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3萬多人的河南巨匪張慶,沒有官軍敢打,他最終結局如何'

"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社會動盪,百姓生活困頓不堪,許多人為了生計落草為寇。再加上軍閥為了保存勢力,不願意圍剿土匪,所以匪患極為猖獗。以至有的土匪勢力做大,匪眾竟達數萬人之多,成為地方一害。

"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社會動盪,百姓生活困頓不堪,許多人為了生計落草為寇。再加上軍閥為了保存勢力,不願意圍剿土匪,所以匪患極為猖獗。以至有的土匪勢力做大,匪眾竟達數萬人之多,成為地方一害。

擁有3萬多人的河南巨匪張慶,沒有官軍敢打,他最終結局如何

(張慶劇照)

河南巨匪張慶就是其中之一。

一、拖槍為匪。

張慶家境貧寒,從小勇武好鬥,又頗為狡詐,不過他倒是很講江湖義氣,因此雞鳴狗盜之徒多喜與他交往。

張慶的父母早死,他一直和哥哥相依為命,生活異常艱難。

清朝皇帝宣告退位前一年,河南因天災顆粒無收,百姓飢餓難耐。但官府卻依然橫徵暴斂。為了活命,張慶跟著哥哥投奔了白朗組織的農民軍起義,四處征戰。

次年,清朝皇帝宣佈退位,北洋政府成了國家的掌舵手。

很快,北洋軍鎮壓了白朗領導的起義軍,張慶的哥哥也在戰亂中丟掉了性命。

起義失敗後,張慶回到河南臨汝老家,改投到河南督軍趙倜的麾下當兵。

1922年直奉戰爭爆發後,由於趙倜積極響應奉軍反吳,結果遭到馮玉祥的攻擊。兵敗後,趙倜被吳佩孚勒令就地解散。張慶此時已經混成了連長,突然部隊解散了,心有不甘的他,索性率領一幫散兵遊勇拖槍做了土匪。

二、壯大勢力。

張慶不像別的土匪搞什麼佔山為王的套路,他帶著匪眾一路向豫西挺進。所過之處地瘠人貧,一些貧苦百姓本就無以為生,在匪眾的慫恿下,紛紛加入,因此僅2月有餘,人數竟達上千人之多。

隨後,張慶帶著匪眾準備攻打陝州城。

誰知守城的守備聽說是張慶,竟主動獻城投降,原來這個守備以前做過張慶的副官,與他關係非常親密。

不費一槍一卒便奪下一城,隊伍擴充至七八千人,一時之間,張慶聲名大噪。一些不成規模的匪首也聞之而來,紛紛投靠他。

張慶的老領導趙倜得知後,為了報復讓他下臺的吳佩孚和馮玉祥,暗中和張慶往來,並助以武器彈藥,讓他四處燒殺搶掠,製造民怨。

吳佩孚和馮玉祥見張慶勢頭做大,唯恐對他們構成威脅,於是率領官軍圍剿張慶的匪軍。

面對兵強馬壯的官軍,張慶把匪軍化整為零,分別突圍。再加上他一直打著“劫富濟貧,替天行道”的旗號,所過之處,竟使百姓矇蔽。百姓不僅為他們出逃提供便利,有甚者還踴躍投奔,加入他的隊伍。

"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社會動盪,百姓生活困頓不堪,許多人為了生計落草為寇。再加上軍閥為了保存勢力,不願意圍剿土匪,所以匪患極為猖獗。以至有的土匪勢力做大,匪眾竟達數萬人之多,成為地方一害。

擁有3萬多人的河南巨匪張慶,沒有官軍敢打,他最終結局如何

(張慶劇照)

