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黃仁偉:“習特會”交出高分答卷,中美關係U字形轉彎

中美關係 美國 匯率 經濟 上海觀察 2017-04-11

當地時間7日,備受矚目的首次“習特會”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海湖莊園落幕。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黃仁偉接受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專訪表示,元首會的成果多於預期。

黃仁偉表示,成果不妨概括為四個方面。一是建立元首個人友誼、增進彼此熟悉。二是相互交底,瞭解對方底線,防止因戰略猜疑生出摩擦。三是建立合作、開拓新合作領域與機制。四是危機管控,防止危機由小變大,由潛在變為現實。探索危機管控機制因而也成為中美關係的題中之義。

黃仁偉認為,第一、第二方面雙方都做到了。第三方面有了很好的開端,有些合作機制雙方提出了意向,有些則開始談了,算是完成了一半多。至於第四點危機管控,中美元首談到的部分機制過去就有,另一部分機制屬於新提出的,例如聯合參謀部對話機制新平臺等。未來還有望在海空安全、朝核問題、南海問題以及經濟領域建立具體事務的危機管控機制。危機管控機制有的剛剛起步,有的初具意向。

縱觀四個方面,一些取得了完滿成果,一些開展得比較好,取得了開端性成果。加在一起,“習特會”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兩國領導人關於積極發展中美關係的表態、相互交底為具體部門負責人深入對話創造了前提,打好了基礎。”黃仁偉說,“特別是把特朗普上臺後嚴重的不確定性很大程度上予以消除,中美關係得以從不確定走向比較確定,從有可能對抗為主轉向合作為主,把爆發大規模貿易戰的危險變成在‘一帶一路’和美國基礎設施兩個重大領域進行全面合作的可能性。”

黃仁偉表示,這些轉變被一些人士稱作U字形轉彎,要知道特朗普勝選後至他上臺前的2個多月中美關係氣氛不佳,但在他1月上臺後百日內實現轉彎,可謂來之不易。但同時也要看到中美關係的反覆性,即便總體危機不出現,中美兩國個別領域的分歧依然深刻。

談及新建立的外交安全對話、全面經濟對話、執法及網絡安全對話、社會和人文對話4個高級別對話合作機制,黃仁偉表示,這是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延伸,是一種有效的轉變,使雙邊合作機制更全面 、更可操作,也符合美方“以結果為導向”的期待。

據美國商務部長羅斯透露,中美在經貿問題上還達成了一個“100天行動計劃”,旨在致力於解決兩國存在的經貿分歧。羅斯形容這是一個“加速度”的計劃,沿途有“成績評估站”。

黃仁偉估計,該計劃可能包括以下內容。

一是如何防止貿易戰,減少中美貿易不平衡。雖然美國貿易赤字問題不可能根本解決,但如果中國進口美國石油天然氣、美國放寬對華技術出口、增加美國服務貿易對華出口、擴大中國的服務業開放,那麼這些手段均有助於減少美國貿易赤字。

二是投資問題。中國對美國投資越多,美國的就業、稅收和GDP等指標就越容易上升,這有利於特朗普兌現為美國人民帶來就業的承諾,但他不能用砍掉中國進口來增加就業,況且很多中國進口產品也是美國製造不了的。而中國的服務領域開放也將有助於美國對華投資。

三是匯率問題。美國商務部、財政部並不認為中國是匯率操縱國,特朗普說中國操縱匯率,是競選時的語言。而且那時特朗普顧問團隊對中國匯率問題的認識還基本停留在5年前。特朗普入主白宮後就明白,中國早已不是5年、10年前的匯率機制了,而且還在進一步朝匯率市場化方向轉變。在這點上,中美可以商量更好的人民幣美元匯率穩定、匯率透明的機制。在歐元、英鎊不太穩定的背景下,人民幣、美元匯率穩定是國際貨幣體系的重要保障。

四是基礎設施合作。包括美國參與亞投行的問題,意向已經有了,接著就是怎麼進入的問題。反過來,美國的基礎設施如何向中國開放,中國如何競標項目,也將成為一項議題。

這些內容如果在100天內都能取得初步或重要進展,並在50天或80天的時間節點內對成果進行檢驗,那麼就會讓中美貿易戰、匯率戰的風險轉變為具體、全面對接經貿合作的機遇,也反映中美領導人均講究務實高效。

當然,中美元首會還有很多未解的問題。例如,亞太地區繼續以美日同盟為主,還是中美合作為主?就朝核和“薩德”在韓部署問題以及下一步怎麼處理,雙方尚莫衷一是。在南海問題上雙方也沒有明確說法。“這些問題將可能在外交安全對話機制中做比較細緻深入的探討,”黃仁偉說。

(欄目主編:楊立群。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徐佳敏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