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海

北京大學法史學博士 金融學博士後

書寫近代中國的法律史,周鯁生是繞不過去的。他是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起草的四位顧問之一;他還是60萬字《國際法》的作者和新中國國際法的奠基人,也是參與劃定我國領海寬度的人

在湖北省武漢市珞珈山腰東南、東湖之北,錯落有致地分佈著十八棟老別墅。其中門牌為25號的那棟是武漢大學老校長周鯁生的故居。今天武大的學生不會想到,若不是周鯁生力抗遷校命令,在白崇禧的強逼威嚇之下,說不定武漢大學已不在珞珈山。

書寫近代中國的法律史,周鯁生是繞不過去的。他是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起草的四位顧問之一;他還是60萬字《國際法》的作者和新中國國際法的奠基人,也是參與劃定我國領海寬度的人。不過,在他年幼時,這一切還完全無法想象。

周鯁生原名周覽,湖南長沙府長沙縣人。1889年3月6日,出生於一個貧寒的教書先生家庭。他4歲喪母10歲喪父。所幸其父生前深受家館東主蘇先烈的敬重,加上週覽幼時天資聰穎,深得蘇先烈的器重,才得以留在蘇家家館中繼續伴讀。無父無母、寄人籬下,苦讀了三個春秋之後,13歲的孤兒居然考取秀才,“神童周覽”一時傳為佳話。

不久,譚延闓在長沙廢科舉,辦新學,周覽是首批考取該校的年齡最小的學生。由於他先天營養不足,後天失調,靠微薄的官費讀書,又無父母賙濟,常是衣不暖體,食不果腹,然而他好學不懈,各科成績名列前茅,文賽必得獎。

周覽雖然平日沉默寡言,但秉性耿直,在關鍵時刻不畏權勢,仗義執言。在一次抗議學校當局欺壓學生的學潮中,因帶頭“鬧事”,被譚延闓開除出校。然而譚又惜才,隨又批准“才子周覽”官費留日。1906年,17歲的周覽告別故鄉隻身東渡日本,在早稻田大學攻讀政治、法律、經濟等學科。

在日本留學期間,周覽憤於清室腐朽,國弱民窮,一邊發奮讀書,一邊積極參加孫中山、黃興等人組織的同盟會。辛亥革命前,周覽回國參加革命,來到辛亥革命的首義之區武漢,與李劍農、楊端六等人在漢口創辦《民國日報》,宣傳民主革命。由於該報反對袁世凱稱帝,遭到查封,編輯人員被通緝。周覽逃到上海,改名周鯁生。

以“鯁生”之名,他再度考獲湖南省官費,於1913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學習。1921年,周鯁生獲得法學博士學位,應蔡元培的邀請,赴北京大學任教。1926年,北伐開始後,已經37歲的周鯁生沒有丟掉革命之志。他放棄教職,南下趕赴廣州參加革命,後隨北伐軍回到武漢。

在武漢,周鯁生應武漢國民政府外交部部長陳友仁之邀,擔任外交部顧問,四處推動收回“國權”的運動。1927年1月,他參與協助國民政府以革命外交之手段,收回了漢口、九江英租界。抗戰爆發後,他多次受邀前往蔣介石官邸講解國際法。

在抗戰中,周鯁生不僅運用國際法學到處演講,還身體力行地組織民眾抗戰和捐款捐物支援抗戰。1938年年初,蔣介石設立軍事委員會參事室作為幕僚機構,周鯁生被任命為參事。3月6日,蔣介石選定周鯁生為其智囊團人選,令其參加由軍委會參事室座談會,參與商討抗戰外交與國民精神動員。7月21日,周鯁生以參事身份擬定《外交方略》,提供中樞決策參考。

1945年7月初,抗戰即將勝利的前夕,王星拱調任廣州中山大學出任校長,周鯁生接任武漢大學校長。他面臨最緊迫的難題,便是遷校復員武昌。抗戰期間的珞珈山校舍,先是被日軍野戰部隊佔用,後又為日軍野戰醫院和文職官員霸佔。日寇投降後,珞珈山校舍表面上看依然宏偉,然而校舍內部設施卻被破壞無遺。與此同時,學校人員增加了兩倍以上,師生員工總數已達3290人,還有大量的圖書檔案、儀器設備要裝運,僅公物就有939噸。怎麼從後方運回來,成了難題。

由於當時交通工具緊張,飛機、輪船等主要交通工具多被國民黨行政官員和軍隊徵用,學校復員只有靠木排和徒步。周鯁生精心籌劃安排,總算將難題悉數解決。1946年3月10日,第一批物品從樂山啟航,同年6月20日首批人員起程。師生們歷盡艱辛,終於全部平安東還。

然而,隨著內戰爆發,武漢形勢也在發生變化。周鯁生並不贊成內戰,而是希望和談。1947年5月,在“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全國學生運動中,武大進步學生要出版一張鉛印的報紙《武大新聞》,請周鯁生題寫報頭,他欣然應允,以期雙方能坐下來達成協議。然而形勢並不如他所願。1947年6月1日,武漢大學發生了震驚全國的“六一慘案”。國民黨軍警持槍殺害學生3人,打傷多人,還捕走了進步教授和學生。

當時,周鯁生正在南京,聞訊後立即飛回武漢。他看到慘死的學生,悲憤地說:“我決心全力爭取慘案的合理解決,被捕師生立即釋放!”由於全校師生的鬥爭和他的奔走呼號,迫使國民黨當局撤銷了武漢警備司令彭善的職務,釋放了被捕的師生,並保證不再發生類似事件。1948年8月,國民黨“武漢特種刑事法庭”妄圖以傳訊的名義加害18名進步學生。周鯁生明確表示,由校方、教授會及學生自治會的代表護送學生出庭,併成立以韓德培教授為首的法律顧問委員會,準備為學生辯護。由於師生的配合,被傳訊學生很快獲保釋放。

武漢臨近解放時,白崇禧曾命令武漢大學遷校桂林。周鯁生當面予以拒絕。1949年4月,他在學校團結應變迎解放的座談會上公開表態:“在任何情況下,決不遷校!”周鯁生還對學校的安全和師生的生活作了妥善安排。他說:學校安全,“則有待於群策群力,團結聯防,互助應變,切實開展各項工作,始能共度難關”。他要求,“保證學校負責籌措五、六兩個月,甚至七月的糧食及日常用品”。

緊要時刻,他作為校長臨危不亂,態度明朗堅定,穩定了全校人心,最後,把武漢大學完好無損地留給了人民,為中國高等教育、特別是法學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

責編:高恆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