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李子樹產量不高?面積增大,管理技術跟不上才是硬傷!

種植業 李子 農資 農民 三農 種植說 2018-12-05


為何李子樹產量不高?面積增大,管理技術跟不上才是硬傷!

近幾年李子樹新建園面積擴大很快,還有不少把桃改接成李的。雖然面積增大了,可管理技術跟不上,經濟效益普遍不高,主要有以下八個原因:


(1)選錯園址:一些果農看別人栽李樹掙了錢,也跟著栽,而且把樹栽在了山口、樑頂、澇窪地等不適宜建園的地塊,結果是低產質劣甚至死樹毀園。究其原因,是不瞭解李樹生長習性。李樹有三怕——怕風、怕澇、怕寒流,果園一定要建在背風向陽、地下水位超過2米的地方。

已經建在山口、樑上的李子園,要在果園四周建防風帶,建議選用紅葉李,既可防風,又能作授粉樹,同時要平拉枝,降樹高。處於低窪寒流帶的園,春季要關注天氣預報,倒春寒發生前及時投放煙火,以防凍壞花和幼果。澇窪地堅決不能建園。


(2)品種單一:李樹自花結實能力差(或不結實),建園時必須配植授粉樹。生產中有不少李子園就沒有授粉樹,光見長樹,不見結果。筆者建議新建園一定要選擇花期同步、相互授粉好、市場價值高的品種作授粉樹。

已建成但沒有授粉樹的園,6月下旬後可利用直徑1公分左右的背上枝,每樹芽接或枝接1個(枝)紅葉李。待紅葉李嫁接成活,長度達到20~30公分時摘心,促發分枝。紅葉李開花授粉後,及時剪去背上直立旺枝,留下平斜枝供下年開花授粉用。


為何李子樹產量不高?面積增大,管理技術跟不上才是硬傷!


也可在花期插紅葉李已開或半開的花枝進行授粉。每樹或隔1株樹掛1個能裝1千克水的飲料瓶,在瓶中插上已開或半開的紅葉李花枝,加滿水,隔天補水1次,授粉效果很好。

還可在園子周圍及行間栽上紅葉李作為授粉樹用,但行間栽的紅葉李要及時修剪控制,以防影響鄰近李樹的生長。

不贊成採用盛花期噴花粉液授粉的辦法,一是花粉質量沒有保證,二是價錢高、費工時,且效果不佳,而且也不是長久之法。


(3)栽植過密:大多李子園存在栽植密度過大的問題。行距窄(2.5~3米),株距更窄(1~2米),施肥、噴藥、疏果、採果、運果都不方便,樹枝拉不開,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不平衡,產量上不去,也不利於機械化作業。


為何李子樹產量不高?面積增大,管理技術跟不上才是硬傷!

李樹屬大冠樹,且生長很快,所以建園時一定要留作業行。株距以2~3米、行距以4~4.5米為宜,作業行根據地形合理選留(4.5~5米)。可以密株,決不能密行,行距大了樹枝可以拉開,易平衡樹勢、通風透光,便於作業,且商品果率高、產量高,還抗風。李樹萌芽率高(90%以上),且頂端優勢和背上極性優勢都強,易髮長枝,易佔空間。作業行寬,樹栽得少非但不影響產量,而且還能夠提高商品果率和果實質量。

如果株行距都密,樹枝夾角小,枝拉不開,樹冠密蔽,肯定不容易掛果,且受風面大,易落果,果子大小不均勻,產量低,品質差,經濟效益不高。

解決李子園密度過大的辦法是間伐。間伐要靈活,主要針對老弱樹、果小樹。同時要除去過低的枝(距地面80公分以下),對留下的主側枝開張角度,多留水平枝和下斜枝,達到平衡樹勢、高產穩產的目的。


為何李子樹產量不高?面積增大,管理技術跟不上才是硬傷!


(4)定幹偏低:生產中,大多李樹的定幹高度只有60~70公分,且拉枝不到位,營養生長過旺,生殖生長不良,產量上不去,也不利於機械和人工作業,成熟果還易被野雞野兔啃食,果子大小也不均勻,影響商品果率。

依據我的經驗,李樹定幹高度以1~1.2米為宜,拉枝後既通風透光,又便於機械和人工作業,還能防止野雞野兔危害,且果個均勻、著色好、商品果率高,經濟效益理想。


(5)樹形單一:目前生產上採用的樹形主要是開心形,該樹形的缺點是主側枝少,中長結果枝也少,立體空間利用率不高,產量自然上不去。

適宜李樹豐產穩產的樹形應為高幹矮冠紡錘形和“T”架弓棚形,這兩種樹形既抗風,又通風透光,果子著色好,果個均勻,產量高,還便於人工和機械作業。


為何李子樹產量不高?面積增大,管理技術跟不上才是硬傷!

