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社會為何停滯不前?並陷入封建朝代更替的死衚衕裡'

"

韓、趙、魏三家分晉被許多史學家視為中國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的標誌性事件,此後秦始皇消滅六國,在地域上完成了統一,而漢代以儒法結合的形式治理國家,在文化形式上實現了統一。從此,“大一統”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中國進入統一與分裂循環交替的時期。

在歷經了近兩千年的封建社會後,當歐洲大陸開啟近代工業化之際,中國仍然在封建社會中停滯不前。雖然在宋、明兩朝時,也有過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即我國資本主義的萌芽,但最終還是被扼殺在搖籃中。那為何我國遲遲未能步入資本主義社會呢?接下來從經濟、政治、地理環境等角度進行分析。

"

韓、趙、魏三家分晉被許多史學家視為中國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的標誌性事件,此後秦始皇消滅六國,在地域上完成了統一,而漢代以儒法結合的形式治理國家,在文化形式上實現了統一。從此,“大一統”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中國進入統一與分裂循環交替的時期。

在歷經了近兩千年的封建社會後,當歐洲大陸開啟近代工業化之際,中國仍然在封建社會中停滯不前。雖然在宋、明兩朝時,也有過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即我國資本主義的萌芽,但最終還是被扼殺在搖籃中。那為何我國遲遲未能步入資本主義社會呢?接下來從經濟、政治、地理環境等角度進行分析。

中國古代社會為何停滯不前?並陷入封建朝代更替的死衚衕裡

清明上河圖:反映了宋代都城汴京商品經濟的繁榮場景

小農經濟限制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首先,資本主義是建立在商品經濟的基礎之上的,而商品經濟的發展依賴自由且廣闊的市場。中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以農業為立國之本,而商業卻是百業之末。在古代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商人是見利忘義的代表,重商則會傷農,損害到國家根本,因此,商人一直遭到封建統治者的打壓。

新石器時代的晚期,是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的階段,婚姻制度也由對偶婚制向一夫一妻制演變,從此,部落內部以家庭為最小單位。隨著農業文明走向繁盛,小農經濟在家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小農經濟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給自足,這種經濟模式是相對封閉的。

一直到清末,中國主要經濟模式仍然為小農經濟,雖然有人口總數的優勢,卻沒有自由的市場,這對於商品經濟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環顧東亞各國,中國是土地最廣闊,地形最多樣的國家,物產十分豐富,基本能滿足本國的市場需求,並沒有向海外開拓的動力。因此,到我國封建社會的末期時,統治者在對外貿易上多采取保守的態度,長此以往,中國市場變得閉塞,缺乏發展的活力。

"

韓、趙、魏三家分晉被許多史學家視為中國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的標誌性事件,此後秦始皇消滅六國,在地域上完成了統一,而漢代以儒法結合的形式治理國家,在文化形式上實現了統一。從此,“大一統”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中國進入統一與分裂循環交替的時期。

在歷經了近兩千年的封建社會後,當歐洲大陸開啟近代工業化之際,中國仍然在封建社會中停滯不前。雖然在宋、明兩朝時,也有過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即我國資本主義的萌芽,但最終還是被扼殺在搖籃中。那為何我國遲遲未能步入資本主義社會呢?接下來從經濟、政治、地理環境等角度進行分析。

中國古代社會為何停滯不前?並陷入封建朝代更替的死衚衕裡

清明上河圖:反映了宋代都城汴京商品經濟的繁榮場景

小農經濟限制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首先,資本主義是建立在商品經濟的基礎之上的,而商品經濟的發展依賴自由且廣闊的市場。中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以農業為立國之本,而商業卻是百業之末。在古代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商人是見利忘義的代表,重商則會傷農,損害到國家根本,因此,商人一直遭到封建統治者的打壓。

新石器時代的晚期,是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的階段,婚姻制度也由對偶婚制向一夫一妻制演變,從此,部落內部以家庭為最小單位。隨著農業文明走向繁盛,小農經濟在家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小農經濟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給自足,這種經濟模式是相對封閉的。

一直到清末,中國主要經濟模式仍然為小農經濟,雖然有人口總數的優勢,卻沒有自由的市場,這對於商品經濟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環顧東亞各國,中國是土地最廣闊,地形最多樣的國家,物產十分豐富,基本能滿足本國的市場需求,並沒有向海外開拓的動力。因此,到我國封建社會的末期時,統治者在對外貿易上多采取保守的態度,長此以往,中國市場變得閉塞,缺乏發展的活力。

