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武:美國社會糾偏機制仍在起作用

中美關係 經濟 南海 政治 包道格 環球網 2018-12-02

美國中期選舉已經落幕,其結果至少說明:美國選舉政治的鐵律並沒有被打破,中期選舉不利於執政黨的現象再次輪現,可見相當一部分選民對當前美國政府我行我素並不買賬。這也再次證明美國社會的糾偏機制仍在發揮作用。

中美關係在經歷了一段“激烈喧囂”之後,中美元首的通話讓彼此間關係稍稍有所緩和。而通過對美國中期選舉的觀察,筆者認為,我們有必要對未來中美關係的回擺抱持稍稍樂觀一點的看法,相信美國社會的糾偏機制終將會對美對華政策的未來調整發揮平衡作用。

近段時間以來,美對華強硬派藉助各種方式,做了過去想做而沒做成的事,特別是在臺灣問題上邁出了危險的一步。遏制中國發展的聲音,也不再像過去那樣遮遮掩掩。儘管美國的國家戰略需要尋找敵人,但把中國視為敵人是找錯了對象。中國不同於前蘇聯,一是中國不搞霸權,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二是當年美蘇經濟完全割裂,這很容易使得雙方的安全與軍事關係變成對抗性的關係。但是,中美兩國的經濟聯繫已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局面。正像美國前代理助理國務卿董雲裳所言,“美國沒有可以從經濟上孤立中國的國際機制。兩國經濟日益密切,將美國經濟從中國分離開來,美國自身也會破產”。她認為,美政府對華政策走在錯誤的方向,有必要加強對話,尋找妥協點。

值得注意的是,與前段時間美知華人士集體沉默形成反差的是,近來已有一些公開對美政府現行對華政策提出批評的聲音。知名中美關係專家包道格撰文指出,熟悉對華事務的老一代官員陸續退休,新一代年輕官員不瞭解中國,也缺乏對中國的耐心,他們對中國的認識始於2008年奧運會之後,沒有對中國變化認識的歷史縱深,這種傾向非常危險。他呼籲這些年輕官員們負起國家的責任,除了尋求與中國對抗之外,看看有沒有別的選擇。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更是直言,這屆美國政府在臺灣問題上走得太遠,完全違背了美對中國的官方承諾。

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教會我們,只有從正反兩面看問題,才更加全面。越是對中美關係悲觀的時候,我們也要看到樂觀的一面。否則我們只能相信守成大國與新興大國的歷史宿命而無所作為,任由“修昔底德陷阱”之類的惰性歷史學說氾濫 。

中美建交以來風雨四十年,如今正面臨新的歷史性抉擇。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是中美關係的常態。雙邊關係一直遵循著在鬥爭中求發展、在摩擦中求合作、在曲折中求前進的軌跡。在中國的核心利益問題上,中美的較量從來沒有停止過。從當年的“輸出管制統籌委員會”到“瓦森納安排機制”,在高科技領域對中國的限制、防範從來有之;在臺灣問題上小動作不斷,邀請李登輝訪美,致使中國政府召回駐美大使作為迴應;2001年中美南海撞機事件,雙方更是劍拔弩張;而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調整更是在2009年就初露端倪。

所以,中美之間遭遇新的挫折也不必大驚小怪。中美之間有重大分歧並不一定就會導致“破局”,重要的是雙方努力管控分歧和競爭,尤其防止變成惡性競爭。畢竟兩個大國互為敵人是世界的災難,歷史殷鑑不遠。(作者是北京資深媒體人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