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熱蘊脾引起腹脹、便溏,中醫有方,只是你從來都都不懂!

中醫 澤瀉 茯苓 豬苓 白朮 ??? 梔子花 腹瀉 睡眠 五行辨病論症 2019-04-24

溼熱蘊脾證是一種中醫上常見的證候,具有很明顯的季節性和地域性,夏天特別常見。很容易引起腹脹、便溏等問題。今天就帶大家全面認識溼熱蘊脾這一證候,以及中醫上是如何去調理的!

溼熱蘊脾引起腹脹、便溏,中醫有方,只是你從來都都不懂!

首先先談談溼熱蘊脾證的病因:

溼熱蘊脾證致病因素多由外感溼熱之邪,或溼邪不解,鬱而化熱,溼熱合邪,蘊結脾胃,或嗜食酒酪肥甘,因酒生熱,辣而質溼,加之多食含有脂肪的食物,易醞釀溼熱而損傷脾胃。

溼熱蘊脾證是溼邪為患,常因體質強弱、陽氣盛衰而有寒溼、溼熱的不同。若素體陽盛,感受溼邪易從熱化而為溼熱;若素體陽虛,感受溼邪則易從寒化而成寒溼證。

其次,我們要知道溼熱蘊脾有哪些症狀:

溼熱蘊脾的主要臨床表現:皖腹痞悶,嘔惡納呆,小便黃,大便搪洩,肢體重困,或面目肌膚髮黃,色澤鮮明如橘,皮膚瘙癢,或身熱起伏,汗出熱不解。舌紅苔黃膩,脈儒數。

1、有感受溼熱之邪,飲食不潔、過食肥甘病史。

2、有脘腹痞悶、嘔惡厭食、便溏不爽、或身目發黃等見症。

3、有明顯的熱象:身熱起伏、汗出熱不解、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數。

4、溼熱外邪,侵犯人體。

5、過食肥甘酒酪,釀溼生熱。

溼熱蘊脾引起腹脹、便溏,中醫有方,只是你從來都都不懂!

接著我們需要知道的就是該如何去鑑別溼熱蘊脾:

溼熱蘊脾與溼困脾胃、外感溼熱、肝膽溼熱這3個症狀非常相似。在鑑別上主要就是區別它們四者之間的區別。

有了熱的表現,即可與溼困脾胃區別開來。外感溼熱,則有病程短,多於夏秋之季發病和明顯的表證症狀,如發熱惡寒,周身痠痛之類;肝膽溼熱的肝區(兩脅)脹痛不適,而溼熱蘊脾以脹滿為主,也可兩證合一。

溼熱蘊脾證的表現可以黃疽為主,可以發熱為主,亦可以腹瀉為主。無論這些單獨或並見,凡出現溼熱證,如苔黃膩,如納呆、脘腹脹滿等,溼熱蘊脾即可成立。

溼熱蘊脾引起腹脹、便溏,中醫有方,只是你從來都都不懂!

最後再來看中醫上是如何來調理溼熱蘊脾的:

對於溼熱蘊脾,中醫上的調理原則是——清熱化溼

在調理上,有3個代表方劑——《茵陳蒿湯》、《五苓散》、《藿樸夏苓湯》

一、《茵陳蒿湯》

《茵陳蒿湯》源自於《傷寒論》,由茵陳、梔子、大黃組成。

方中茵陳清熱利溼,疏利肝膽為君;梔子清洩三焦溼熱,並可退黃為臣;大黃通利大便,導熱下行為佐,三藥相配,使溼熱之邪從二便排洩,溼去熱除,則發黃自退。

《茵陳蒿湯》主要的功效是洩熱,利溼,退黃。適用於陽黃身熱,面目、周身黃如桔色,小便黃赤短澀,大便不暢(或祕),腹微滿,口渴胸悶,煩躁不安,或有頭汗出,別處無汗,苔黃膩。

溼熱蘊脾引起腹脹、便溏,中醫有方,只是你從來都都不懂!

二、《五苓散》

《五苓散》由豬苓、茯苓、澤瀉、白朮、桂枝組成。

方中豬苓、茯苓、澤瀉淡滲利溼,白朮健脾燥溼,桂枝解表化氣。五藥相配,使水行氣化,表解脾健,則蓄水、痰飲所致諸證自除。

《五苓散》的主要功效是利水滲溼,溫陽化氣。適用於外有表證,內停水溼,頭痛發熱,煩渴欲飲,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水溼內停的水腫,洩瀉,小便不利,以及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痰飲,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眩或短氣而咳者。現用於腎炎、心性水腫、肝硬化腹水、尿瀦留,急性腸炎等屬水溼內停者。

溼熱蘊脾引起腹脹、便溏,中醫有方,只是你從來都都不懂!

三、《藿樸夏苓湯》

《藿樸夏苓湯》由杜藿香、真川樸、姜半夏、赤苓、光杏、生苡仁、白蔻末、豬苓、淡香鼓、建澤瀉。

它的主要功用是理氣化溼,疏表和中。主要適用於溼溫初起,惡寒無汗,身熱不揚,肢體睏倦,肌肉煩疼,面色垢膩,口不渴或渴不欲飲,胸次痞悶,大便溏而不爽。

雖然《茵陳蒿湯》、《五苓散》、《藿樸夏苓湯》這三個方子,都可以調理溼熱內蘊,但是一定要先對自己的問題,進行辯證分析。

溼熱蘊脾引起腹脹、便溏,中醫有方,只是你從來都都不懂!

在文章最後在向大家闡述一下我的五行同調觀點:五行相生相剋,一髒失衡,則其餘五臟皆失守,身體諸多表症皆發於五臟,五臟不安就會導致五行失守,繼而導致:失眠,多夢,易驚醒,耳鳴,心慌氣短,胃脹,便溏,盜汗,溼熱鬱結,痰溼不化,肝氣鬱結,月經不調,乳腺增生,更年期綜合徵等五臟相關症狀,調理首要也不在於病急亂投醫一股腦的出現什麼就改善什麼的單一調理,需追根朔源五行同調,方可事半功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