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量不夠釀酒需求,但種植卻再度萎縮,國產高粱為何“紅”不起來'

"

又到了高粱收穫的季節,8月份中旬開始,新一季的高粱自南向北陸續開鐮。

看著一串串紅豔豔、沉甸甸的高粱穗粒收穫歸倉,總是讓人欣喜,但回顧中國高粱這些年所走過的路,又讓人感到另一種沉重。

從口糧到雜糧

高粱在我國種植歷史悠久,也是世界上僅次於玉米、稻穀、小麥和大麥的第五大谷類,分佈在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學者根據考古發現,論定我國最早的高粱栽培可上溯至青銅器時代,1986年在甘肅民樂東灰山遺址中發現5種作物炭化籽粒,其中有一種就是高粱籽粒。也有一種觀點認為高粱起源於非洲。不過無論如何,高粱為我國最早栽培的禾穀類作物之一卻是不爭的事實。

"

又到了高粱收穫的季節,8月份中旬開始,新一季的高粱自南向北陸續開鐮。

看著一串串紅豔豔、沉甸甸的高粱穗粒收穫歸倉,總是讓人欣喜,但回顧中國高粱這些年所走過的路,又讓人感到另一種沉重。

從口糧到雜糧

高粱在我國種植歷史悠久,也是世界上僅次於玉米、稻穀、小麥和大麥的第五大谷類,分佈在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學者根據考古發現,論定我國最早的高粱栽培可上溯至青銅器時代,1986年在甘肅民樂東灰山遺址中發現5種作物炭化籽粒,其中有一種就是高粱籽粒。也有一種觀點認為高粱起源於非洲。不過無論如何,高粱為我國最早栽培的禾穀類作物之一卻是不爭的事實。

產量不夠釀酒需求,但種植卻再度萎縮,國產高粱為何“紅”不起來

高粱是釀製白酒的上佳原料,正如俗語所說,“好酒離不開紅糧”。在我國,以高粱為原料蒸餾白酒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大文豪蘇軾在《黍麥說》中所述,“吾昔在高密,用土米作酒”,土米就是高粱。由於高粱籽粒中含有一定量的單寧,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酚類化合物,形成特殊的香氣。所以用高粱釀成的酒口味甘冽濃郁,經久彌醇。時至今日,我國名酒依然多以高粱作主料或佐料釀造而成。

高粱在我國栽培不僅早而且區域廣,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多地過去都是高粱的主產區,在長江中下游也有零星種植。從緯度角度來說,北緯34度至48度,最為適合種植高粱。在過去的年代,高粱是農民普遍種植的經濟作物,也是這些地區的主要口糧。“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這句歌詞,正描寫了當年高粱在東北黑土地廣泛種植的盛景。《種子世界》論文資料顯示,1952年,我國高粱播種面積達1.4億畝,總產量約1110萬噸。

過去種植高粱,主要以種植食用高粱為主,而現在所種植高粱品種,按用途又可分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飼用高粱、帚用高粱4類。其中,食用高粱以獲取籽粒為目的,莖稈高矮不等,籽粒品質佳,成熟時籽粒外露、易脫落;糖用高粱莖杆高挑,莖內富含汁液,隨著籽粒成熟,含糖量一般達8%-19%;飼用高粱莖稈細,分苗和再生力強,長勢旺盛,得料草率高。

"

又到了高粱收穫的季節,8月份中旬開始,新一季的高粱自南向北陸續開鐮。

看著一串串紅豔豔、沉甸甸的高粱穗粒收穫歸倉,總是讓人欣喜,但回顧中國高粱這些年所走過的路,又讓人感到另一種沉重。

從口糧到雜糧

高粱在我國種植歷史悠久,也是世界上僅次於玉米、稻穀、小麥和大麥的第五大谷類,分佈在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學者根據考古發現,論定我國最早的高粱栽培可上溯至青銅器時代,1986年在甘肅民樂東灰山遺址中發現5種作物炭化籽粒,其中有一種就是高粱籽粒。也有一種觀點認為高粱起源於非洲。不過無論如何,高粱為我國最早栽培的禾穀類作物之一卻是不爭的事實。

產量不夠釀酒需求,但種植卻再度萎縮,國產高粱為何“紅”不起來

高粱是釀製白酒的上佳原料,正如俗語所說,“好酒離不開紅糧”。在我國,以高粱為原料蒸餾白酒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大文豪蘇軾在《黍麥說》中所述,“吾昔在高密,用土米作酒”,土米就是高粱。由於高粱籽粒中含有一定量的單寧,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酚類化合物,形成特殊的香氣。所以用高粱釀成的酒口味甘冽濃郁,經久彌醇。時至今日,我國名酒依然多以高粱作主料或佐料釀造而成。

高粱在我國栽培不僅早而且區域廣,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多地過去都是高粱的主產區,在長江中下游也有零星種植。從緯度角度來說,北緯34度至48度,最為適合種植高粱。在過去的年代,高粱是農民普遍種植的經濟作物,也是這些地區的主要口糧。“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這句歌詞,正描寫了當年高粱在東北黑土地廣泛種植的盛景。《種子世界》論文資料顯示,1952年,我國高粱播種面積達1.4億畝,總產量約1110萬噸。

