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有多厲害?一個計策用時三年,讓司馬懿乖乖幫自己殺掉孟達'

"

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情節:投降曹魏多年的孟達要反叛曹魏重歸蜀漢,諸葛亮寫信提醒孟達要小心司馬懿。孟達回信不以為然地說,司馬懿離我很遠,而且他要發兵必須得先請示曹魏皇帝,一來一回就一個月,那時我大事已成。諸葛亮接到信後,“擲書於地而頓足曰:’孟達必死於司馬懿之手矣。’”

羅貫中在這裡,用了“擲書於地而頓足”,來表現諸葛亮遺憾、無奈的心情,還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意味。果然,司馬懿根本沒請示魏帝曹叡,而是晝夜兼程,八天奔襲一千二百里,突然襲擊,斬殺孟達。

不過這畢竟是小說,在真正歷史上,諸葛亮得知司馬懿就要幹掉孟達了,高興還來不及呢!因為借司馬懿之手誅殺孟達,是諸葛亮耗時三年完成的一個反間計,用歷史學家田餘慶先生的話來說,真是“詭譎至極”。

"

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情節:投降曹魏多年的孟達要反叛曹魏重歸蜀漢,諸葛亮寫信提醒孟達要小心司馬懿。孟達回信不以為然地說,司馬懿離我很遠,而且他要發兵必須得先請示曹魏皇帝,一來一回就一個月,那時我大事已成。諸葛亮接到信後,“擲書於地而頓足曰:’孟達必死於司馬懿之手矣。’”

羅貫中在這裡,用了“擲書於地而頓足”,來表現諸葛亮遺憾、無奈的心情,還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意味。果然,司馬懿根本沒請示魏帝曹叡,而是晝夜兼程,八天奔襲一千二百里,突然襲擊,斬殺孟達。

不過這畢竟是小說,在真正歷史上,諸葛亮得知司馬懿就要幹掉孟達了,高興還來不及呢!因為借司馬懿之手誅殺孟達,是諸葛亮耗時三年完成的一個反間計,用歷史學家田餘慶先生的話來說,真是“詭譎至極”。

諸葛亮有多厲害?一個計策用時三年,讓司馬懿乖乖幫自己殺掉孟達

諸葛亮,守正之人偶用奇計,真詭譎至極

諸葛亮的反間計是如何實施的呢?他為什麼又非在孟達要重歸蜀漢的時候殺掉孟達呢?

反覆無常的孟達

回答這兩個問題,我們要從孟達這個人說起。孟達原是劉璋部下,史書記載,他“恃才好術”,“言行傾巧”,是一個很有些小聰明的人。劉備入屬時,劉璋派法正和孟達各帶兩千部曲去迎接劉備。劉備帶法正入川,把孟達和手下軍隊留在了江陵,受諸葛亮節制。大概就在這期間,孟達和諸葛亮比較熟悉了。

劉備當了漢中王后,派孟達帶部曲四千人從荊州方向攻擊房陵。劉備對孟達不太放心,“陰恐達難獨任”,派劉封率軍從漢水而下,和孟達會師上庸,並讓劉封統率所有軍隊。

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位於魏蜀吳三國交界,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當時房陵太守叫蒯祺,上庸太守叫申耽,這個申耽和弟弟申儀是當地割據自保的豪族,在西城、上庸這片區域聚集部曲數千家,很有勢力。

孟達攻下房陵後,殺死了太守蒯祺。申耽和申儀望風而降,申耽當了蜀漢的上庸太守,申儀當了西城太守。這時房陵、上庸、西城地區就形成了三股互相牽制的勢力,分別是劉封,孟達,申氏兄弟。後來東吳攻荊州,劉封和孟達拒絕救援關羽,說“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主觀上心態沒法推測,但客觀事實是三郡地區確實很不穩定。

"

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情節:投降曹魏多年的孟達要反叛曹魏重歸蜀漢,諸葛亮寫信提醒孟達要小心司馬懿。孟達回信不以為然地說,司馬懿離我很遠,而且他要發兵必須得先請示曹魏皇帝,一來一回就一個月,那時我大事已成。諸葛亮接到信後,“擲書於地而頓足曰:’孟達必死於司馬懿之手矣。’”

羅貫中在這裡,用了“擲書於地而頓足”,來表現諸葛亮遺憾、無奈的心情,還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意味。果然,司馬懿根本沒請示魏帝曹叡,而是晝夜兼程,八天奔襲一千二百里,突然襲擊,斬殺孟達。

不過這畢竟是小說,在真正歷史上,諸葛亮得知司馬懿就要幹掉孟達了,高興還來不及呢!因為借司馬懿之手誅殺孟達,是諸葛亮耗時三年完成的一個反間計,用歷史學家田餘慶先生的話來說,真是“詭譎至極”。

諸葛亮有多厲害?一個計策用時三年,讓司馬懿乖乖幫自己殺掉孟達

諸葛亮,守正之人偶用奇計,真詭譎至極

諸葛亮的反間計是如何實施的呢?他為什麼又非在孟達要重歸蜀漢的時候殺掉孟達呢?

反覆無常的孟達

回答這兩個問題,我們要從孟達這個人說起。孟達原是劉璋部下,史書記載,他“恃才好術”,“言行傾巧”,是一個很有些小聰明的人。劉備入屬時,劉璋派法正和孟達各帶兩千部曲去迎接劉備。劉備帶法正入川,把孟達和手下軍隊留在了江陵,受諸葛亮節制。大概就在這期間,孟達和諸葛亮比較熟悉了。

劉備當了漢中王后,派孟達帶部曲四千人從荊州方向攻擊房陵。劉備對孟達不太放心,“陰恐達難獨任”,派劉封率軍從漢水而下,和孟達會師上庸,並讓劉封統率所有軍隊。

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位於魏蜀吳三國交界,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當時房陵太守叫蒯祺,上庸太守叫申耽,這個申耽和弟弟申儀是當地割據自保的豪族,在西城、上庸這片區域聚集部曲數千家,很有勢力。

孟達攻下房陵後,殺死了太守蒯祺。申耽和申儀望風而降,申耽當了蜀漢的上庸太守,申儀當了西城太守。這時房陵、上庸、西城地區就形成了三股互相牽制的勢力,分別是劉封,孟達,申氏兄弟。後來東吳攻荊州,劉封和孟達拒絕救援關羽,說“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主觀上心態沒法推測,但客觀事實是三郡地區確實很不穩定。

諸葛亮有多厲害?一個計策用時三年,讓司馬懿乖乖幫自己殺掉孟達

孟達很聰明,但是個反覆無常的人

後來關羽敗亡,孟達擔心劉備會對付自己,就和申氏兄弟一起投降了曹魏,趕走了劉封。劉封回到蜀地後被殺。孟達投降曹魏後,被任命為新城太守(曹丕合三郡為新城郡),申耽被遷徙到南陽,申儀則留下擔任西城太守,守住了自己的勢力。注意,這時,劉封、孟達、申氏兄弟三股勢力,這時剩下的只有孟達和申儀了,但依然是兩股勢力。曹魏在三郡地區留下兩股勢力,很可能是為了讓他們互相牽制。

孟達投降曹魏後,在曹丕時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並且與重臣恆階、夏侯尚關係不錯,混得很不錯。後來,恆階、夏侯尚、曹丕都死了,曹叡繼位,對孟達疏遠了,孟達開始擔心自己在曹魏的處境。

諸葛亮的第一步:引誘孟達反叛曹魏重歸蜀漢

也就在這時,諸葛亮敏銳地察覺了這一形勢,開始搞小動作,準備實施反間計。

蜀漢建興三年冬(公元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後班師回成都,路過漢陽時,見了一個曹魏投降的、叫李鴻的人。李鴻說,自己曾在孟達那兒待過一陣,見到這樣一件事:有個叫王衝的人跑到孟達面前說,諸葛亮曾主張把孟達留在蜀漢的妻兒家眷全部殺掉,但劉備不贊成最後作罷。孟達當場表示:“諸葛亮是個做事有分寸的人,不會幹這種事,我不信!”