中國古代社會為何停滯不前?並陷入封建朝代更替的死衚衕裡

中國主要農耕區的擴展

缺乏商品經濟發展的動力

其實,我國曾經也有過發展資本主義的契機。在宋、明兩朝,南方地區高速發展,最早是以農業開發為目標的,當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時,開始向更高層次的經濟模式轉變,而促使這種轉變是需要發展動力的。這是一般社會發展規律,當一種社會模式運行較長時間後,勢必產生新的社會矛盾,然後人們開始需求轉變,這就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我國宋、明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是在一定背景下發生的。宋代是南方快速發展的時期,人口不斷增長,特別是江浙一帶,開發的最早,傳統農業已然走到盡頭。同時人口的自然增殖和移民的湧入,使得江浙地區人口數量超過土地承載的限度,人地矛盾突出。從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看,雖然開發的土地越來越多,但人均耕地面積一直呈下降趨勢。

"

韓、趙、魏三家分晉被許多史學家視為中國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的標誌性事件,此後秦始皇消滅六國,在地域上完成了統一,而漢代以儒法結合的形式治理國家,在文化形式上實現了統一。從此,“大一統”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中國進入統一與分裂循環交替的時期。

在歷經了近兩千年的封建社會後,當歐洲大陸開啟近代工業化之際,中國仍然在封建社會中停滯不前。雖然在宋、明兩朝時,也有過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即我國資本主義的萌芽,但最終還是被扼殺在搖籃中。那為何我國遲遲未能步入資本主義社會呢?接下來從經濟、政治、地理環境等角度進行分析。

中國古代社會為何停滯不前?並陷入封建朝代更替的死衚衕裡

清明上河圖:反映了宋代都城汴京商品經濟的繁榮場景

小農經濟限制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首先,資本主義是建立在商品經濟的基礎之上的,而商品經濟的發展依賴自由且廣闊的市場。中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以農業為立國之本,而商業卻是百業之末。在古代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商人是見利忘義的代表,重商則會傷農,損害到國家根本,因此,商人一直遭到封建統治者的打壓。

新石器時代的晚期,是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的階段,婚姻制度也由對偶婚制向一夫一妻制演變,從此,部落內部以家庭為最小單位。隨著農業文明走向繁盛,小農經濟在家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小農經濟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給自足,這種經濟模式是相對封閉的。

一直到清末,中國主要經濟模式仍然為小農經濟,雖然有人口總數的優勢,卻沒有自由的市場,這對於商品經濟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環顧東亞各國,中國是土地最廣闊,地形最多樣的國家,物產十分豐富,基本能滿足本國的市場需求,並沒有向海外開拓的動力。因此,到我國封建社會的末期時,統治者在對外貿易上多采取保守的態度,長此以往,中國市場變得閉塞,缺乏發展的活力。

中國古代社會為何停滯不前?並陷入封建朝代更替的死衚衕裡

中國主要農耕區的擴展

缺乏商品經濟發展的動力

其實,我國曾經也有過發展資本主義的契機。在宋、明兩朝,南方地區高速發展,最早是以農業開發為目標的,當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時,開始向更高層次的經濟模式轉變,而促使這種轉變是需要發展動力的。這是一般社會發展規律,當一種社會模式運行較長時間後,勢必產生新的社會矛盾,然後人們開始需求轉變,這就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我國宋、明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是在一定背景下發生的。宋代是南方快速發展的時期,人口不斷增長,特別是江浙一帶,開發的最早,傳統農業已然走到盡頭。同時人口的自然增殖和移民的湧入,使得江浙地區人口數量超過土地承載的限度,人地矛盾突出。從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看,雖然開發的土地越來越多,但人均耕地面積一直呈下降趨勢。

中國古代社會為何停滯不前?並陷入封建朝代更替的死衚衕裡

人均耕地面積的演變

為了在同樣大小的土地上養活更多的人,許多地區開始尋求更高層次的經濟模式。最初以種植經濟作物為主,所謂經濟作物,即手工業所需的原材料,依靠集中的人口,手工業也湧現出來。宋代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的另一個佐證就是“交子”的出現,宋代的通行貨幣主要是銅錢,但銅錢價值太小,無法滿足大規模的商業活動,“交子”就在這樣的背景產生了。