河南巨匪張慶就是其中之一。

一、拖槍為匪。

張慶家境貧寒,從小勇武好鬥,又頗為狡詐,不過他倒是很講江湖義氣,因此雞鳴狗盜之徒多喜與他交往。

張慶的父母早死,他一直和哥哥相依為命,生活異常艱難。

清朝皇帝宣告退位前一年,河南因天災顆粒無收,百姓飢餓難耐。但官府卻依然橫徵暴斂。為了活命,張慶跟著哥哥投奔了白朗組織的農民軍起義,四處征戰。

次年,清朝皇帝宣佈退位,北洋政府成了國家的掌舵手。

很快,北洋軍鎮壓了白朗領導的起義軍,張慶的哥哥也在戰亂中丟掉了性命。

起義失敗後,張慶回到河南臨汝老家,改投到河南督軍趙倜的麾下當兵。

1922年直奉戰爭爆發後,由於趙倜積極響應奉軍反吳,結果遭到馮玉祥的攻擊。兵敗後,趙倜被吳佩孚勒令就地解散。張慶此時已經混成了連長,突然部隊解散了,心有不甘的他,索性率領一幫散兵遊勇拖槍做了土匪。

二、壯大勢力。

張慶不像別的土匪搞什麼佔山為王的套路,他帶著匪眾一路向豫西挺進。所過之處地瘠人貧,一些貧苦百姓本就無以為生,在匪眾的慫恿下,紛紛加入,因此僅2月有餘,人數竟達上千人之多。

隨後,張慶帶著匪眾準備攻打陝州城。

誰知守城的守備聽說是張慶,竟主動獻城投降,原來這個守備以前做過張慶的副官,與他關係非常親密。

不費一槍一卒便奪下一城,隊伍擴充至七八千人,一時之間,張慶聲名大噪。一些不成規模的匪首也聞之而來,紛紛投靠他。

張慶的老領導趙倜得知後,為了報復讓他下臺的吳佩孚和馮玉祥,暗中和張慶往來,並助以武器彈藥,讓他四處燒殺搶掠,製造民怨。

吳佩孚和馮玉祥見張慶勢頭做大,唯恐對他們構成威脅,於是率領官軍圍剿張慶的匪軍。

面對兵強馬壯的官軍,張慶把匪軍化整為零,分別突圍。再加上他一直打著“劫富濟貧,替天行道”的旗號,所過之處,竟使百姓矇蔽。百姓不僅為他們出逃提供便利,有甚者還踴躍投奔,加入他的隊伍。

擁有3萬多人的河南巨匪張慶,沒有官軍敢打,他最終結局如何

(民國土匪舊照)

三、綁架洋人。

張慶突圍後,很快和匪眾聚合向豫東挺進,攻佔項城、上蔡等地。

隨後,張慶將眼光瞄向了阜陽縣城。

當時的阜陽縣城是皖系軍閥的地盤,安徽督軍兼省長倪嗣沖長年居住於此。城中不光駐紮著一個團的官軍,還有一個地方保安團。

為了攻下阜陽,張慶先挑了幾十個精明強幹的匪軍,讓他們扮作商販挑夫等,混進城中探摸情況。

張慶趁地方保安團團長倪道煦開花會,城防空虛時,和已經潛伏在城中的匪軍裡應外合,很快就攻進了城中。

隨後,張慶一路由南向北,砸店燒屋,大肆搶掠。不光將錢財貨物搶掠一空,還從倪嗣沖的府中搜出3000多支步槍、13挺機槍、200多萬發子彈和幾門大炮。

張慶得了這麼多武器裝備,大喜過望。臨走時,還不忘把縣政府的官員及幾名外國神父作為肉票帶走。

官軍得到命令後,立刻對張慶的隊伍進行圍追堵截。但張慶每逢危險時便將外國神父置於最前,官軍害怕傷及外國神父,不免畏縮不前。最終,張慶等人載著搶得的財物和武器,揚長而去。