過去種植高粱,主要以種植食用高粱為主,而現在所種植高粱品種,按用途又可分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飼用高粱、帚用高粱4類。其中,食用高粱以獲取籽粒為目的,莖稈高矮不等,籽粒品質佳,成熟時籽粒外露、易脫落;糖用高粱莖杆高挑,莖內富含汁液,隨著籽粒成熟,含糖量一般達8%-19%;飼用高粱莖稈細,分苗和再生力強,長勢旺盛,得料草率高。

產量不夠釀酒需求,但種植卻再度萎縮,國產高粱為何“紅”不起來

由於國人食譜的改善、主糧良種與機械化的推行,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小麥稻穀實現優質高產,適口性更高的大米、白麵佔據了主糧消費的主力,高粱被國人歸入“雜糧”一類,逐漸淡出了人們的餐桌。再加之高粱收播均較費人工、比玉米生長期長而產量又低,高粱與玉米在秋糧種植競爭中又落下陣來。自2003年從1083萬畝下滑後,我國常年種植高粱面積約在850萬畝左右,不足高峰期的16/1。高粱種植面積不斷萎縮,以至於後來就是在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等原來的主產區,也很難看到連村成片的高粱了,取之而代的主要為玉米。

進口量超越國內生產量

但變化往往就在不經意間,例如在高粱進口方面,2013年就是個明顯的分水嶺。

此前,我國高粱產需基本自給,每年進口量通常只有幾萬噸甚至有時不足1萬噸;但從2013年開始,高粱進口出現井噴,從2012年的8.66萬噸大幅攀升至2013年107.8萬噸,2014年、2015年我國高粱更是分別激增到577.6萬噸、1070萬噸;近3年雖有所下降,但進口量仍在350萬噸以上。

這一切主要緣於我國養殖業的快速發展,但高粱的命運卻又與玉米交織緊密。在進口高粱大量湧入中國前夕的2012年,當年國內玉米價格一路上漲,國內貿易商開始尋找玉米飼料替代品,由於高粱沒有實行非配額管理,飼料營養價值可與玉米相媲美,國內外價差較大,進口高粱蜂擁而至。當時業界提到高粱甚至總是以一種玉米替代品來指代。

"

又到了高粱收穫的季節,8月份中旬開始,新一季的高粱自南向北陸續開鐮。

看著一串串紅豔豔、沉甸甸的高粱穗粒收穫歸倉,總是讓人欣喜,但回顧中國高粱這些年所走過的路,又讓人感到另一種沉重。

從口糧到雜糧

高粱在我國種植歷史悠久,也是世界上僅次於玉米、稻穀、小麥和大麥的第五大谷類,分佈在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學者根據考古發現,論定我國最早的高粱栽培可上溯至青銅器時代,1986年在甘肅民樂東灰山遺址中發現5種作物炭化籽粒,其中有一種就是高粱籽粒。也有一種觀點認為高粱起源於非洲。不過無論如何,高粱為我國最早栽培的禾穀類作物之一卻是不爭的事實。

產量不夠釀酒需求,但種植卻再度萎縮,國產高粱為何“紅”不起來

高粱是釀製白酒的上佳原料,正如俗語所說,“好酒離不開紅糧”。在我國,以高粱為原料蒸餾白酒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大文豪蘇軾在《黍麥說》中所述,“吾昔在高密,用土米作酒”,土米就是高粱。由於高粱籽粒中含有一定量的單寧,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酚類化合物,形成特殊的香氣。所以用高粱釀成的酒口味甘冽濃郁,經久彌醇。時至今日,我國名酒依然多以高粱作主料或佐料釀造而成。

高粱在我國栽培不僅早而且區域廣,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多地過去都是高粱的主產區,在長江中下游也有零星種植。從緯度角度來說,北緯34度至48度,最為適合種植高粱。在過去的年代,高粱是農民普遍種植的經濟作物,也是這些地區的主要口糧。“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這句歌詞,正描寫了當年高粱在東北黑土地廣泛種植的盛景。《種子世界》論文資料顯示,1952年,我國高粱播種面積達1.4億畝,總產量約1110萬噸。

過去種植高粱,主要以種植食用高粱為主,而現在所種植高粱品種,按用途又可分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飼用高粱、帚用高粱4類。其中,食用高粱以獲取籽粒為目的,莖稈高矮不等,籽粒品質佳,成熟時籽粒外露、易脫落;糖用高粱莖杆高挑,莖內富含汁液,隨著籽粒成熟,含糖量一般達8%-19%;飼用高粱莖稈細,分苗和再生力強,長勢旺盛,得料草率高。

