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道:歷五朝八姓十一位皇帝的不倒翁

虎狼叢中立,從道不從君

說他不從君肯定是有點問題的,君都不從了還不得被皇帝給咔嚓了,這裡的意思是他只以民為重,誰來當這個君都無所謂,皇帝輪流轉,民重君為輕,表示的是這個意思罷了。

他叫馮道,史上說他是歷五朝八姓十一位皇帝,且都為宰相級高官,當然,也有人說是十位,也有人說是十二位,不重要啦,反正這是一位在中國歷史上輔助皇帝最多的一位臣子當是無疑的。

他輔佐皇帝的名單就不用列了,一是多多,二是無趣,當時是五代十國時期,亂象叢生,城頭頻換大王旗,誰握重兵,拳頭硬便可帝而王之,大家也沒拿這當回事,只要有飯吃,民眾不流離失所便是好皇帝,至於什麼正統正宗正溯的,統統都是假場合,也不是民眾關心之事。帝王如此,那輔助的臣工能為之者就是忠臣好人,反之當然就為人所不恥了。

馮道:歷五朝八姓十一位皇帝的不倒翁

馮道,字可道,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人,即今天河北滄州人,五代時任多朝宰相,最後病逝於後周朝,享年73歲,追封瀛王,諡號文懿。

他是被王安石評價為:“能屈身以安人,如諸佛菩薩行”,蘇東坡對他也是讚賞有加,他在當時有“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偁譽”的聲望,並廣為人們所頌揚。

但他卻是歐陽修筆下不知廉恥而“視喪君亡國亦未嘗以屑意”的牆頭草,他也是司馬光眼中的“奸臣之尤”;范文瀾先生甚至將他斥之為“奴才中的奴才”。總的說來,他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褒貶不一,爭議多多,但主體是譴責居多的一位負面人物。

但在當時對他的評價那可是高多了,他是五代時“當代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的國之名士;也是《舊五代史》中被稱之為“鬱然有古人之風”“深得大臣之體”的賢德名臣。

馮道:歷五朝八姓十一位皇帝的不倒翁

五代十國是繼南北朝後又一個動盪之年代,不同的是雖然異族亂華沒有南北朝時那樣地恐怖,但戎夷交侵,他們仍然是亂世之主角;而且更糟糕的是,無論是南方或北方都打成了一團,舉目四顧,全國幾乎就沒一個安定之地。

馮道的祖先為農為儒,沒有恆業,家境貧寒。史其載“不惡衣食,負米養親,好學能文,以披誦吟諷為事,雖大雪擁戶,凝塵滿席,湛如也”。也就是說,他出生貧家,但很努力學習,如果是處康寧之事,中個舉人進士那肯定是沒有問題的。

他最早是做了燕王劉守光的參軍,不過這劉守光史上將他稱為“桀燕”,可見不是個東西,他不但囚父攻兄,還與小媽通姦,是歷史上惡名遠播之人。這馮道一個正人君子,哪能在這等人手下做事,於是棄走他投,轉了一圈後,在晉王李克用手下供職。

馮道為官期間生活儉樸,不尚奢靡,不設床蓆,居則茅庵一所,臥則稻草一束,食則與奴僕相同,聲名很是不錯。後來父親去世,他回家守喪,退耕於野,躬自負薪,甚至於把自己的家產賣掉去賑災。自己所居唯草屋而已。及至期滿,被授翰林學士。

馮道:歷五朝八姓十一位皇帝的不倒翁

即使在富貴以後,也依然保持著這種作風;他清廉自守,地方官員的所有饋贈,即使鬥米匹布,他也一概謝絕,出征在外,將士將搶來的美女送給他,他絕不親近,而是另找屋子養著,待找到家人後,立即送還……

繼而經唐莊宗、唐明宗幾朝後,他一路升遷,最後做到了如宰相之地位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在這十餘年內,君臣相得,到了唐末宗繼位還依然拜他為司空,一直到那個歷史個著名的兒皇帝石敬瑭攻入洛陽建立後晉。

誰當皇帝對馮道來說都一樣,而皇帝們對他也是客客氣氣,這石敬瑭依然以馮道為相,對他還更加地重用,史載:“權歸中書,事無鉅細,悉以歸之。尋加司徒、兼侍中,進封魯國公。”此間馮道曾多次上表求退,石敬瑭就是不答應。

後來石敬瑭的兒子繼位,加馮道太尉,進封燕國公。國滅於契丹,戎王耶律德光又以馮道為太傅。後漢高祖立,馮道乃歸漢,漢祖拜為太師。周兵反,郭威篡漢,是為後周。

馮道:歷五朝八姓十一位皇帝的不倒翁

後周的郭威加馮道為太師、中書令,在禮遇上更加尊敬他,甚至“進對不以名呼”,後來他的乾兒子,一代賢君周世宗柴榮嗣位,仍然對他一如既往,馮道是在世宗朝病逝的,世宗聞之,輟朝三日。

馮道一生歷仕高官,安享榮華,任風雲變幻卻我自巋然不動。但是這象他這樣的讀書人,深受儒家思想浸濡,其忠君意識應該還是有的吧,這換主子比換襯衣還要頻繁,難道他心中就沒有自責嗎?

