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歷史上的四次建都和六次遷都之議

中國歷史 李自成 北宋 地理 鄧州市白牛鎮信訪 2017-04-27

鄧州歷史上的四次建都和六次遷都之議

據文獻記載,鄧州在歷史上曾為禹都、鄧國國都、楚國的別都及李自成新順國的臨時國都,另有六次遷都於此之議,這六次遷都之議,儘管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最終實現,但卻表明了鄧州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前言

禹都 夏朝時期的鄧地,不僅是鄧國都城,還是夏朝的國都。據《路史﹒國名記四》載:“鄧,仲康子國,楚之北境,史雲阻之以鄧林者,今之南陽。故杜佑以為禹都。”不僅唐代杜佑著的《通典》稱鄧為“禹都”,而且,現存於西安碑林的《華夷圖》(我國最早的石刻地圖之一),以及北宋地理總志《太平環宇志》等,均認定鄧為夏朝的都城。

地何以成為夏朝的都城,這要從夏朝當時的政局來看,原來,啟做了夏朝的第一代國君後,不像他父親大禹那樣,為治理洪水,“三過其家門而不入。”而是吃喝玩樂,荒淫無度,把一個偌大的夏朝,搞得危機四伏,史稱“夏啟荒政”。啟死後,由他的長子太康繼位。太康昏庸淫樂,從不過問朝政,終被有窮氏部落君長后羿驅逐出京都,在洛水一帶過著流亡生活。故史稱“太康失國”。太康死後由他弟弟仲康繼位,其實仲康仍和他的幾個兄弟們一樣,在洛水一帶流浪。待仲康死,其子相繼位以後,后羿和寒浞正為爭奪夏朝王位,殺戮不休。待帝相的兒子少康長大繼位後夏朝才中興。夏朝自太康至少康近百年內,王權旁落異族之手。正當仲康流亡期間,寒浞篡夏,佔領京都。仲康與兄弟們及其同姓貴族合議,認為鄧林是儲積實力,光復夏朝基業的重地,於是將他的另一個有遠大志向的兒子封於鄧,並暫定鄧為夏朝國都。至少康中興還都帝丘時,鄧國一直為夏都,並在以後仍作為夏朝的同姓屬國而屹立於諸侯之林。仲康的後裔在鄧國這片土地上經營800餘載,含辛茹苦,生息繁衍。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稱道鄧國,是夏王朝遺民所居住的地方。夏人為政,崇尚忠厚朴實,這裡還有夏先王傳下來的風尚……

鄧國都城 大禹治水有功,帝舜就把天子之位傳給他。可大禹老時,沒有把天子之位繼續禪讓下去,而是傳給自己的兒子啟作天子,建立夏朝。啟又傳給自己的兒子太康,太康傳弟仲康,仲康之子封於鄧,為鄧國,時間約在公元前2150年前後。童書業在《古馬國辯》、呂思勉在《先秦史》中均謂鄧國都城在今河南鄧州一帶。直到公元前678年被楚滅方止,前後近1500年。是夏、商、周時期一個古老方國。

楚國的別都 公元前678年,鄧國被楚國消滅,鄧國之穰邑(即今鄧州)歸楚。戰國時,楚國在郢(今湖北宜城)建都,穰城位於楚之北境,方城之端。方城是楚國的軍事建築工程。其西端沿涅水、湍水間的分水嶺向南,止於穰城,穰為軍事重鎮。楚人從宜城、襄樊出兵中原,穰為必經之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而楚人在穰城設置別都。別都,顧名思義,指國都以外的都城。別都中除個別城邑較大外,一般都比較小,楚君停住別都,僅限於戰爭時期,平時一般都住在國都裡。張正明先生在其所著的《楚文化》一書中指出,楚別都凡十一,而穰為其一。楚頃襄王十六年秋,楚秦兩國國君,曾於別都穰城盟會。

“新順國”臨時都城 明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三月,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率兵駐紮襄陽,建“新順國”,自稱“新順王”,改“襄陽”為“襄京”,修建宮殿,設置行政機構 ,把襄陽作為臨時國都。後因戰爭需要,李自成於同年五月移都鄧州。在鄧州,李自成召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軍政領導人會議,決定了北伐的路線。九月,李自成親率百萬大軍自鄧州北上,經南陽,破潼關,踏上了北征滅明的征程,實施其滅明的計劃,在鄧州時間雖短,但意義重大。

歷史上有六次遷都鄧州之議

1

北魏孝武帝元修永熙二年(公元533年),高歡將入洛陽,孝武帝有遷都荊州(治所穰城)之意。散騎侍郎柳慶力勸武帝遷都長安。在柳慶的再三勸說下,武帝才改變主意,將都城西遷長安。

2

唐高祖李淵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秋,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自原州(今寧夏回原)入寇,至於渭水北,高祖恐懼,欲選襄、鄧可居之地,遷都避難。後因秦王李世民竭力反對,終而未行。

3

唐昭宗李曄乾寧三年(公元896年),左諫議大夫、同中樞門下平章事、襄陽人朱樸上疏昭宗,議遷都襄、鄧,樸言:“襄、鄧之地,實惟中原,人心質良,去秦咫尺,而有上洛為之限,永無夷狄侵軼之虞,此建都之極選也。”後因朱溫之牽制而未成行。

4

北宋欽宗趙桓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正月,金兵分兩路進攻北宋,犯京師汴梁。遷宗欲幸襄、鄧之地,以避金兵。因京師留守李綱竭力阻止,遷都襄鄧之事乃止。同年十一月,金兵再度攻宋,南道都總管張叔夜勸欽宗“暫詣襄、鄧,以圖西據長安”。欽宗不允,第二年,北宋亡。

5

南宋高宗趙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六年,金兵逼應天,高宗欲移巡以避其鋒,尚書右僕射兼中書郎李綱等人主張遷都襄、鄧,李綱說:“臣嘗言車駕巡幸之所,關中為上,襄鄧次之,建康為下,陛下縱未能行上策,猶當且適襄、鄧,以示不忘故都,以系天下之心。”但由於宰相黃潛善等人極力反對,高宗最後採納了黃潛善等人的建議,移幸東南。

6

金哀宗完顏守緒天興元年(公元1233年),蒙古軍圍金京師汴梁,元帥豬兒主張去歸德(今河南商丘南),丞相賽不、右司郎中白華等人主張入鄧。第二年,哀宗先逃至歸德,又逃蔡州(今汝南縣),再欲入鄧州,然宋、元聯軍圍蔡,哀宗未成行,即人亡國滅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