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祖父周福清捲入清末科場舞弊案,最終結局如何?'

"

魯迅在《魯迅自傳》一文中,寫下這樣一段文字:

“我於一八八一年生於浙江省紹興府城裡的一家姓周的家裡。……聽人說,在我幼小時候,家裡還有四五十畝水田,並不很愁生計。但到我十三歲時,我家忽而遭了一場很大的變故,幾乎什麼也沒有了……”

魯迅家族到底經歷了什麼,會到“幾乎什麼也沒有”的地步呢?

一、周家發跡

魯迅家族的發跡,源於魯迅祖父周福清的中舉。

"

魯迅在《魯迅自傳》一文中,寫下這樣一段文字:

“我於一八八一年生於浙江省紹興府城裡的一家姓周的家裡。……聽人說,在我幼小時候,家裡還有四五十畝水田,並不很愁生計。但到我十三歲時,我家忽而遭了一場很大的變故,幾乎什麼也沒有了……”

魯迅家族到底經歷了什麼,會到“幾乎什麼也沒有”的地步呢?

一、周家發跡

魯迅家族的發跡,源於魯迅祖父周福清的中舉。

魯迅祖父周福清捲入清末科場舞弊案,最終結局如何?

周福清畫像。

1871年,周福清科舉高中,旋即被任命為七品知縣,周家就此日益興盛。

周福清雖做了知縣,卻不通官場圓融處世之道,常常出言無狀,言辭刻薄,不久就得罪了一大群同僚。

這其中就有兩江總督沈葆楨。沈葆楨眼見周福清這般難相處,乾脆一紙奏摺彈劾他“辦事顢頇”,使其成為下崗人員。

沒官做的周福清,只得把重心放到家庭上面,他一門心思培養魯迅的父親周伯宜,渴望能再續家族輝煌。在周福清的督促下,周伯宜用功讀書,一來二去竟也中了秀才。

1888年,周福清時來運轉。朝廷又想起他這位老員工,一紙詔書任命其為內閣中書。周福清總算重新獲得了寶貴的工作機會。

可惜好景不長,1893年,周福清的母親去世。按照禮法,他要辭官回鄉為母親守孝三年,當時的人們稱之為“丁憂”。

這次丁憂回鄉,真的令周福清憂心忡忡。他當時已經56歲,丁憂三年後便是59歲,到時候是否還有機會重返官場?他越想越覺得自己希望渺茫,很自然地把寶押在兒子身上,盼著他金榜題名。

"

魯迅在《魯迅自傳》一文中,寫下這樣一段文字:

“我於一八八一年生於浙江省紹興府城裡的一家姓周的家裡。……聽人說,在我幼小時候,家裡還有四五十畝水田,並不很愁生計。但到我十三歲時,我家忽而遭了一場很大的變故,幾乎什麼也沒有了……”

魯迅家族到底經歷了什麼,會到“幾乎什麼也沒有”的地步呢?

一、周家發跡

魯迅家族的發跡,源於魯迅祖父周福清的中舉。

魯迅祖父周福清捲入清末科場舞弊案,最終結局如何?

周福清畫像。

1871年,周福清科舉高中,旋即被任命為七品知縣,周家就此日益興盛。

周福清雖做了知縣,卻不通官場圓融處世之道,常常出言無狀,言辭刻薄,不久就得罪了一大群同僚。

這其中就有兩江總督沈葆楨。沈葆楨眼見周福清這般難相處,乾脆一紙奏摺彈劾他“辦事顢頇”,使其成為下崗人員。

沒官做的周福清,只得把重心放到家庭上面,他一門心思培養魯迅的父親周伯宜,渴望能再續家族輝煌。在周福清的督促下,周伯宜用功讀書,一來二去竟也中了秀才。

1888年,周福清時來運轉。朝廷又想起他這位老員工,一紙詔書任命其為內閣中書。周福清總算重新獲得了寶貴的工作機會。

可惜好景不長,1893年,周福清的母親去世。按照禮法,他要辭官回鄉為母親守孝三年,當時的人們稱之為“丁憂”。

這次丁憂回鄉,真的令周福清憂心忡忡。他當時已經56歲,丁憂三年後便是59歲,到時候是否還有機會重返官場?他越想越覺得自己希望渺茫,很自然地把寶押在兒子身上,盼著他金榜題名。

魯迅祖父周福清捲入清末科場舞弊案,最終結局如何?

周伯宜與妻子魯瑞。

說來也巧,當年正逢慈禧太后60歲大壽,朝廷照例開了恩科,而浙江當地的主考官,恰好是周福清的同年殷如璋。

聽說主考官是舊時故交,周福清暗暗心想:何不通過賄賂主考官的方式,讓周伯宜高中舉人呢?

