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周邦彥《蘇幕遮》:思鄉的別一番滋味|說詩文

周邦彥 文學 馬丁·海德格爾 詩歌 桃李國學堂 2017-05-15
「大家」周邦彥《蘇幕遮》:思鄉的別一番滋味|說詩文

點擊“桃李國學苑” ,邂逅一份美麗

「大家」周邦彥《蘇幕遮》:思鄉的別一番滋味|說詩文

作者:過常寶 教授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所著《依然舊時明月》以散文化語言解讀唐詩宋詞,用優美的文筆體驗古典詩歌中的細膩溫情:“那一輪浸潤過唐宋風流的月,正是我們永恆的精神故鄉。”

思鄉的別一番滋味

「大家」周邦彥《蘇幕遮》:思鄉的別一番滋味|說詩文

點擊音頻,聽孫洋洋朗讀全文

「大家」周邦彥《蘇幕遮》:思鄉的別一番滋味|說詩文

蘇 幕 遮

周邦彥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簷語。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首詞一向被看作是思鄉的傑作。詞作者周邦彥,錢塘人,因獻《汴都賦》得任京官,從此一直淹留他鄉。在一個初夏的早晨,詞人溽暑難熬,因荷而念及家鄉的荷塘,遂興起一陣朦朧的思鄉之情。這首詞的意象清晰而豐滿:滿耳是清脆而細碎的鳥鳴聲,宿雨和初陽悄然交替,滿盈的水面上,是一枝枝豐碩而濃郁的荷。詞中關於風荷的描摹,被王國維譽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人間詞話》)。不過,若談起思鄉來,總覺得這首詞別是一番滋味,使得“思鄉”這二字漸漸不尋常起來。

「大家」周邦彥《蘇幕遮》:思鄉的別一番滋味|說詩文

詞人常因蹤跡淹留,前途微茫,而有“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柳永《八聲甘州》)之嘆。若以周邦彥這首詞看來,則意境頗不相同:一個悶熱無奈的早晨,伴著嫋嫋彌散的香菸,是詞人淡淡的惆悵和憂鬱。眼前所見的一切都是熟悉的,鳥的語言可以聽得懂,初陽和宿雨的交替也在按部就班之中,它安靜得一如平日,就像在家的日子。這只是一種閒愁,似乎與我們所熟悉的客舟遊子、江山困頓之感相差甚遠。

但這確實也是一種鄉愁。“鳥雀呼晴,侵曉窺簷語”,鳥兒除了預言一個百無聊賴的炎熱夏日之外,在這首詞中,它同時也是一個喚醒者。從中國詩歌的傳統來說,一個喚醒者往往出現在異國他鄉,“畢竟啼鳥才思短,喚回曉夢天涯遠”(辛棄疾《蝶戀花·和趙景明知縣韻》),啼鳥將現實從夢境中喚回,因此才是遊子的傷心痛處。顯然,鳥雀所呼喚的,不僅是一個炎熱的夏日,同樣也是遊子的身份意識。

可是,鳥兒窺簷,尤其是這一“語”字,又有一種很熟悉、很親切的暗示,使人能夠感受到巢的溫馨和安寧。這兩種感受如此奇妙地揉為一體,確實使我們疑惑:如果我們已經熟悉了他鄉的氣味,那麼,家鄉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大家」周邦彥《蘇幕遮》:思鄉的別一番滋味|說詩文

“葉上初陽幹宿雨”,昨夜的雨已經留在夢裡,一切又都在悶熱中變得煩躁不安。滿塘的荷葉是初夏“溽暑”的產物,但它挺拔如舉,清晰而朗潤,也帶來了“風”的消息。稱它為“風荷”,是因為它被風所舉起,還是因為它將青萍之末的風扇起來呢?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因為它帶來了遠方的風意?後一種意境對詩人來說,應該是很有誘惑力的。因為在遙遠的家鄉,也有一片浩瀚的“芙蓉浦”,詞人曾經在那裡舉槳盪舟。

但在這一首思鄉的詞中,詞人並沒有把這一絲清涼賦予自己的家鄉。因為汴京的荷葉也正盛開,城中“夾岸垂楊,菰蒲蓮荷,鳧雁游泳其間,橋亭臺榭,棋佈相峙”(《東京夢華錄》卷2),似乎並不比家鄉的芙蓉浦遜色。當詞人推開窗戶時,就能看到這一片豐盈彌望的荷葉。那麼,家鄉的荷葉還是一個留戀的理由嗎?如果不是,為什麼又要提到那片芙蓉浦呢?家鄉的荷,他鄉的荷,都讓詞人不能釋懷。

「大家」周邦彥《蘇幕遮》:思鄉的別一番滋味|說詩文

從令人煩躁的溽暑,到清涼飽滿的綠荷,詞人的心情在遊離、徘徊。一切都在朦朧之中,也許它是清晨所特有的意境吧,在夢思和現實的交界處,人既不能退回到夜的夢思,也不願意跨入日的現實。詞人似乎不願意區分故鄉和他鄉,而是將故鄉和他鄉重疊在一起,在他鄉回味著故鄉,藉著故鄉來品評著他鄉。

“故鄉遙,何日去?家在吳門,久作長安旅”,讓人難以索解的是這個“去”字。它的意思是“離開”,可是要離開哪裡呢?是問何日離開家鄉,還是問何日離開汴京呢?如果是前者,那就和後文中的“久作長安旅”中的“久”相契合;如果是後者,那就和前文“故鄉遙”中的“遙”字相呼應。也許詞人同時被這兩個意象所糾纏,他思念家鄉,但他不知道如何回到家鄉。