但宋、明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說到底只是區域內的,並僅僅侷限於國內,它始終是在農業經濟為主的前提下產生的,沒有向外拓展市場的需求,因此,註定了當時的商品經濟是作為農業的陪襯而存在的。同時,宋、明兩朝的末期,北方遊牧民族南下,也中斷的資本主義發展的勢頭。

"

韓、趙、魏三家分晉被許多史學家視為中國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的標誌性事件,此後秦始皇消滅六國,在地域上完成了統一,而漢代以儒法結合的形式治理國家,在文化形式上實現了統一。從此,“大一統”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中國進入統一與分裂循環交替的時期。

在歷經了近兩千年的封建社會後,當歐洲大陸開啟近代工業化之際,中國仍然在封建社會中停滯不前。雖然在宋、明兩朝時,也有過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即我國資本主義的萌芽,但最終還是被扼殺在搖籃中。那為何我國遲遲未能步入資本主義社會呢?接下來從經濟、政治、地理環境等角度進行分析。

中國古代社會為何停滯不前?並陷入封建朝代更替的死衚衕裡

清明上河圖:反映了宋代都城汴京商品經濟的繁榮場景

小農經濟限制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首先,資本主義是建立在商品經濟的基礎之上的,而商品經濟的發展依賴自由且廣闊的市場。中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以農業為立國之本,而商業卻是百業之末。在古代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商人是見利忘義的代表,重商則會傷農,損害到國家根本,因此,商人一直遭到封建統治者的打壓。

新石器時代的晚期,是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的階段,婚姻制度也由對偶婚制向一夫一妻制演變,從此,部落內部以家庭為最小單位。隨著農業文明走向繁盛,小農經濟在家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小農經濟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給自足,這種經濟模式是相對封閉的。

一直到清末,中國主要經濟模式仍然為小農經濟,雖然有人口總數的優勢,卻沒有自由的市場,這對於商品經濟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環顧東亞各國,中國是土地最廣闊,地形最多樣的國家,物產十分豐富,基本能滿足本國的市場需求,並沒有向海外開拓的動力。因此,到我國封建社會的末期時,統治者在對外貿易上多采取保守的態度,長此以往,中國市場變得閉塞,缺乏發展的活力。

中國古代社會為何停滯不前?並陷入封建朝代更替的死衚衕裡

中國主要農耕區的擴展

缺乏商品經濟發展的動力

其實,我國曾經也有過發展資本主義的契機。在宋、明兩朝,南方地區高速發展,最早是以農業開發為目標的,當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時,開始向更高層次的經濟模式轉變,而促使這種轉變是需要發展動力的。這是一般社會發展規律,當一種社會模式運行較長時間後,勢必產生新的社會矛盾,然後人們開始需求轉變,這就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我國宋、明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是在一定背景下發生的。宋代是南方快速發展的時期,人口不斷增長,特別是江浙一帶,開發的最早,傳統農業已然走到盡頭。同時人口的自然增殖和移民的湧入,使得江浙地區人口數量超過土地承載的限度,人地矛盾突出。從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看,雖然開發的土地越來越多,但人均耕地面積一直呈下降趨勢。

中國古代社會為何停滯不前?並陷入封建朝代更替的死衚衕裡

人均耕地面積的演變

為了在同樣大小的土地上養活更多的人,許多地區開始尋求更高層次的經濟模式。最初以種植經濟作物為主,所謂經濟作物,即手工業所需的原材料,依靠集中的人口,手工業也湧現出來。宋代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的另一個佐證就是“交子”的出現,宋代的通行貨幣主要是銅錢,但銅錢價值太小,無法滿足大規模的商業活動,“交子”就在這樣的背景產生了。

但宋、明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說到底只是區域內的,並僅僅侷限於國內,它始終是在農業經濟為主的前提下產生的,沒有向外拓展市場的需求,因此,註定了當時的商品經濟是作為農業的陪襯而存在的。同時,宋、明兩朝的末期,北方遊牧民族南下,也中斷的資本主義發展的勢頭。

中國古代社會為何停滯不前?並陷入封建朝代更替的死衚衕裡

宋代交子

政治制度的限制

秦朝所建立的一整套政治模式為我國後世封建王朝所沿用,這也是我國中央集權制度的開端,此後,歷代帝王均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明初,朱元璋撤銷了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丞相制度,清雍正時,設立軍機處,將封建君主集權推向了頂峰。

