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聯研究」順豐與中通的老大之爭,服務與成本誰的護城河更強?'

"

一個是社會公認的快遞老大,營業收入、利潤、服務質量都無可爭議的第一;另一個是出身中低端,依靠電商件野蠻擴張,建立了全球最強的網絡優勢和成本優勢。成本和服務誰能取勝,順豐和中通的老大之爭越來越明顯。

來源 | 運聯傳媒

作者 | 運聯研究院 劉子成

【核心導語:】

(1)中通、順豐業務量差距逐漸拉大,利潤差距逐漸縮小;

(2)商業模式決定成本結構,成本結構決定價格競爭;

(3)規模效應下,價格壁壘已經形成,但服務競爭正在持續。

"

一個是社會公認的快遞老大,營業收入、利潤、服務質量都無可爭議的第一;另一個是出身中低端,依靠電商件野蠻擴張,建立了全球最強的網絡優勢和成本優勢。成本和服務誰能取勝,順豐和中通的老大之爭越來越明顯。

來源 | 運聯傳媒

作者 | 運聯研究院 劉子成

【核心導語:】

(1)中通、順豐業務量差距逐漸拉大,利潤差距逐漸縮小;

(2)商業模式決定成本結構,成本結構決定價格競爭;

(3)規模效應下,價格壁壘已經形成,但服務競爭正在持續。

「運聯研究」順豐與中通的老大之爭,服務與成本誰的護城河更強?

1、快遞頭名之爭

(1)業務量差距逐漸拉大

2014年,是國內快遞市場高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年份。這一年,我國快遞業務量超越美國位居全球第一。同時,這一年順豐業務量被中通超越,快遞市場佔有率首次被擠出前三行列。而之後五年,隨著電商紅利的持續爆發,順豐與中通業務量差距進一步拉大。

"

一個是社會公認的快遞老大,營業收入、利潤、服務質量都無可爭議的第一;另一個是出身中低端,依靠電商件野蠻擴張,建立了全球最強的網絡優勢和成本優勢。成本和服務誰能取勝,順豐和中通的老大之爭越來越明顯。

來源 | 運聯傳媒

作者 | 運聯研究院 劉子成

【核心導語:】

(1)中通、順豐業務量差距逐漸拉大,利潤差距逐漸縮小;

(2)商業模式決定成本結構,成本結構決定價格競爭;

(3)規模效應下,價格壁壘已經形成,但服務競爭正在持續。

「運聯研究」順豐與中通的老大之爭,服務與成本誰的護城河更強?

1、快遞頭名之爭

(1)業務量差距逐漸拉大

2014年,是國內快遞市場高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年份。這一年,我國快遞業務量超越美國位居全球第一。同時,這一年順豐業務量被中通超越,快遞市場佔有率首次被擠出前三行列。而之後五年,隨著電商紅利的持續爆發,順豐與中通業務量差距進一步拉大。

「運聯研究」順豐與中通的老大之爭,服務與成本誰的護城河更強?

從近五年的複合增長率來看,2013年中通快遞業務量為10.7億件,到2018年增長至85.2億件,近五年CAGR高達51.5%,同比全國CAGR為40.7%。而順豐2013年業務量為11億件,2018年增長至38.7億件,近五年CAGR僅為28.7%,低於全國平均值10%以上。

(2)利潤差距逐漸縮小,順豐利潤增長低於預期

利潤方面,2017年,中通快遞淨利潤為31.59億元,順豐淨利潤為47.4億元領先中通16.1億元,利潤差距超出50%。

僅過一年,2018年,中通快遞依靠高達30.1%的利潤增幅,淨利潤增長至42.01億元。而被市場寄予厚望的中高端品牌順豐,利潤增長低於預期,2018年順豐控股淨利潤為45.56億元,兩家的淨利潤差距縮小至8%,僅有3.55億元。

"

一個是社會公認的快遞老大,營業收入、利潤、服務質量都無可爭議的第一;另一個是出身中低端,依靠電商件野蠻擴張,建立了全球最強的網絡優勢和成本優勢。成本和服務誰能取勝,順豐和中通的老大之爭越來越明顯。

來源 | 運聯傳媒

作者 | 運聯研究院 劉子成

【核心導語:】

(1)中通、順豐業務量差距逐漸拉大,利潤差距逐漸縮小;

(2)商業模式決定成本結構,成本結構決定價格競爭;

(3)規模效應下,價格壁壘已經形成,但服務競爭正在持續。

「運聯研究」順豐與中通的老大之爭,服務與成本誰的護城河更強?

1、快遞頭名之爭

(1)業務量差距逐漸拉大

2014年,是國內快遞市場高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年份。這一年,我國快遞業務量超越美國位居全球第一。同時,這一年順豐業務量被中通超越,快遞市場佔有率首次被擠出前三行列。而之後五年,隨著電商紅利的持續爆發,順豐與中通業務量差距進一步拉大。

「運聯研究」順豐與中通的老大之爭,服務與成本誰的護城河更強?

