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中國》(8)古函谷關

古函谷關雄姿

古函谷關,位於今河南靈寶市北15公里處北坡頭鄉王垛村。其南18公里為秦嶺,巍峨挺拔;其北5公里為黃河,濁浪滾滾;東為弘農澗,河寬流急;西為衡嶺,逶迤綿延。深險如函的崤函故道鑲嵌在東起澠池、西至潼關的深溝險谷間,長達百餘公里。其間道路狹窄,兩壁陡峭,林木蔽日,幽邃莫測,自古為溝通洛陽至長安聯繫的必經之地。在這悠長的古道中設一關卡,真正就成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當地民間一直有“鐵函關,土潼關,一馬平川取長安”的俗語,也說明了崤函古道的險峻和函谷關的重要。

《絲路中國》(8)古函谷關

雄關古函谷關全貌

函谷關自建成的那一天起,就是控扼東西交通的雄關要隘和歷代戰爭兵家必爭之地,在這裡發生了許多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大事,產生了許多與之相關的成語,成為漢語言中的常用語言。著名的事件有:

武王伐紂。前1029年,周武王伐紂,率軍由潼關至函谷關,時任“司險”的守關官吏獻關相隨,致武王率軍順利出關,大會諸候於孟津,組成了討紂聯盟。據史書載,武王伐紂之後,為了表示從此不再有戰爭,遂在函谷關一帶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這成了後世乞盼和平的最高境界。當然周武王的這一美好願望被後世證明是無法實現的。

《絲路中國》(8)古函谷關

函關古道

五國攻秦。前318年,魏相公孫衍推楚懷王為縱長(聯軍統帥),聯合韓、趙、燕等國,發起了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聯軍打到函谷關,秦軍出關迎擊,致五國軍隊“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大敗而逃。

雞鳴狗盜。據《史記·孟嘗君列傳》載,齊國孟嘗君田文入秦為相,秦昭襄王聽信讒言囚之慾害,孟嘗君求救於秦幸姬說於昭襄王,始得脫逃,急奔出秦,夜至函谷關。當時的關規是“日落則閉,雞鳴始開”。時值午夜,關門緊閉,又恐追兵趕來。情急之中,手下有人在高處學雞鳴啼叫,霎時間周圍群雞齊鳴,關吏開門,孟嘗君一行始得出關而去。

《絲路中國》(8)古函谷關

古雞鳴臺

五縱敗師。前241年,趙、楚、魏、燕、韓五國合縱攻秦,秦依託函谷關,開關迎敵,五國軍隊潰敗弘農澗。

西原大戰。唐代安祿山起兵叛唐,在攻佔洛陽後,企圖佔領函谷關,進攻潼關,均被扼守潼關的哥舒翰派兵擊退。後唐玄宗聽信讒言,迫使哥舒翰放棄固守潼關的計劃,率軍主動出征,被叛軍誘入狹窄險峻的崤函古道內,幾乎全軍覆沒,此後叛軍再無人阻擋,長驅直入長安,致唐從此由盛而衰。

《絲路中國》(8)古函谷關

一夫當關,萬夫莫克

歷史進入20世紀,從辛亥革命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圍繞著函谷關也發生了數次重大戰役和重大的歷史事件,函谷關在經受了歷史的風煙之後也在現代戰爭中發揮出了自己的作用。

由於函谷關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在數千年的文化積澱中產生了許多與此相關的典故與成語。如虢公敗戎、修魚之戰、田文返齊、無忌伐秦、五國敗師、五縱攻秦、雞鳴狗盜……讀到這些耳熟能詳的詞語,使人真像在讀一部濃縮了的《東周列國志》。

《絲路中國》(8)古函谷關

函關古道

歷史上諸多戰例表明,從商末起,函谷關就是各朝各代統一中原、奪取戰爭勝利的戰略要地。誰佔據了函谷關,誰就掌握了東進中原、西取潼關的主動權。鑑於函谷關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國內眾多學者認為,應該在這裡建立國際性的“世界戰爭史研究中心”,使華夏文明發揚光大。

函谷關既然為控扼中原至長安交通要道上的險關要隘,自商周時候起,這裡也就自然成為人們東西交往的必經之地。西漢以降,函谷關和崤函古道所提供的交通便利,更為絲綢之路的繁榮鼎盛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可以想象,在當年那些擁擠在崤函古道中熙來攘往的人流中,不知夾雜著多少手持漢節或身著奇裝異服的中外使者、商人們東來西往的身影。透過那些漸漸消散的歷史煙塵,我們可從中辨別出一些熟悉的身影,如東漢的班超、班勇,東晉的法顯,北魏的宋雲,唐朝的玄奘以及那些以高適、岑參、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為代表的唐朝著名詩人群體;當然這裡面也少不了劉邦、項羽、劉秀、曹操、唐太宗、武則天等天子、帝王和英雄豪傑的身影。

《絲路中國》(8)古函谷關

函谷關老子紀念園

到了20世紀80年代,由於連年戰火不斷,加之人為損壞,古函谷關早已是千瘡百孔,乃至坍塌消失,名存實亡。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函谷古關究竟位於何方?一時之間引起了人們的種種猜測和爭論。1984年,人們在今函谷關遺址發現了城牆基址、護城壕、下水道等春秋戰國至漢代的遺蹟遺物;1986年,人們在函谷關遺址旁的東牆內側崖壁上,又發現一直徑90餘釐米專用於儲箭的豎穴式箭窖,內藏有屬於戰國時期的鐵桿銅箭約兩立方米,經分析應為當時守城兵士的兵器倉庫;1987年5月,靈寶市邀請國內數十位有關專家學者,親臨現場,對函谷關進行考察論證。充分肯定了現在這座位於北坡頭鄉王垛村中的函谷關遺址即為歷史上的函谷古關所在地。之後不久,依據在四川青羊宮出土的漢畫像磚“函谷關東城門”的圖案,對消失已久的函谷關關樓、古道等遺址進行了復建,並對周圍的道路等進行了配套建設,將這裡作為一個重要的旅遊景區,向公眾開放。

《絲路中國》(8)古函谷關

函谷關老子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