二、科場舞弊

一念及此,周福清立刻開始籌謀準備。他一邊派人打聽殷如璋的行程路線,一邊籌集了一萬兩銀子,作為活動經費。

等到主考官殷如璋到達蘇州後,周福清馬上派家丁給殷如璋送去一封書信。

家丁到來的時候,殷如璋正和副主考在舟中議事。按照清朝規定,主考官工作期間看到的一切書信,都要給在場的同僚傳閱,以示清白無私。

"

魯迅在《魯迅自傳》一文中,寫下這樣一段文字:

“我於一八八一年生於浙江省紹興府城裡的一家姓周的家裡。……聽人說,在我幼小時候,家裡還有四五十畝水田,並不很愁生計。但到我十三歲時,我家忽而遭了一場很大的變故,幾乎什麼也沒有了……”

魯迅家族到底經歷了什麼,會到“幾乎什麼也沒有”的地步呢?

一、周家發跡

魯迅家族的發跡,源於魯迅祖父周福清的中舉。

魯迅祖父周福清捲入清末科場舞弊案,最終結局如何?

周福清畫像。

1871年,周福清科舉高中,旋即被任命為七品知縣,周家就此日益興盛。

周福清雖做了知縣,卻不通官場圓融處世之道,常常出言無狀,言辭刻薄,不久就得罪了一大群同僚。

這其中就有兩江總督沈葆楨。沈葆楨眼見周福清這般難相處,乾脆一紙奏摺彈劾他“辦事顢頇”,使其成為下崗人員。

沒官做的周福清,只得把重心放到家庭上面,他一門心思培養魯迅的父親周伯宜,渴望能再續家族輝煌。在周福清的督促下,周伯宜用功讀書,一來二去竟也中了秀才。

1888年,周福清時來運轉。朝廷又想起他這位老員工,一紙詔書任命其為內閣中書。周福清總算重新獲得了寶貴的工作機會。

可惜好景不長,1893年,周福清的母親去世。按照禮法,他要辭官回鄉為母親守孝三年,當時的人們稱之為“丁憂”。

這次丁憂回鄉,真的令周福清憂心忡忡。他當時已經56歲,丁憂三年後便是59歲,到時候是否還有機會重返官場?他越想越覺得自己希望渺茫,很自然地把寶押在兒子身上,盼著他金榜題名。

魯迅祖父周福清捲入清末科場舞弊案,最終結局如何?

周伯宜與妻子魯瑞。

說來也巧,當年正逢慈禧太后60歲大壽,朝廷照例開了恩科,而浙江當地的主考官,恰好是周福清的同年殷如璋。

聽說主考官是舊時故交,周福清暗暗心想:何不通過賄賂主考官的方式,讓周伯宜高中舉人呢?

二、科場舞弊

一念及此,周福清立刻開始籌謀準備。他一邊派人打聽殷如璋的行程路線,一邊籌集了一萬兩銀子,作為活動經費。

等到主考官殷如璋到達蘇州後,周福清馬上派家丁給殷如璋送去一封書信。

家丁到來的時候,殷如璋正和副主考在舟中議事。按照清朝規定,主考官工作期間看到的一切書信,都要給在場的同僚傳閱,以示清白無私。

魯迅祖父周福清捲入清末科場舞弊案,最終結局如何?

魯迅。

或許是殷如璋不想讓別人看到自己的私人書信,也或許是已察覺到周福清的用意,總之他不肯拆開書信看。

可送信的家丁卻需要殷如璋看完信後寫回執給他去交差。這家丁眼見殷如璋遲遲不肯看信,就催他讀完信後出一份回執。

如此一來,殷如璋打算私下無人時再看書信的計劃完全被打亂了。無奈之下,他只得當眾拆閱書信。

哪知書信一拆,裡面的內容瞬間驚掉了殷如璋的下巴。原來這封信是周福清託殷如璋錄取自己的兒子和族中子弟,言明事成後拿一萬兩銀子來酬謝,屆時憑書信來領即可。

一場科舉舞弊案,就此暴露在世人眼前。

三、家族敗落

事情敗露後,周福清被鎖拿下獄,後來因“關節未成,贓未與人”,被判定為斬監侯。

清朝的斬監侯,原本是秋後處斬,可朝廷為表示上天有好生之德,往往不會處死所有的犯人,而是進行勾決,也就是被勾了名字的人才會被處死。

"

魯迅在《魯迅自傳》一文中,寫下這樣一段文字:

“我於一八八一年生於浙江省紹興府城裡的一家姓周的家裡。……聽人說,在我幼小時候,家裡還有四五十畝水田,並不很愁生計。但到我十三歲時,我家忽而遭了一場很大的變故,幾乎什麼也沒有了……”

魯迅家族到底經歷了什麼,會到“幾乎什麼也沒有”的地步呢?