在他晚年寫的《長樂老自敘》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思想軌跡,“為時乃不足,不足者何?不能為大君致一統、定八方,誠有愧於歷職歷官,何以答乾坤之施。”從這一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馮道還是有自責之心的,他也是一個有政治理想之人,也想“為大君致一統”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但是他卻始終沒有遇到這樣的明君。

馮道:歷五朝八姓十一位皇帝的不倒翁

還真如他所說,他所處的年代及他所奉之君,除了最後的郭威和柴榮乃有為之君,可惜那郭威和柴榮二人天不假年,上位沒幾年就抱恨而去;其它都是些不上檔次的形象,那石家父子就不用說了,後唐那一串的李家幾幅顏色,不是殺人如麻的亂世梟雄,就是忠奸不辨的幼儒昏庸。都不是能“致一統”的角色,這馮道就是想當個前秦之王猛,可也得有雄才大略的秦王符堅現身才行啊。

儘管我們可以肯定,馮道同王猛在雄才大略上不在一個層次,二人沒有可比性。然而在那個亂世,能保全性命已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不知有多少經綸天下的高手、胸懷大志的能臣、滿腹文章的學者,或慘死於屠刀之下,或毀滅於暴政之中。

其實在那個時代,你還真看不出到底哪個能一統天下,哪個是有為之君;漢民族在南北朝時被殺得差點亡族了,延至五代時這元氣也恢復中。所以並無後世的漢奸一說。

而被後世看重的所謂“忠君”之概念,其實在宋以前是很淡薄的,至少還沒有形成普世價值。那春秋戰國時延繼下來的奉明君的觀念還是很有市場的,想那商鞅,李斯等一眾,哪個不是為異國效力,他們為秦帝國一統天下所作出的豐功偉績不是被後人稱讚至今。

馮道:歷五朝八姓十一位皇帝的不倒翁

評價一個歷史人物,不能脫離當時的實際情況,那走馬燈一般頻頻上位的皇帝,哪個是值得馮道去效忠的呢,怕是今天也不會有結論,如果用極端的道德化,武斷地將馮道屈辱地釘在歷史的十字架上,那麼就好比用簡單的黑白二色來定義世界,既失真又無趣。

在一般人看來,他歷經那麼多個王朝,為官肯定是圓滑之極,如那奸佞小人一樣,靠的是溜鬚拍馬來討好當權者。其實真還不是這樣,馮道並不是靠拍馬屁贏得皇帝喜歡的兩面三刀之人,相反,他是個很有操守的,他不貪財、不好色、不樹敵,是武夫當道的時代中的一股清流。

更重要的是他關心百姓,從不結黨,加上有智慧、善謀斷、能容人,知進退,以這樣品德之人立廟堂之上也就不會招來非議謗言了。

他注重人才的培養,不管是寒士還是高門,皆引之朝廷為用;他才情絕冠,萬言立馬而成;他文采出眾,華麗美篇,義含古道。尤其是他刻印“九經”,為宋代儒學的重興奠定了重要基礎。

馮道:歷五朝八姓十一位皇帝的不倒翁

他歷多朝而經年不倒,其實訣竅也不深奧,他就是不管你哪個當皇帝,我以不變應萬變,我都幹好我自己的那些事,在做本職工作的同時,兼顧好百姓的利益。這就是他立於不敗之地的精髓。如他自己總結的那樣:“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所以我覺得,拋開後世以“忠君”之道來衡量馮道之N臣之行為而不恥他,這個也是可以理解的,至少他在保全自己的同時,為當時的民眾還是做了不少的好事,但可惜的是,歷史不是受惠者書寫的,在中國人的歷史心智中,形式往往佔到比實際更大的比重。

再有很重要的一點,馮道在當時有很好地聲名,他一直是以文人的面目示人,從不涉及軍權,這對靠軍隊起家的五代十國時的皇帝們不具有威脅,所以這是他們最為放心的。

既然對皇權沒任何地威脅,何不借其名聲和威望來為本朝張勢呢。所以,表面上看著馮道三公、三師的官銜一大堆,其實就如同蒙古國的海軍部部長一樣,榮譽而已嘛。

馮道:歷五朝八姓十一位皇帝的不倒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