從近五年的複合增長率來看,2013年中通快遞業務量為10.7億件,到2018年增長至85.2億件,近五年CAGR高達51.5%,同比全國CAGR為40.7%。而順豐2013年業務量為11億件,2018年增長至38.7億件,近五年CAGR僅為28.7%,低於全國平均值10%以上。

(2)利潤差距逐漸縮小,順豐利潤增長低於預期

利潤方面,2017年,中通快遞淨利潤為31.59億元,順豐淨利潤為47.4億元領先中通16.1億元,利潤差距超出50%。

僅過一年,2018年,中通快遞依靠高達30.1%的利潤增幅,淨利潤增長至42.01億元。而被市場寄予厚望的中高端品牌順豐,利潤增長低於預期,2018年順豐控股淨利潤為45.56億元,兩家的淨利潤差距縮小至8%,僅有3.55億元。

「運聯研究」順豐與中通的老大之爭,服務與成本誰的護城河更強?

(3)2019年Q1對比,中通預計成為首位破百億快遞企業

2019年Q1,中通快遞業務量完成22.64億件,同比增長41.6%;實現營業收入45.74億元,同比增長29%;實現淨利潤6.82億元,同比增長22.3%。

業務量增速方面,2018年,中通業務量增速超出行業平均增速10.5%,業務量為85.2億件。而2019年Q1,中通業務量增速超出行業平均增速將近20%,按此增速計算,中通業務量有望在2019年破百,率先成為第一家業務量超百億件的快遞企業。

"

一個是社會公認的快遞老大,營業收入、利潤、服務質量都無可爭議的第一;另一個是出身中低端,依靠電商件野蠻擴張,建立了全球最強的網絡優勢和成本優勢。成本和服務誰能取勝,順豐和中通的老大之爭越來越明顯。

來源 | 運聯傳媒

作者 | 運聯研究院 劉子成

【核心導語:】

(1)中通、順豐業務量差距逐漸拉大,利潤差距逐漸縮小;

(2)商業模式決定成本結構,成本結構決定價格競爭;

(3)規模效應下,價格壁壘已經形成,但服務競爭正在持續。

「運聯研究」順豐與中通的老大之爭,服務與成本誰的護城河更強?

1、快遞頭名之爭

(1)業務量差距逐漸拉大

2014年,是國內快遞市場高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年份。這一年,我國快遞業務量超越美國位居全球第一。同時,這一年順豐業務量被中通超越,快遞市場佔有率首次被擠出前三行列。而之後五年,隨著電商紅利的持續爆發,順豐與中通業務量差距進一步拉大。

「運聯研究」順豐與中通的老大之爭,服務與成本誰的護城河更強?

從近五年的複合增長率來看,2013年中通快遞業務量為10.7億件,到2018年增長至85.2億件,近五年CAGR高達51.5%,同比全國CAGR為40.7%。而順豐2013年業務量為11億件,2018年增長至38.7億件,近五年CAGR僅為28.7%,低於全國平均值10%以上。

(2)利潤差距逐漸縮小,順豐利潤增長低於預期

利潤方面,2017年,中通快遞淨利潤為31.59億元,順豐淨利潤為47.4億元領先中通16.1億元,利潤差距超出50%。

僅過一年,2018年,中通快遞依靠高達30.1%的利潤增幅,淨利潤增長至42.01億元。而被市場寄予厚望的中高端品牌順豐,利潤增長低於預期,2018年順豐控股淨利潤為45.56億元,兩家的淨利潤差距縮小至8%,僅有3.55億元。

「運聯研究」順豐與中通的老大之爭,服務與成本誰的護城河更強?

(3)2019年Q1對比,中通預計成為首位破百億快遞企業

2019年Q1,中通快遞業務量完成22.64億件,同比增長41.6%;實現營業收入45.74億元,同比增長29%;實現淨利潤6.82億元,同比增長22.3%。

業務量增速方面,2018年,中通業務量增速超出行業平均增速10.5%,業務量為85.2億件。而2019年Q1,中通業務量增速超出行業平均增速將近20%,按此增速計算,中通業務量有望在2019年破百,率先成為第一家業務量超百億件的快遞企業。

「運聯研究」順豐與中通的老大之爭,服務與成本誰的護城河更強?