張慶嚐到了綁架洋人的甜頭,因此愈發囂張,帶著隊伍穿城過境。每到一處見洋人就綁,一遇到官軍圍剿,就把洋人推到隊伍最前做擋箭牌,挾迫官軍放行。

政府害怕傷及洋人,引起不必要的國際糾紛,只得任由張慶飛揚跋扈。他的勢力因此越來越大。

四、接受招安。

洋人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引得外國使館不斷與北京政府交涉。

在重重壓力下,北京政府任命駐紮在河南的陸軍14師師長靳雲鄂為剿匪總司令,命他調度河南所有軍事力量,圍剿張慶。

靳雲鄂兵分三路,對張慶的隊伍圍追堵截,以期採用“甕中捉鱉”的戰術將之一網打盡,同時他還四處懸賞,通緝張慶等匪眾。

如此一來,張慶的隊伍很快陷入重圍,武器和人數也在雙方苦戰中損失慘重。眼看著多年心血就要化為烏有,張慶於是又把綁架的洋人拿出來做擋箭牌。並揚言,靳雲鄂要是讓他沒有活路,這些洋人統統就都要為他殉葬。

靳雲鄂無奈,只得招撫張慶。

經過多次協商後,張慶最終同意釋放洋人,而他的隊伍也被政府收編,成了有編制的官軍。

"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社會動盪,百姓生活困頓不堪,許多人為了生計落草為寇。再加上軍閥為了保存勢力,不願意圍剿土匪,所以匪患極為猖獗。以至有的土匪勢力做大,匪眾竟達數萬人之多,成為地方一害。

擁有3萬多人的河南巨匪張慶,沒有官軍敢打,他最終結局如何

(張慶劇照)

河南巨匪張慶就是其中之一。

一、拖槍為匪。

張慶家境貧寒,從小勇武好鬥,又頗為狡詐,不過他倒是很講江湖義氣,因此雞鳴狗盜之徒多喜與他交往。

張慶的父母早死,他一直和哥哥相依為命,生活異常艱難。

清朝皇帝宣告退位前一年,河南因天災顆粒無收,百姓飢餓難耐。但官府卻依然橫徵暴斂。為了活命,張慶跟著哥哥投奔了白朗組織的農民軍起義,四處征戰。

次年,清朝皇帝宣佈退位,北洋政府成了國家的掌舵手。

很快,北洋軍鎮壓了白朗領導的起義軍,張慶的哥哥也在戰亂中丟掉了性命。

起義失敗後,張慶回到河南臨汝老家,改投到河南督軍趙倜的麾下當兵。

1922年直奉戰爭爆發後,由於趙倜積極響應奉軍反吳,結果遭到馮玉祥的攻擊。兵敗後,趙倜被吳佩孚勒令就地解散。張慶此時已經混成了連長,突然部隊解散了,心有不甘的他,索性率領一幫散兵遊勇拖槍做了土匪。

二、壯大勢力。

張慶不像別的土匪搞什麼佔山為王的套路,他帶著匪眾一路向豫西挺進。所過之處地瘠人貧,一些貧苦百姓本就無以為生,在匪眾的慫恿下,紛紛加入,因此僅2月有餘,人數竟達上千人之多。

隨後,張慶帶著匪眾準備攻打陝州城。

誰知守城的守備聽說是張慶,竟主動獻城投降,原來這個守備以前做過張慶的副官,與他關係非常親密。

不費一槍一卒便奪下一城,隊伍擴充至七八千人,一時之間,張慶聲名大噪。一些不成規模的匪首也聞之而來,紛紛投靠他。

張慶的老領導趙倜得知後,為了報復讓他下臺的吳佩孚和馮玉祥,暗中和張慶往來,並助以武器彈藥,讓他四處燒殺搶掠,製造民怨。

吳佩孚和馮玉祥見張慶勢頭做大,唯恐對他們構成威脅,於是率領官軍圍剿張慶的匪軍。

面對兵強馬壯的官軍,張慶把匪軍化整為零,分別突圍。再加上他一直打著“劫富濟貧,替天行道”的旗號,所過之處,竟使百姓矇蔽。百姓不僅為他們出逃提供便利,有甚者還踴躍投奔,加入他的隊伍。