而商品經濟的發展依賴開放的自由的市場,這是與絕對皇權是相違背的。回顧中國過去的兩千年的歷史,統治者無不陷入到權力集中的魔咒中,越到後期,權力越是集中,統治者的對外態度上就越保守,明、清兩朝都曾下過閉關鎖國的政策,這對於海外貿易是十分沉重的打擊,國內工商業的發展缺乏開放市場的刺激。

其次,商人歷來都無法進入統治階層,缺乏上層建築的支持。這要從中國選官制度說起,兩漢魏晉時為孝廉制,那是世家大族居統治地位的時期,到隋朝,科舉制的推行使得寒門子弟也有機會進入統治中樞,但商人地位依舊低下。

"

韓、趙、魏三家分晉被許多史學家視為中國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的標誌性事件,此後秦始皇消滅六國,在地域上完成了統一,而漢代以儒法結合的形式治理國家,在文化形式上實現了統一。從此,“大一統”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中國進入統一與分裂循環交替的時期。

在歷經了近兩千年的封建社會後,當歐洲大陸開啟近代工業化之際,中國仍然在封建社會中停滯不前。雖然在宋、明兩朝時,也有過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即我國資本主義的萌芽,但最終還是被扼殺在搖籃中。那為何我國遲遲未能步入資本主義社會呢?接下來從經濟、政治、地理環境等角度進行分析。

中國古代社會為何停滯不前?並陷入封建朝代更替的死衚衕裡

清明上河圖:反映了宋代都城汴京商品經濟的繁榮場景

小農經濟限制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首先,資本主義是建立在商品經濟的基礎之上的,而商品經濟的發展依賴自由且廣闊的市場。中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以農業為立國之本,而商業卻是百業之末。在古代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商人是見利忘義的代表,重商則會傷農,損害到國家根本,因此,商人一直遭到封建統治者的打壓。

新石器時代的晚期,是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的階段,婚姻制度也由對偶婚制向一夫一妻制演變,從此,部落內部以家庭為最小單位。隨著農業文明走向繁盛,小農經濟在家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小農經濟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給自足,這種經濟模式是相對封閉的。

一直到清末,中國主要經濟模式仍然為小農經濟,雖然有人口總數的優勢,卻沒有自由的市場,這對於商品經濟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環顧東亞各國,中國是土地最廣闊,地形最多樣的國家,物產十分豐富,基本能滿足本國的市場需求,並沒有向海外開拓的動力。因此,到我國封建社會的末期時,統治者在對外貿易上多采取保守的態度,長此以往,中國市場變得閉塞,缺乏發展的活力。

中國古代社會為何停滯不前?並陷入封建朝代更替的死衚衕裡

中國主要農耕區的擴展

缺乏商品經濟發展的動力

其實,我國曾經也有過發展資本主義的契機。在宋、明兩朝,南方地區高速發展,最早是以農業開發為目標的,當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時,開始向更高層次的經濟模式轉變,而促使這種轉變是需要發展動力的。這是一般社會發展規律,當一種社會模式運行較長時間後,勢必產生新的社會矛盾,然後人們開始需求轉變,這就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我國宋、明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是在一定背景下發生的。宋代是南方快速發展的時期,人口不斷增長,特別是江浙一帶,開發的最早,傳統農業已然走到盡頭。同時人口的自然增殖和移民的湧入,使得江浙地區人口數量超過土地承載的限度,人地矛盾突出。從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看,雖然開發的土地越來越多,但人均耕地面積一直呈下降趨勢。

中國古代社會為何停滯不前?並陷入封建朝代更替的死衚衕裡

人均耕地面積的演變

為了在同樣大小的土地上養活更多的人,許多地區開始尋求更高層次的經濟模式。最初以種植經濟作物為主,所謂經濟作物,即手工業所需的原材料,依靠集中的人口,手工業也湧現出來。宋代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的另一個佐證就是“交子”的出現,宋代的通行貨幣主要是銅錢,但銅錢價值太小,無法滿足大規模的商業活動,“交子”就在這樣的背景產生了。

但宋、明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說到底只是區域內的,並僅僅侷限於國內,它始終是在農業經濟為主的前提下產生的,沒有向外拓展市場的需求,因此,註定了當時的商品經濟是作為農業的陪襯而存在的。同時,宋、明兩朝的末期,北方遊牧民族南下,也中斷的資本主義發展的勢頭。