順豐方面,2019年Q1實現營收240.28億元,同比增長16.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12.63億元,同比增長28.0%。淨利潤增長趨勢良好,但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僅為8.36億元,同比下降6.78%,持續下行。

2、成本結構對比

(1)商業模式對比

商業模式決定了成本結構。整體來說,快遞行業可以分為加盟制、直營制兩大商業模式。國內7家上市快遞企業中,有5家是網絡加盟模式為主的,其中包括中通、圓通、申通、韻達、百世五大快遞企業。而以直營製為基礎的快遞企業僅有順豐、德邦兩家。

"

一個是社會公認的快遞老大,營業收入、利潤、服務質量都無可爭議的第一;另一個是出身中低端,依靠電商件野蠻擴張,建立了全球最強的網絡優勢和成本優勢。成本和服務誰能取勝,順豐和中通的老大之爭越來越明顯。

來源 | 運聯傳媒

作者 | 運聯研究院 劉子成

【核心導語:】

(1)中通、順豐業務量差距逐漸拉大,利潤差距逐漸縮小;

(2)商業模式決定成本結構,成本結構決定價格競爭;

(3)規模效應下,價格壁壘已經形成,但服務競爭正在持續。

「運聯研究」順豐與中通的老大之爭,服務與成本誰的護城河更強?

1、快遞頭名之爭

(1)業務量差距逐漸拉大

2014年,是國內快遞市場高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年份。這一年,我國快遞業務量超越美國位居全球第一。同時,這一年順豐業務量被中通超越,快遞市場佔有率首次被擠出前三行列。而之後五年,隨著電商紅利的持續爆發,順豐與中通業務量差距進一步拉大。

「運聯研究」順豐與中通的老大之爭,服務與成本誰的護城河更強?

從近五年的複合增長率來看,2013年中通快遞業務量為10.7億件,到2018年增長至85.2億件,近五年CAGR高達51.5%,同比全國CAGR為40.7%。而順豐2013年業務量為11億件,2018年增長至38.7億件,近五年CAGR僅為28.7%,低於全國平均值10%以上。

(2)利潤差距逐漸縮小,順豐利潤增長低於預期

利潤方面,2017年,中通快遞淨利潤為31.59億元,順豐淨利潤為47.4億元領先中通16.1億元,利潤差距超出50%。

僅過一年,2018年,中通快遞依靠高達30.1%的利潤增幅,淨利潤增長至42.01億元。而被市場寄予厚望的中高端品牌順豐,利潤增長低於預期,2018年順豐控股淨利潤為45.56億元,兩家的淨利潤差距縮小至8%,僅有3.55億元。

「運聯研究」順豐與中通的老大之爭,服務與成本誰的護城河更強?

(3)2019年Q1對比,中通預計成為首位破百億快遞企業

2019年Q1,中通快遞業務量完成22.64億件,同比增長41.6%;實現營業收入45.74億元,同比增長29%;實現淨利潤6.82億元,同比增長22.3%。

業務量增速方面,2018年,中通業務量增速超出行業平均增速10.5%,業務量為85.2億件。而2019年Q1,中通業務量增速超出行業平均增速將近20%,按此增速計算,中通業務量有望在2019年破百,率先成為第一家業務量超百億件的快遞企業。

「運聯研究」順豐與中通的老大之爭,服務與成本誰的護城河更強?

順豐方面,2019年Q1實現營收240.28億元,同比增長16.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12.63億元,同比增長28.0%。淨利潤增長趨勢良好,但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僅為8.36億元,同比下降6.78%,持續下行。

2、成本結構對比

(1)商業模式對比

商業模式決定了成本結構。整體來說,快遞行業可以分為加盟制、直營制兩大商業模式。國內7家上市快遞企業中,有5家是網絡加盟模式為主的,其中包括中通、圓通、申通、韻達、百世五大快遞企業。而以直營製為基礎的快遞企業僅有順豐、德邦兩家。

「運聯研究」順豐與中通的老大之爭,服務與成本誰的護城河更強?

① 加盟制:通過輕資產實現規模效應

加盟制,整體上可以總結為:「中轉直營、網點加盟」兩部分。其中中轉直營主要指核心轉運中心實行直營化,由於轉運中心在區域上處於核心的樞紐位置,在業務流程上也處於關鍵的環節。所以,抓住中轉環節等於抓住了整個物流鏈條的命脈,有不可替代性。

網點加盟主要指末端網點採用加盟模式,網點的所有權由加盟商自己負責,自負盈虧,總部只能通過合同約定對加盟商進行以罰代管。特別是對於末端的快遞員,總部只能通過激勵、處罰方式進行約束。這一模式的優勢是網絡佈局成本極低,有利於實現全國網絡的快速覆蓋,並且可以將大部分經營風險轉移到所有加盟商身上。

加盟制是典型的輕資產模式,通過集合加盟商的資源,打造遍佈全國快遞網絡。通過電商紅利不斷擴大業務規模,實現規模效應,從而不斷壓低邊際成本。

② 直營制:通過重資產運營實現強管控

直營制的本質就是所有物流節點直營,通過高成本的運營模式實現超強的管控,以此來保證服務與時效。相比於加盟制,首先,總部對於網點管理不在是以罰代管,而是直接具有任命與管理權力,使得總部、網點、轉運中心一體,能夠快速反饋,更好的實現標準化運營。其次,直營制的資產更大,網點的盈虧由總部負責,總部需要承擔所有物流環節的成本。

