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全史》:太平天國餘部最後的戰鬥,戰至一兵一卒

中國近代史 太平天國 李秀成 婺源 野湖劇場 2017-03-28

《太平天國全史》:太平天國餘部最後的戰鬥,戰至一兵一卒

央視《太平天國》劇照

1863年冬,天京已近合圍,太平軍浙、滬戰場各自陷入絕境,皖南太平軍或降或敗,流散各地,面臨覆滅危機。各部太平軍憚於京糧益缺,多不從命。 “與其餓死江南,不如戰死江西。”1864年春,忠王李秀成與侍王李世賢(李秀成堂弟)議定籌糧方略,因此,陷入饑饉的太平軍,一批批地從蘇浙戰場突圍經皖南赴江西就食。他們的任務是保存實力,迨秋後攜糧返旆解救天京之圍。1864年2月中旬,由李世賢任入贛軍統帥,分四路遣軍由浙江進入江西,徵集糧食,擬在秋收後由皖南馳援天京。

《太平天國全史》:太平天國餘部最後的戰鬥,戰至一兵一卒

金華太平天國侍王府侍王塑像

2月4日,侍王率部由皖南廣德州、寧國縣進入浙皖邊界。9日,進據湖州,與湖州堵王黃文金會合,號稱10萬大軍,一時聲勢浩大。

第一路:1864年2月中旬,侍王分遣沛王譚星、天將林正揚、王宗李仁壽、李世光、李元茂轉進徽州、嚴州地區。譚星、林正揚等從浙江開化進抵江西玉山,王宗李世光、李元茂由婺源進抵白沙關一線。兩路太平軍會合後,3月1日,在玉山太甲山、錦雞嶺遭清軍者截,李世光力戰犧牲。譚星、林正揚等迅速西進,3月14日,攻佔金溪,進圍撫州。在撫州城與湘軍苦戰不勝,沛王改向臨閩邊界府建昌挺進。太平軍無法在江西站穩腳跟,重新四處流動。進入江西的第一路大軍因無法深入江西腹地,達到預定戰略目的,終於南入閩省轉戰,使入贛徵糧計劃半途而廢。

《太平天國全史》:太平天國餘部最後的戰鬥,戰至一兵一卒

太平天國侍王府

第二路:4月上旬,左宗棠親督湘軍進逼湖州,堵王黃文金、輔王楊輔清、佑王李遠繼、匡王賴文鴻等原皖南太平軍留守湖州府,侍王李世賢、聽王陳炳文、康王汪海洋、來王陸順德、戴呈忠則從德清撤退,餘經安吉、孝豐,兵分兩路重燃皖南戰火。4月25日,聽王、康王突入皖南婺源,進入德興,成為進入江西、機動就食的第二路大軍。

第三路:4月中旬,侍王李世賢、來王陸順德、戴王黃呈忠率部逼近徽州府,5月2日侍王率軍自浙江開化進入江西玉山,成為進入江西的第三路大軍。侍王試圖與駐紮南豐的第一路大軍林正揚部匯合,且戰且進至崇仁、宜黃。

第四路:常州、丹陽相繼陷落,蘇南戰場太平軍突圍而出,在凜王劉肇鈞、利王朱興隆、列王林彩新、忠二殿下李容發等統軍3萬,逼近徽州,迭遭湘軍圍堵,損失慘重,輾轉進入江西境內。5月底,凜王率部攻打弋陽失利,列王林彩新溺水而死,此路太平軍終因傷亡過重,無以成軍,由凜王率領會合侍王第三路大軍,繼續戰鬥。

1864年7月19日,天京城破國亡,幼主出走,天京戰場餘站四散。太平軍入贛徵糧、回求天京的戰略失去意義。李世賢成為太平軍最後的希望,以他的威望和能力,指揮太平軍捲土重來也未可知。