中國古代社會為何停滯不前?並陷入封建朝代更替的死衚衕裡

宋代交子

政治制度的限制

秦朝所建立的一整套政治模式為我國後世封建王朝所沿用,這也是我國中央集權制度的開端,此後,歷代帝王均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明初,朱元璋撤銷了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丞相制度,清雍正時,設立軍機處,將封建君主集權推向了頂峰。

而商品經濟的發展依賴開放的自由的市場,這是與絕對皇權是相違背的。回顧中國過去的兩千年的歷史,統治者無不陷入到權力集中的魔咒中,越到後期,權力越是集中,統治者的對外態度上就越保守,明、清兩朝都曾下過閉關鎖國的政策,這對於海外貿易是十分沉重的打擊,國內工商業的發展缺乏開放市場的刺激。

其次,商人歷來都無法進入統治階層,缺乏上層建築的支持。這要從中國選官制度說起,兩漢魏晉時為孝廉制,那是世家大族居統治地位的時期,到隋朝,科舉制的推行使得寒門子弟也有機會進入統治中樞,但商人地位依舊低下。

中國古代社會為何停滯不前?並陷入封建朝代更替的死衚衕裡

地理環境的影響

西方文化價值觀歸根到底源自於古希臘時期,而古希臘的古典哲學是建立在航海貿易的基礎上的;反觀中國,我國的文化觀念源於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儒、道、法的影響最為深遠,先秦哲學則是建立在農業之上的。這其中,地理環境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古希臘諸城邦在巴爾幹半島的最南端,地形以山地為主,耕地匱乏,但古希臘南面瀕臨地中海,擁有天然的港口,對外發展商業成為古希臘人的主要謀生手段;我國的地形可看成是以華北平原為中心,與周圍山地形成的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單元,廣闊的平原適宜農業文明的滋生,到春秋戰國時,正面臨著將這個地理單元納入到一個統一國家的過渡階段。

航海文化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能接觸到風俗各異的民族,這就形成了一種開放包容的文化形式,古希臘信仰多神教便是一種證明;而在我國適宜發展農業,這個地理單元下,我們首先完成了地域上的統一,然後又完成了文化上的統一,文化從多樣演變為單一,此後,我國的疆域再沒發生巨大的變動,這樣相對封閉且物資自給的地理環境導致缺乏進取的精神,因此,我國封建統治者在對外態度上也越來越保守。

"

韓、趙、魏三家分晉被許多史學家視為中國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的標誌性事件,此後秦始皇消滅六國,在地域上完成了統一,而漢代以儒法結合的形式治理國家,在文化形式上實現了統一。從此,“大一統”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中國進入統一與分裂循環交替的時期。

在歷經了近兩千年的封建社會後,當歐洲大陸開啟近代工業化之際,中國仍然在封建社會中停滯不前。雖然在宋、明兩朝時,也有過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即我國資本主義的萌芽,但最終還是被扼殺在搖籃中。那為何我國遲遲未能步入資本主義社會呢?接下來從經濟、政治、地理環境等角度進行分析。

中國古代社會為何停滯不前?並陷入封建朝代更替的死衚衕裡

清明上河圖:反映了宋代都城汴京商品經濟的繁榮場景

小農經濟限制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首先,資本主義是建立在商品經濟的基礎之上的,而商品經濟的發展依賴自由且廣闊的市場。中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以農業為立國之本,而商業卻是百業之末。在古代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商人是見利忘義的代表,重商則會傷農,損害到國家根本,因此,商人一直遭到封建統治者的打壓。

新石器時代的晚期,是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的階段,婚姻制度也由對偶婚制向一夫一妻制演變,從此,部落內部以家庭為最小單位。隨著農業文明走向繁盛,小農經濟在家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小農經濟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給自足,這種經濟模式是相對封閉的。

一直到清末,中國主要經濟模式仍然為小農經濟,雖然有人口總數的優勢,卻沒有自由的市場,這對於商品經濟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環顧東亞各國,中國是土地最廣闊,地形最多樣的國家,物產十分豐富,基本能滿足本國的市場需求,並沒有向海外開拓的動力。因此,到我國封建社會的末期時,統治者在對外貿易上多采取保守的態度,長此以往,中國市場變得閉塞,缺乏發展的活力。