產量不夠釀酒需求,但種植卻再度萎縮,國產高粱為何“紅”不起來

由於國人食譜的改善、主糧良種與機械化的推行,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小麥稻穀實現優質高產,適口性更高的大米、白麵佔據了主糧消費的主力,高粱被國人歸入“雜糧”一類,逐漸淡出了人們的餐桌。再加之高粱收播均較費人工、比玉米生長期長而產量又低,高粱與玉米在秋糧種植競爭中又落下陣來。自2003年從1083萬畝下滑後,我國常年種植高粱面積約在850萬畝左右,不足高峰期的16/1。高粱種植面積不斷萎縮,以至於後來就是在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等原來的主產區,也很難看到連村成片的高粱了,取之而代的主要為玉米。

進口量超越國內生產量

但變化往往就在不經意間,例如在高粱進口方面,2013年就是個明顯的分水嶺。

此前,我國高粱產需基本自給,每年進口量通常只有幾萬噸甚至有時不足1萬噸;但從2013年開始,高粱進口出現井噴,從2012年的8.66萬噸大幅攀升至2013年107.8萬噸,2014年、2015年我國高粱更是分別激增到577.6萬噸、1070萬噸;近3年雖有所下降,但進口量仍在350萬噸以上。

這一切主要緣於我國養殖業的快速發展,但高粱的命運卻又與玉米交織緊密。在進口高粱大量湧入中國前夕的2012年,當年國內玉米價格一路上漲,國內貿易商開始尋找玉米飼料替代品,由於高粱沒有實行非配額管理,飼料營養價值可與玉米相媲美,國內外價差較大,進口高粱蜂擁而至。當時業界提到高粱甚至總是以一種玉米替代品來指代。

產量不夠釀酒需求,但種植卻再度萎縮,國產高粱為何“紅”不起來

機械化沒有普及階段,高粱脫粒破費人力

2014年起,我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高粱進口國。同年,美國出口中國高粱由2013年的31.7萬噸攀升至2014年的541.87萬噸,並超越澳大利亞成為中國高粱最大的進口來源國。目前世界上高粱主要出口國是美國、澳大利亞和阿根廷,三國高粱出口量之和約佔世界高粱出口總量的95%以上。資料顯示,2017年我國高粱需求量890萬噸,其中506萬噸來自進口,進口依存度達57%。進口高粱主要用於飼料生產,也有一部分進入釀造業和食用。

不過,隨著其後高粱進口數量增多,並在2015年進口量突破1000萬噸,而同時長達9年的玉米臨儲政策退出歷史舞臺,玉米價格受市場調節而走低。人們回頭突然發現,高粱與玉米價格比較優勢已經趨微。再加上中美經貿摩擦等因素影響,高粱的價格優勢不再。於是,進口玉米佔據了上風。

2018年我國玉米進口352萬噸,同比增加24.7%;這一年我國高粱進口365萬噸,同比減少27.8%;另一個玉米替代品大麥進口也出現大減,當年進口682萬噸,同比減少23.1%。

即便如此,我國這些年高粱進口量仍然大於國內年生產量。2013年-2017年,我國高粱總產量在230萬噸左右徘徊,而年需釀酒高粱280萬-300萬噸,單單釀酒方面就會產不足需。

"

又到了高粱收穫的季節,8月份中旬開始,新一季的高粱自南向北陸續開鐮。

看著一串串紅豔豔、沉甸甸的高粱穗粒收穫歸倉,總是讓人欣喜,但回顧中國高粱這些年所走過的路,又讓人感到另一種沉重。

從口糧到雜糧

高粱在我國種植歷史悠久,也是世界上僅次於玉米、稻穀、小麥和大麥的第五大谷類,分佈在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學者根據考古發現,論定我國最早的高粱栽培可上溯至青銅器時代,1986年在甘肅民樂東灰山遺址中發現5種作物炭化籽粒,其中有一種就是高粱籽粒。也有一種觀點認為高粱起源於非洲。不過無論如何,高粱為我國最早栽培的禾穀類作物之一卻是不爭的事實。

產量不夠釀酒需求,但種植卻再度萎縮,國產高粱為何“紅”不起來

高粱是釀製白酒的上佳原料,正如俗語所說,“好酒離不開紅糧”。在我國,以高粱為原料蒸餾白酒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大文豪蘇軾在《黍麥說》中所述,“吾昔在高密,用土米作酒”,土米就是高粱。由於高粱籽粒中含有一定量的單寧,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酚類化合物,形成特殊的香氣。所以用高粱釀成的酒口味甘冽濃郁,經久彌醇。時至今日,我國名酒依然多以高粱作主料或佐料釀造而成。

高粱在我國栽培不僅早而且區域廣,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多地過去都是高粱的主產區,在長江中下游也有零星種植。從緯度角度來說,北緯34度至48度,最為適合種植高粱。在過去的年代,高粱是農民普遍種植的經濟作物,也是這些地區的主要口糧。“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這句歌詞,正描寫了當年高粱在東北黑土地廣泛種植的盛景。《種子世界》論文資料顯示,1952年,我國高粱播種面積達1.4億畝,總產量約1110萬噸。

過去種植高粱,主要以種植食用高粱為主,而現在所種植高粱品種,按用途又可分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飼用高粱、帚用高粱4類。其中,食用高粱以獲取籽粒為目的,莖稈高矮不等,籽粒品質佳,成熟時籽粒外露、易脫落;糖用高粱莖杆高挑,莖內富含汁液,隨著籽粒成熟,含糖量一般達8%-19%;飼用高粱莖稈細,分苗和再生力強,長勢旺盛,得料草率高。