(2)成本結構對比

優秀的成本管控,是維持價格戰的根本。2019年Q1,中通總成本為33.14億元,在單票收入再次下調的同時,將單票成本壓縮至1.46元/票,遠低於順豐。

單票成本上的差異主要來源於成本結構上的差異,順豐的成本結構包含了所有物流環節的成本,而中通成本與收入口徑類似,都砍掉了加盟商的成本。僅包含幹線運輸、分撥、物流、銷售等總部自身產生的成本。

"

一個是社會公認的快遞老大,營業收入、利潤、服務質量都無可爭議的第一;另一個是出身中低端,依靠電商件野蠻擴張,建立了全球最強的網絡優勢和成本優勢。成本和服務誰能取勝,順豐和中通的老大之爭越來越明顯。

來源 | 運聯傳媒

作者 | 運聯研究院 劉子成

【核心導語:】

(1)中通、順豐業務量差距逐漸拉大,利潤差距逐漸縮小;

(2)商業模式決定成本結構,成本結構決定價格競爭;

(3)規模效應下,價格壁壘已經形成,但服務競爭正在持續。

「運聯研究」順豐與中通的老大之爭,服務與成本誰的護城河更強?

1、快遞頭名之爭

(1)業務量差距逐漸拉大

2014年,是國內快遞市場高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年份。這一年,我國快遞業務量超越美國位居全球第一。同時,這一年順豐業務量被中通超越,快遞市場佔有率首次被擠出前三行列。而之後五年,隨著電商紅利的持續爆發,順豐與中通業務量差距進一步拉大。

「運聯研究」順豐與中通的老大之爭,服務與成本誰的護城河更強?

從近五年的複合增長率來看,2013年中通快遞業務量為10.7億件,到2018年增長至85.2億件,近五年CAGR高達51.5%,同比全國CAGR為40.7%。而順豐2013年業務量為11億件,2018年增長至38.7億件,近五年CAGR僅為28.7%,低於全國平均值10%以上。

(2)利潤差距逐漸縮小,順豐利潤增長低於預期

利潤方面,2017年,中通快遞淨利潤為31.59億元,順豐淨利潤為47.4億元領先中通16.1億元,利潤差距超出50%。

僅過一年,2018年,中通快遞依靠高達30.1%的利潤增幅,淨利潤增長至42.01億元。而被市場寄予厚望的中高端品牌順豐,利潤增長低於預期,2018年順豐控股淨利潤為45.56億元,兩家的淨利潤差距縮小至8%,僅有3.55億元。

「運聯研究」順豐與中通的老大之爭,服務與成本誰的護城河更強?

(3)2019年Q1對比,中通預計成為首位破百億快遞企業

2019年Q1,中通快遞業務量完成22.64億件,同比增長41.6%;實現營業收入45.74億元,同比增長29%;實現淨利潤6.82億元,同比增長22.3%。

業務量增速方面,2018年,中通業務量增速超出行業平均增速10.5%,業務量為85.2億件。而2019年Q1,中通業務量增速超出行業平均增速將近20%,按此增速計算,中通業務量有望在2019年破百,率先成為第一家業務量超百億件的快遞企業。

「運聯研究」順豐與中通的老大之爭,服務與成本誰的護城河更強?

順豐方面,2019年Q1實現營收240.28億元,同比增長16.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12.63億元,同比增長28.0%。淨利潤增長趨勢良好,但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僅為8.36億元,同比下降6.78%,持續下行。

2、成本結構對比

(1)商業模式對比

商業模式決定了成本結構。整體來說,快遞行業可以分為加盟制、直營制兩大商業模式。國內7家上市快遞企業中,有5家是網絡加盟模式為主的,其中包括中通、圓通、申通、韻達、百世五大快遞企業。而以直營製為基礎的快遞企業僅有順豐、德邦兩家。

「運聯研究」順豐與中通的老大之爭,服務與成本誰的護城河更強?

① 加盟制:通過輕資產實現規模效應

加盟制,整體上可以總結為:「中轉直營、網點加盟」兩部分。其中中轉直營主要指核心轉運中心實行直營化,由於轉運中心在區域上處於核心的樞紐位置,在業務流程上也處於關鍵的環節。所以,抓住中轉環節等於抓住了整個物流鏈條的命脈,有不可替代性。

網點加盟主要指末端網點採用加盟模式,網點的所有權由加盟商自己負責,自負盈虧,總部只能通過合同約定對加盟商進行以罰代管。特別是對於末端的快遞員,總部只能通過激勵、處罰方式進行約束。這一模式的優勢是網絡佈局成本極低,有利於實現全國網絡的快速覆蓋,並且可以將大部分經營風險轉移到所有加盟商身上。