然而,幼主逃經溧水、東壩,被洪仁軒接往皖南廣德州,復由堵王黃文金迎入湖州,他們決定前往江西與李世賢等會合,力圖恢復。李宗棠令高連升緊追不捨,圍追堵截至婺源、浮樑、景德鎮一帶,至9月上旬,這支太平軍基本被清軍消滅。幼主由洪仁軒等護持轉入江西境內。

是時,江西兩軍力量對比發生新的變化,曾國藩令鮑超率部援贛,江西沈葆楨督席寶田、江忠朝反攻,楊載福也抵南昌督辦軍務。7月下旬,汪海洋率主力集結許灣,聲援崇仁,楊載福令鮑超由撫州先剿許灣,8月5日,汪海洋與鮑超在許灣會戰,被各個擊潰,汪海洋撤入建昌府境,李世賢陷入孤立。8月11晶,太平軍撤歸宜黃,崇仁陷落。

在敵人強大攻勢面前,聽王陳炳文起意叛變投敵,康王汪海洋堅決反對,李世賢態度曖昧,對老部下姑息寬容。8月15日,陳炳文投敵,被收編降眾6萬餘人,洋槍隊7000餘人。陳炳文降敵引起太平軍將士軍心動盪,這一嚴重事件使李世賢和汪海洋初生芥蒂,汪海洋開始對李世賢產生不信任感,影響了彼此間日後的緊密聯合。

1864年9月下旬,左宗棠、曾國藩分遣湘軍進援江西,將李世賢、汪海洋逼入贛南,並猛烈追堵幼主與洪仁軒所依附的黃文金等軍,挫敗了兩大太平軍會師進軍湖北恢復天國的計劃。連續的戰場上失利,迫使侍王李世賢、汪海洋撤轉贛閩邊界,致使幼主、洪仁軒未能與江西太平軍匯合,10月25日,幼主被俘。太平軍餘部也因此失去了統一行動的指揮中樞——以幼主為號召的中央政權,諸部各自為政,甚至內訌謀殺,終被清軍先後擊破。

《太平天國全史》:太平天國餘部最後的戰鬥,戰至一兵一卒

侍王李世賢塑像

至此,太平軍入贛大軍或亡或降或敗,所剩不多,入贛機動、徵糧就食戰略隨著天京戰場的失敗而迅速歸於失敗。此後,侍王李世賢、康王汪海洋所部與天京、湖州撤出餘部匯合,轉戰贛、閩、粵三省達一年多。

1865年,八月,李世賢在漳州兵敗,逃至鎮平依附於汪海洋。先是李世賢在漳州被圍時,急令汪海洋救援,汪海洋已專注大埔,抽不出兵力策應李世賢,李世賢軍遭到致命打擊,主力被殲,汪海洋懼罪,刺殺了李世賢,獨領其軍,與清軍轉戰於閩、贛、粵邊界的平運、長寧、定南、平和、興寧各縣,後據守嘉應州(今梅州),由於作戰計劃事先已由叛徒走洩,劉典從叛將丁太陽處得知汪海洋每戰必身先士卒的內情,命丁帶領清軍設置槍炮側擊。當汪海洋率軍衝至,丁太陽督軍,“槍炮齊施,子如雨注”,汪海洋不幸中彈身亡。汪海洋犧牲後,清軍再度圍困州城。太平軍諸將推舉偕王譚體元繼主軍事,終因孤城難以久守,太平軍遂乘勝潛師而出,東南走黃沙嶂,為清將鮑超等追及。1866年2月,偕王譚體元率餘軍奮戰力竭墜崖被捕犧牲。江南太平軍餘部至此失敗。

李世賢之後,汪海洋是當時唯一能夠統轄全軍的將領,他的犧牲加速了太平軍餘部的覆滅。史學家范文瀾說標誌“太平天國徹底地失敗”。

《太平天國全史》:太平天國餘部最後的戰鬥,戰至一兵一卒

描繪太平軍餘部征戰嘉應州的書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