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壺濟世75載 學高身正醫之大者——記“國醫大師”張琪

中醫 中藥 藥品 醫學技術 東北網 2017-03-28

東北網3月19日訊(記者 杜筱) 中醫藥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又在人民健康事業中發揮獨特作用。2016年12月6日,國務院發表《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白皮書指出,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中醫藥事業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習近平總書記也在多個場合都對中醫藥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強調,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希望廣大中醫藥工作者增強民族自信,勇攀醫學高峰,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在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譜寫新的篇章。

懸壺濟世75載 學高身正醫之大者——記“國醫大師”張琪

國醫大師張琪(資料圖)。

在“冰城”哈爾濱,有一位已95歲高齡仍戰鬥在臨床一線的老人,他恪守大醫精誠的理念,他已在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道路上奮鬥了75個春秋,他挽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為國家培育了大批中醫藥高級人才,他影響成就了以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為代表的繁榮的黑龍江省中醫藥事業,他也成為黑龍江省中醫藥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他,就是我國首屆“國醫大師”張琪教授。

大智:醫路探索終成果攻克疑難澤後人

首重經典,博採眾家之長;證脈結合,以脈明理;內傷雜病,從五臟論治;療腎病注意整體而以脾腎為要;辨治疑難,以氣血為綱;倡導顧護脾胃觀;複合病證,宜用大方復法;方類類方,擇善而審機裁變;藥法與病症相合,活用平奇毒猛、對藥群藥;養生防病,貴在守恆有節。

這是“國醫大師”張琪的學術繼承人為他總結出的十大學術思想。對歷代醫家及中西匯通學派之學說兼收幷蓄,對現代醫學的深入探索,形成了張琪師古不泥古、繼承創新、獨樹一幟的學術風範。

懸壺濟世75載 學高身正醫之大者——記“國醫大師”張琪

2009年6月張琪在首屆"國醫大師"頒獎儀式上。

從6歲開始,張琪便在精通醫典的祖父的帶領下,開始誦讀《傷寒論》《湯頭歌訣》《溫病條辨》等醫理圖書,開啟了他與中醫藥一生的“情緣”,也為他之後踏上行醫之路打下了基礎。16歲時,他隻身闖蕩東北,從做天育堂藥店的學徒開始,奮發苦讀,憑藉好觀察、喜學習、愛揣摩,在1942年20歲時就通過了漢醫資格考試,開始了懸壺濟世、治病救人的行醫生涯。1948年,又以全省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取中醫師證書,並於1951年在哈爾濱市中醫進修學校脫產學習西醫一年。紮實的幼學基礎、豐富的隨診經歷、深厚的典籍功底,加之系統地掌握了現代醫學知識體系,使張琪在中醫藥這條道路上,不斷地破解疑難,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神奇。

張琪從醫生涯中最大的貢獻,在於對腎病的研究治療。1957年,他參與籌建黑龍江省祖國醫藥研究所,並任中醫內科研究室主任。因為北方寒冷,腎病的發病率很高,收治的很多慢性腎炎患者周身浮腫,衰弱無力,病情反覆發作,最後腎功能衰竭,因尿毒症而死。腎病病因錯綜複雜,而當時對腎病沒有好的治療辦法。出於悲憫之心,本打算研究冠心病的張琪迎難而上,將腎病的治療與研究作為主攻方向,決心攻克這個難關。這一研究就是50多個春秋。

通過臨床中的實踐積累,張琪古方新用,摸索出治療慢性腎炎的良方“加味清心蓮子飲”,並與研究室同事一起對病例進行科學分析。經過不斷的修正,治療的目標由解決浮腫、解決蛋白尿,發展到改善“腎穿”的病理結果,並更加科學系統地運用現代醫學技術分析每一種腎臟疾病的病因病機。

懸壺濟世75載 學高身正醫之大者——記“國醫大師”張琪

被保存下來的張琪多年的筆記。東北網記者 杜筱 攝

“大方復治法”是張琪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功能衰竭的另一法寶,藥味多達20多味,取得了很好的療效。他說,“必須認識到現在有些疾病的病因病機已不那麼簡單。比如尿毒症病機錯綜複雜,有虛有實,脾腎不足兼有溼熱、痰濁、瘀血,不能單純補或瀉,要從多方著手,處方兼顧,這其實也是學術的發展。”