加盟制是典型的輕資產模式,通過集合加盟商的資源,打造遍佈全國快遞網絡。通過電商紅利不斷擴大業務規模,實現規模效應,從而不斷壓低邊際成本。

② 直營制:通過重資產運營實現強管控

直營制的本質就是所有物流節點直營,通過高成本的運營模式實現超強的管控,以此來保證服務與時效。相比於加盟制,首先,總部對於網點管理不在是以罰代管,而是直接具有任命與管理權力,使得總部、網點、轉運中心一體,能夠快速反饋,更好的實現標準化運營。其次,直營制的資產更大,網點的盈虧由總部負責,總部需要承擔所有物流環節的成本。

(2)成本結構對比

優秀的成本管控,是維持價格戰的根本。2019年Q1,中通總成本為33.14億元,在單票收入再次下調的同時,將單票成本壓縮至1.46元/票,遠低於順豐。

單票成本上的差異主要來源於成本結構上的差異,順豐的成本結構包含了所有物流環節的成本,而中通成本與收入口徑類似,都砍掉了加盟商的成本。僅包含幹線運輸、分撥、物流、銷售等總部自身產生的成本。

「運聯研究」順豐與中通的老大之爭,服務與成本誰的護城河更強?

中通是快遞企業中結算成本最低的一家。從單票成本結構上看,運輸成本與分撥成本佔總成本75%,是中通最大的兩項成本,也是其優化的重點。

運輸端,與其他快遞公司不同,中通幹線外包比例很低,自有車佔比高達85%,在4850臺自有車中,甩掛車輛約為3000臺。通過車輛自有化的形式,降低運輸成本,與去年同期相比,中通單票運輸成本從0.74元下降至0.70元。

分揀端,與同期相比,單票分撥成本從0.43元下降至0.39元。與其他快遞企業一樣,中通也是用皮帶機+人工的方式進行分揀,不同的是其投入更大、設備更多,並且專門配備了一個團隊進行分揀設備的維護、管理。

3、價格壁壘形成與服務壁壘坍塌

(1)市值對比,二級市場開始看重成本優勢

目前,順豐市值1499億元,中通市值1074億元(156.17億美元)。明面上,順豐依然掌握著400多億元的領先優勢,穩坐快遞首位。

但是,從股價走向上看,順豐自上市以來,除了上市的前半年穩步上升,從2017年第二季度之後,近2年時間,一直處於下跌狀態。而中通方面,整體走向上有起有伏,特別是近一年,在遭遇下跌之後漲幅明顯。

隨著近幾次年報、季報的披露,二級市場加強了對中通的成本優勢的肯定。兩家市值正在逐漸接近,再加上美股有被低估的屬性,未來中通具備很大機會趕超順豐。

"

一個是社會公認的快遞老大,營業收入、利潤、服務質量都無可爭議的第一;另一個是出身中低端,依靠電商件野蠻擴張,建立了全球最強的網絡優勢和成本優勢。成本和服務誰能取勝,順豐和中通的老大之爭越來越明顯。

來源 | 運聯傳媒

作者 | 運聯研究院 劉子成

【核心導語:】

(1)中通、順豐業務量差距逐漸拉大,利潤差距逐漸縮小;

(2)商業模式決定成本結構,成本結構決定價格競爭;

(3)規模效應下,價格壁壘已經形成,但服務競爭正在持續。

「運聯研究」順豐與中通的老大之爭,服務與成本誰的護城河更強?

1、快遞頭名之爭

(1)業務量差距逐漸拉大

2014年,是國內快遞市場高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年份。這一年,我國快遞業務量超越美國位居全球第一。同時,這一年順豐業務量被中通超越,快遞市場佔有率首次被擠出前三行列。而之後五年,隨著電商紅利的持續爆發,順豐與中通業務量差距進一步拉大。

「運聯研究」順豐與中通的老大之爭,服務與成本誰的護城河更強?

從近五年的複合增長率來看,2013年中通快遞業務量為10.7億件,到2018年增長至85.2億件,近五年CAGR高達51.5%,同比全國CAGR為40.7%。而順豐2013年業務量為11億件,2018年增長至38.7億件,近五年CAGR僅為28.7%,低於全國平均值10%以上。

(2)利潤差距逐漸縮小,順豐利潤增長低於預期

利潤方面,2017年,中通快遞淨利潤為31.59億元,順豐淨利潤為47.4億元領先中通16.1億元,利潤差距超出50%。

僅過一年,2018年,中通快遞依靠高達30.1%的利潤增幅,淨利潤增長至42.01億元。而被市場寄予厚望的中高端品牌順豐,利潤增長低於預期,2018年順豐控股淨利潤為45.56億元,兩家的淨利潤差距縮小至8%,僅有3.55億元。

「運聯研究」順豐與中通的老大之爭,服務與成本誰的護城河更強?