產量不夠釀酒需求,但種植卻再度萎縮,國產高粱為何“紅”不起來

由於國人食譜的改善、主糧良種與機械化的推行,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小麥稻穀實現優質高產,適口性更高的大米、白麵佔據了主糧消費的主力,高粱被國人歸入“雜糧”一類,逐漸淡出了人們的餐桌。再加之高粱收播均較費人工、比玉米生長期長而產量又低,高粱與玉米在秋糧種植競爭中又落下陣來。自2003年從1083萬畝下滑後,我國常年種植高粱面積約在850萬畝左右,不足高峰期的16/1。高粱種植面積不斷萎縮,以至於後來就是在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等原來的主產區,也很難看到連村成片的高粱了,取之而代的主要為玉米。

進口量超越國內生產量

但變化往往就在不經意間,例如在高粱進口方面,2013年就是個明顯的分水嶺。

此前,我國高粱產需基本自給,每年進口量通常只有幾萬噸甚至有時不足1萬噸;但從2013年開始,高粱進口出現井噴,從2012年的8.66萬噸大幅攀升至2013年107.8萬噸,2014年、2015年我國高粱更是分別激增到577.6萬噸、1070萬噸;近3年雖有所下降,但進口量仍在350萬噸以上。

這一切主要緣於我國養殖業的快速發展,但高粱的命運卻又與玉米交織緊密。在進口高粱大量湧入中國前夕的2012年,當年國內玉米價格一路上漲,國內貿易商開始尋找玉米飼料替代品,由於高粱沒有實行非配額管理,飼料營養價值可與玉米相媲美,國內外價差較大,進口高粱蜂擁而至。當時業界提到高粱甚至總是以一種玉米替代品來指代。

產量不夠釀酒需求,但種植卻再度萎縮,國產高粱為何“紅”不起來

機械化沒有普及階段,高粱脫粒破費人力

2014年起,我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高粱進口國。同年,美國出口中國高粱由2013年的31.7萬噸攀升至2014年的541.87萬噸,並超越澳大利亞成為中國高粱最大的進口來源國。目前世界上高粱主要出口國是美國、澳大利亞和阿根廷,三國高粱出口量之和約佔世界高粱出口總量的95%以上。資料顯示,2017年我國高粱需求量890萬噸,其中506萬噸來自進口,進口依存度達57%。進口高粱主要用於飼料生產,也有一部分進入釀造業和食用。

不過,隨著其後高粱進口數量增多,並在2015年進口量突破1000萬噸,而同時長達9年的玉米臨儲政策退出歷史舞臺,玉米價格受市場調節而走低。人們回頭突然發現,高粱與玉米價格比較優勢已經趨微。再加上中美經貿摩擦等因素影響,高粱的價格優勢不再。於是,進口玉米佔據了上風。

2018年我國玉米進口352萬噸,同比增加24.7%;這一年我國高粱進口365萬噸,同比減少27.8%;另一個玉米替代品大麥進口也出現大減,當年進口682萬噸,同比減少23.1%。

即便如此,我國這些年高粱進口量仍然大於國內年生產量。2013年-2017年,我國高粱總產量在230萬噸左右徘徊,而年需釀酒高粱280萬-300萬噸,單單釀酒方面就會產不足需。

產量不夠釀酒需求,但種植卻再度萎縮,國產高粱為何“紅”不起來

高粱釀酒是我國的傳統工藝

這背後,我們不能忽略的還有種植戶所遭遇的傷害,受進口低價的衝擊讓原本收益低下的高粱價格持續低迷。據報道,2014年到2016年國產高粱種植戶畝均收益分別為514元、421元、380元。2017年儘管受到進口高粱定向銷售檢查以及2018年對於進口美國高粱反傾銷審查,進口數量有所減少,一定程度上支撐了國產高粱價格上揚,種植收益增至610元每畝,比較收益依然不理想。種10畝高粱一年收入不夠買一瓶茅臺的話題曾在2018年引發熱議。

國內種植面積萎縮、進口量長期高企,正是我國高粱這一產業面臨的現狀。而這一窘境的形成,既受糧食市場大勢的裹挾,也反映了產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難怪去年在國家穀子高粱產業技術體系現場會上,專家就曾此疾呼,不要讓穀子高粱步大豆市場失守之後塵。

國產高粱小步迴歸

高粱需求的激增,讓人們開始審視高粱的價值。其實,高粱綜合利用價值很大,用途多樣,不僅是釀酒、釀醋的重要原料,糧飼兼用作物,還具有澱粉、生物質能源開發等多種用途。而高粱的莖稈表皮硬,可以製作廚房用具和工藝品、編織品,穗蕘可製作掃帚、炊帚等。

"