1986年,國家科委和衛生部確定“七五”攻關計劃,張琪關於“中醫治療勞淋”的課題中標。之後他組建腎病研究室和專科門診,先後開展了關於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泌尿系感染、血尿、慢性腎功能衰竭等疾病的臨床及基礎研究,他所在的黑龍江省中醫科學院成為全國中醫腎病治療中心之一,多項課題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項,大大提高了全國腎病學術和診療技術水平。

懸壺濟世75載 學高身正醫之大者——記“國醫大師”張琪

張琪所開處方。東北網記者 杜筱 攝

懸壺濟世75載 學高身正醫之大者——記“國醫大師”張琪

張琪的筆記。東北網記者 杜筱 攝

如今,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腎病科現已全面繼承張琪的臨床經驗,已發展成為9個病區、400張床位的全國最大的中醫腎病重點專科,並在長江以北開創了首家小兒腎病科。腎病科年住院病人8000餘人次、年門診量12萬人次。他們運用中醫中藥為腎炎、腎病綜合徵、腎衰等腎病患者減輕身體痛苦,降低經濟負擔,帶去健康的希望。

張琪以診治腎病聞名,但實際上他對內科雜病造詣頗深,專攻疑難重症是其臨證一大特點。他常在古方基礎上加減化裁,創制出許多行之有效的新方劑,如治療淋巴腺結核、甲狀腺囊腫的“癭瘤內消飲”,治療靜脈炎的“活血解毒飲”,治療慢性腎病日久、尿蛋白不消失的“利溼解毒飲”等。在胸痺、痺病、肝病、血液病乃至精神疾病方面都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被他治癒和挽救的重症患者不計其數。

在2009年9月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間,最初發病的26個學生被隔離起來,當時已87歲高齡的張琪根據去現場調研的其學術繼承人江柏華教授回來彙報的情況,憑豐富的臨床經驗馬上斷定是“風瘟”,當晚親自指導江柏華教授為高熱患者制定了清瘟解毒1號煎劑和為低熱咳嗽呼吸道症狀明顯的患者制定了清瘟解毒2號煎劑,半夜12點就把藥物送到患者手裡,起到了很好的治療效果。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專家團隊由此在防疫一線創造了應用純中藥製劑治癒155例甲流患者,治癒率達100%的醫學奇蹟。為防止甲流的傳播,張琪又制定出預防為主的清瘟解毒0號煎劑,三種煎劑大量投放市場,一個月就治療了幾萬人次,創造了又一個奇蹟。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堅持不懈的努力,使張琪取得了累累碩果,蜚聲國內外。先後撰寫了《脈學芻議》《臨床經驗集》《張琪臨證經驗薈要》及《張琪臨床經驗輯要》等十餘部學術專著,共主持完成了多項科研課題,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科技進步獎7項,1989年主持研製的“寧神靈治療神經官能症的研究”獲得布魯塞爾尤利卡國際發明博覽會銀獎,至今寧神靈仍在臨床上廣泛使用。

懸壺濟世75載 學高身正醫之大者——記“國醫大師”張琪

2010年1月,衛生部副部長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看望張琪並與張琪親切交談。

談到張琪對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的貢獻,院長王順敬仰之情溢於言表。據他介紹,在張琪的學術思想和醫德醫風影響下,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的整體中醫治療率達到83.5%以上,中藥使用率達到67%以上,中醫治療病種達到125種,中醫優勢病種也由34種增加到了74種。“地道”的中醫不僅創新性地發展了祖國醫學,而且為患者降低了經濟負擔,深受社會歡迎。近年來,醫院門診量以每年30%以上的幅度穩步遞增。

黑龍江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學軍也高度評價了張琪從醫75年取得的巨大貢獻,認為在張琪身上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他對黨的衛生事業尤其是中醫藥事業的忠誠,體現出的敬佑生命、大愛無疆、甘於奉獻、救死扶傷的精神令人欽佩。

大仁:治病救人靠仁術,活人之道不欺人

瞭解張琪的人都知道,張琪喜歡臨床,離不開病人,樂意給人看病。即便是同時肩負教學、科研和管理重任,他都始終把為患者診病放在第一位,沒有絲毫懈怠。他認為,每當看到飽受疾病折磨的患者治療後可飲橘之甘泉、啖杏林之蜜果,擺脫病痛,步入坦途,是最開心的時候。