「大家」周邦彥《蘇幕遮》:思鄉的別一番滋味|說詩文

更令我們驚奇是後面這一句:“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通常認為,這是對家鄉生活的回憶。但這裡有家鄉生活嗎?周邦彥對家鄉荷的描述過於簡略,“夢入芙蓉浦”雖然是一個溫馨的情境,但是它朦朧而遙遠,遠不如汴京的“風荷”那樣特出而精緻。換句話說,在他的回憶中,缺少某種具體而獨特的故鄉體驗。因此,“相憶否”三個字,與其說是回憶,還不如說是一種問候。“漁郎”作為一種鄉土的象徵,它代表遠在外省的家鄉,那麼,“相憶否”實際只是對家鄉的一個問候。

問候不同於那種急切的嚮往,而只是一種認同和讚許。海德格爾說:“問候展開著被問候者與問候者之間的遙遠距離,從而在這種遙遠中建立了一種切近,……真正的問候賦予被問候者以對其本質的讚許。”(《追憶》)問候是背道而馳者的召喚,也只有在遙遠的距離中,這種問候才顯得珍貴而切實。

那麼,詞人選擇家鄉和他鄉都擁有的“芙蓉”的意象,目的就在於故意模糊自己的家鄉意識,延遲自己歸鄉的思緒。問候家鄉,而不是回到家鄉,是為了保證家鄉之所以為家鄉,是為了讓家鄉和遊子這一對張力永遠存在。

遊子是文人生存的本真狀態,詞人對這種生命本質的體認,就是通過“家鄉”這一溫馨的意象來獲得的。“漁郎”“輕舟”和“芙蓉浦”作為家鄉的特徵,通過問候而進入了詞人的本質中,使得遊子的本質變得真切而美麗,也就是說,我所思者就是我所是者。也只有如此,遊子才執著地思念著自己的家鄉。

「大家」周邦彥《蘇幕遮》:思鄉的別一番滋味|說詩文

但“五月漁郎相憶否”又是一個思念之思念,詞人期待著漁郎能夠思念自己,而不是直接表達為對漁郎的思念,這其中暗含著一個這樣的信念:自己和家鄉互相期待,互為存在的前提,當遊子不存在時,家鄉也不存在。也就是說,無論是遊子和家鄉,他們的身份和本質都必須得到保留,這種保留會被任何歸鄉的衝動所打破。所以,詞人在短短的十多個字中,用“憶”和“夢”這雙重帷幕,使得事實本身變得朦朧起來,這一朦朧構成一種神祕性,“問候乃是一種追憶,其神祕的嚴格性把被問候者和問候者放回到它們本己的本質中庇護起來”(海德格爾),家鄉和遊子之間的距離,就在這種嚴格的保護中永遠存在。

「大家」周邦彥《蘇幕遮》:思鄉的別一番滋味|說詩文

更為神祕的是“漁郎相憶”和“小楫輕舟”的意境,在中國文學的背景中,這又暗示了一個女性主人公的存在。換句話說,詞人突然之間變化為一個女性情人的角色,從而把一個思鄉的主題悄悄置換為一個關於愛情的主題。

自認女角,當然是來自幽邃深遠的屈賦傳統,它與古老的人神戀愛有關,是民族文化精神深處的一種溫情衝動。但對家鄉和對情人,是一種同樣的思念嗎?思念家鄉是因為對旅途的厭倦和孤獨,而守候在家鄉的,為什麼不是傳統的思婦呢?漁郎不是思婦,遊子思婦意味著責任,意味著必然的迴歸;“漁郎”不過意味著一種感情的依戀,而“五月漁郎”甚至只能是一種季節性的懷念。它不是一種義務和必然,它只是一種需要,是一種維繫的需要。不能沒有它,又不必一定有什麼結果,這就是“漁郎”的意味。

更進一步而言,自擬女角是文學史上人神戀愛的模擬,它的原型意義不過顯示了孤獨的此在,表達一種歸屬願望,但人神道殊,惟有渴望和依戀本身才最為真切。“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輕靈而縹緲,溫馨而毫無負擔,純粹得只有思念,它不在意結果,也不期待任何結果,它只是表達一種深深的思念之情,並賦予這一思念之情以一種原型的意義。

這是一首思鄉的詞,它通過“思鄉”而確認了詞人他鄉遊子的此在處境。他鄉遊子的處境,是文人不能放棄的身份證明;而思鄉,是一種存在的證明。

- 全文完 -

「大家」周邦彥《蘇幕遮》:思鄉的別一番滋味|說詩文

選自《依然舊時明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1年

歡迎轉發分享,轉載請聯繫授權

(部分圖片和音頻來自網絡,如涉及版權請聯繫刪除)

“說詩文”主創團隊

「大家」周邦彥《蘇幕遮》:思鄉的別一番滋味|說詩文

欄目主持 楊春俏

「大家」周邦彥《蘇幕遮》:思鄉的別一番滋味|說詩文「大家」周邦彥《蘇幕遮》:思鄉的別一番滋味|說詩文「大家」周邦彥《蘇幕遮》:思鄉的別一番滋味|說詩文「大家」周邦彥《蘇幕遮》:思鄉的別一番滋味|說詩文「大家」周邦彥《蘇幕遮》:思鄉的別一番滋味|說詩文

責編 李輝

朗讀 孫洋洋

美編 藍莫雅

桃李國學苑

集中優質師資,專注國學教育

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訪問課堂首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