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和人的故事 外科巨匠鍾守先教授

腫瘤 大學 肝癌 黃疸 協和醫院神經科吳立文 2017-05-28

2017年是北京協和醫學院建校100週年,北京尤邁醫學診所整理出“協和人的故事”,以此表達對協和前輩的敬意。

【協和人的故事】外科巨匠鍾守先教授

鍾守先教授簡介

鍾守先,男,浙江紹興人。1934年2月出生於上海。1952年-1954年就讀於南開大學生物系,1960年畢業於前蘇聯哈爾科夫醫學院醫療系,畢業回國後在北京協和醫院外科就職,歷任外科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教授、教授;1981年任北京協和醫院基本外科副主任,1983任基本外科主任、外科學系副主任;1986年6月至1987年10月在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約翰•霍普金期大學醫學院及羅馬林達醫學院外科學習;1988年晉升為外科教授並任學系主任;1993年成博士生導師。歷任中華醫學會會員,國際外科學會會員,中華醫學會北京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全國胰腺外科學組副主任委員,中華普通外科雜誌、中華醫學雜誌、中華腫瘤雜誌、中國實用外科雜誌、肝膽胰外科雜誌、和臨床醫學雜誌等十多種專業雜誌的副主編、編委、顧問等。鍾教授是我國外科界的前輩,四十多年來一直在臨床第一線工作,對腹部外科疾病有堅實而廣泛的理論基礎,同時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手術技術精湛。善於解決腹部外科的各種疑難雜症及術後的各種嚴重併發症;在肝膽胰外科上的造詣尤其深,在半個世紀的外科實踐中,鍾教授創造了許許多多外科手術學上的奇蹟,在專業界傳為美談,對我國外科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鍾教授醫德高尚,目前雖身負中央保健重任,但對普通的患者還是一如既往的盡心盡力,顯示了老一輩醫學家的崇高風範。鍾教授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對肝癌的外科治療進行研究,開展了各種肝葉、肝段的切除,包括肝三葉、肝中葉切除,取得滿意的效果。為解決梗阻性黃疸病人的診斷和減黃,在國內較早開展PTC和PTBD。在胰頭癌的治療上,與病理科合作,對按照傳統的Whipple術式切除的標本進行分析後,提出了擴大Whipple手術的必要性及其切除範圍;尤其為降低Whipple手術死亡率做出了努力,在1985年就創作了連續51例手術無相關死亡的成績,屬當時世界先進水平;在國內首先應用保留幽門的Whipple術式,並提出了其術後生活質量優於Whipple手術的論據;創用了胰管空腸吻合胰殘端套入法,使Whipple手術胰瘻的發生率下降到2.5%(3/118),並且避免了胰管口狹窄的併發症。多年來作為協和醫科大學的教授和院教育委員會成員積極進行教改,為提高教學質量與國際接軌努力工作,並培養了十餘名博士碩士生,體現了嚴謹的治學風格。多次主辦全國肝膽外科學習班以提高中青年外科醫師的醫療水平。在國內外雜誌發表論文、綜述等文章80餘篇,並參與《現代胃腸病學》、《臨床胰腺病學》、《腹部急診學》、《肝膽胰外科進展》、《外科手術方法改進》等十餘部專著的編寫工作。主編著作有《胰腺外科學》等。獲得衛生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並享有國家特殊津貼待遇。

2016年2月5日上午,是肝臟外科鍾守先教授在農曆2016年春節前的最後一個門診。為患者段女士處理完術後的複診,鍾守先教授在診室裡與她合影,留下了這張珍貴的照片。照片中的段女士氣色很好,一點兒也看不出是剛剛經歷過大手術的人。就在2016年1月27日,段女士因“胰腺實性假乳頭狀瘤”腹腔廣泛轉移,在協和醫院接受了18年來的第四次大手術。

第一次被診斷出“胰腺實性假乳頭狀瘤”是在1998年。這位患者在外院做了“保留十二指腸胰頭切除術”。不幸的是,時隔11年,患者的胰頭部又發現了3.5x5cm腫物。這次她慕名到協和就診,由鍾守先教授親自為她做了“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術後病理證實為胰腺實性假乳頭狀瘤復發。兩年後,腫瘤再次復發。這次是肝臟多發轉移,其中右肝兩處,分別為4.1x2.2cm和7.9x6.5cm,左肝一處,為8.3x6.6cm。肝臟外科在鍾守先教授指導下為患者做了“肝臟多發轉移灶切除術”,術後病理報告為肝轉移性胰腺實性假乳頭狀瘤。這位患者真是命途多舛。到了2015年底,腫瘤再度復發。與前兩次只在胰腺、肝臟等處轉移不同,這次的轉移灶分散在大網膜和腸繫膜根部、左肝外葉、腹膜後和盆腔底等5處,其中最大轉移灶直徑超過6cm。患者再次來到協和,求救於曾多次為她手術的鐘守先教授。

“胰腺假乳頭狀腫瘤”是一種少見的胰腺外分泌腫瘤,對放化療並不敏感,手術是唯一辦法,當前尚無其他有效治療手段可選。但是18年來的三次複雜手術已經導致患者腹腔正常解剖結構明顯改變。一個腫瘤在腹盆腔三度轉移的患者,還可以經受再次手術的挑戰嗎?死神曾一次次光顧她,以往都幸運地被醫患攜手戰勝,這一次她還能那麼幸運嗎?保守治療,就是等待死亡;選擇手術,就是選擇巨大風險,如何作出治療抉擇?這是醫者和患者共同面臨的困難。

通過詳細詢問病史、精心查體和認真資料分析後,鍾守先教授毅然決定為這位患者行第四次手術,為了延長患者的生命,80多歲的鐘老選擇了“挑戰不可能”。其實對鍾老作出這樣的抉擇,科裡其他同仁是有爭議和擔憂的。但是鍾守先教授堅持他自己的判斷:胰腺假乳頭狀腫瘤為低度惡性腫瘤,其生物學行為較好,從未發現有全腹腔轉移的情況。而且對患者的觸診查體,感覺她的腹部還是很柔軟的,並沒有全腹部轉移患者特有的那種“柔韌感”。這就意味著,患者雖有腹盆腔的“廣泛轉移”,但不是沒有手術機會。

在鍾守先教授的指導下,肝臟外科為患者做了充分的術前準備,並制定了詳細的手術方案和預案。手術當日,鍾守先教授親自上臺操刀關鍵步驟。正如鍾教授所預料,患者腹、盆腔五處轉移病灶是相對獨立的,可以全部完整切除。手術進行得非常順利,術後一週患者順利康復出院。

這位病人是鍾守先教授從醫生涯中救治過的無數病人之一,這個病例也僅僅是他一生中接診的無數病例當中普普通通的一個。

但就是在這普通與平凡中,我們再次領略了協和老教授兢兢業業的醫德風範,深切地感受到了鍾守先教授醫者的仁愛、執著與擔當。

(說明:文字根據網絡內容整理彙編,部分圖片轉自網絡。)

協和人的故事 外科巨匠鍾守先教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