諸葛亮從李鴻這裡確定了孟達對自己的態度,開始給孟達寫信,引誘孟達背叛曹魏,重歸蜀漢。

建興四年(226年),諸葛亮給孟達寫信稱:

“往年南征,歲末乃還,適與李鴻會於漢陽,承知消息,慨然永嘆,以存足下平素之志,豈徒空託名榮,貴為乖離乎!嗚呼孟子,斯實劉封侵陵足下,以傷先主待士之義。又鴻道王衝造作虛語,雲足下量度吾心,不受衝說。尋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東望,故遣有書。”

這段話去除客套話、奉承嗑,就一個實質意思:當年孟達離開蜀漢,都是因為劉封使壞,一切都是誤會,現在我諸葛亮“依依東望”,孟達老兄啥時候重歸蜀漢呢?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繼續給孟達寫信。不但自己寫,還讓李嚴一起寫。諸葛亮給孟達寫信,說李嚴的好話,“部分如流,趨舍罔滯,正方性也。”正方就是李嚴了,這句話諸葛亮說李嚴有高超的行政能力,意思是自己很信任他。李嚴給孟達寫信,說:“吾與孔明俱受寄託,憂深責重,思得良伴。”意思是我和諸葛亮都是劉備的託孤大臣,責任很重大,心底很憂慮,希望能有優秀的人才來幫我。

那這兩封信合起來表達了什麼意思呢?李嚴是劉璋手下的降將,現在被重用到託孤大臣的位置。而孟達也是劉璋手下的降將,如果再次投降蜀漢,也一樣會被重用的。

"

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情節:投降曹魏多年的孟達要反叛曹魏重歸蜀漢,諸葛亮寫信提醒孟達要小心司馬懿。孟達回信不以為然地說,司馬懿離我很遠,而且他要發兵必須得先請示曹魏皇帝,一來一回就一個月,那時我大事已成。諸葛亮接到信後,“擲書於地而頓足曰:’孟達必死於司馬懿之手矣。’”

羅貫中在這裡,用了“擲書於地而頓足”,來表現諸葛亮遺憾、無奈的心情,還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意味。果然,司馬懿根本沒請示魏帝曹叡,而是晝夜兼程,八天奔襲一千二百里,突然襲擊,斬殺孟達。

不過這畢竟是小說,在真正歷史上,諸葛亮得知司馬懿就要幹掉孟達了,高興還來不及呢!因為借司馬懿之手誅殺孟達,是諸葛亮耗時三年完成的一個反間計,用歷史學家田餘慶先生的話來說,真是“詭譎至極”。

諸葛亮有多厲害?一個計策用時三年,讓司馬懿乖乖幫自己殺掉孟達

諸葛亮,守正之人偶用奇計,真詭譎至極

諸葛亮的反間計是如何實施的呢?他為什麼又非在孟達要重歸蜀漢的時候殺掉孟達呢?

反覆無常的孟達

回答這兩個問題,我們要從孟達這個人說起。孟達原是劉璋部下,史書記載,他“恃才好術”,“言行傾巧”,是一個很有些小聰明的人。劉備入屬時,劉璋派法正和孟達各帶兩千部曲去迎接劉備。劉備帶法正入川,把孟達和手下軍隊留在了江陵,受諸葛亮節制。大概就在這期間,孟達和諸葛亮比較熟悉了。

劉備當了漢中王后,派孟達帶部曲四千人從荊州方向攻擊房陵。劉備對孟達不太放心,“陰恐達難獨任”,派劉封率軍從漢水而下,和孟達會師上庸,並讓劉封統率所有軍隊。

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位於魏蜀吳三國交界,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當時房陵太守叫蒯祺,上庸太守叫申耽,這個申耽和弟弟申儀是當地割據自保的豪族,在西城、上庸這片區域聚集部曲數千家,很有勢力。

孟達攻下房陵後,殺死了太守蒯祺。申耽和申儀望風而降,申耽當了蜀漢的上庸太守,申儀當了西城太守。這時房陵、上庸、西城地區就形成了三股互相牽制的勢力,分別是劉封,孟達,申氏兄弟。後來東吳攻荊州,劉封和孟達拒絕救援關羽,說“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主觀上心態沒法推測,但客觀事實是三郡地區確實很不穩定。

諸葛亮有多厲害?一個計策用時三年,讓司馬懿乖乖幫自己殺掉孟達

孟達很聰明,但是個反覆無常的人

後來關羽敗亡,孟達擔心劉備會對付自己,就和申氏兄弟一起投降了曹魏,趕走了劉封。劉封回到蜀地後被殺。孟達投降曹魏後,被任命為新城太守(曹丕合三郡為新城郡),申耽被遷徙到南陽,申儀則留下擔任西城太守,守住了自己的勢力。注意,這時,劉封、孟達、申氏兄弟三股勢力,這時剩下的只有孟達和申儀了,但依然是兩股勢力。曹魏在三郡地區留下兩股勢力,很可能是為了讓他們互相牽制。

孟達投降曹魏後,在曹丕時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並且與重臣恆階、夏侯尚關係不錯,混得很不錯。後來,恆階、夏侯尚、曹丕都死了,曹叡繼位,對孟達疏遠了,孟達開始擔心自己在曹魏的處境。

諸葛亮的第一步:引誘孟達反叛曹魏重歸蜀漢

也就在這時,諸葛亮敏銳地察覺了這一形勢,開始搞小動作,準備實施反間計。

蜀漢建興三年冬(公元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後班師回成都,路過漢陽時,見了一個曹魏投降的、叫李鴻的人。李鴻說,自己曾在孟達那兒待過一陣,見到這樣一件事:有個叫王衝的人跑到孟達面前說,諸葛亮曾主張把孟達留在蜀漢的妻兒家眷全部殺掉,但劉備不贊成最後作罷。孟達當場表示:“諸葛亮是個做事有分寸的人,不會幹這種事,我不信!”