翻開張琪寫作的《臨證經驗薈要》,有這樣一段話:“人命重於千金,於是勤奮尤加,白日出診,夜間攻讀,終歲以為常。醫乃活人之道,不自欺亦不欺人。”他常說,老百姓看病不容易,醫乃仁術,治病救人,要見諸行動,要為病人著想,不能發病人財。行醫75年來,他恪守“醫乃活人之道,不自欺亦不欺人”的信念,即使功成名就、著作等身時,他仍廢寢忘食地工作,耐心接待每一位患者,不論貧賤富貴,一視同仁。他曾為家人立了一條規矩:平民百姓、省委書記一樣看待,不許嫌農村人髒,不許謊說不在家。

懸壺濟世75載 學高身正醫之大者——記“國醫大師”張琪

張琪經常深入農村基層為患者診治疾病。

懸壺濟世75載 學高身正醫之大者——記“國醫大師”張琪

張琪經常深入農村基層為患者診治疾病。

懸壺濟世75載 學高身正醫之大者——記“國醫大師”張琪

張琪經常深入農村基層為患者診治疾病。

隨著年齡的增大,喜歡給人看病的張琪堅持出診,一週出三次,一次診治10名患者。全國各地慕名求醫的人很多,掛一個號的難度可想而知,有的人提前幾天排隊,甚至睡在醫院的掛號大廳裡。上午看不完,病人就想法加號,或者家裡找、路上截,他總是微笑著來者不拒。遇到家境困難的患者,他還多次不收診費為患者診治疾病,對病患熱情和藹、一絲不苟,展現出仁醫大醫之風。

一般來說,請張琪診病的人大都是重患或疑難病。張琪深知這一點,於是他對病人極有耐心,看病時間一般都很長。為了保證患者都能得到診治,他甚至一上午都不喝水,怕去衛生間耽誤時間,一坐就是四五個小時。有的患者一說病情就是十幾分鍾,但他從來不打斷,總是認真聽。跟著出診的專家、學生都十分心疼他,但只能在一旁乾著急。

懸壺濟世75載 學高身正醫之大者——記“國醫大師”張琪

2009年11月,張琪在為疑難病患者診查病情。

曾經跟隨張琪出診學習6年的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內分泌科主任、張琪的博士學生張曉昀清晰地記得,2009年的一天,已近90歲高齡的老師在規定掛號的基礎上又超額看了六、七位患者,已經十分疲勞,並且出診時間也已超過12:30。學生們幫老師換好衣服,準備扶他離開去午休,這時診室門外突然闖進一位五十多歲的農村患者,一下子跪倒在地,說是外省慕名而來的,沒掛上當天號,求大師一定給看看。當時學生們因為心疼老師而且這個患者也沒有排號,所以十分生氣,紛紛勸他離開。但張琪卻停下腳步,和藹地對他說:“你起來吧,我給你看。”並且還為患者說情,對在場的學生們說“遠道來的病人,不容易啊,給他看吧”,然後又重新走到診桌前,換上白服,耐心細緻的詢問病情,認真堅持給這位患者看完。老師寬厚仁慈的行醫態度、視患者如親人的大醫仁心讓學生張曉昀牢記在心,每當工作中遇到患者過多、繁忙疲勞時,想起老師的這一幕,就會自覺地堅持下去……

懸壺濟世75載 學高身正醫之大者——記“國醫大師”張琪

2011年8月,張琪在為患者講解病情。

同是張琪的博士學生、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消化科主任潘洋向記者說起了一件讓她感動落淚的事。就在今年1月4日,張琪冒著刺骨的寒風堅持前來出診。當他看到第三位患者時,細心的學生們發現老師手抖、出汗,一量體溫,竟然高達39度,學生們不顧他還要堅持到結束的要求,急忙送他去診治,經檢查是急性膽囊炎。原來,前一天晚上張琪就感到胃脹不舒服,但想到第二天等他出診的患者,他就吃了點藥,決定扛過去,想堅持出診。他這種一心為患者的仁醫之風感動了在場的每一位學生。

懸壺濟世75載 學高身正醫之大者——記“國醫大師”張琪

2017年2月15日,張琪出診為患者看病。東北網記者 杜筱 攝

“和藹可親、耐心細緻、像親人一樣”,這是接受過張琪診治的患者們一致的感受。38歲的哈爾濱市某中學老師汪洪芹提起張琪,仍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激之情。2014年10月,汪老師持續3個月莫名低燒,側頸部淋巴腫大導致歪頭費勁,無食慾無力氣,上午堅持工作,下午就得休息。在多家醫院檢查,光驗血就抽了超過100管,錢花了不少但始終沒有查出原因。擔心患淋巴癌情緒低落的汪老師在網上查到了張琪是全國著名的國醫大師,便慕名前去。張琪親切的態度、自信的笑容和堅定的眼神讓她感到安慰和希望,原本開的七天的藥還沒吃完就退燒了,兩週調整一次處方,共4次只花了1000多元就恢復了健康。

