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毛主席再提“解放臺灣” 美國要蔣介石放棄大陳等島

中國近代史 蔣介石 張愛萍 陳毅 海軍 莫邪青鋒 2018-12-15

文章摘自:《紅牆知情錄(三)——共和國外交軼事及兩岸風雲》當代中國出版社 尹家民著。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1954毛主席再提“解放臺灣” 美國要蔣介石放棄大陳等島

毛澤東要“清理門戶” 中央軍委成立“浙東前指”

蔣介石能夠出現在鎂光燈下,倒不是他自己有什麼光彩,而是因為美國人的頻頻訪臺。而美國人的訪臺,又是因為臺灣海峽的局勢又緊張起來。

毛澤東等軍委領導在杭州做出“清理門戶”的決定,並把任務交給了陳毅後,中央軍委在寧波一個不起眼的院落撐起了華東軍區浙東前線指揮部,簡稱“浙東前指”,這是軍委直接指揮下的一個特殊軍事機構。

浙東前指的司令員兼政委是原華東軍區參謀長張愛萍將軍。

年輕將領張愛萍是新四軍裡不多見的四川人。他一直受到同是四川漢子、新四軍軍長陳毅的器重,擔任過第七兵團司令員、浙江軍區司令員。攻佔南京那天,陳毅給這位當時年僅39歲而又久經沙場的戰將派了一個新任務,讓他帶著二三百人,到江蘇泰州白馬廟組建一支華東海軍,這成了解放軍歷史上第一支海軍部隊。當年8月,他正在南京緊張地籌辦海校時,忽然接到電報,毛澤東召他赴京見面。毛澤東還應他之邀,首次給海軍題詞:“我們一定要建設一支海軍,這支海軍要能夠保衛我們的海防,有效地防禦帝國主義的可能的侵略。”

1952年的夏天,朝鮮戰場上激戰猶酣,張愛萍卻被授權負責指揮浙江、福建沿海的軍事鬥爭。他從此成為新中國第一個指揮陸海空三軍協同立體作戰的將軍。張愛萍經過綜合考慮,提出了一個巧用遼東演習中的海軍陸戰隊登陸作戰演習現代作戰原則的戰役決策:空軍、海軍先於陸軍投入戰鬥,在陸軍進行登陸作戰階段,空軍、海軍邊打邊練,尋找戰機,從空中和海上打擊困擾敵人,千方百計給以消耗,破壞敵之心理和力量平衡,使敵由強變弱,而我由弱變強,從而奪取制空權和制海權。

中央軍委很快批准了張愛萍的決策。

 1954年春汛後 解放軍海軍擊傷國民黨軍艦九艘

杭州軍委會議後,按“清理門戶”的方針,陳毅具體提出:利用在朝鮮戰場勝利的形勢,準備用五個軍的兵力解決金門島,並突擊修建福建幾個機場和鷹廈、福州鐵路,廈門海堤。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當即批准了陳毅的提議,並令張愛萍組織福建前線指揮部。

然而,50年代的前幾年國際形勢風雲激盪,朝鮮剛剛停火,印度支那又是火藥味十足。在越南的法國軍隊在實施“納爾瓦計劃”,要殲滅胡志明的人民軍主力。美國這個喜歡充當“世界警察”的角色,又急匆匆地援助法國,承擔了侵越法軍的大部分軍費。美國海軍還進入越南沿海,陸軍人員也出現在越南戰場。美國如真的直接介入,將使中國華南地區面臨朝鮮開戰時的那種形勢,那中國將要考慮派出第二支志願軍。這對於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來說,真是不堪重負。可以說,三年朝鮮戰爭是中國人民咬著牙堅持過來的,接著再向越南派兵,就連從不言輸的毛澤東也不得不考慮再三。他不願意將急需建設的新中國再次置於戰火,與擁有核武器的美軍在越南再作較量,但他對老朋友胡志明的事也不會袖手旁觀。他支持胡志明,幫助他儘快、最好趕在美國插手之前打敗法軍,結束戰爭。他真的這樣做了,中國派出軍事顧問,幫助越南打勝了奠邊府戰役,殲滅法軍一萬多精兵,法軍從此一蹶不振。從1953年秋天起,新中國軍事鬥爭的重點又放到了援越抗法上,一時還不能以閩浙沿海地區為重心。

毛澤東很快調整了原來的計劃,要求暫緩進攻金門,首先解放浙江沿海島嶼。因為金門守軍多達六萬人,又修築了要塞性的永久防禦工事,不投入大規模力量難以奏效,而興師動眾勢必驚動美國,引起國際影響。而收復一些浙江沿海的島嶼,在國際上的波動會小些,對國內經濟建設影響也不大。再說,解放軍的海戰需要一步步積累經驗,尤其是三軍協同作戰更要摸索經驗,爭取首戰必勝。綜合上述考慮,毛澤東批准了中央軍委確定的“從小到大、逐島進攻、由北向南打”的方針。

在1954年以前,解放軍華東海軍不僅艦隻少,而且缺乏空中掩護,無法有效地出海保護漁業生產。1954年春汛來到後,解放軍海軍集中了護衛艦六艘、炮艇10艘到浙南海域,並得到海軍航空兵一個團的掩護。當時解放軍的航空兵剛剛參加朝鮮上空的世界最高水平的空戰,又裝備有米格—15殲擊機;而國民黨空軍還從未進行過噴氣式飛機的空戰,美國援助的F—84戰鬥機,性能不及米格—15,而且剛剛裝備,在空戰中是無法與解放軍的航空兵對抗的。