諸葛亮從李鴻這裡確定了孟達對自己的態度,開始給孟達寫信,引誘孟達背叛曹魏,重歸蜀漢。

建興四年(226年),諸葛亮給孟達寫信稱:

“往年南征,歲末乃還,適與李鴻會於漢陽,承知消息,慨然永嘆,以存足下平素之志,豈徒空託名榮,貴為乖離乎!嗚呼孟子,斯實劉封侵陵足下,以傷先主待士之義。又鴻道王衝造作虛語,雲足下量度吾心,不受衝說。尋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東望,故遣有書。”

這段話去除客套話、奉承嗑,就一個實質意思:當年孟達離開蜀漢,都是因為劉封使壞,一切都是誤會,現在我諸葛亮“依依東望”,孟達老兄啥時候重歸蜀漢呢?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繼續給孟達寫信。不但自己寫,還讓李嚴一起寫。諸葛亮給孟達寫信,說李嚴的好話,“部分如流,趨舍罔滯,正方性也。”正方就是李嚴了,這句話諸葛亮說李嚴有高超的行政能力,意思是自己很信任他。李嚴給孟達寫信,說:“吾與孔明俱受寄託,憂深責重,思得良伴。”意思是我和諸葛亮都是劉備的託孤大臣,責任很重大,心底很憂慮,希望能有優秀的人才來幫我。

那這兩封信合起來表達了什麼意思呢?李嚴是劉璋手下的降將,現在被重用到託孤大臣的位置。而孟達也是劉璋手下的降將,如果再次投降蜀漢,也一樣會被重用的。

諸葛亮有多厲害?一個計策用時三年,讓司馬懿乖乖幫自己殺掉孟達

李嚴也成了諸葛亮殺孟達的一個棋子

孟達作為降將的身份,不可能不理解諸葛亮和李嚴的意思。而且,考慮到李嚴後來的表現,他的“俱受寄託”和“思得良伴”,還表達了要拉攏孟達和諸葛亮分庭抗禮的意思。如果孟達也理會了這個深層次的意思,那麼他投降蜀國後不但可能會獲得重用,還能在兩個勢力之間遊刃有餘,投靠誰都會被重用。

孟達動心了,《太平御覽》記載,孟達向諸葛亮贈送過玉珏。玉珏在古代有特定的含義,《莊子》中說,“儒者授佩玦者,事至而斷。“,玉珏通常是表示自己下定了決心。

諸葛亮的第二步:用反間計,借司馬懿手殺孟達

孟達下定決心叛魏降漢後,就發生了新城之戰,在建興六年(228年)。孟達與魏興太守申儀(西城當時已經改稱魏興)關係不好,申儀將孟達計劃洩漏給司馬懿。司馬懿八日內急行軍一千二百里,攻打孟達。孟達措手不及,戰敗被殺。

謀反這種大事,按理應該是機密中的機密。所以這裡的問題就在於,申儀是如何得到孟達要謀反的消息。

《三國演義》中是這樣說的:

“申儀家人,有機密事求見。懿喚入密室問之,其人細說孟達欲反之事。”

那申儀家人有如何得知孟達謀反呢?《三國演義》前面還有這麼一段,孟達給諸葛亮寫信,說“欲起金城(魏興)、新城、上庸三處軍馬,就彼舉事”。從信中內容看,孟達似乎有能力調動三城兵馬,所以事先和申儀打了招呼,說我要謀反啦,老兄你支持一下。

其實這種情況不大可能。上面我們說過,申儀是一支獨立的力量,並不受孟達控制。所以”申儀家人告密“應該是小說對歷史的簡化演義。

這段歷史的真相,要比演義詭詐得多。事情經過是這樣的,諸葛亮確認孟達要起事後,走出了關鍵的一步:諸葛亮派遣一個叫郭模的人詐降申儀,透露了孟達要反叛的事情。然後,申儀才彙報給司馬懿。也就是說,諸葛亮利用孟達和申儀不合的關係,實施了反間計。

諸葛亮這步狠招,在《晉書》、《華陽國志》以及西晉司馬彪的《戰略》中都有記載。除此之外,還有兩個側面的證據。

第一個證據,司馬懿知道孟達要謀反後,大驚,因為他軍隊駐紮的宛城離孟達的新城足有一千二百里,他很擔心孟達提前起事後局勢失控。所以,司馬懿派人快馬送給了孟達一封信,忽悠孟達。

"

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情節:投降曹魏多年的孟達要反叛曹魏重歸蜀漢,諸葛亮寫信提醒孟達要小心司馬懿。孟達回信不以為然地說,司馬懿離我很遠,而且他要發兵必須得先請示曹魏皇帝,一來一回就一個月,那時我大事已成。諸葛亮接到信後,“擲書於地而頓足曰:’孟達必死於司馬懿之手矣。’”

羅貫中在這裡,用了“擲書於地而頓足”,來表現諸葛亮遺憾、無奈的心情,還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意味。果然,司馬懿根本沒請示魏帝曹叡,而是晝夜兼程,八天奔襲一千二百里,突然襲擊,斬殺孟達。

不過這畢竟是小說,在真正歷史上,諸葛亮得知司馬懿就要幹掉孟達了,高興還來不及呢!因為借司馬懿之手誅殺孟達,是諸葛亮耗時三年完成的一個反間計,用歷史學家田餘慶先生的話來說,真是“詭譎至極”。

諸葛亮有多厲害?一個計策用時三年,讓司馬懿乖乖幫自己殺掉孟達

諸葛亮,守正之人偶用奇計,真詭譎至極

諸葛亮的反間計是如何實施的呢?他為什麼又非在孟達要重歸蜀漢的時候殺掉孟達呢?

反覆無常的孟達

回答這兩個問題,我們要從孟達這個人說起。孟達原是劉璋部下,史書記載,他“恃才好術”,“言行傾巧”,是一個很有些小聰明的人。劉備入屬時,劉璋派法正和孟達各帶兩千部曲去迎接劉備。劉備帶法正入川,把孟達和手下軍隊留在了江陵,受諸葛亮節制。大概就在這期間,孟達和諸葛亮比較熟悉了。

劉備當了漢中王后,派孟達帶部曲四千人從荊州方向攻擊房陵。劉備對孟達不太放心,“陰恐達難獨任”,派劉封率軍從漢水而下,和孟達會師上庸,並讓劉封統率所有軍隊。

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位於魏蜀吳三國交界,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當時房陵太守叫蒯祺,上庸太守叫申耽,這個申耽和弟弟申儀是當地割據自保的豪族,在西城、上庸這片區域聚集部曲數千家,很有勢力。

孟達攻下房陵後,殺死了太守蒯祺。申耽和申儀望風而降,申耽當了蜀漢的上庸太守,申儀當了西城太守。這時房陵、上庸、西城地區就形成了三股互相牽制的勢力,分別是劉封,孟達,申氏兄弟。後來東吳攻荊州,劉封和孟達拒絕救援關羽,說“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主觀上心態沒法推測,但客觀事實是三郡地區確實很不穩定。

諸葛亮有多厲害?一個計策用時三年,讓司馬懿乖乖幫自己殺掉孟達

孟達很聰明,但是個反覆無常的人

後來關羽敗亡,孟達擔心劉備會對付自己,就和申氏兄弟一起投降了曹魏,趕走了劉封。劉封回到蜀地後被殺。孟達投降曹魏後,被任命為新城太守(曹丕合三郡為新城郡),申耽被遷徙到南陽,申儀則留下擔任西城太守,守住了自己的勢力。注意,這時,劉封、孟達、申氏兄弟三股勢力,這時剩下的只有孟達和申儀了,但依然是兩股勢力。曹魏在三郡地區留下兩股勢力,很可能是為了讓他們互相牽制。

