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馮道:官場“不倒翁”享受榮華富貴

中國歷史 馮道 遼朝 石敬瑭 綠草原孤狼嘯月 2017-06-11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馮道:官場“不倒翁”享受榮華富貴莫為危時便悵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終聞海嶽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

但教方寸無諸惡,虎狼叢中也立身。

這首名為《偶感》的詩出自一個叫馮道的人之手,它表達了自己就是在虎狼相殘的亂世之中也要出人頭地,修命立身的志向。

馮道是誰?現在知道他的人並不是很多,但他卻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十分罕見的人物,他生活在中國戰亂頻繁的五代十國時期。這一時期,天下大亂,群雄爭霸,中原地區先後經歷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中原以外還先後有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和北漢等十個割據政權,所以叫五代十國。由於這一時期戰亂頻繁,人保住性命都屬不易,更別說升官發財了,而這馮道,不但保住性命,而且越過越好。五代時期前後只有53年,而馮道前後臣服過5個朝代11個皇帝,官至將相、三公、三師等要職,位極人臣,73歲死後還被封為瀛文懿王。

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就是說皇帝換了,大臣也要換,前朝大臣能留下的就不多了,甚至性命都難保,而這馮道卻不是這樣。當前一個朝廷滅亡後,他往往是以宰相的身份去奉迎另一個朝廷的皇帝,照樣享受榮華富貴,成為官場上的“不倒翁”。

這馮道有何能耐,在王朝更迭頻繁的過程中泰然自若,永遠不倒?其實,馮道並沒有什麼背景,祖上以務農為生,但馮道從小就十分勤奮,刻苦讀書。史書上說他“惟以披誦吟諷為事,雖大雪擁戶,凝塵滿席,湛如也。”他勤奮學習,積累了豐厚的知識。為日後左右逢源,混跡於官場,成為官場“不倒翁”打下了基礎。

他剛出道時是被別人推薦到唐朝河東節度使、沙陀王李克用的手下做掌書記,負責文牘事務,就是現在寫材料的人,從此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後唐明宗時,他被提拔為端正殿學士,專門給皇帝寫奏章,給皇帝講課,成為皇帝身邊的紅人。在皇帝身邊時間長了,就知道皇帝喜歡什麼了,愛聽什麼了。當時,許多貴族喜歡狩獵,而狩獵過程中就會跑進農田,糟蹋莊家。於是明宗就下令禁止狩獵。馮道馬上奉迎說:“陛下英明,連野獸都能感受到陛下的仁慈啊!”話說得明宗怎麼能不高興?

明宗死後,其子李從厚繼位,但是明宗的另一個兒子李從珂不服,起兵反叛,進入都城,剛繼位不久的李從厚出逃。馮道見李從厚大勢已去,便上表奏請李從珂稱帝,李從珂此時還假意推辭說自己無意稱帝,但馮道明白,只有李從珂稱帝,自己才能保全,於是力勸李從珂稱帝,李從珂也就就坡下驢,登上皇位。當上皇帝的李從珂也投桃報李,封馮道為司空,位列三公。由此可以看到,馮道見風使舵之快。他十分擅長觀察紛繁複雜的形勢,估量強弱勝敗,及時捨棄失敗的弱者,奉迎勝利的強者。

李從珂當皇帝才兩年多,他手下的大將石敬瑭依靠契丹勢力反叛,推翻了李從珂,自己做了皇帝,改國號為晉,就是後晉主。石敬瑭稱帝后,馮道又被石敬瑭任用,而且十分信任,“事無鉅細,悉委於道。”石敬瑭後來在臨死前,將兒子託孤給馮道,希望他輔佐幼主,馮道滿口答應。可石敬瑭一死,他的弟弟齊王石重貴便擁兵自重,欲奪皇位。馮道看出,齊王日後必稱帝,也就不顧石敬瑭的託孤了,立刻捨棄幼主,擁齊王石重貴稱帝,並再次得到重用。馮道這種事一輩子做了多次,每次都成功,可見其老謀深算,無人能及,否則,他不可能侍奉五朝、十一個皇帝,而且“累朝不離將相三公三師之位”。他自己曾經說過;“三公也好,祭祀也好,不都是為皇帝效力嗎?”在他看來,不管誰來做皇帝,只要能保全自己就行,管他是好皇帝還是壞皇帝。

馮道除了善於察言觀色,盡說好話,見風使舵,當好牆頭草外,他還處處小心,為皇帝是尊,絕不染指皇帝的權力。一次後晉主石敬瑭曾以用兵事問馮道,馮道說:“陛下歷試諸艱,創成大業,神武睿略,為天知,討伐不廷,須從獨斷。臣本自書生,為陛下在中書,守歷代成規,不敢一毫之失也”(《舊五代史·馮道傳》),這話說得石敬瑭十分高興。歷代帝王都把掌控軍隊當做自己坐穩皇位的第一要務,十分懼怕他人插手軍隊事務,馮道豈能不知這個道理?所以,當皇帝問他軍務時,他的這番話很圓滑地表達了自己無意涉及軍務的態度,又向皇帝表白了自己的忠心。

馮道的這種為官為人被此後的歷代史學家所不齒,都認為他是個沒有骨性的人,“不自愛其身,而忍恥以偷生”,特別是他還奉迎過外族契丹皇帝,更被稱為是賣國求榮。所以,史學家這樣評論他;“道之履行,鬱有古人之風;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禮。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況於再三者哉!” (《舊五代史·馮道傳》)。