(3)2019年Q1對比,中通預計成為首位破百億快遞企業

2019年Q1,中通快遞業務量完成22.64億件,同比增長41.6%;實現營業收入45.74億元,同比增長29%;實現淨利潤6.82億元,同比增長22.3%。

業務量增速方面,2018年,中通業務量增速超出行業平均增速10.5%,業務量為85.2億件。而2019年Q1,中通業務量增速超出行業平均增速將近20%,按此增速計算,中通業務量有望在2019年破百,率先成為第一家業務量超百億件的快遞企業。

「運聯研究」順豐與中通的老大之爭,服務與成本誰的護城河更強?

順豐方面,2019年Q1實現營收240.28億元,同比增長16.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12.63億元,同比增長28.0%。淨利潤增長趨勢良好,但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僅為8.36億元,同比下降6.78%,持續下行。

2、成本結構對比

(1)商業模式對比

商業模式決定了成本結構。整體來說,快遞行業可以分為加盟制、直營制兩大商業模式。國內7家上市快遞企業中,有5家是網絡加盟模式為主的,其中包括中通、圓通、申通、韻達、百世五大快遞企業。而以直營製為基礎的快遞企業僅有順豐、德邦兩家。

「運聯研究」順豐與中通的老大之爭,服務與成本誰的護城河更強?

① 加盟制:通過輕資產實現規模效應

加盟制,整體上可以總結為:「中轉直營、網點加盟」兩部分。其中中轉直營主要指核心轉運中心實行直營化,由於轉運中心在區域上處於核心的樞紐位置,在業務流程上也處於關鍵的環節。所以,抓住中轉環節等於抓住了整個物流鏈條的命脈,有不可替代性。

網點加盟主要指末端網點採用加盟模式,網點的所有權由加盟商自己負責,自負盈虧,總部只能通過合同約定對加盟商進行以罰代管。特別是對於末端的快遞員,總部只能通過激勵、處罰方式進行約束。這一模式的優勢是網絡佈局成本極低,有利於實現全國網絡的快速覆蓋,並且可以將大部分經營風險轉移到所有加盟商身上。

加盟制是典型的輕資產模式,通過集合加盟商的資源,打造遍佈全國快遞網絡。通過電商紅利不斷擴大業務規模,實現規模效應,從而不斷壓低邊際成本。

② 直營制:通過重資產運營實現強管控

直營制的本質就是所有物流節點直營,通過高成本的運營模式實現超強的管控,以此來保證服務與時效。相比於加盟制,首先,總部對於網點管理不在是以罰代管,而是直接具有任命與管理權力,使得總部、網點、轉運中心一體,能夠快速反饋,更好的實現標準化運營。其次,直營制的資產更大,網點的盈虧由總部負責,總部需要承擔所有物流環節的成本。

(2)成本結構對比

優秀的成本管控,是維持價格戰的根本。2019年Q1,中通總成本為33.14億元,在單票收入再次下調的同時,將單票成本壓縮至1.46元/票,遠低於順豐。

單票成本上的差異主要來源於成本結構上的差異,順豐的成本結構包含了所有物流環節的成本,而中通成本與收入口徑類似,都砍掉了加盟商的成本。僅包含幹線運輸、分撥、物流、銷售等總部自身產生的成本。

「運聯研究」順豐與中通的老大之爭,服務與成本誰的護城河更強?

中通是快遞企業中結算成本最低的一家。從單票成本結構上看,運輸成本與分撥成本佔總成本75%,是中通最大的兩項成本,也是其優化的重點。

運輸端,與其他快遞公司不同,中通幹線外包比例很低,自有車佔比高達85%,在4850臺自有車中,甩掛車輛約為3000臺。通過車輛自有化的形式,降低運輸成本,與去年同期相比,中通單票運輸成本從0.74元下降至0.70元。

分揀端,與同期相比,單票分撥成本從0.43元下降至0.39元。與其他快遞企業一樣,中通也是用皮帶機+人工的方式進行分揀,不同的是其投入更大、設備更多,並且專門配備了一個團隊進行分揀設備的維護、管理。

3、價格壁壘形成與服務壁壘坍塌

(1)市值對比,二級市場開始看重成本優勢

目前,順豐市值1499億元,中通市值1074億元(156.17億美元)。明面上,順豐依然掌握著400多億元的領先優勢,穩坐快遞首位。

但是,從股價走向上看,順豐自上市以來,除了上市的前半年穩步上升,從2017年第二季度之後,近2年時間,一直處於下跌狀態。而中通方面,整體走向上有起有伏,特別是近一年,在遭遇下跌之後漲幅明顯。

隨著近幾次年報、季報的披露,二級市場加強了對中通的成本優勢的肯定。兩家市值正在逐漸接近,再加上美股有被低估的屬性,未來中通具備很大機會趕超順豐。

「運聯研究」順豐與中通的老大之爭,服務與成本誰的護城河更強?