孟達投降曹魏後,在曹丕時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並且與重臣恆階、夏侯尚關係不錯,混得很不錯。後來,恆階、夏侯尚、曹丕都死了,曹叡繼位,對孟達疏遠了,孟達開始擔心自己在曹魏的處境。

諸葛亮的第一步:引誘孟達反叛曹魏重歸蜀漢

也就在這時,諸葛亮敏銳地察覺了這一形勢,開始搞小動作,準備實施反間計。

蜀漢建興三年冬(公元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後班師回成都,路過漢陽時,見了一個曹魏投降的、叫李鴻的人。李鴻說,自己曾在孟達那兒待過一陣,見到這樣一件事:有個叫王衝的人跑到孟達面前說,諸葛亮曾主張把孟達留在蜀漢的妻兒家眷全部殺掉,但劉備不贊成最後作罷。孟達當場表示:“諸葛亮是個做事有分寸的人,不會幹這種事,我不信!”

諸葛亮從李鴻這裡確定了孟達對自己的態度,開始給孟達寫信,引誘孟達背叛曹魏,重歸蜀漢。

建興四年(226年),諸葛亮給孟達寫信稱:

“往年南征,歲末乃還,適與李鴻會於漢陽,承知消息,慨然永嘆,以存足下平素之志,豈徒空託名榮,貴為乖離乎!嗚呼孟子,斯實劉封侵陵足下,以傷先主待士之義。又鴻道王衝造作虛語,雲足下量度吾心,不受衝說。尋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東望,故遣有書。”

這段話去除客套話、奉承嗑,就一個實質意思:當年孟達離開蜀漢,都是因為劉封使壞,一切都是誤會,現在我諸葛亮“依依東望”,孟達老兄啥時候重歸蜀漢呢?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繼續給孟達寫信。不但自己寫,還讓李嚴一起寫。諸葛亮給孟達寫信,說李嚴的好話,“部分如流,趨舍罔滯,正方性也。”正方就是李嚴了,這句話諸葛亮說李嚴有高超的行政能力,意思是自己很信任他。李嚴給孟達寫信,說:“吾與孔明俱受寄託,憂深責重,思得良伴。”意思是我和諸葛亮都是劉備的託孤大臣,責任很重大,心底很憂慮,希望能有優秀的人才來幫我。

那這兩封信合起來表達了什麼意思呢?李嚴是劉璋手下的降將,現在被重用到託孤大臣的位置。而孟達也是劉璋手下的降將,如果再次投降蜀漢,也一樣會被重用的。

諸葛亮有多厲害?一個計策用時三年,讓司馬懿乖乖幫自己殺掉孟達

李嚴也成了諸葛亮殺孟達的一個棋子

孟達作為降將的身份,不可能不理解諸葛亮和李嚴的意思。而且,考慮到李嚴後來的表現,他的“俱受寄託”和“思得良伴”,還表達了要拉攏孟達和諸葛亮分庭抗禮的意思。如果孟達也理會了這個深層次的意思,那麼他投降蜀國後不但可能會獲得重用,還能在兩個勢力之間遊刃有餘,投靠誰都會被重用。

孟達動心了,《太平御覽》記載,孟達向諸葛亮贈送過玉珏。玉珏在古代有特定的含義,《莊子》中說,“儒者授佩玦者,事至而斷。“,玉珏通常是表示自己下定了決心。

諸葛亮的第二步:用反間計,借司馬懿手殺孟達

孟達下定決心叛魏降漢後,就發生了新城之戰,在建興六年(228年)。孟達與魏興太守申儀(西城當時已經改稱魏興)關係不好,申儀將孟達計劃洩漏給司馬懿。司馬懿八日內急行軍一千二百里,攻打孟達。孟達措手不及,戰敗被殺。

謀反這種大事,按理應該是機密中的機密。所以這裡的問題就在於,申儀是如何得到孟達要謀反的消息。

《三國演義》中是這樣說的:

“申儀家人,有機密事求見。懿喚入密室問之,其人細說孟達欲反之事。”

那申儀家人有如何得知孟達謀反呢?《三國演義》前面還有這麼一段,孟達給諸葛亮寫信,說“欲起金城(魏興)、新城、上庸三處軍馬,就彼舉事”。從信中內容看,孟達似乎有能力調動三城兵馬,所以事先和申儀打了招呼,說我要謀反啦,老兄你支持一下。

其實這種情況不大可能。上面我們說過,申儀是一支獨立的力量,並不受孟達控制。所以”申儀家人告密“應該是小說對歷史的簡化演義。

這段歷史的真相,要比演義詭詐得多。事情經過是這樣的,諸葛亮確認孟達要起事後,走出了關鍵的一步:諸葛亮派遣一個叫郭模的人詐降申儀,透露了孟達要反叛的事情。然後,申儀才彙報給司馬懿。也就是說,諸葛亮利用孟達和申儀不合的關係,實施了反間計。

諸葛亮這步狠招,在《晉書》、《華陽國志》以及西晉司馬彪的《戰略》中都有記載。除此之外,還有兩個側面的證據。

第一個證據,司馬懿知道孟達要謀反後,大驚,因為他軍隊駐紮的宛城離孟達的新城足有一千二百里,他很擔心孟達提前起事後局勢失控。所以,司馬懿派人快馬送給了孟達一封信,忽悠孟達。

諸葛亮有多厲害?一個計策用時三年,讓司馬懿乖乖幫自己殺掉孟達

司馬懿明知是諸葛亮計謀,也願意配合殺掉孟達

信中說:

”將軍昔棄劉備,託身國家,國家委將軍以疆埸之任,任將軍以圖蜀之事,可謂心貫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齒於將軍。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簡單翻譯一下:“將軍你以前背叛劉備,投奔我國,陛下讓你守衛邊疆,謀取蜀漢,非常信任你。但蜀漢的人,都對你切齒痛恨。而且諸葛亮一直想擊敗我們,但苦於沒有辦法。這次郭模向我透露(你要謀反),這麼重要的事情,諸葛亮怎麼能輕易讓別人知道呢?所以這明顯是反間計啊!

史書記載,孟達收到司馬懿信後,大喜,猶豫不決。司馬懿卻來了一次教科書式的急行軍,八天狂飆一千二百里,圍住了上庸,完全打亂了孟達的部署。

第二個證據,是在《三國志·費詩傳》裡。司馬懿圍攻上庸時,“亮亦以達無款誠之心,故不救助也。”意思是諸葛亮得知孟達被司馬懿圍攻後,認為孟達沒有誠意,所以不派軍隊救援他。也就是說,諸葛亮可以救,但沒有救。這說明諸葛亮就要看著孟達死。

後來司馬懿包圍上庸十六天,孟達外甥鄧賢、部將李輔開城投降,司馬懿因而破城斬殺孟達,傳首京師。

那說到這裡,還需要解釋一個問題。司馬懿看出了諸葛亮的反間計,為何還要誅殺孟達呢?換個角度,諸葛亮為什麼有把握,司馬懿一定會幫自己誅殺孟達呢?