一、周家發跡

魯迅家族的發跡,源於魯迅祖父周福清的中舉。

魯迅祖父周福清捲入清末科場舞弊案,最終結局如何?

周福清畫像。

1871年,周福清科舉高中,旋即被任命為七品知縣,周家就此日益興盛。

周福清雖做了知縣,卻不通官場圓融處世之道,常常出言無狀,言辭刻薄,不久就得罪了一大群同僚。

這其中就有兩江總督沈葆楨。沈葆楨眼見周福清這般難相處,乾脆一紙奏摺彈劾他“辦事顢頇”,使其成為下崗人員。

沒官做的周福清,只得把重心放到家庭上面,他一門心思培養魯迅的父親周伯宜,渴望能再續家族輝煌。在周福清的督促下,周伯宜用功讀書,一來二去竟也中了秀才。

1888年,周福清時來運轉。朝廷又想起他這位老員工,一紙詔書任命其為內閣中書。周福清總算重新獲得了寶貴的工作機會。

可惜好景不長,1893年,周福清的母親去世。按照禮法,他要辭官回鄉為母親守孝三年,當時的人們稱之為“丁憂”。

這次丁憂回鄉,真的令周福清憂心忡忡。他當時已經56歲,丁憂三年後便是59歲,到時候是否還有機會重返官場?他越想越覺得自己希望渺茫,很自然地把寶押在兒子身上,盼著他金榜題名。

魯迅祖父周福清捲入清末科場舞弊案,最終結局如何?

周伯宜與妻子魯瑞。

說來也巧,當年正逢慈禧太后60歲大壽,朝廷照例開了恩科,而浙江當地的主考官,恰好是周福清的同年殷如璋。

聽說主考官是舊時故交,周福清暗暗心想:何不通過賄賂主考官的方式,讓周伯宜高中舉人呢?

二、科場舞弊

一念及此,周福清立刻開始籌謀準備。他一邊派人打聽殷如璋的行程路線,一邊籌集了一萬兩銀子,作為活動經費。

等到主考官殷如璋到達蘇州後,周福清馬上派家丁給殷如璋送去一封書信。

家丁到來的時候,殷如璋正和副主考在舟中議事。按照清朝規定,主考官工作期間看到的一切書信,都要給在場的同僚傳閱,以示清白無私。

魯迅祖父周福清捲入清末科場舞弊案,最終結局如何?

魯迅。

或許是殷如璋不想讓別人看到自己的私人書信,也或許是已察覺到周福清的用意,總之他不肯拆開書信看。

可送信的家丁卻需要殷如璋看完信後寫回執給他去交差。這家丁眼見殷如璋遲遲不肯看信,就催他讀完信後出一份回執。

如此一來,殷如璋打算私下無人時再看書信的計劃完全被打亂了。無奈之下,他只得當眾拆閱書信。

哪知書信一拆,裡面的內容瞬間驚掉了殷如璋的下巴。原來這封信是周福清託殷如璋錄取自己的兒子和族中子弟,言明事成後拿一萬兩銀子來酬謝,屆時憑書信來領即可。

一場科舉舞弊案,就此暴露在世人眼前。

三、家族敗落

事情敗露後,周福清被鎖拿下獄,後來因“關節未成,贓未與人”,被判定為斬監侯。

清朝的斬監侯,原本是秋後處斬,可朝廷為表示上天有好生之德,往往不會處死所有的犯人,而是進行勾決,也就是被勾了名字的人才會被處死。

魯迅祖父周福清捲入清末科場舞弊案,最終結局如何?

魯迅畫像。

於是,為保周福清性命,家人便去賄賂官員,讓他們把周福清的名字寫的儘量小一些,並且寫在角落裡,這樣便不會引人注意。

這個辦法果然有效,周福清幸運地躲過了一次又一次勾決,一直到1901年都還在獄中等待處決。

可週家卻因此一貧如洗,家道中落,眼看著就要拿不出周福清的救命錢了。

恰在此時,義和團運動、庚子國難紛至沓來,大亂之下,許多犯人相繼脫逃。朝廷不得已發下文書,宣佈如果犯人回來自首的話就可以免罪。

有官員趁機上奏為周福清免罪,清廷此時內憂外患,哪裡還顧得上這些小事,爽快地答應了赦免周福清。

周福清終於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了。然而,此時周福清發現,他的家中早已繁華不再,物是人非了。

在這種背景下,就有了魯迅在《<吶喊>自序》中的描述:“我有四年多,曾經常常,——幾乎是每天,出入於質鋪和藥店裡,年紀可是忘卻了,總之是藥店的櫃檯正和我一樣高,質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櫃檯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裡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櫃檯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

周家是窮困潦倒了。周福清在鬱鬱不樂中度過了三年,1904年去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