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綜合利用去處多 秸稈成了“金寶貝”

種植業 金寶貝 農資 畜牧業 蚌埠新聞網 2017-06-08

蚌埠日報全媒體

六月初的皖北大地,處處洋溢著豐收後的忙碌與喜悅。農民們忙著收糧進倉,秸稈經紀人也同樣忙碌——秸稈已經打好捆,整齊地躺在收穫後的田野裡,正等著轉運到工廠或飼養場。曾經難逃一把火燒掉命運的秸稈如今又成了香餑餑:牛羊的飼料、堆腐的生物肥、種植菌菇的基料,甚至是蓋房子的塑木。五年來,秸稈在科技的作用下變廢成寶,綜合利用呈現出途徑多樣化、手段機械化、農機農藝融合化的趨勢。據市農林委統計,去年我市年秸稈利用率達到92.51%。

在固鎮縣爭華羊業有限公司的標準化種羊養殖場,飼養員將拌好的青貯秸稈飼料均勻地鋪在食槽裡,湖羊一擁而上,吃得歡實極了。“過去每年開春都為飼料發愁,現在有了玉米秸稈飼料,問題迎刃而解。”總經理陳爭上告訴記者:從2010年開始,爭華羊業投入了200多萬元科研經費,研製成功青貯裹包發酵液,解決了秸稈飼料化的水分控制、發酵性等問題。(下轉A3版)去年公司小試牛刀,收購了2萬噸秸稈用於飼料加工,投放市場後銷售額超過700萬元。“盈利170萬,比湖羊飼養的主業掙得還多。”陳爭上告訴記者,2萬噸秸稈相當於3萬畝麥田的產出。今年公司把收購計劃擴大到6萬噸,不僅能“吃”掉周邊的秸稈,還要到其他縣區採購。

距離爭華羊業數十公里的懷遠,安徽萊姆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讓秸稈又迴歸了土壤——在添加了微生物進行腐熟後,秸稈被製成高端有機肥料。再經過二次腐熟發酵,就成為種植蘑菇的基料。收完蘑菇剩下的菇渣,也可以通過生物技術製成生產育苗基質、土壤修復劑等產品的原料——土裡來的秸稈又回到了土裡,循環中卻能創造出不菲的價值:以最終產品土壤修復劑為例,每噸的市場售價超過3千元。“是科技點石成金,把秸稈變成了金寶貝。”說到未來發展,安徽萊姆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德生很有信心:去年公司收購了3萬噸秸稈,沒想到產品供不應求,所以今年還要再增加。此外,萊姆佳還將雙孢菇菌種拌在基料裡出售給農戶,並簽訂合同回收菇渣。這麼一來,農戶包賺不賠,公司也有了穩定的貨源。如今,村裡有人做秸稈經紀人,有人種雙孢菇,都嚐到了秸稈的甜頭。

除了農業,秸稈在工業上更加大放異彩。位於懷遠的光大生物能源發電項目,每年能消耗25萬噸秸稈和板材、果樹廢棄物,相當於節約標準煤10萬多噸;與此同時產生電力約2.2億千瓦時,是目前懷遠全縣用電量的三分之一。而在安徽雪郎生物基科技有限公司,秸稈還能蓋房子。“從屋頂到窗戶,還有地板、樓梯,甚至踢腳線全部是由秸稈加再生塑料製成的秸稈塑木。” 站在一棟色彩豔麗的小房子前,公司總經理萬玉青自豪地介紹說,秸稈塑木不光價格遠低於原木,而且色彩持久,還特別耐腐蝕,用舊了還能再回收利用。“2015年開始研製,2016年夏天試製成功,當年產值數百萬。今年預計產值2千萬以上。”萬玉青說,產品的市場反應超乎預期,也更加堅定了公司的信心:“我們計劃繼續加大研發投入,開發出更多的秸稈環保製品。”

這五年來,我市的秸稈綜合利用探索出“一主五輔”的新模式。特別是在科技的助力下,秸稈的潛力不斷被髮掘,真正變廢為寶。從市農林委提供的數字能夠看出,去年我市共產生秸稈375萬噸,綜合利用率達到92.51%。採訪中,市農林委科教科科長趙入德告訴記者, 除了還田,去年我市秸稈的肥料化利用達到10.32萬噸,飼料化利用39.52萬噸,基料化利用5.88萬噸,能源化利用66.49萬噸,原料化利用2萬噸。“秸稈利用途徑越多,農民增收就越有希望,我們的生態環境也能越美好!”趙入德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