然而,時代發展到今天,有人又提出了和史學家不同的觀點,他們認為:馮道一生正值五代戰亂之際,評價馮道必須聯繫當時的歷史條件進行具體分析。馮道所歷仕的四個朝代,不僅時間短,而且其間的改朝換代與其它的歷朝歷代相比,也有特殊性。後一朝代的開國皇帝都是前一朝代的臣子。晉、漢、周的開國君主原先都是馮道的同僚。五代更替的實質是誰擁有武力、佔有土地,就可以稱王稱帝。晉代的安重榮說:“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乎?”因此,武夫之間你爭我奪,沒有什麼是非對錯,就是“勝者為王敗者寇”。王朝及皇位的更迭猶如走馬燈。而馮道如果死守一宗,恐怕他早就沒命了。誰做皇帝對老百姓來說都是生靈塗炭,背井離鄉,對官吏來說保全性命也只能審時度勢了,不能用“烈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的封建倫理來要求馮道。

馮道這個人史上罕見。今天,我們應以什麼樣的骨性立足,以什麼樣的方式立身,如果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馮道,馮道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也許馮道的嚴守“底線”,才為為生命築一道防線。馮道出使契丹就顯露了他的這點智慧‘

後晉石敬瑭為求得契丹出兵援助自己打敗後唐,奪取天下,不僅割盧龍一道和雁門關以北地區為厚賂,而且自稱臣兒。事定後,需要派一名重臣為禮儀使到契丹,為契丹主耶律德光和蕭太后上尊號。選來選去選中了馮道。

馮道出任禮儀使到了契丹後,契丹主對他很重視,本想親自出去迎接,後因有人勸他“國君不應迎宰相”才作罷。

給契丹主和太后上過尊號後,契丹主暗示要長期留馮道在契丹為官,馮道說:“南朝為子,北朝為父,我在兩朝做官,沒有什麼分別。”契丹主聽了更是喜歡。馮道把得到的賞賜都用來買木炭,對人說:“北方寒冷,我年紀大了,難以忍受,不得不多做些準備。”擺出一副紮根契丹的架勢。契丹主開始唯恐留不住馮道,待見他如此,不僅不再懷疑他的忠誠,反而覺得自己的兒皇帝那裡更需要這樣忠誠而有名望的大臣輔佐,便讓馮道回石敬瑭那裡。

馮道三次上表推辭,稱自己眷戀上國,不忍離去,契丹主一再催促強迫,馮道才百般不情願地上路了。他先在驛館中住了一個月,然後慢騰騰地往回返。一路上到一個地方便停下來住宿,一點也不著急,契丹主派人打探後,愈加放心。馮道一直走了兩個月。才出了契丹國境。馮道左右的人問他:“我們能逃出虎口,返回家鄉,恨不得身生雙翅,您卻走走停停,這是為何?”馮道笑著說:“急有什麼用?我們如果走快了,契丹主用快馬一天就可以把我們追回去。我們走得慢,他們難以覺察我們的心思,這樣才能安全返回。”左右的人聽後,都恍然大悟,欽佩不已。

馮道之所以故作姿態,就是不想讓別人看穿他的心思,將底牌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其實,我們的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每做一件事情都是在討價還價中度過,要麼跟別人討價還價,要麼跟命運討價還價,如果過於心急,把自己的底牌亮出來,那麼就會讓別人得知你的底線,別人就會根據底線掌握生存規律,繼而左右你的決定,你就等於把自己人生的主動權交給了別人。所以不管做人還是做事,一定要守住自己的最後底線,隱藏自己的部分實力,讓對方對自己放鬆警惕,以為能將自己掌控,其實真正掌控周圍的形勢的反倒是自己。如此一來,自己便可以站到最有利的位置,作出最佳的選擇,更容易避免災禍。

【智慧點撥】

只要不失去信心,處境再糟糕,也能夠適應,並將之向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轉變。

人的一生總會有不如意的時候,但是人的承受能力不同,有的人會毫不在意,認為這是生命中必然會碰到的事;有的人很快就能掙脫沮喪的枷鎖,重新出發;而有的人卻被挫折擊敗,倒地不起。

只有奉行中庸之道的人才能夠適應困境,並找到改變它的辦法,所以,他總能戰勝困難,成為生活的強者。

【引申名言】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中庸》

【名言釋義】

孔子說:“顏回的處事為人是這樣的,他選擇中庸之道,每有所得,就牢牢切記不忘,並在行為上躬行實踐,養成自己的美好品德,而不讓它失去。”

【名言智慧】

君子由於受到各種理念的約束,不願違背良知,總是耿耿於原則。因此,從來不敢懈怠,也不敢放任一次,潔身自好,保持著人格的純粹,做著孤獨的固守。顏子正是這樣的君子。

而小人對於中庸,總是持著無所謂的態度,所以做事沒有什麼顧忌,為所欲為。所以他們總是顯得自在而瀟灑,正如現在的人們所曾鼓吹而奉行的“何不瀟灑走一回”。

改變是這個時代的主題,如果不能夠適應社會的改變,就會被時代所淘汰。俗話常說:“樹挪死,人挪活。”樹木要移植,如果水土不適應,或是移植中處置不當,就會枯死,誰見過蘋果樹頂著滿枝頭的蘋果隨意搬家的?可是人不一樣,人是有著極強的適應能力的,所以,要適應社會的變革,也要靈活變通做人處世的方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