懸壺濟世75載 學高身正醫之大者——記“國醫大師”張琪

2017年2月15日,患者劉豔萍幸運地掛上了張琪的特診號。東北網記者 杜筱 攝

2017年2月15號,是張琪患病痊癒後的第一次出診,53歲的齊齊哈爾患者劉豔萍幸運地掛上了號。她7年前全身浮腫,活動受限,肚子大如孕婦,就連舌頭都腫大常流口水,多處求醫卻查不出病因,痛苦不堪。後經患者介紹於兩年前開始在張琪這裡求治。當時張琪對她說她的病是脾虛寒溼,複雜難治,但一定要有信心堅持治療。從此,一個月調一次方,到第三次時就有了好轉,經過兩年多的治療現在已基本如常。

張琪的行醫仁術還表現在他對金錢的態度上,行醫75年,沒從患者身上索取一點利益,沒吃過一分藥品回扣,在療效相同的情況下他從不用貴藥,一副藥基本就是幾十元錢,為患者節省了大量的費用。

大愛:傾心相授傳薪火,甘為人梯育桃李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從醫75年來,張琪不僅自己始終沒有停下學習的腳步,而且十分重視中醫教育和人才的培養,提出了“博大精深,文獻是根本”、“學以致用,臨證啟新知”的創新理念。善於做伯樂,甘於做人梯,勇於做基石。他認為,要大力加強中青年中醫人才的培養,這批人年富力強,已有一定的基礎,只要把這批中醫培養好了,不僅能為中醫事業培養一批中堅力量和骨幹,防止出現斷層,還能影響和帶動下面的年輕醫生,只要有了人才,中醫事業就有了可靠的保障。目前中醫發展的關鍵在於傳承,而傳承的方式適合於對青年人才的培養。

1955年,張琪被調入黑龍江省中醫進修學校(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前身)執教,同時還為哈爾濱醫科大學及省中醫進修班、西醫學中醫班、黑龍江中醫學院首屆本科班等講授《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診斷學》等課程,為培養我省的中醫骨幹和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首批師資力量做出了貢獻。1976年,他組織人員編著出版了《中草藥》和《中醫基礎》,為提高黑龍江省基層醫生的中醫學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直到今天,張琪仍常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及有關部門的邀請,為一些學術研討班、繼續教育培訓班講學。

懸壺濟世75載 學高身正醫之大者——記“國醫大師”張琪

2010年7月,張琪在臨床帶教。

從“中醫臨床家”到“國醫大師”,張琪在實踐中受益良多,因此在學生的培養上,提倡師承教育,並建議,將傳統師承教育方法有機地融入現代高等中醫教育體系之中,可以揚長避短,優勢互補,也將成為培養高質量中醫藥人才的有效途徑。他告誡學生讀書要博大精深,採其所長棄其所短的同時,要求學生必須多參加臨床實踐,不能成為“本本先生”,不論門診還是查房都要跟診。

他一開始帶研究生時,沒有讓學生單純去查閱文獻和做動物實驗,而是在加強學習經典理論的同時,著重培養和提高學生臨床辨證論治的能力,按照中醫傳統師帶徒的方式,讓學生隨自己出診,抄方看病。學生們通過侍診的形式,在臨床上掌握更多的中醫藥知識,讓學生親眼目睹中醫看病的療效。另一方面結合具體的病例進行點評,使學生通過長期跟師學習,耳濡目染,將老師的學術經驗學到手,在臨床用藥和臨床療效上有所提高。

懸壺濟世75載 學高身正醫之大者——記“國醫大師”張琪

2010年12月,張琪在研究室與他的研究生和學術繼承人研究科研方案。

良師誨人不倦,大醫精誠仁愛。教書育人時,張琪從不把自己的經驗和醫術視為私有財富,對所有學生不藏私,傾囊相授,對學生的教導嘔心瀝血,循循善誘,甘為人梯。他常說:“一個人醫術再好,能治多少人?不要保守,讓更多人能學會治病,給更多的人治病,這就是為醫的目的。”他認為只有臨床才能學到真本領,要求研究生必須按時出門診,對寒暑假日都跟著出診的勤奮學生,張琪特別喜愛,讚不絕口;接待患者時,他總是態度平和、語調親切,就像對待親人一般,他的樸實無華、精湛醫術贏得了廣大患者的一致稱讚,也贏得了學生們的尊敬與愛戴。

