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糧產量僅中國一半,竟養活同等人口,還大量出口,為何(八)

種植業 臺灣 三農 農民 叄教玖流 叄教玖流 2017-08-27

如果翻開印度歷史,便會發現印度幾百年來,除了外族一次次來改造他們之外,內部很少發生自下而上的革命,或者自上而下的改革。所以,印度內部的種姓、宗教、習俗、文化、社會關係、階級等方面既穩定,又固化。嚴重製約了印度的發展。

我們前面有介紹過,印度製造業不發達,農業現代化程度低;土地高度集中,農民缺乏積極性;近60%的人口靠種田為生,貧困人口龐大。這些原因造成了印度糧食畝產只有中國的兩三成,總產量只有中國的一半。

同時,地主餘糧拋售市場,單純靠種田維生的貧農也需要出售糧食來換取其他生活所必需。市場上的大量糧食沒辦法被貧困人口所消費,只能出口。從而造成二億多飢餓人口的同時,又大量出口。

印度糧產量僅中國一半,竟養活同等人口,還大量出口,為何(八)

事實上對於印度面臨的種種問題,如果能成功推行土地改革的話,不僅印度的農業生產力會大大提高,貧困人口會大大減少,飢餓出口會極大緩解,社會分配也會更加公平。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國民黨敗退臺灣之時,在臺灣進行的土地改革。

國民黨到臺灣之後:一、將從日本人手中收回的公有土地出售給無地或地少的農民,限制富人購買;二、地主必須將超過三公頃的部分出售給政府,政府再按公地出售給佃農;三、佃農買地分十年支付,可在2.5倍年收入的價格下耕作所得到的田地,在十年的期限內用貸款歸還土地款,並獲得機械化與灌溉的協助;四、地主沒有被打倒,而是獲得70%的債券及30%的公營事業股票,作為補償。

印度糧產量僅中國一半,竟養活同等人口,還大量出口,為何(八)

經過土地改革後,超過200萬臺灣人獲得土地,農民收入增加兩倍,耕作生產力增加了一倍。地主失去大片土地後,許多人轉而從事工商業,有些地主變成了工商巨頭。大部分則與普通的農民差不多。臺灣的貧富差距迅速縮小。到1980年代,臺灣成為全世界貧富差距最小的地區之一,優於美國、日本。

由此可見,土地改革的意義極為重大。如果印度能像當年在臺灣的國民黨那樣進行一次深刻徹底的土地改革,那麼印度的農業將會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印度的工業也是隨之發展,印度的經濟也會發展得更快更好,印度的社會也會更加公平公正。

印度糧產量僅中國一半,竟養活同等人口,還大量出口,為何(八)

只可惜印度即使清楚癥結之所在,想進行土地改革,其實也完全做不到。因為印度從來沒爆發革命,統治印度的是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大官僚、大地主、大資本家,印度政府是他們利益的代表。這些利益代表只可能維護他們的利益,不可能去損害他們的利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