擁有3萬多人的河南巨匪張慶,沒有官軍敢打,他最終結局如何

(民國土匪舊照)

三、綁架洋人。

張慶突圍後,很快和匪眾聚合向豫東挺進,攻佔項城、上蔡等地。

隨後,張慶將眼光瞄向了阜陽縣城。

當時的阜陽縣城是皖系軍閥的地盤,安徽督軍兼省長倪嗣沖長年居住於此。城中不光駐紮著一個團的官軍,還有一個地方保安團。

為了攻下阜陽,張慶先挑了幾十個精明強幹的匪軍,讓他們扮作商販挑夫等,混進城中探摸情況。

張慶趁地方保安團團長倪道煦開花會,城防空虛時,和已經潛伏在城中的匪軍裡應外合,很快就攻進了城中。

隨後,張慶一路由南向北,砸店燒屋,大肆搶掠。不光將錢財貨物搶掠一空,還從倪嗣沖的府中搜出3000多支步槍、13挺機槍、200多萬發子彈和幾門大炮。

張慶得了這麼多武器裝備,大喜過望。臨走時,還不忘把縣政府的官員及幾名外國神父作為肉票帶走。

官軍得到命令後,立刻對張慶的隊伍進行圍追堵截。但張慶每逢危險時便將外國神父置於最前,官軍害怕傷及外國神父,不免畏縮不前。最終,張慶等人載著搶得的財物和武器,揚長而去。

張慶嚐到了綁架洋人的甜頭,因此愈發囂張,帶著隊伍穿城過境。每到一處見洋人就綁,一遇到官軍圍剿,就把洋人推到隊伍最前做擋箭牌,挾迫官軍放行。

政府害怕傷及洋人,引起不必要的國際糾紛,只得任由張慶飛揚跋扈。他的勢力因此越來越大。

四、接受招安。

洋人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引得外國使館不斷與北京政府交涉。

在重重壓力下,北京政府任命駐紮在河南的陸軍14師師長靳雲鄂為剿匪總司令,命他調度河南所有軍事力量,圍剿張慶。

靳雲鄂兵分三路,對張慶的隊伍圍追堵截,以期採用“甕中捉鱉”的戰術將之一網打盡,同時他還四處懸賞,通緝張慶等匪眾。

如此一來,張慶的隊伍很快陷入重圍,武器和人數也在雙方苦戰中損失慘重。眼看著多年心血就要化為烏有,張慶於是又把綁架的洋人拿出來做擋箭牌。並揚言,靳雲鄂要是讓他沒有活路,這些洋人統統就都要為他殉葬。

靳雲鄂無奈,只得招撫張慶。

經過多次協商後,張慶最終同意釋放洋人,而他的隊伍也被政府收編,成了有編制的官軍。

擁有3萬多人的河南巨匪張慶,沒有官軍敢打,他最終結局如何

(靳雲鄂舊照)

五、遭遇圍剿。

張慶打著剿匪的旗號,不光四收收繳槍械,還趁機擴大勢力。

除此外,白天他縱容部下四處徵糧派款,夜裡幹些打家劫舍的勾當,地方上的鄉紳地主無不是他洗劫的對象,百姓也常常遭殃。

於是在大家的聯名下,政府命張慶移防豫東一帶。

張慶到了豫東後,不僅橫徵暴斂,還被當地眾路匪眾推為“總司令”。

當時軍閥混戰,身為直係軍閥的吳佩孚,一直對詭計多端的張慶不信任,害怕他與奉軍和皖軍勾結。所以,他決定把張慶丟到四川去,讓他帶著他的隊伍去打仗,以藉此削弱他的勢力。