又到了高粱收穫的季節,8月份中旬開始,新一季的高粱自南向北陸續開鐮。

看著一串串紅豔豔、沉甸甸的高粱穗粒收穫歸倉,總是讓人欣喜,但回顧中國高粱這些年所走過的路,又讓人感到另一種沉重。

從口糧到雜糧

高粱在我國種植歷史悠久,也是世界上僅次於玉米、稻穀、小麥和大麥的第五大谷類,分佈在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學者根據考古發現,論定我國最早的高粱栽培可上溯至青銅器時代,1986年在甘肅民樂東灰山遺址中發現5種作物炭化籽粒,其中有一種就是高粱籽粒。也有一種觀點認為高粱起源於非洲。不過無論如何,高粱為我國最早栽培的禾穀類作物之一卻是不爭的事實。

產量不夠釀酒需求,但種植卻再度萎縮,國產高粱為何“紅”不起來

高粱是釀製白酒的上佳原料,正如俗語所說,“好酒離不開紅糧”。在我國,以高粱為原料蒸餾白酒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大文豪蘇軾在《黍麥說》中所述,“吾昔在高密,用土米作酒”,土米就是高粱。由於高粱籽粒中含有一定量的單寧,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酚類化合物,形成特殊的香氣。所以用高粱釀成的酒口味甘冽濃郁,經久彌醇。時至今日,我國名酒依然多以高粱作主料或佐料釀造而成。

高粱在我國栽培不僅早而且區域廣,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多地過去都是高粱的主產區,在長江中下游也有零星種植。從緯度角度來說,北緯34度至48度,最為適合種植高粱。在過去的年代,高粱是農民普遍種植的經濟作物,也是這些地區的主要口糧。“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這句歌詞,正描寫了當年高粱在東北黑土地廣泛種植的盛景。《種子世界》論文資料顯示,1952年,我國高粱播種面積達1.4億畝,總產量約1110萬噸。

過去種植高粱,主要以種植食用高粱為主,而現在所種植高粱品種,按用途又可分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飼用高粱、帚用高粱4類。其中,食用高粱以獲取籽粒為目的,莖稈高矮不等,籽粒品質佳,成熟時籽粒外露、易脫落;糖用高粱莖杆高挑,莖內富含汁液,隨著籽粒成熟,含糖量一般達8%-19%;飼用高粱莖稈細,分苗和再生力強,長勢旺盛,得料草率高。

產量不夠釀酒需求,但種植卻再度萎縮,國產高粱為何“紅”不起來

由於國人食譜的改善、主糧良種與機械化的推行,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小麥稻穀實現優質高產,適口性更高的大米、白麵佔據了主糧消費的主力,高粱被國人歸入“雜糧”一類,逐漸淡出了人們的餐桌。再加之高粱收播均較費人工、比玉米生長期長而產量又低,高粱與玉米在秋糧種植競爭中又落下陣來。自2003年從1083萬畝下滑後,我國常年種植高粱面積約在850萬畝左右,不足高峰期的16/1。高粱種植面積不斷萎縮,以至於後來就是在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等原來的主產區,也很難看到連村成片的高粱了,取之而代的主要為玉米。

進口量超越國內生產量

但變化往往就在不經意間,例如在高粱進口方面,2013年就是個明顯的分水嶺。

此前,我國高粱產需基本自給,每年進口量通常只有幾萬噸甚至有時不足1萬噸;但從2013年開始,高粱進口出現井噴,從2012年的8.66萬噸大幅攀升至2013年107.8萬噸,2014年、2015年我國高粱更是分別激增到577.6萬噸、1070萬噸;近3年雖有所下降,但進口量仍在350萬噸以上。

這一切主要緣於我國養殖業的快速發展,但高粱的命運卻又與玉米交織緊密。在進口高粱大量湧入中國前夕的2012年,當年國內玉米價格一路上漲,國內貿易商開始尋找玉米飼料替代品,由於高粱沒有實行非配額管理,飼料營養價值可與玉米相媲美,國內外價差較大,進口高粱蜂擁而至。當時業界提到高粱甚至總是以一種玉米替代品來指代。

產量不夠釀酒需求,但種植卻再度萎縮,國產高粱為何“紅”不起來

機械化沒有普及階段,高粱脫粒破費人力

2014年起,我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高粱進口國。同年,美國出口中國高粱由2013年的31.7萬噸攀升至2014年的541.87萬噸,並超越澳大利亞成為中國高粱最大的進口來源國。目前世界上高粱主要出口國是美國、澳大利亞和阿根廷,三國高粱出口量之和約佔世界高粱出口總量的95%以上。資料顯示,2017年我國高粱需求量890萬噸,其中506萬噸來自進口,進口依存度達57%。進口高粱主要用於飼料生產,也有一部分進入釀造業和食用。

不過,隨著其後高粱進口數量增多,並在2015年進口量突破1000萬噸,而同時長達9年的玉米臨儲政策退出歷史舞臺,玉米價格受市場調節而走低。人們回頭突然發現,高粱與玉米價格比較優勢已經趨微。再加上中美經貿摩擦等因素影響,高粱的價格優勢不再。於是,進口玉米佔據了上風。

2018年我國玉米進口352萬噸,同比增加24.7%;這一年我國高粱進口365萬噸,同比減少27.8%;另一個玉米替代品大麥進口也出現大減,當年進口682萬噸,同比減少23.1%。

