謂風雨飄搖。首先,魏國和吳國已經建立了聯盟,兩者從北、東兩面夾擊蜀漢;其次,故將孟達背叛了劉備,他割據房陵三郡,跟隨魏國一起威脅蜀漢的側翼;同時,在蜀漢的大後方——南中地區,一場大叛亂正在醞釀。除此以外,蜀漢內部也非常不太平,故舊派、東州派、荊州派、益州本土派等政治勢力混雜在一起,隨時有崩盤的危險。正如諸葛亮《出師表》所說,此時正是“危急存亡之秋也”。

諸葛亮對劉禪評價了八個字,讓劉備含笑而死,卻道出蜀漢滅亡真因

面臨這種危機的情況,劉備自然難以瞑目,而他最擔心的,莫過於他的兒子劉禪。當時劉禪剛滿17歲,不過是個沖齡之主。在他看來,劉禪似乎太過年幼,很難處理目前棘手的狀況。因此在病榻前,劉備將一個敏感問題拋給了諸葛亮:

“太子的才能究竟如何?”

根據史書記載,諸葛亮躬身回覆了八個字——“甚大增修,過於所望”。翻譯成白話文也就是:太子殿下的氣量很大,超過了我的期望。

諸葛亮對劉禪評價了八個字,讓劉備含笑而死,卻道出蜀漢滅亡真因

氣量大,是個較為中性的評價。按照正常的臣子對君王的評價,至少應當是“英明神武”“器宇不凡”“天賦雄才”“英主之姿”之類的。然而諸葛亮卻並沒有對劉禪的能力進行高度評價,反而僅僅提到了劉禪溫厚、寬容的性格。

若是普通君王,恐怕對此回答並不會十分滿意。畢竟當時是亂世,需要得是一個有能力爭霸天下、吞併魏吳的強力君主,而不是一個溫柔的老好人。然而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劉備卻對諸葛亮的回答非常滿意,並且還評價道:

“審能如此,吾復何憂”。翻譯過來也就是“如果真的這樣,我還擔心個啥?”

諸葛亮對劉禪評價了八個字,讓劉備含笑而死,卻道出蜀漢滅亡真因

劉備為何會這樣評價劉禪呢?正所謂知子莫如父,劉禪有多少能耐,劉備豈會不知?雖然劉禪並不是個傻子,但也絕不是什麼“天縱之才”“帝王之表”。說白了就是個身份高貴的普通人,讓他獨自統領蜀漢,恐怕連五年都撐不過。

不過好在,劉備還有諸葛亮這個底牌。在劉備眼裡,諸葛亮的才能“十倍於曹丕”,乃是“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只要諸葛亮支持,劉禪即使得不到天下,也至少也能保住蜀漢的基業,不至於為魏國和吳國所奪。

諸葛亮對劉禪評價了八個字,讓劉備含笑而死,卻道出蜀漢滅亡真因

因此劉備打一開始,就準備將國政以及“討賊興復”的歷史使命交給諸葛亮,而讓劉禪做個“垂拱而治”的傀儡君主。但是問題在於,劉備不清楚劉禪和諸葛亮的關係到底如何,也不知道諸葛亮到底如何看待劉禪。

一旦劉禪和諸葛亮搞不好關係,恐怕會使宮中與丞相府的矛盾激化。若如此,蜀漢就必將分崩離析、不復存在。然而通過諸葛亮對劉禪的八字評價,劉備或許意識到,劉禪和諸葛亮應當能夠合作無間。即使諸葛亮把持了朝政,劉禪也能以他的“氣量和寬容”容納之。到時“宮中府中俱為一體”,堅若磐石的蜀漢政權也不至於為外敵所滅。因此,劉備才會說出“吾復何憂”的話。

諸葛亮對劉禪評價了八個字,讓劉備含笑而死,卻道出蜀漢滅亡真因

在將國政託付給諸葛亮後,劉備又親口給劉禪傳達遺旨。在這封著名的遺囑中,劉備並沒有要求劉禪爭霸天下、興復漢室,而只要求他“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總而言之,就是做個好人就行。潛臺詞就是,爭霸天下的事就交給相父吧!

即便如此,劉備仍然沒有完全放心。因此,劉備才會對諸葛亮說:“若劉禪能輔佐,便輔佐之;若不能輔佐,就由君自取”。按照很多陰謀論者的觀點,這個“取”的意思是“取得劉禪的皇位”。但在筆者看來,這個“取”的意思應當是“選取”。也就是說,若劉禪不願與諸葛亮合作,諸葛亮應該當另行“選取”君王,從而保持蜀漢集團的絕對團結。畢竟除了劉禪,劉備還有劉永、劉理兩個兒子。

諸葛亮對劉禪評價了八個字,讓劉備含笑而死,卻道出蜀漢滅亡真因

做出了這樣的安排,劉備才終於可以含笑瞑目。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諸葛亮對劉禪的評價,或許也說出了蜀漢滅亡的真正原因。要爭奪天下,光有氣量和善良是絕對不行的,能力也是必須的。而有能力諸葛亮也不可能輔佐劉禪一輩子。當諸葛亮、蔣琬、費禕等人相繼去世後,能力欠缺的劉禪根本治理不好蜀地,最終在爭霸戰中率先為魏國所滅。諸葛亮對劉禪的八字評價,雖然能夠暫時穩定蜀漢政權,但最終還是會因這八個字而滅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