這個問題答案很簡答。司馬懿需要殺孟達作為政治資本,因為那時候司馬懿剛剛復出,需要鞏固自己在魏國的地位。

所以,這場計中計,諸葛亮算是贏了半招,司馬懿明知這是諸葛亮的計謀,卻不得不成為諸葛亮的一個棋子,這是諸葛亮的高明之處;但司馬懿也沒輸,他藉此鞏固了自己在魏國的政治地位。

"

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情節:投降曹魏多年的孟達要反叛曹魏重歸蜀漢,諸葛亮寫信提醒孟達要小心司馬懿。孟達回信不以為然地說,司馬懿離我很遠,而且他要發兵必須得先請示曹魏皇帝,一來一回就一個月,那時我大事已成。諸葛亮接到信後,“擲書於地而頓足曰:’孟達必死於司馬懿之手矣。’”

羅貫中在這裡,用了“擲書於地而頓足”,來表現諸葛亮遺憾、無奈的心情,還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意味。果然,司馬懿根本沒請示魏帝曹叡,而是晝夜兼程,八天奔襲一千二百里,突然襲擊,斬殺孟達。

不過這畢竟是小說,在真正歷史上,諸葛亮得知司馬懿就要幹掉孟達了,高興還來不及呢!因為借司馬懿之手誅殺孟達,是諸葛亮耗時三年完成的一個反間計,用歷史學家田餘慶先生的話來說,真是“詭譎至極”。

諸葛亮有多厲害?一個計策用時三年,讓司馬懿乖乖幫自己殺掉孟達

諸葛亮,守正之人偶用奇計,真詭譎至極

諸葛亮的反間計是如何實施的呢?他為什麼又非在孟達要重歸蜀漢的時候殺掉孟達呢?

反覆無常的孟達

回答這兩個問題,我們要從孟達這個人說起。孟達原是劉璋部下,史書記載,他“恃才好術”,“言行傾巧”,是一個很有些小聰明的人。劉備入屬時,劉璋派法正和孟達各帶兩千部曲去迎接劉備。劉備帶法正入川,把孟達和手下軍隊留在了江陵,受諸葛亮節制。大概就在這期間,孟達和諸葛亮比較熟悉了。

劉備當了漢中王后,派孟達帶部曲四千人從荊州方向攻擊房陵。劉備對孟達不太放心,“陰恐達難獨任”,派劉封率軍從漢水而下,和孟達會師上庸,並讓劉封統率所有軍隊。

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位於魏蜀吳三國交界,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當時房陵太守叫蒯祺,上庸太守叫申耽,這個申耽和弟弟申儀是當地割據自保的豪族,在西城、上庸這片區域聚集部曲數千家,很有勢力。

孟達攻下房陵後,殺死了太守蒯祺。申耽和申儀望風而降,申耽當了蜀漢的上庸太守,申儀當了西城太守。這時房陵、上庸、西城地區就形成了三股互相牽制的勢力,分別是劉封,孟達,申氏兄弟。後來東吳攻荊州,劉封和孟達拒絕救援關羽,說“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主觀上心態沒法推測,但客觀事實是三郡地區確實很不穩定。

諸葛亮有多厲害?一個計策用時三年,讓司馬懿乖乖幫自己殺掉孟達

孟達很聰明,但是個反覆無常的人

後來關羽敗亡,孟達擔心劉備會對付自己,就和申氏兄弟一起投降了曹魏,趕走了劉封。劉封回到蜀地後被殺。孟達投降曹魏後,被任命為新城太守(曹丕合三郡為新城郡),申耽被遷徙到南陽,申儀則留下擔任西城太守,守住了自己的勢力。注意,這時,劉封、孟達、申氏兄弟三股勢力,這時剩下的只有孟達和申儀了,但依然是兩股勢力。曹魏在三郡地區留下兩股勢力,很可能是為了讓他們互相牽制。

孟達投降曹魏後,在曹丕時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並且與重臣恆階、夏侯尚關係不錯,混得很不錯。後來,恆階、夏侯尚、曹丕都死了,曹叡繼位,對孟達疏遠了,孟達開始擔心自己在曹魏的處境。

諸葛亮的第一步:引誘孟達反叛曹魏重歸蜀漢

也就在這時,諸葛亮敏銳地察覺了這一形勢,開始搞小動作,準備實施反間計。

蜀漢建興三年冬(公元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後班師回成都,路過漢陽時,見了一個曹魏投降的、叫李鴻的人。李鴻說,自己曾在孟達那兒待過一陣,見到這樣一件事:有個叫王衝的人跑到孟達面前說,諸葛亮曾主張把孟達留在蜀漢的妻兒家眷全部殺掉,但劉備不贊成最後作罷。孟達當場表示:“諸葛亮是個做事有分寸的人,不會幹這種事,我不信!”

諸葛亮從李鴻這裡確定了孟達對自己的態度,開始給孟達寫信,引誘孟達背叛曹魏,重歸蜀漢。

建興四年(226年),諸葛亮給孟達寫信稱:

“往年南征,歲末乃還,適與李鴻會於漢陽,承知消息,慨然永嘆,以存足下平素之志,豈徒空託名榮,貴為乖離乎!嗚呼孟子,斯實劉封侵陵足下,以傷先主待士之義。又鴻道王衝造作虛語,雲足下量度吾心,不受衝說。尋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東望,故遣有書。”

這段話去除客套話、奉承嗑,就一個實質意思:當年孟達離開蜀漢,都是因為劉封使壞,一切都是誤會,現在我諸葛亮“依依東望”,孟達老兄啥時候重歸蜀漢呢?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繼續給孟達寫信。不但自己寫,還讓李嚴一起寫。諸葛亮給孟達寫信,說李嚴的好話,“部分如流,趨舍罔滯,正方性也。”正方就是李嚴了,這句話諸葛亮說李嚴有高超的行政能力,意思是自己很信任他。李嚴給孟達寫信,說:“吾與孔明俱受寄託,憂深責重,思得良伴。”意思是我和諸葛亮都是劉備的託孤大臣,責任很重大,心底很憂慮,希望能有優秀的人才來幫我。

那這兩封信合起來表達了什麼意思呢?李嚴是劉璋手下的降將,現在被重用到託孤大臣的位置。而孟達也是劉璋手下的降將,如果再次投降蜀漢,也一樣會被重用的。

諸葛亮有多厲害?一個計策用時三年,讓司馬懿乖乖幫自己殺掉孟達

李嚴也成了諸葛亮殺孟達的一個棋子

孟達作為降將的身份,不可能不理解諸葛亮和李嚴的意思。而且,考慮到李嚴後來的表現,他的“俱受寄託”和“思得良伴”,還表達了要拉攏孟達和諸葛亮分庭抗禮的意思。如果孟達也理會了這個深層次的意思,那麼他投降蜀國後不但可能會獲得重用,還能在兩個勢力之間遊刃有餘,投靠誰都會被重用。