即便如此,我國這些年高粱進口量仍然大於國內年生產量。2013年-2017年,我國高粱總產量在230萬噸左右徘徊,而年需釀酒高粱280萬-300萬噸,單單釀酒方面就會產不足需。

產量不夠釀酒需求,但種植卻再度萎縮,國產高粱為何“紅”不起來

高粱釀酒是我國的傳統工藝

這背後,我們不能忽略的還有種植戶所遭遇的傷害,受進口低價的衝擊讓原本收益低下的高粱價格持續低迷。據報道,2014年到2016年國產高粱種植戶畝均收益分別為514元、421元、380元。2017年儘管受到進口高粱定向銷售檢查以及2018年對於進口美國高粱反傾銷審查,進口數量有所減少,一定程度上支撐了國產高粱價格上揚,種植收益增至610元每畝,比較收益依然不理想。種10畝高粱一年收入不夠買一瓶茅臺的話題曾在2018年引發熱議。

國內種植面積萎縮、進口量長期高企,正是我國高粱這一產業面臨的現狀。而這一窘境的形成,既受糧食市場大勢的裹挾,也反映了產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難怪去年在國家穀子高粱產業技術體系現場會上,專家就曾此疾呼,不要讓穀子高粱步大豆市場失守之後塵。

國產高粱小步迴歸

高粱需求的激增,讓人們開始審視高粱的價值。其實,高粱綜合利用價值很大,用途多樣,不僅是釀酒、釀醋的重要原料,糧飼兼用作物,還具有澱粉、生物質能源開發等多種用途。而高粱的莖稈表皮硬,可以製作廚房用具和工藝品、編織品,穗蕘可製作掃帚、炊帚等。

產量不夠釀酒需求,但種植卻再度萎縮,國產高粱為何“紅”不起來

穗蕘掃帚估計很多上年紀的人都用過

更為重要的是,高粱具有抗旱、抗澇、耐鹽鹼、耐瘠薄等特性,俗稱“鐵桿莊稼”。在乾旱、半乾旱地區的瘠薄地、鹽鹼地和低窪易澇地種植高粱,產量高於玉米,是種植業調結構、轉方式、增效益的優質替代作物之一。

2016年,國家發佈《2016年全國雜糧生產指導意見》等文件,將全國劃分為5個區,指導雜糧產業發展。其中,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山西、河北兩省和內蒙古中東部,鼓勵適當擴種或發展高粱種植。而一些地方則將高粱作為主推作物種植,例如河北重點鼓勵蕎麥、高粱、綠豆等雜糧,並給予69元每畝的良種補貼。

圍繞高粱的新品種選育、種植推廣、深加工等環節,我國農業科技工作者也在悄然進行。近幾年來,一批優質、高產的專用新品不斷面世,畝產普遍實現900斤左右;農業部小宗糧豆專家指導組會、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連續多年提出當年高粱生產技術指導意見,藉以提高高粱種植面積和產量。

而作為國產高粱的消費主力,包括茅臺在內國內不少酒廠以公司+農戶的形式,採用訂單農業,推廣周邊種植酒用高粱。相比而言,國內高粱品質好,釀酒效果比進口要好。一位酒廠負責人表示,“儘管近幾年國外高粱大量進口,但在釀酒原料市場,我們仍堅守著中國糧釀中國酒。”

在利好政策和市場需求預期的推動下,伴隨同期高端白酒的一路高歌,國內掀起了種植高粱的熱潮,國產高粱總產量也節節攀升,2015年總量220.25萬噸,2016年223.45萬噸,2017年246.49萬噸。2018年高粱播種面積更是增加三成,單產提高20%,產量增加45%,均為近年最好水平。但由於為市場化、小品種作物,種植又容易受到白酒消費、玉米行情、進口數額等外部因素影響,去年高粱價格一度回落,豐產不豐收讓今年種植高粱積極性受挫。據卓創資訊消息,今年新季高粱播種面積較去年減少2成左右,新季高粱預計產量在220萬噸左右。

不過在進口方面,截至今年1-7月份我國進口高粱僅為22萬噸,遠低於近三年同期的數值,要知道2016年、2017年、2018年的1-7月份我國進口高粱分別達到449萬噸、358萬噸、347萬噸。在減產預期的背景下,如果高粱進口保持目前態勢,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將利於今年國產高粱價格企穩回升,並將對來年種植產生積極影響。當然,在未來4個月,一切還存在不確定性。

"

又到了高粱收穫的季節,8月份中旬開始,新一季的高粱自南向北陸續開鐮。

看著一串串紅豔豔、沉甸甸的高粱穗粒收穫歸倉,總是讓人欣喜,但回顧中國高粱這些年所走過的路,又讓人感到另一種沉重。

從口糧到雜糧

高粱在我國種植歷史悠久,也是世界上僅次於玉米、稻穀、小麥和大麥的第五大谷類,分佈在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學者根據考古發現,論定我國最早的高粱栽培可上溯至青銅器時代,1986年在甘肅民樂東灰山遺址中發現5種作物炭化籽粒,其中有一種就是高粱籽粒。也有一種觀點認為高粱起源於非洲。不過無論如何,高粱為我國最早栽培的禾穀類作物之一卻是不爭的事實。