懸壺濟世75載 學高身正醫之大者——記“國醫大師”張琪

隨同張琪一起出診的學生們認真做抄方筆記。東北網記者 杜筱 攝

為培養更多人才,張琪不顧年事已高,堅持帶研究生。他說:“自己還能幹幾年?帶徒才有意義。”張琪教授共培養醫學博士40名,其中1名在讀;醫學碩士8名;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人9名;博士後4名。廣東省中醫院師承學生3人,浙江省中醫院師承學生1名。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拜師學員20餘名。其中,博士碩士學術繼承人中有25人,在全國不同省市承擔著各自學科或專科帶頭人工作。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司長曹洪欣、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院長姜德友、天津中醫藥大學內分泌中心主任吳深濤、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腎病科主任王暴魁等醫中翹楚,都曾師從張琪。

張琪還是廣東省中醫院腎病科徐大基和林啟展的帶徒老師。為指導他們學習,張琪不顧舟車勞頓,一年中兩度從哈爾濱到廣州,親自帶他們隨診,平時不厭其煩地在電話裡授業解難,每一封信件都是親筆書寫。

“老師真正當得起‘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不僅使我在學術及醫療技術上受益匪淺,更讓我懂得了醫者仁心、大醫精誠的意義所在,使我受益終生。”張琪的博士學生、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消化科主任潘洋對老師十分感激。張琪的學術思想在全國影響極大,2011年消化科承辦了黑龍江省名老中醫治療脾胃病經驗學習班,89歲高齡的張琪做了兩個多小時的學術講座,向來自全省各地的基層中醫骨幹傳授了寶貴經驗。在張琪的扶持幫助下,潘洋所帶領的學科,以張琪“疏肝健脾化瘀”學術思想為指導,在肝病治療上有了突破,獲得省科學技術二等獎,消化科也被評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重點專科、省領軍人才梯隊。

黑龍江省中醫研究院院長王順在接受採訪時說,張琪教授德高望重、醫術精湛,他既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傳承中醫藥寶貴文化的職責,又肩負著護佑生命、保障人民身體健康的使命。雖然年事已高,但他始終關心醫院發展、科室學科建設,關心下級醫生和學生的培養,更心繫患者。他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為黑龍江省中醫研究院人才儲備奠定了基礎,為研究院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醫之大者,天下為公。張琪作為一名享譽全國的“國醫大師”,對祖國醫學這份民族瑰寶全身心地珍愛與關注,面對某些對中醫藥的質疑從不讓步,著書立說,正本清源。上世紀90年代,張琪與我國7位著名老中醫先後兩次上書中央,反映中醫藥領域存在的問題,提出發展中醫中藥,弘揚民族瑰寶,加強中醫教育和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指出“中醫藥學術的丟失,將是全民族無法挽回的損失”。“八老上書”成為佳話,對推動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懸壺濟世75載 學高身正醫之大者——記“國醫大師”張琪

1990年8月,張琪與鄧鐵濤、任繼學等八名著名老中醫就加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職能聯名致信江澤民總書記。

懸壺濟世75載 學高身正醫之大者——記“國醫大師”張琪

“八老上書”朱鎔基總理。

懸壺濟世75載 學高身正醫之大者——記“國醫大師”張琪

2000年11月,張琪與廣州中醫藥大學鄧鐵濤教授等九位名老中醫就中醫藥教育問題致信李嵐清副總理。

“教書育人桃李芬芳,治病救人功德無量”。如今,張琪培養的學生遍及國內外,有的已成為國家、省或市級中醫領導人、學科帶頭人,有的已成為博士或碩士研究生導師,成為中醫事業的棟樑之材。2009年,張琪名醫工作室被中華中醫藥學會授予“全國先進名醫工作室”。雖已95歲高齡,但他仍然還帶著一名在讀醫學博士生。

濟世之首,莫大於醫。行醫75載,張琪治癒的患者、挽救的生命千千萬萬。直到今天,他仍沒有停下“一世為良醫”的腳步,堅持出診。目光短淺者難以理解他的豁達,計較名利者無法讀懂他的淡泊,他自在他的境界裡,低調、從容、滿足。

張琪,就是這樣一位平和真誠的老人,一個骨子裡有熱愛有追求的中醫人,一名內涵深厚的大師。始終以柔和敦厚的處世之道,虛懷若谷的治學之道,殫精竭慮的行醫之道,春風化雨的為師之道,在中醫學這一領域堅守、傳承與發揚著那千載不變的執著信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