孟達動心了,《太平御覽》記載,孟達向諸葛亮贈送過玉珏。玉珏在古代有特定的含義,《莊子》中說,“儒者授佩玦者,事至而斷。“,玉珏通常是表示自己下定了決心。

諸葛亮的第二步:用反間計,借司馬懿手殺孟達

孟達下定決心叛魏降漢後,就發生了新城之戰,在建興六年(228年)。孟達與魏興太守申儀(西城當時已經改稱魏興)關係不好,申儀將孟達計劃洩漏給司馬懿。司馬懿八日內急行軍一千二百里,攻打孟達。孟達措手不及,戰敗被殺。

謀反這種大事,按理應該是機密中的機密。所以這裡的問題就在於,申儀是如何得到孟達要謀反的消息。

《三國演義》中是這樣說的:

“申儀家人,有機密事求見。懿喚入密室問之,其人細說孟達欲反之事。”

那申儀家人有如何得知孟達謀反呢?《三國演義》前面還有這麼一段,孟達給諸葛亮寫信,說“欲起金城(魏興)、新城、上庸三處軍馬,就彼舉事”。從信中內容看,孟達似乎有能力調動三城兵馬,所以事先和申儀打了招呼,說我要謀反啦,老兄你支持一下。

其實這種情況不大可能。上面我們說過,申儀是一支獨立的力量,並不受孟達控制。所以”申儀家人告密“應該是小說對歷史的簡化演義。

這段歷史的真相,要比演義詭詐得多。事情經過是這樣的,諸葛亮確認孟達要起事後,走出了關鍵的一步:諸葛亮派遣一個叫郭模的人詐降申儀,透露了孟達要反叛的事情。然後,申儀才彙報給司馬懿。也就是說,諸葛亮利用孟達和申儀不合的關係,實施了反間計。

諸葛亮這步狠招,在《晉書》、《華陽國志》以及西晉司馬彪的《戰略》中都有記載。除此之外,還有兩個側面的證據。

第一個證據,司馬懿知道孟達要謀反後,大驚,因為他軍隊駐紮的宛城離孟達的新城足有一千二百里,他很擔心孟達提前起事後局勢失控。所以,司馬懿派人快馬送給了孟達一封信,忽悠孟達。

諸葛亮有多厲害?一個計策用時三年,讓司馬懿乖乖幫自己殺掉孟達

司馬懿明知是諸葛亮計謀,也願意配合殺掉孟達

信中說:

”將軍昔棄劉備,託身國家,國家委將軍以疆埸之任,任將軍以圖蜀之事,可謂心貫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齒於將軍。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簡單翻譯一下:“將軍你以前背叛劉備,投奔我國,陛下讓你守衛邊疆,謀取蜀漢,非常信任你。但蜀漢的人,都對你切齒痛恨。而且諸葛亮一直想擊敗我們,但苦於沒有辦法。這次郭模向我透露(你要謀反),這麼重要的事情,諸葛亮怎麼能輕易讓別人知道呢?所以這明顯是反間計啊!

史書記載,孟達收到司馬懿信後,大喜,猶豫不決。司馬懿卻來了一次教科書式的急行軍,八天狂飆一千二百里,圍住了上庸,完全打亂了孟達的部署。

第二個證據,是在《三國志·費詩傳》裡。司馬懿圍攻上庸時,“亮亦以達無款誠之心,故不救助也。”意思是諸葛亮得知孟達被司馬懿圍攻後,認為孟達沒有誠意,所以不派軍隊救援他。也就是說,諸葛亮可以救,但沒有救。這說明諸葛亮就要看著孟達死。

後來司馬懿包圍上庸十六天,孟達外甥鄧賢、部將李輔開城投降,司馬懿因而破城斬殺孟達,傳首京師。

那說到這裡,還需要解釋一個問題。司馬懿看出了諸葛亮的反間計,為何還要誅殺孟達呢?換個角度,諸葛亮為什麼有把握,司馬懿一定會幫自己誅殺孟達呢?

這個問題答案很簡答。司馬懿需要殺孟達作為政治資本,因為那時候司馬懿剛剛復出,需要鞏固自己在魏國的地位。

所以,這場計中計,諸葛亮算是贏了半招,司馬懿明知這是諸葛亮的計謀,卻不得不成為諸葛亮的一個棋子,這是諸葛亮的高明之處;但司馬懿也沒輸,他藉此鞏固了自己在魏國的政治地位。

諸葛亮有多厲害?一個計策用時三年,讓司馬懿乖乖幫自己殺掉孟達

新城之戰地圖

諸葛亮為何非殺孟達不可

下面就是最後一個問題了。孟達重歸蜀漢不是好事麼?諸葛亮為何費盡心思要幹掉他呢?

第一,孟達確實反覆無常,這個樣的人物不值得信任。有人說,孟達從上庸北伐,可以助諸葛亮一臂之力。但實際上這很難實現。因為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孟達連申儀都控制不住,真正能用的嫡系部隊只有手下四千部曲,威脅不大。所以,幫助諸葛亮北伐不過是孟達想要重歸蜀漢的政治籌碼。而且,這樣反覆無常的人,重歸蜀漢,恐怕也會給別人帶來很壞的示範作用,這也是諸葛亮不想看到的。

第二點,殺孟達符合諸葛亮的治蜀政策,這一點是深層次原因。縱觀諸葛亮治理蜀漢,主要任務有兩個,對內平衡新舊兩種勢力,保證政權的穩定性;對外伺機北伐,爭取復興漢室。

第一次北伐之前,諸葛亮一直在努力平衡新舊勢力(引用田餘慶先生的說法,新勢力是指劉備入蜀時帶來的人才;舊勢力是指原來跟誰劉璋後來投降劉備的人才)。

為此,諸葛亮先後廢黜廖立和來敏,其中廖立是新人,他覺得自己應該當諸葛亮的副手,而不是李嚴。諸葛亮為了安撫李嚴和舊人,廢掉了廖立。來敏是舊人,當時諸葛亮派董允擔任侍中領虎賁中郎將代替來敏,來敏揚言:“新人有何德能,而奪我榮資與之耶?”來敏所稱“新人”,就是指董允。董允雖然是董和之子(董和原是劉璋部下,屬於舊人),但與諸葛亮親近,政治上屬於新人。因此,諸葛亮廢黜了來敏,還說“來敏亂群”。

“亂群”是蜀漢政治一個專用語,意思是指在同僚之中挑起事端。正是因為諸葛亮要把新人和舊人融合在一起,消除彼此之間的矛盾共治蜀漢,所以才對“亂群”的人極為敏感。

而孟達本人,正好也陷在了新舊矛盾之中。孟達原來是劉璋手下,屬於“舊人”。後來,劉備派劉封去看著孟達,劉封屬於“新人”,仗著自己是劉備義子的身份,侵凌孟達。上面我們引用的諸葛亮給孟達的信,也提到“嗚呼孟子,斯實劉封侵凌足下,以傷先主待士之義。”

"

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情節:投降曹魏多年的孟達要反叛曹魏重歸蜀漢,諸葛亮寫信提醒孟達要小心司馬懿。孟達回信不以為然地說,司馬懿離我很遠,而且他要發兵必須得先請示曹魏皇帝,一來一回就一個月,那時我大事已成。諸葛亮接到信後,“擲書於地而頓足曰:’孟達必死於司馬懿之手矣。’”

羅貫中在這裡,用了“擲書於地而頓足”,來表現諸葛亮遺憾、無奈的心情,還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意味。果然,司馬懿根本沒請示魏帝曹叡,而是晝夜兼程,八天奔襲一千二百里,突然襲擊,斬殺孟達。

不過這畢竟是小說,在真正歷史上,諸葛亮得知司馬懿就要幹掉孟達了,高興還來不及呢!因為借司馬懿之手誅殺孟達,是諸葛亮耗時三年完成的一個反間計,用歷史學家田餘慶先生的話來說,真是“詭譎至極”。

諸葛亮有多厲害?一個計策用時三年,讓司馬懿乖乖幫自己殺掉孟達

諸葛亮,守正之人偶用奇計,真詭譎至極

諸葛亮的反間計是如何實施的呢?他為什麼又非在孟達要重歸蜀漢的時候殺掉孟達呢?