產量不夠釀酒需求,但種植卻再度萎縮,國產高粱為何“紅”不起來

高粱是釀製白酒的上佳原料,正如俗語所說,“好酒離不開紅糧”。在我國,以高粱為原料蒸餾白酒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大文豪蘇軾在《黍麥說》中所述,“吾昔在高密,用土米作酒”,土米就是高粱。由於高粱籽粒中含有一定量的單寧,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酚類化合物,形成特殊的香氣。所以用高粱釀成的酒口味甘冽濃郁,經久彌醇。時至今日,我國名酒依然多以高粱作主料或佐料釀造而成。

高粱在我國栽培不僅早而且區域廣,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多地過去都是高粱的主產區,在長江中下游也有零星種植。從緯度角度來說,北緯34度至48度,最為適合種植高粱。在過去的年代,高粱是農民普遍種植的經濟作物,也是這些地區的主要口糧。“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這句歌詞,正描寫了當年高粱在東北黑土地廣泛種植的盛景。《種子世界》論文資料顯示,1952年,我國高粱播種面積達1.4億畝,總產量約1110萬噸。

過去種植高粱,主要以種植食用高粱為主,而現在所種植高粱品種,按用途又可分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飼用高粱、帚用高粱4類。其中,食用高粱以獲取籽粒為目的,莖稈高矮不等,籽粒品質佳,成熟時籽粒外露、易脫落;糖用高粱莖杆高挑,莖內富含汁液,隨著籽粒成熟,含糖量一般達8%-19%;飼用高粱莖稈細,分苗和再生力強,長勢旺盛,得料草率高。

產量不夠釀酒需求,但種植卻再度萎縮,國產高粱為何“紅”不起來

由於國人食譜的改善、主糧良種與機械化的推行,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小麥稻穀實現優質高產,適口性更高的大米、白麵佔據了主糧消費的主力,高粱被國人歸入“雜糧”一類,逐漸淡出了人們的餐桌。再加之高粱收播均較費人工、比玉米生長期長而產量又低,高粱與玉米在秋糧種植競爭中又落下陣來。自2003年從1083萬畝下滑後,我國常年種植高粱面積約在850萬畝左右,不足高峰期的16/1。高粱種植面積不斷萎縮,以至於後來就是在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等原來的主產區,也很難看到連村成片的高粱了,取之而代的主要為玉米。

進口量超越國內生產量

但變化往往就在不經意間,例如在高粱進口方面,2013年就是個明顯的分水嶺。

此前,我國高粱產需基本自給,每年進口量通常只有幾萬噸甚至有時不足1萬噸;但從2013年開始,高粱進口出現井噴,從2012年的8.66萬噸大幅攀升至2013年107.8萬噸,2014年、2015年我國高粱更是分別激增到577.6萬噸、1070萬噸;近3年雖有所下降,但進口量仍在350萬噸以上。

這一切主要緣於我國養殖業的快速發展,但高粱的命運卻又與玉米交織緊密。在進口高粱大量湧入中國前夕的2012年,當年國內玉米價格一路上漲,國內貿易商開始尋找玉米飼料替代品,由於高粱沒有實行非配額管理,飼料營養價值可與玉米相媲美,國內外價差較大,進口高粱蜂擁而至。當時業界提到高粱甚至總是以一種玉米替代品來指代。

產量不夠釀酒需求,但種植卻再度萎縮,國產高粱為何“紅”不起來

機械化沒有普及階段,高粱脫粒破費人力

2014年起,我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高粱進口國。同年,美國出口中國高粱由2013年的31.7萬噸攀升至2014年的541.87萬噸,並超越澳大利亞成為中國高粱最大的進口來源國。目前世界上高粱主要出口國是美國、澳大利亞和阿根廷,三國高粱出口量之和約佔世界高粱出口總量的95%以上。資料顯示,2017年我國高粱需求量890萬噸,其中506萬噸來自進口,進口依存度達57%。進口高粱主要用於飼料生產,也有一部分進入釀造業和食用。

不過,隨著其後高粱進口數量增多,並在2015年進口量突破1000萬噸,而同時長達9年的玉米臨儲政策退出歷史舞臺,玉米價格受市場調節而走低。人們回頭突然發現,高粱與玉米價格比較優勢已經趨微。再加上中美經貿摩擦等因素影響,高粱的價格優勢不再。於是,進口玉米佔據了上風。

2018年我國玉米進口352萬噸,同比增加24.7%;這一年我國高粱進口365萬噸,同比減少27.8%;另一個玉米替代品大麥進口也出現大減,當年進口682萬噸,同比減少23.1%。

即便如此,我國這些年高粱進口量仍然大於國內年生產量。2013年-2017年,我國高粱總產量在230萬噸左右徘徊,而年需釀酒高粱280萬-300萬噸,單單釀酒方面就會產不足需。