張慶對軍閥混戰一毛錢的興趣都沒有。再說吳佩孚的算盤他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他表示一沒有槍械,二沒有糧草,部下也使喚不動,最終拒絕聽從吳佩孚的調遣。

不光如此,張慶還和趙倜勾結,打算待時機成熟,聯繫各股土匪一起舉事,攻打吳佩孚。

吳佩孚得到消息後,立刻調遣4萬官軍圍剿張慶,可惜由於張慶信息靈通,竟讓他脫逃成功。

六、匪勢激增。

張慶在突圍中損失慘重,但是他通過許以金銀錢財等方式,很快就換取了大批武器。由於他名聲響亮,一些匪眾也慕名來投,所以勢力很快擴充至上萬人之多。

由於軍閥混戰,奉軍和皖軍都對張慶一行匪眾袖手旁觀。另外,對他進行圍追堵截的直系官軍,見他有出省之意,竟不緊不慢跟隨其後,打算將他送出省了事。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張慶率領匪軍穿鄉過鎮。所過之處房屋皆毀,棄屍遍地。據地方文獻記載,在張慶過李官橋鎮時,由於水流湍急,無法過河,他竟指使匪軍對百姓大行屠戮,並把屍體丟在江中,打算疊成人橋渡河。被殺人數多達4千餘人,燒屋更是不計其數,其惡行凶殘到令人髮指。

待張慶率匪軍抵達湖北鄖西后,他手下的匪眾竟多達3萬餘人,光是來複槍就有5000多把,大炮、機槍亦數量不少。

"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社會動盪,百姓生活困頓不堪,許多人為了生計落草為寇。再加上軍閥為了保存勢力,不願意圍剿土匪,所以匪患極為猖獗。以至有的土匪勢力做大,匪眾竟達數萬人之多,成為地方一害。

擁有3萬多人的河南巨匪張慶,沒有官軍敢打,他最終結局如何

(張慶劇照)

河南巨匪張慶就是其中之一。

一、拖槍為匪。

張慶家境貧寒,從小勇武好鬥,又頗為狡詐,不過他倒是很講江湖義氣,因此雞鳴狗盜之徒多喜與他交往。

張慶的父母早死,他一直和哥哥相依為命,生活異常艱難。

清朝皇帝宣告退位前一年,河南因天災顆粒無收,百姓飢餓難耐。但官府卻依然橫徵暴斂。為了活命,張慶跟著哥哥投奔了白朗組織的農民軍起義,四處征戰。

次年,清朝皇帝宣佈退位,北洋政府成了國家的掌舵手。

很快,北洋軍鎮壓了白朗領導的起義軍,張慶的哥哥也在戰亂中丟掉了性命。

起義失敗後,張慶回到河南臨汝老家,改投到河南督軍趙倜的麾下當兵。

1922年直奉戰爭爆發後,由於趙倜積極響應奉軍反吳,結果遭到馮玉祥的攻擊。兵敗後,趙倜被吳佩孚勒令就地解散。張慶此時已經混成了連長,突然部隊解散了,心有不甘的他,索性率領一幫散兵遊勇拖槍做了土匪。

二、壯大勢力。

張慶不像別的土匪搞什麼佔山為王的套路,他帶著匪眾一路向豫西挺進。所過之處地瘠人貧,一些貧苦百姓本就無以為生,在匪眾的慫恿下,紛紛加入,因此僅2月有餘,人數竟達上千人之多。

隨後,張慶帶著匪眾準備攻打陝州城。

誰知守城的守備聽說是張慶,竟主動獻城投降,原來這個守備以前做過張慶的副官,與他關係非常親密。

不費一槍一卒便奪下一城,隊伍擴充至七八千人,一時之間,張慶聲名大噪。一些不成規模的匪首也聞之而來,紛紛投靠他。

張慶的老領導趙倜得知後,為了報復讓他下臺的吳佩孚和馮玉祥,暗中和張慶往來,並助以武器彈藥,讓他四處燒殺搶掠,製造民怨。

吳佩孚和馮玉祥見張慶勢頭做大,唯恐對他們構成威脅,於是率領官軍圍剿張慶的匪軍。

面對兵強馬壯的官軍,張慶把匪軍化整為零,分別突圍。再加上他一直打著“劫富濟貧,替天行道”的旗號,所過之處,竟使百姓矇蔽。百姓不僅為他們出逃提供便利,有甚者還踴躍投奔,加入他的隊伍。