反覆無常的孟達

回答這兩個問題,我們要從孟達這個人說起。孟達原是劉璋部下,史書記載,他“恃才好術”,“言行傾巧”,是一個很有些小聰明的人。劉備入屬時,劉璋派法正和孟達各帶兩千部曲去迎接劉備。劉備帶法正入川,把孟達和手下軍隊留在了江陵,受諸葛亮節制。大概就在這期間,孟達和諸葛亮比較熟悉了。

劉備當了漢中王后,派孟達帶部曲四千人從荊州方向攻擊房陵。劉備對孟達不太放心,“陰恐達難獨任”,派劉封率軍從漢水而下,和孟達會師上庸,並讓劉封統率所有軍隊。

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位於魏蜀吳三國交界,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當時房陵太守叫蒯祺,上庸太守叫申耽,這個申耽和弟弟申儀是當地割據自保的豪族,在西城、上庸這片區域聚集部曲數千家,很有勢力。

孟達攻下房陵後,殺死了太守蒯祺。申耽和申儀望風而降,申耽當了蜀漢的上庸太守,申儀當了西城太守。這時房陵、上庸、西城地區就形成了三股互相牽制的勢力,分別是劉封,孟達,申氏兄弟。後來東吳攻荊州,劉封和孟達拒絕救援關羽,說“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主觀上心態沒法推測,但客觀事實是三郡地區確實很不穩定。

諸葛亮有多厲害?一個計策用時三年,讓司馬懿乖乖幫自己殺掉孟達

孟達很聰明,但是個反覆無常的人

後來關羽敗亡,孟達擔心劉備會對付自己,就和申氏兄弟一起投降了曹魏,趕走了劉封。劉封回到蜀地後被殺。孟達投降曹魏後,被任命為新城太守(曹丕合三郡為新城郡),申耽被遷徙到南陽,申儀則留下擔任西城太守,守住了自己的勢力。注意,這時,劉封、孟達、申氏兄弟三股勢力,這時剩下的只有孟達和申儀了,但依然是兩股勢力。曹魏在三郡地區留下兩股勢力,很可能是為了讓他們互相牽制。

孟達投降曹魏後,在曹丕時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並且與重臣恆階、夏侯尚關係不錯,混得很不錯。後來,恆階、夏侯尚、曹丕都死了,曹叡繼位,對孟達疏遠了,孟達開始擔心自己在曹魏的處境。

諸葛亮的第一步:引誘孟達反叛曹魏重歸蜀漢

也就在這時,諸葛亮敏銳地察覺了這一形勢,開始搞小動作,準備實施反間計。

蜀漢建興三年冬(公元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後班師回成都,路過漢陽時,見了一個曹魏投降的、叫李鴻的人。李鴻說,自己曾在孟達那兒待過一陣,見到這樣一件事:有個叫王衝的人跑到孟達面前說,諸葛亮曾主張把孟達留在蜀漢的妻兒家眷全部殺掉,但劉備不贊成最後作罷。孟達當場表示:“諸葛亮是個做事有分寸的人,不會幹這種事,我不信!”

諸葛亮從李鴻這裡確定了孟達對自己的態度,開始給孟達寫信,引誘孟達背叛曹魏,重歸蜀漢。

建興四年(226年),諸葛亮給孟達寫信稱:

“往年南征,歲末乃還,適與李鴻會於漢陽,承知消息,慨然永嘆,以存足下平素之志,豈徒空託名榮,貴為乖離乎!嗚呼孟子,斯實劉封侵陵足下,以傷先主待士之義。又鴻道王衝造作虛語,雲足下量度吾心,不受衝說。尋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東望,故遣有書。”

這段話去除客套話、奉承嗑,就一個實質意思:當年孟達離開蜀漢,都是因為劉封使壞,一切都是誤會,現在我諸葛亮“依依東望”,孟達老兄啥時候重歸蜀漢呢?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繼續給孟達寫信。不但自己寫,還讓李嚴一起寫。諸葛亮給孟達寫信,說李嚴的好話,“部分如流,趨舍罔滯,正方性也。”正方就是李嚴了,這句話諸葛亮說李嚴有高超的行政能力,意思是自己很信任他。李嚴給孟達寫信,說:“吾與孔明俱受寄託,憂深責重,思得良伴。”意思是我和諸葛亮都是劉備的託孤大臣,責任很重大,心底很憂慮,希望能有優秀的人才來幫我。

那這兩封信合起來表達了什麼意思呢?李嚴是劉璋手下的降將,現在被重用到託孤大臣的位置。而孟達也是劉璋手下的降將,如果再次投降蜀漢,也一樣會被重用的。

諸葛亮有多厲害?一個計策用時三年,讓司馬懿乖乖幫自己殺掉孟達

李嚴也成了諸葛亮殺孟達的一個棋子

孟達作為降將的身份,不可能不理解諸葛亮和李嚴的意思。而且,考慮到李嚴後來的表現,他的“俱受寄託”和“思得良伴”,還表達了要拉攏孟達和諸葛亮分庭抗禮的意思。如果孟達也理會了這個深層次的意思,那麼他投降蜀國後不但可能會獲得重用,還能在兩個勢力之間遊刃有餘,投靠誰都會被重用。

孟達動心了,《太平御覽》記載,孟達向諸葛亮贈送過玉珏。玉珏在古代有特定的含義,《莊子》中說,“儒者授佩玦者,事至而斷。“,玉珏通常是表示自己下定了決心。

諸葛亮的第二步:用反間計,借司馬懿手殺孟達

孟達下定決心叛魏降漢後,就發生了新城之戰,在建興六年(228年)。孟達與魏興太守申儀(西城當時已經改稱魏興)關係不好,申儀將孟達計劃洩漏給司馬懿。司馬懿八日內急行軍一千二百里,攻打孟達。孟達措手不及,戰敗被殺。

謀反這種大事,按理應該是機密中的機密。所以這裡的問題就在於,申儀是如何得到孟達要謀反的消息。

《三國演義》中是這樣說的:

“申儀家人,有機密事求見。懿喚入密室問之,其人細說孟達欲反之事。”