產量不夠釀酒需求,但種植卻再度萎縮,國產高粱為何“紅”不起來

高粱釀酒是我國的傳統工藝

這背後,我們不能忽略的還有種植戶所遭遇的傷害,受進口低價的衝擊讓原本收益低下的高粱價格持續低迷。據報道,2014年到2016年國產高粱種植戶畝均收益分別為514元、421元、380元。2017年儘管受到進口高粱定向銷售檢查以及2018年對於進口美國高粱反傾銷審查,進口數量有所減少,一定程度上支撐了國產高粱價格上揚,種植收益增至610元每畝,比較收益依然不理想。種10畝高粱一年收入不夠買一瓶茅臺的話題曾在2018年引發熱議。

國內種植面積萎縮、進口量長期高企,正是我國高粱這一產業面臨的現狀。而這一窘境的形成,既受糧食市場大勢的裹挾,也反映了產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難怪去年在國家穀子高粱產業技術體系現場會上,專家就曾此疾呼,不要讓穀子高粱步大豆市場失守之後塵。

國產高粱小步迴歸

高粱需求的激增,讓人們開始審視高粱的價值。其實,高粱綜合利用價值很大,用途多樣,不僅是釀酒、釀醋的重要原料,糧飼兼用作物,還具有澱粉、生物質能源開發等多種用途。而高粱的莖稈表皮硬,可以製作廚房用具和工藝品、編織品,穗蕘可製作掃帚、炊帚等。

產量不夠釀酒需求,但種植卻再度萎縮,國產高粱為何“紅”不起來

穗蕘掃帚估計很多上年紀的人都用過

更為重要的是,高粱具有抗旱、抗澇、耐鹽鹼、耐瘠薄等特性,俗稱“鐵桿莊稼”。在乾旱、半乾旱地區的瘠薄地、鹽鹼地和低窪易澇地種植高粱,產量高於玉米,是種植業調結構、轉方式、增效益的優質替代作物之一。

2016年,國家發佈《2016年全國雜糧生產指導意見》等文件,將全國劃分為5個區,指導雜糧產業發展。其中,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山西、河北兩省和內蒙古中東部,鼓勵適當擴種或發展高粱種植。而一些地方則將高粱作為主推作物種植,例如河北重點鼓勵蕎麥、高粱、綠豆等雜糧,並給予69元每畝的良種補貼。

圍繞高粱的新品種選育、種植推廣、深加工等環節,我國農業科技工作者也在悄然進行。近幾年來,一批優質、高產的專用新品不斷面世,畝產普遍實現900斤左右;農業部小宗糧豆專家指導組會、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連續多年提出當年高粱生產技術指導意見,藉以提高高粱種植面積和產量。

而作為國產高粱的消費主力,包括茅臺在內國內不少酒廠以公司+農戶的形式,採用訂單農業,推廣周邊種植酒用高粱。相比而言,國內高粱品質好,釀酒效果比進口要好。一位酒廠負責人表示,“儘管近幾年國外高粱大量進口,但在釀酒原料市場,我們仍堅守著中國糧釀中國酒。”

在利好政策和市場需求預期的推動下,伴隨同期高端白酒的一路高歌,國內掀起了種植高粱的熱潮,國產高粱總產量也節節攀升,2015年總量220.25萬噸,2016年223.45萬噸,2017年246.49萬噸。2018年高粱播種面積更是增加三成,單產提高20%,產量增加45%,均為近年最好水平。但由於為市場化、小品種作物,種植又容易受到白酒消費、玉米行情、進口數額等外部因素影響,去年高粱價格一度回落,豐產不豐收讓今年種植高粱積極性受挫。據卓創資訊消息,今年新季高粱播種面積較去年減少2成左右,新季高粱預計產量在220萬噸左右。

不過在進口方面,截至今年1-7月份我國進口高粱僅為22萬噸,遠低於近三年同期的數值,要知道2016年、2017年、2018年的1-7月份我國進口高粱分別達到449萬噸、358萬噸、347萬噸。在減產預期的背景下,如果高粱進口保持目前態勢,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將利於今年國產高粱價格企穩回升,並將對來年種植產生積極影響。當然,在未來4個月,一切還存在不確定性。

產量不夠釀酒需求,但種植卻再度萎縮,國產高粱為何“紅”不起來

用高粱杆可以製作實用的籃筐

對於如何健康、有序發展高粱生產,業內專家也建議,一要恢復輪作的優良制度,尤其是旱地,推廣種植高粱;二是結合當地產業,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種植的高粱品種,最好能採取訂單生產。同時,要認識到高粱是優化生態資源、作物多樣化和人們多元消費需求的戰略產品,給予更多政策和資金扶持,而非排除於主糧之外。

高粱在迴歸的路上雖然仍將充滿挑戰,但也希望多多。根據高粱的特性,一些地方著力發掘高粱附加值。河北省級非遺項目的井陘礦區高粱秸稈工藝,以高粱稈為原材料,製作古建、人物、花鳥等,市場銷路火熱。而用高粱穗蕘加工成的純天然掃帚也大受歡迎,內蒙古種植有十幾萬畝帚用高粱,形成一個特色產業和品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