擁有3萬多人的河南巨匪張慶,沒有官軍敢打,他最終結局如何

(民國土匪舊照)

三、綁架洋人。

張慶突圍後,很快和匪眾聚合向豫東挺進,攻佔項城、上蔡等地。

隨後,張慶將眼光瞄向了阜陽縣城。

當時的阜陽縣城是皖系軍閥的地盤,安徽督軍兼省長倪嗣沖長年居住於此。城中不光駐紮著一個團的官軍,還有一個地方保安團。

為了攻下阜陽,張慶先挑了幾十個精明強幹的匪軍,讓他們扮作商販挑夫等,混進城中探摸情況。

張慶趁地方保安團團長倪道煦開花會,城防空虛時,和已經潛伏在城中的匪軍裡應外合,很快就攻進了城中。

隨後,張慶一路由南向北,砸店燒屋,大肆搶掠。不光將錢財貨物搶掠一空,還從倪嗣沖的府中搜出3000多支步槍、13挺機槍、200多萬發子彈和幾門大炮。

張慶得了這麼多武器裝備,大喜過望。臨走時,還不忘把縣政府的官員及幾名外國神父作為肉票帶走。

官軍得到命令後,立刻對張慶的隊伍進行圍追堵截。但張慶每逢危險時便將外國神父置於最前,官軍害怕傷及外國神父,不免畏縮不前。最終,張慶等人載著搶得的財物和武器,揚長而去。

張慶嚐到了綁架洋人的甜頭,因此愈發囂張,帶著隊伍穿城過境。每到一處見洋人就綁,一遇到官軍圍剿,就把洋人推到隊伍最前做擋箭牌,挾迫官軍放行。

政府害怕傷及洋人,引起不必要的國際糾紛,只得任由張慶飛揚跋扈。他的勢力因此越來越大。

四、接受招安。

洋人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引得外國使館不斷與北京政府交涉。

在重重壓力下,北京政府任命駐紮在河南的陸軍14師師長靳雲鄂為剿匪總司令,命他調度河南所有軍事力量,圍剿張慶。

靳雲鄂兵分三路,對張慶的隊伍圍追堵截,以期採用“甕中捉鱉”的戰術將之一網打盡,同時他還四處懸賞,通緝張慶等匪眾。

如此一來,張慶的隊伍很快陷入重圍,武器和人數也在雙方苦戰中損失慘重。眼看著多年心血就要化為烏有,張慶於是又把綁架的洋人拿出來做擋箭牌。並揚言,靳雲鄂要是讓他沒有活路,這些洋人統統就都要為他殉葬。

靳雲鄂無奈,只得招撫張慶。

經過多次協商後,張慶最終同意釋放洋人,而他的隊伍也被政府收編,成了有編制的官軍。

擁有3萬多人的河南巨匪張慶,沒有官軍敢打,他最終結局如何

(靳雲鄂舊照)

五、遭遇圍剿。

張慶打著剿匪的旗號,不光四收收繳槍械,還趁機擴大勢力。

除此外,白天他縱容部下四處徵糧派款,夜裡幹些打家劫舍的勾當,地方上的鄉紳地主無不是他洗劫的對象,百姓也常常遭殃。

於是在大家的聯名下,政府命張慶移防豫東一帶。

張慶到了豫東後,不僅橫徵暴斂,還被當地眾路匪眾推為“總司令”。

當時軍閥混戰,身為直係軍閥的吳佩孚,一直對詭計多端的張慶不信任,害怕他與奉軍和皖軍勾結。所以,他決定把張慶丟到四川去,讓他帶著他的隊伍去打仗,以藉此削弱他的勢力。