(2)價格壁壘已成,進入大門關閉期

對於快遞企業來說,價格壁壘是建立在規模效應之上的。2018年,通達百世日均票數的門檻已經達到1400萬票,並且依然保持著高於行業的平均增速持續增長。

當規模不夠時,物流鏈條中各個環節的成本都相對更高。以快遞的收派端為例,在同一片區域內,訂單密度高的企業快遞員收、派件更多,而收、派件的提升會使得快遞員人效提高,所以分攤到每一票的快遞收、派成本也就越低。並且當訂單密度足夠高時,快遞員覆蓋的範圍也就越小,反饋速度也會更快。

"

一個是社會公認的快遞老大,營業收入、利潤、服務質量都無可爭議的第一;另一個是出身中低端,依靠電商件野蠻擴張,建立了全球最強的網絡優勢和成本優勢。成本和服務誰能取勝,順豐和中通的老大之爭越來越明顯。

來源 | 運聯傳媒

作者 | 運聯研究院 劉子成

【核心導語:】

(1)中通、順豐業務量差距逐漸拉大,利潤差距逐漸縮小;

(2)商業模式決定成本結構,成本結構決定價格競爭;

(3)規模效應下,價格壁壘已經形成,但服務競爭正在持續。

「運聯研究」順豐與中通的老大之爭,服務與成本誰的護城河更強?

1、快遞頭名之爭

(1)業務量差距逐漸拉大

2014年,是國內快遞市場高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年份。這一年,我國快遞業務量超越美國位居全球第一。同時,這一年順豐業務量被中通超越,快遞市場佔有率首次被擠出前三行列。而之後五年,隨著電商紅利的持續爆發,順豐與中通業務量差距進一步拉大。

「運聯研究」順豐與中通的老大之爭,服務與成本誰的護城河更強?

從近五年的複合增長率來看,2013年中通快遞業務量為10.7億件,到2018年增長至85.2億件,近五年CAGR高達51.5%,同比全國CAGR為40.7%。而順豐2013年業務量為11億件,2018年增長至38.7億件,近五年CAGR僅為28.7%,低於全國平均值10%以上。

(2)利潤差距逐漸縮小,順豐利潤增長低於預期

利潤方面,2017年,中通快遞淨利潤為31.59億元,順豐淨利潤為47.4億元領先中通16.1億元,利潤差距超出50%。

僅過一年,2018年,中通快遞依靠高達30.1%的利潤增幅,淨利潤增長至42.01億元。而被市場寄予厚望的中高端品牌順豐,利潤增長低於預期,2018年順豐控股淨利潤為45.56億元,兩家的淨利潤差距縮小至8%,僅有3.55億元。

「運聯研究」順豐與中通的老大之爭,服務與成本誰的護城河更強?

(3)2019年Q1對比,中通預計成為首位破百億快遞企業

2019年Q1,中通快遞業務量完成22.64億件,同比增長41.6%;實現營業收入45.74億元,同比增長29%;實現淨利潤6.82億元,同比增長22.3%。

業務量增速方面,2018年,中通業務量增速超出行業平均增速10.5%,業務量為85.2億件。而2019年Q1,中通業務量增速超出行業平均增速將近20%,按此增速計算,中通業務量有望在2019年破百,率先成為第一家業務量超百億件的快遞企業。

「運聯研究」順豐與中通的老大之爭,服務與成本誰的護城河更強?

順豐方面,2019年Q1實現營收240.28億元,同比增長16.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12.63億元,同比增長28.0%。淨利潤增長趨勢良好,但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僅為8.36億元,同比下降6.78%,持續下行。

2、成本結構對比

(1)商業模式對比

商業模式決定了成本結構。整體來說,快遞行業可以分為加盟制、直營制兩大商業模式。國內7家上市快遞企業中,有5家是網絡加盟模式為主的,其中包括中通、圓通、申通、韻達、百世五大快遞企業。而以直營製為基礎的快遞企業僅有順豐、德邦兩家。

「運聯研究」順豐與中通的老大之爭,服務與成本誰的護城河更強?

① 加盟制:通過輕資產實現規模效應

加盟制,整體上可以總結為:「中轉直營、網點加盟」兩部分。其中中轉直營主要指核心轉運中心實行直營化,由於轉運中心在區域上處於核心的樞紐位置,在業務流程上也處於關鍵的環節。所以,抓住中轉環節等於抓住了整個物流鏈條的命脈,有不可替代性。

網點加盟主要指末端網點採用加盟模式,網點的所有權由加盟商自己負責,自負盈虧,總部只能通過合同約定對加盟商進行以罰代管。特別是對於末端的快遞員,總部只能通過激勵、處罰方式進行約束。這一模式的優勢是網絡佈局成本極低,有利於實現全國網絡的快速覆蓋,並且可以將大部分經營風險轉移到所有加盟商身上。

