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回延安》:赤子之心是怎樣煉成的?

周恩來總理一生被人民所尊敬的其中一個重大原因,是他視人民如天,視自己是人民的兒子,對人民的感情熱烈而深沉。在看過電影《周恩來回延安》後更是有此感,電影結局處將鏡頭拉回到現代的延安,周總理卻已無法看到,辛酸遺憾令人垂淚。

《周恩來回延安》:赤子之心是怎樣煉成的?


與以往革命歷史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所不同,《周恩來回延安》更加著重於細節描寫,周總理在70年代特殊歷史時期,雖身患重病,但一心肩負人民、心懷國家使命,回到聖地延安。

《周恩來回延安》:赤子之心是怎樣煉成的?


電影的故事從周總理1973年6月身患重症時講起,彼時的總理在病榻中辦公,珍惜時間、鞠躬盡瘁的精神當之無愧“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八個字。毛主席曾引用曹操的這句名言,藉此肯定周總理的理政之勤、之德、之能。

《周恩來回延安》:赤子之心是怎樣煉成的?


重返故土延安,當他捧起金黃的小米飯,想起當年初進延安時,路過曹大嫂家吃的第一頓小米飯,他飽含熱淚“延安的小米養育了中國革命”;當他登上寶塔山遠望清涼山,想起為掩護自己而犧牲的陳友才和小曹,託付延安幹部一定要為烈士的墓碑多加照料;當他看到延安當地百姓吃不飽,當場與幹部舉杯為誓,要在五年內讓糧食產量翻一番,讓延安百姓過上好日子……電影中這些細節的描述,使影片與其他革命歷史題材作品區別開來。

《周恩來回延安》:赤子之心是怎樣煉成的?


此次,扮演周恩來總理70多次的特型演員劉勁在《周恩來回延安》中有了一個特殊的身份,既是主演也是導演。與他搭檔的演員有唐國強、盧奇、黃薇等實力戲骨,演繹一代偉人對人民的深情牽掛,可圈可點。從電影中能感覺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老區人民的熱切情懷,尤其是從細節出發,導致淚點連連,深情畫面接踵而來。

《周恩來回延安》:赤子之心是怎樣煉成的?


回到革命聖地延安後的周總理,帶領觀眾回顧了中國革命在此地13年的重大事件,此後將四個時空交錯進行的藝術手法來講故事,令觀眾領略到電影剪輯藝術的同時,更深切感受到周總理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真正擁有赤子之心的人,最不怕的就是時間變遷。因為時間更能讓人看清真相。電影劇情在四個時空交錯中,將歷史與現實打通,他與國家領導、延安幹部、人民百姓、下放知情之間相處的點點滴滴,不禁令人動容。

《周恩來回延安》:赤子之心是怎樣煉成的?


《孟子·離婁下》中有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擁有善良、純樸、率直、熱愛生命的人格品質的人,更有大人物的擔當。周恩來在延安的所見所聞、待人接物、所思所感,無處不在的體現他對人民的深切關懷,也無處不現在他的赤子之心。

《周恩來回延安》:赤子之心是怎樣煉成的?


隨著《周恩來回延安》的劇情發展,電影不僅重溫黨的奮鬥歷程,更從細節處展現了周總理在延安十年的崢嶸歲月。這一路走來,周總理與延安人民、北京知青、身邊護衛員、翻譯、護士等人員的相處中,一系列的人物被延安這個老地方巧妙地串聯起了,觀眾也看到了彼時那個年代的人物群像。

《周恩來回延安》:赤子之心是怎樣煉成的?


在一幕幕催人淚下、催人奮進的故事中,周總理結束了自己的延安之行,臨行前依依不捨,也可能是知道自己身體抱恙,不知何時能再返故地,感到有些遺憾。他略帶傷感的離開延安,帶著人民的不捨,卻也堅定了人民心中建設延安的信念。彼時,周總理在延安下達的的軍令狀,全部按時完成,這也深刻體現了延安幹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內涵。

《周恩來回延安》:赤子之心是怎樣煉成的?


影片《周恩來回延安》從拍攝、製作層面的用心之處即能看出誠意,在商業扎堆的檔期裡,一部關於周總理的電影這樣低調上映,不僅是致敬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不懈奮鬥、砥礪前行的偉大精神,也能給當下正處在中美貿易戰的祖國人民給予更多信心。

《周恩來回延安》:赤子之心是怎樣煉成的?


周總理曾說過:“美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中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我們兩國人民一向是友好的。中美兩國的社會制度根本不同,在中美兩國政府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分歧。但是,這種分歧不應當妨礙中美兩國在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正常的國家關係,更不應該導致戰爭。”彼時任國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的周恩來如是說,如今回頭再看同樣受啟發。

《周恩來回延安》:赤子之心是怎樣煉成的?


周恩來一生受人敬愛,看《周恩來回延安》便更清晰知道內裡原因,因為他愛人民,心中永遠有人民。道德經有云:“含德之厚,比於赤子。”這裡所說的“赤子之心”,跨越到現代,他就是周總理。

《周恩來回延安》:赤子之心是怎樣煉成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