(6)施肥量小:樹和人一樣,吃飽喝足才能有力氣幹活(結果)。要想李樹早結果、多結果、結好果,實現豐產穩產,就要嚴格按照李樹不同生長期的需肥量,合理、足量、配方施肥。生產中施肥量不足是普遍存在的問題。

每生產100千克李果,需純氮0.9~1.2千克、五氧化二磷0.7~0.8千克、氧化鉀1千克左右。未掛果的幼樹以氮、磷肥為主,適當配以有機肥(人畜糞、油渣、綠肥及生物菌肥等);初果期樹,氮(N)、磷(P2O5)、鉀(K2O)配比為1∶0.5∶1;盛果期樹,氮(N)、磷(P2O5)、鉀(K2O)配比為1∶1~2∶1,其中磷的用量要根據當地土壤、樹體情況靈活調整。

施肥時,按2月底、5月底、9月中旬分次施入為宜。近年李樹受氣候變暖因素影響,花期提前。以前的3、6、9施肥和李樹生長需求有些不匹配,所以前中期施肥要提前15天左右,前期要增大氮的用量,磷、鉀次之,中期以磷、鉀為主,氮的用量看樹的長勢確定,可施可不施,9月份以有機肥、生物菌肥為主,適當配以磷肥。開溝深施,有機肥和生物菌肥同時施入一溝,磷肥另施一溝。


為何李子樹產量不高?面積增大,管理技術跟不上才是硬傷!

(7)亂用農藥:生產中,相當一部分果農既不訂雜誌,也不買專業書籍,對自己果園病蟲發生情況的觀察和監測也不到位,習慣於跟著別人用藥,不但效果不好,而且增大了生產成本。李樹常用的防病製劑(保護性)是石硫合劑、80%代森錳鋅;常用的治療性製劑有3%中生菌素、72%硫酸鏈黴素、2%春雷黴素、2%辛菌胺、10%苯醚甲環唑、3%抑黴唑等。銅製劑用在李樹上易發生藥害,不建議使用。

李樹主要病害為細菌性穿孔病,其次是流膠病、褐腐病和黑紅點病、黑星病等。發病主要因素是溼度和溫度,二者都適宜時易發病,長期乾旱不利於發病。噴藥間隔天數一般15天左右,多雨季節7~10天。


為何李子樹產量不高?面積增大,管理技術跟不上才是硬傷!

要樹立提早預防和治早治了的理念。像李樹的細菌性穿孔病,春秋多雨季發病嚴重,夏季乾旱時發病緩慢、較輕。所以在春季土壤解凍後要儘早使用石硫合劑等殺菌劑,不能等到3月初才用藥。

李樹蟲害主要是開花前後的李實蜂和梨小食心蟲。大多數果農沒有花前用藥的習慣,都是花後用藥。當花期和花後遇到連陰雨時,用藥期就拖延得更長。待想起要噴藥時,李實蜂已經進入果實內,噴藥不起作用。據筆者多年經驗,當李花露白時(開花前4~7天)殺蟲殺菌劑同時用效果好,採用最低劑量即可起到很好的作用,花後及時用藥,隨後隔10~15天用藥1次,即可控制當年病蟲。


為何李子樹產量不高?面積增大,管理技術跟不上才是硬傷!

其他李樹害蟲,如梨小食心蟲、卷葉蛾、金龜子、吸果夜蛾等,可採用糖醋液(0.5份糖、1份醋、10份水)誘殺。隔8~10米放1個廣口瓶,裝1/3糖醋液。每天早晨查看落入瓶中的蛾數,直至誘不到成蟲為止。誘蟲液隔4~5天換1次。

同時,要注意掌握各種成蟲的發生規律,抓住成蟲開始羽化後7~10天的關鍵用藥期。


為何李子樹產量不高?面積增大,管理技術跟不上才是硬傷!

(8)商品率低:大多數果農沒有“三無(無病蟲害、無殘留、無傷疤)一淨(果面乾淨)”和“一大二紅三甜四脆”的商品觀念,只圖產量,忽視質量,樹上掛的果能留便留,哪怕是有風磨疤、小病疤,一律都留下,到賣果的時候還是會被挑出來,既浪費了樹體養分,也沒有經濟效益。果農應嚴格按照市場需求,生產高品質李果,唯有這樣才能在果業生產經營中站穩腳跟,不被淘汰。


文章來源:果樹種植新技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