加盟制是典型的輕資產模式,通過集合加盟商的資源,打造遍佈全國快遞網絡。通過電商紅利不斷擴大業務規模,實現規模效應,從而不斷壓低邊際成本。

② 直營制:通過重資產運營實現強管控

直營制的本質就是所有物流節點直營,通過高成本的運營模式實現超強的管控,以此來保證服務與時效。相比於加盟制,首先,總部對於網點管理不在是以罰代管,而是直接具有任命與管理權力,使得總部、網點、轉運中心一體,能夠快速反饋,更好的實現標準化運營。其次,直營制的資產更大,網點的盈虧由總部負責,總部需要承擔所有物流環節的成本。

(2)成本結構對比

優秀的成本管控,是維持價格戰的根本。2019年Q1,中通總成本為33.14億元,在單票收入再次下調的同時,將單票成本壓縮至1.46元/票,遠低於順豐。

單票成本上的差異主要來源於成本結構上的差異,順豐的成本結構包含了所有物流環節的成本,而中通成本與收入口徑類似,都砍掉了加盟商的成本。僅包含幹線運輸、分撥、物流、銷售等總部自身產生的成本。

「運聯研究」順豐與中通的老大之爭,服務與成本誰的護城河更強?

中通是快遞企業中結算成本最低的一家。從單票成本結構上看,運輸成本與分撥成本佔總成本75%,是中通最大的兩項成本,也是其優化的重點。

運輸端,與其他快遞公司不同,中通幹線外包比例很低,自有車佔比高達85%,在4850臺自有車中,甩掛車輛約為3000臺。通過車輛自有化的形式,降低運輸成本,與去年同期相比,中通單票運輸成本從0.74元下降至0.70元。

分揀端,與同期相比,單票分撥成本從0.43元下降至0.39元。與其他快遞企業一樣,中通也是用皮帶機+人工的方式進行分揀,不同的是其投入更大、設備更多,並且專門配備了一個團隊進行分揀設備的維護、管理。

3、價格壁壘形成與服務壁壘坍塌

(1)市值對比,二級市場開始看重成本優勢

目前,順豐市值1499億元,中通市值1074億元(156.17億美元)。明面上,順豐依然掌握著400多億元的領先優勢,穩坐快遞首位。

但是,從股價走向上看,順豐自上市以來,除了上市的前半年穩步上升,從2017年第二季度之後,近2年時間,一直處於下跌狀態。而中通方面,整體走向上有起有伏,特別是近一年,在遭遇下跌之後漲幅明顯。

隨著近幾次年報、季報的披露,二級市場加強了對中通的成本優勢的肯定。兩家市值正在逐漸接近,再加上美股有被低估的屬性,未來中通具備很大機會趕超順豐。

「運聯研究」順豐與中通的老大之爭,服務與成本誰的護城河更強?

(2)價格壁壘已成,進入大門關閉期

對於快遞企業來說,價格壁壘是建立在規模效應之上的。2018年,通達百世日均票數的門檻已經達到1400萬票,並且依然保持著高於行業的平均增速持續增長。

當規模不夠時,物流鏈條中各個環節的成本都相對更高。以快遞的收派端為例,在同一片區域內,訂單密度高的企業快遞員收、派件更多,而收、派件的提升會使得快遞員人效提高,所以分攤到每一票的快遞收、派成本也就越低。並且當訂單密度足夠高時,快遞員覆蓋的範圍也就越小,反饋速度也會更快。

「運聯研究」順豐與中通的老大之爭,服務與成本誰的護城河更強?

對於現在的快遞企業來說,邊際成本的拐點還沒到,隨著規模的增加,單票成本都是在下降的。所以,入局者都想通過擴大規模來降低成本。但是想要通過低價競爭提升市場規模,就要承擔規模差距導致的成本差異(剪刀差),用燒錢的方式打破價格壁壘已經難以實現。

(3)服務壁壘坍塌,競爭核心迴歸成本

順豐是國內快遞優質服務的代表,特別是在商務件市場上,幾乎享有定價權。順豐通過重資產的直營模式加強管控能力,打造了高服務質量和快速時效的口碑,滿足了對時效、安全、服務具有較高要求的用戶需求,在幾乎沒有競爭對手的環境中,在過去近十年間享受著品牌溢價。

但,快遞市場上的服務壁壘正在不斷塌陷。其一,是商務件體量有限,與電商件相比它不具備高速增長的特性。商務件的體量跟需求有關,當需求降低時,商務件體量也隨之降低,比如電子發票的普及,原本需要發順豐的發票,隨著電子發票的使用,通過互聯網就可以完成對接。

其次,是競爭對手的出現。目前,行業內做高端服務的已經不止順豐一家。

在電商件時效上,通達系在快遞集中區域如華東、華南,時效也能壓縮在2天以內,已經並不輸於順豐。高端服務上,比如圓通的承諾達特快、中通的次日達等等不斷有高端產品出現。當大家時效一致、服務質量差距不斷減小、產品出現同質化時,比拼的核心又迴歸到了價格競爭。而價格競爭拼的就是成本,直營製成本結構的劣勢就會逐漸顯現。

©本文為運聯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