中國古代社會為何停滯不前?並陷入封建朝代更替的死衚衕裡

中國主要農耕區的擴展

缺乏商品經濟發展的動力

其實,我國曾經也有過發展資本主義的契機。在宋、明兩朝,南方地區高速發展,最早是以農業開發為目標的,當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時,開始向更高層次的經濟模式轉變,而促使這種轉變是需要發展動力的。這是一般社會發展規律,當一種社會模式運行較長時間後,勢必產生新的社會矛盾,然後人們開始需求轉變,這就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我國宋、明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是在一定背景下發生的。宋代是南方快速發展的時期,人口不斷增長,特別是江浙一帶,開發的最早,傳統農業已然走到盡頭。同時人口的自然增殖和移民的湧入,使得江浙地區人口數量超過土地承載的限度,人地矛盾突出。從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看,雖然開發的土地越來越多,但人均耕地面積一直呈下降趨勢。

中國古代社會為何停滯不前?並陷入封建朝代更替的死衚衕裡

人均耕地面積的演變

為了在同樣大小的土地上養活更多的人,許多地區開始尋求更高層次的經濟模式。最初以種植經濟作物為主,所謂經濟作物,即手工業所需的原材料,依靠集中的人口,手工業也湧現出來。宋代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的另一個佐證就是“交子”的出現,宋代的通行貨幣主要是銅錢,但銅錢價值太小,無法滿足大規模的商業活動,“交子”就在這樣的背景產生了。

但宋、明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說到底只是區域內的,並僅僅侷限於國內,它始終是在農業經濟為主的前提下產生的,沒有向外拓展市場的需求,因此,註定了當時的商品經濟是作為農業的陪襯而存在的。同時,宋、明兩朝的末期,北方遊牧民族南下,也中斷的資本主義發展的勢頭。

中國古代社會為何停滯不前?並陷入封建朝代更替的死衚衕裡

宋代交子

政治制度的限制

秦朝所建立的一整套政治模式為我國後世封建王朝所沿用,這也是我國中央集權制度的開端,此後,歷代帝王均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明初,朱元璋撤銷了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丞相制度,清雍正時,設立軍機處,將封建君主集權推向了頂峰。

而商品經濟的發展依賴開放的自由的市場,這是與絕對皇權是相違背的。回顧中國過去的兩千年的歷史,統治者無不陷入到權力集中的魔咒中,越到後期,權力越是集中,統治者的對外態度上就越保守,明、清兩朝都曾下過閉關鎖國的政策,這對於海外貿易是十分沉重的打擊,國內工商業的發展缺乏開放市場的刺激。

其次,商人歷來都無法進入統治階層,缺乏上層建築的支持。這要從中國選官制度說起,兩漢魏晉時為孝廉制,那是世家大族居統治地位的時期,到隋朝,科舉制的推行使得寒門子弟也有機會進入統治中樞,但商人地位依舊低下。

中國古代社會為何停滯不前?並陷入封建朝代更替的死衚衕裡

地理環境的影響

西方文化價值觀歸根到底源自於古希臘時期,而古希臘的古典哲學是建立在航海貿易的基礎上的;反觀中國,我國的文化觀念源於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儒、道、法的影響最為深遠,先秦哲學則是建立在農業之上的。這其中,地理環境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古希臘諸城邦在巴爾幹半島的最南端,地形以山地為主,耕地匱乏,但古希臘南面瀕臨地中海,擁有天然的港口,對外發展商業成為古希臘人的主要謀生手段;我國的地形可看成是以華北平原為中心,與周圍山地形成的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單元,廣闊的平原適宜農業文明的滋生,到春秋戰國時,正面臨著將這個地理單元納入到一個統一國家的過渡階段。

航海文化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能接觸到風俗各異的民族,這就形成了一種開放包容的文化形式,古希臘信仰多神教便是一種證明;而在我國適宜發展農業,這個地理單元下,我們首先完成了地域上的統一,然後又完成了文化上的統一,文化從多樣演變為單一,此後,我國的疆域再沒發生巨大的變動,這樣相對封閉且物資自給的地理環境導致缺乏進取的精神,因此,我國封建統治者在對外態度上也越來越保守。

中國古代社會為何停滯不前?並陷入封建朝代更替的死衚衕裡

中國三維地形



參考文獻:

  • 《中國歷史人文地理》,鄒逸麟
  • 《中國歷史·古代史》,張豈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