那申儀家人有如何得知孟達謀反呢?《三國演義》前面還有這麼一段,孟達給諸葛亮寫信,說“欲起金城(魏興)、新城、上庸三處軍馬,就彼舉事”。從信中內容看,孟達似乎有能力調動三城兵馬,所以事先和申儀打了招呼,說我要謀反啦,老兄你支持一下。

其實這種情況不大可能。上面我們說過,申儀是一支獨立的力量,並不受孟達控制。所以”申儀家人告密“應該是小說對歷史的簡化演義。

這段歷史的真相,要比演義詭詐得多。事情經過是這樣的,諸葛亮確認孟達要起事後,走出了關鍵的一步:諸葛亮派遣一個叫郭模的人詐降申儀,透露了孟達要反叛的事情。然後,申儀才彙報給司馬懿。也就是說,諸葛亮利用孟達和申儀不合的關係,實施了反間計。

諸葛亮這步狠招,在《晉書》、《華陽國志》以及西晉司馬彪的《戰略》中都有記載。除此之外,還有兩個側面的證據。

第一個證據,司馬懿知道孟達要謀反後,大驚,因為他軍隊駐紮的宛城離孟達的新城足有一千二百里,他很擔心孟達提前起事後局勢失控。所以,司馬懿派人快馬送給了孟達一封信,忽悠孟達。

諸葛亮有多厲害?一個計策用時三年,讓司馬懿乖乖幫自己殺掉孟達

司馬懿明知是諸葛亮計謀,也願意配合殺掉孟達

信中說:

”將軍昔棄劉備,託身國家,國家委將軍以疆埸之任,任將軍以圖蜀之事,可謂心貫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齒於將軍。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簡單翻譯一下:“將軍你以前背叛劉備,投奔我國,陛下讓你守衛邊疆,謀取蜀漢,非常信任你。但蜀漢的人,都對你切齒痛恨。而且諸葛亮一直想擊敗我們,但苦於沒有辦法。這次郭模向我透露(你要謀反),這麼重要的事情,諸葛亮怎麼能輕易讓別人知道呢?所以這明顯是反間計啊!

史書記載,孟達收到司馬懿信後,大喜,猶豫不決。司馬懿卻來了一次教科書式的急行軍,八天狂飆一千二百里,圍住了上庸,完全打亂了孟達的部署。

第二個證據,是在《三國志·費詩傳》裡。司馬懿圍攻上庸時,“亮亦以達無款誠之心,故不救助也。”意思是諸葛亮得知孟達被司馬懿圍攻後,認為孟達沒有誠意,所以不派軍隊救援他。也就是說,諸葛亮可以救,但沒有救。這說明諸葛亮就要看著孟達死。

後來司馬懿包圍上庸十六天,孟達外甥鄧賢、部將李輔開城投降,司馬懿因而破城斬殺孟達,傳首京師。

那說到這裡,還需要解釋一個問題。司馬懿看出了諸葛亮的反間計,為何還要誅殺孟達呢?換個角度,諸葛亮為什麼有把握,司馬懿一定會幫自己誅殺孟達呢?

這個問題答案很簡答。司馬懿需要殺孟達作為政治資本,因為那時候司馬懿剛剛復出,需要鞏固自己在魏國的地位。

所以,這場計中計,諸葛亮算是贏了半招,司馬懿明知這是諸葛亮的計謀,卻不得不成為諸葛亮的一個棋子,這是諸葛亮的高明之處;但司馬懿也沒輸,他藉此鞏固了自己在魏國的政治地位。

諸葛亮有多厲害?一個計策用時三年,讓司馬懿乖乖幫自己殺掉孟達

新城之戰地圖

諸葛亮為何非殺孟達不可

下面就是最後一個問題了。孟達重歸蜀漢不是好事麼?諸葛亮為何費盡心思要幹掉他呢?

第一,孟達確實反覆無常,這個樣的人物不值得信任。有人說,孟達從上庸北伐,可以助諸葛亮一臂之力。但實際上這很難實現。因為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孟達連申儀都控制不住,真正能用的嫡系部隊只有手下四千部曲,威脅不大。所以,幫助諸葛亮北伐不過是孟達想要重歸蜀漢的政治籌碼。而且,這樣反覆無常的人,重歸蜀漢,恐怕也會給別人帶來很壞的示範作用,這也是諸葛亮不想看到的。

第二點,殺孟達符合諸葛亮的治蜀政策,這一點是深層次原因。縱觀諸葛亮治理蜀漢,主要任務有兩個,對內平衡新舊兩種勢力,保證政權的穩定性;對外伺機北伐,爭取復興漢室。

第一次北伐之前,諸葛亮一直在努力平衡新舊勢力(引用田餘慶先生的說法,新勢力是指劉備入蜀時帶來的人才;舊勢力是指原來跟誰劉璋後來投降劉備的人才)。

為此,諸葛亮先後廢黜廖立和來敏,其中廖立是新人,他覺得自己應該當諸葛亮的副手,而不是李嚴。諸葛亮為了安撫李嚴和舊人,廢掉了廖立。來敏是舊人,當時諸葛亮派董允擔任侍中領虎賁中郎將代替來敏,來敏揚言:“新人有何德能,而奪我榮資與之耶?”來敏所稱“新人”,就是指董允。董允雖然是董和之子(董和原是劉璋部下,屬於舊人),但與諸葛亮親近,政治上屬於新人。因此,諸葛亮廢黜了來敏,還說“來敏亂群”。

“亂群”是蜀漢政治一個專用語,意思是指在同僚之中挑起事端。正是因為諸葛亮要把新人和舊人融合在一起,消除彼此之間的矛盾共治蜀漢,所以才對“亂群”的人極為敏感。

而孟達本人,正好也陷在了新舊矛盾之中。孟達原來是劉璋手下,屬於“舊人”。後來,劉備派劉封去看著孟達,劉封屬於“新人”,仗著自己是劉備義子的身份,侵凌孟達。上面我們引用的諸葛亮給孟達的信,也提到“嗚呼孟子,斯實劉封侵凌足下,以傷先主待士之義。”

諸葛亮有多厲害?一個計策用時三年,讓司馬懿乖乖幫自己殺掉孟達

劉封侵凌孟達,屬於蜀漢的“新舊之爭”

所以,當時劉封侵凌孟達,很敏感地觸及了“新舊”關係。後來諸葛亮後來建議劉備殺劉封,除了劉封不救關羽,並且地位敏感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以此安撫蜀中舊臣。

孟達的存在,是劉封問題的餘波。按照田餘慶先生的說法,諸葛亮擔心孟達迴歸會導致新舊問題再次沉渣泛起。另外,約降孟達的時候,又是諸葛亮調李嚴北上,準備徹底解決李嚴問題的關鍵時刻。諸葛亮也擔心,孟達這時重歸蜀漢,會打亂自己處置李嚴的部署,所以乾脆借司馬懿之手幹掉孟達。

所以,從處理孟達的事情上看,很多人所謂的“諸葛無謀”是不成立的。諸葛亮三年成一計,同時把司馬懿、李嚴、孟達三大牛人玩弄於鼓掌之上,能說他無謀嗎?

參考資料:

陳壽:《三國志》

房玄齡等:《晉書》

常璩:《華陽國志》

司馬彪:《戰略》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