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中美主播對話背後,理性之要與誤解之深

觀察|中美主播對話背後,理性之要與誤解之深

一場中美兩國女主播之間的連線,成為了中美兩國媒體乃至各方關注的焦點。本身不到17分鐘的“辯論”,最後在整體平和的對話氣氛中完成,引發眾多探討。有的是對二人現場表現的點評,有的是對所涉及內容的補充。更多的是本著關注的心態探求這場跨越太平洋的對話可以為中美當下之間的經貿摩擦甚至雙邊關係產生怎樣的影響。

從公平貿易、知識產權、華為到關稅、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對於這場涉及了諸多層面對話,全程雙方保持著理性平和的態度。美方主播也緩和了以往咄咄逼人的做法,幾乎所有受訪專家都對對話本身予以肯定。

“對話”廣受關注說明了什麼

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呂祥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表示,兩國新聞界直接交流並不多見。雙方整體進行了得體的對話。對方比我們想象的少了一些攻擊性,雙方如果在各個層面都能保持這樣相對冷靜對話的話,中美的局勢終究還是可以有緩和的餘地。

國際關係學院院長助理達巍表示,中美兩國主播能夠進行對話,甚至是“辯論”,在美國主流媒體上直接發出中國的聲音,讓美國觀眾聽到另一種聲音,應該說是一個有益的嘗試。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韋宗友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認為,這次連線獲得如此巨大的關注至少還說明了兩點:一是大家還是不希望看到中美關係進一步惡化,對中美關係的走向很關注;二是說明中美需要進一步加強各個渠道的交流與溝通。

外交部發言人陸慷30日也指出,這應該不是一個辯論,而是兩位主持人的一個對話。真理越辯越明,實際上當前在中美關係這樣的形勢下,我們鼓勵也樂見中美兩國各界人士能夠進行一些開誠佈公的、誠實的、理性的思考和對話。

西方對中國的誤解需要通過溝通糾正

正如專家們所指出的一樣,中美兩國新聞界直接隔空交流的先例並不多,因而也受到了西方主流媒體的關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路透社等幾乎都以文字複述的方式,重現了CGTN女主播劉欣同FOX女主播特麗什·里根(Trish Regan)的對話。

但無論從對話現場美國女主播特麗什·里根的設問還是後來西方主流媒體的報道來看,還是能看出對方對中國的不瞭解、誤解甚至種種負面心態。

節目還未開始之時,特麗什·里根就一直在介紹劉欣所在機構的背景,似乎希望把她塑造成為一個代言人而非主播。在這場本應聚焦中美經貿問題上的對話上,特麗什·里根又試圖融入更多的複雜因素,將所謂的“國家資本主義”等話題帶入進來。受訪專家認為,這些做法其實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其自身先入為主的判斷。

除此之外,特麗什·里根還將矛頭指向了知識產權問題,並宣稱世界貿易組織(WTO)的一些案例就是“中國大量竊取知識產權的證據”。但事實上,有受訪專家表示,WTO方面並沒有案例足以證明其言論,美國對中國的類似指責就一直因為缺乏證據而被其他國家詬病。

達巍告訴澎湃新聞,美國對中國的偏見,往往是由美國方面的預設立場引起的,可能我們短期內沒有什麼特別好的辦法去扭轉,只能靠多溝通。

“美國對中國的錯誤認知甚至是事實性錯誤,我們要利用各種平臺及時的去糾正,劉欣這次所做的就可以看作是糾正美國對中國錯誤認知的一個嘗試。”他說。

同樣,不少外媒也評論稱,這次電視對話是一次中國向美國觀眾展現自身形象、闡述自身觀點的機會。

美國《紐約時報》援引佐治亞州立大學研究中國媒體的助理教授Maria Repnikova的評論稱,劉欣說著“完美的英語”,回答問題的方式十分開放並展現了良好的口才,這“和大多數美國人以往看到的中國(形象)非常不同”。

但是,韋宗友也表示,特麗什·里根在連線中對方多次插入帶有顯著意識形態色彩的話語和話題,也反映了美國國內一部分人的態度。

外交部發言人陸慷24日在迴應相關問題時就說,放眼世界,意識形態分歧並不必然妨礙國家間的經貿、產業、科技合作。中美建交40年來,美國兩黨歷屆政府不正是一直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政府一道持續推動、拓展、深化各領域互利合作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