張慶對軍閥混戰一毛錢的興趣都沒有。再說吳佩孚的算盤他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他表示一沒有槍械,二沒有糧草,部下也使喚不動,最終拒絕聽從吳佩孚的調遣。

不光如此,張慶還和趙倜勾結,打算待時機成熟,聯繫各股土匪一起舉事,攻打吳佩孚。

吳佩孚得到消息後,立刻調遣4萬官軍圍剿張慶,可惜由於張慶信息靈通,竟讓他脫逃成功。

六、匪勢激增。

張慶在突圍中損失慘重,但是他通過許以金銀錢財等方式,很快就換取了大批武器。由於他名聲響亮,一些匪眾也慕名來投,所以勢力很快擴充至上萬人之多。

由於軍閥混戰,奉軍和皖軍都對張慶一行匪眾袖手旁觀。另外,對他進行圍追堵截的直系官軍,見他有出省之意,竟不緊不慢跟隨其後,打算將他送出省了事。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張慶率領匪軍穿鄉過鎮。所過之處房屋皆毀,棄屍遍地。據地方文獻記載,在張慶過李官橋鎮時,由於水流湍急,無法過河,他竟指使匪軍對百姓大行屠戮,並把屍體丟在江中,打算疊成人橋渡河。被殺人數多達4千餘人,燒屋更是不計其數,其惡行凶殘到令人髮指。

待張慶率匪軍抵達湖北鄖西后,他手下的匪眾竟多達3萬餘人,光是來複槍就有5000多把,大炮、機槍亦數量不少。

擁有3萬多人的河南巨匪張慶,沒有官軍敢打,他最終結局如何

(吳佩孚舊照)

七、內訌而死。

張慶儼然是禍害,到了誰的地盤,誰都緊張,再加上他一路從河南突圍到湖北後,匪眾達3萬餘人,這也讓各路軍閥大為震驚。畢竟各軍閥地盤上都有著大大小小不少匪患,萬一他們聯合起來舉事,後果將不堪設想。於是,各省軍閥都紛紛加派駐軍,架設電話,互通消息。

由於官軍通力合作,張慶的隊伍一下子陷入寸步難行的局面。他率領隊伍往回撤,打算返回豫西老巢。

張慶的隊伍每經過一地,百姓無不驚駭,堅壁清野,向外逃亡。

沿途的洋人也紛紛避禍上船,躲在漢江中央,以免遭受綁架。

由於張慶的隊伍太過浩蕩,地方上的官軍也只敢遠遠追隨,不敢貿然行事。

最後,在各地官軍的護送下,張慶帶著匪軍回到了豫西。

然而,這一路上不斷作戰,再加上日夜行軍,缺糧少食,武器也匱乏不堪,因此,一些土匪眼見無望,紛紛離去。

張慶抵達豫西后,勢力已經衰減不少。更為可怕的是士氣低迷,大家暗地裡都希望能向官軍投誠。

這天,有人向張慶密報,稱他的手下李二黑私通官軍。

張慶本就因勢力受挫,性情暴躁。聽聞後立刻召集匪軍,並當場要槍斃李二黑。儘管他的幾個心腹一再替李二黑求情,但他為了穩定軍心,還是一意孤行。

眾人見張慶不肯就範,爭執中,有人向張慶開了致命的一槍,結束了他的生命。

隨後,張慶的屍體被投誠的匪軍獻給官軍。由於張慶罪大惡極,在政府的同意下,官軍將張慶屍體梟首示眾。百姓聞之,無不爭相前來觀看,並拍手稱快。

(參考文獻:《豫西土匪》《民國時期河南土匪研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