解放軍預計要解放的東磯島,是由頭門山等數十個島嶼組成,位於台州灣與三門灣之間,扼石浦至海門近海航道之要衝,島上駐有國民黨遊雜部隊。

在汛期兩個月,解放軍海軍擊傷國民黨軍艦九艘,取得了一系列的海上作戰勝利。陸軍某部一八○團還在海軍掩護下,於5月15日在東磯島登陸,沒花多大代價即佔領了該島。艦艇與航空兵協同因暴露出問題而付出了一定的代價。5月17日,解放軍“瑞金號”驅逐艦出巡三門灣。是日海霧茫茫,航空兵未能起飛護航,“瑞金號”遭敵機突擊,中彈兩枚,操縱失靈,不幸沉沒。

為了打擊美蔣協防陰謀,華東軍區遵照軍委的命令,決心攻佔上、下大陳島和一江山島。

正在這時,7月21日,為期三個月的日內瓦會議結束,解決了印度支那停戰問題。當時,朝鮮南北分裂問題未能解決,印度支那停戰的結局又是越南劃成南北越。美國糾集英、法、澳、菲律賓、新西蘭、泰國和巴基斯坦,準備簽訂以“遏制中國”為目標的《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同時企圖把臺灣海峽兩岸的分裂局面固定化。

毛澤東懂得輿論的重要 再度提起“解放臺灣”

 毛澤東懂得輿論的重要,在國際形勢趨於緩和之時,在新中國又響起了“一定要解放臺灣”的宣傳熱浪。解放軍在攻佔浙東沿海島嶼的同時,又在福建前線炮擊金門。強大的攻勢,一度使臺灣當局和華盛頓政府都十分緊張,不知中共下一步會邁出多大。

從3月18日到5月19日,海軍航空兵共擊落國民黨軍飛機八架,擊傷二架,讓美國人大為不安。5月20日,美國空軍P2V—7型無人偵察機一架,自日本沖繩基地起飛,侵入中國領海,經浙江玉環島北竄至海門偵察。海航二師六團副大隊長鬍德堂和飛行員陳壽清雙機起飛攔截,在海門上空,繞到美機尾部,連開四炮,將美機驅逐。6月3日,國民黨空軍又出動戰鬥轟炸機二架,企圖轟炸東磯列島,海航一師四團四架螺旋槳飛機迎戰,又擊落敵機一架,擊傷一架。7月6日,又有四架國民黨飛機企圖轟炸舟山群島,被空軍擊落一架,另三架倉皇南逃,早在等候的海航雙機打得一架空中開花。

第二年開全國青年積極分子大會時,毛澤東與青年們要在草坪上合影。團中央書記胡耀邦指著一個海軍軍官介紹說:“這是海軍航空兵的同志,他們在浙江前線打下了國民黨飛機,打了勝仗!”

毛澤東向青年伸出手,問他的名字。

青年答道:“王昆。”

毛澤東對姓名有特殊的愛好,幾乎總能找到發揮的地方:“崑崙山的昆?好氣派的名字,你做什麼工作?”

“海軍航空兵飛行員。”

“哦,飛將軍。”毛澤東又問,“海軍航空兵在浙江打了勝仗,你打下過敵機嗎?”

“打下過。”

胡耀邦介紹說:“他抗美援朝時,就打落和打傷美國和英國的飛機三架,獲得朝鮮政府發的戰士榮譽勳章,現在是海軍航空兵大隊長。他同他們機組的機械師石邦樑一同被推選來參加全國這個大會。海軍航空兵共有三個人出席了大會。還有一個保錫明,也是飛行員,也立有戰功。”

毛澤東很滿意胡耀邦對情況的瞭然於胸,繼續問道:“在浙江你們主要打什麼飛機?”毛澤東不放過做進一步調查的空隙。

王昆回答:“先是打國民黨的F—47戰鬥轟炸機,這是螺旋槳的。現在主要打噴氣式的F—84,將來還會要同F—86打。今年6月27日,我們海軍航空兵十團打了個殲滅仗。一天裡,我們的團長、一箇中隊長和我,各打掉國民黨一架飛機。”王昆還補充說,“我們部隊流傳一句話:勝利在空中開花,勝利從地面開始。地勤工作的同志們功勞很大,是空中勝利的保障。”

毛澤東很喜歡這個不貪功的小夥子,鼓勵他:“很好!我記住你們海軍航空兵十團了。祝你們多打勝仗!”

進入8月份,中央軍委要求華東軍區加緊準備攻打大陳島,同時向金門發起大規模的炮擊,以顯示解放臺灣的決心和力量。

9月2日,浙東前線海空軍已完成了轟擊大陳的準備。這時,因印度總理尼赫魯訪華,預定要經過上海、杭州,中央軍委指示浙東前指暫緩行動,只由福建方面單獨炮轟金門。

炮擊的指揮員仍是葉飛將軍。

當時福建前線的炮兵實力還不算強大,只增加了一個炮兵師。根據規律,每隔一天,臺灣便向金門開來一至兩艘“中字號”運輸艦。每次運輸艦到來,都派三艘驅逐艦去接。葉飛根據這個情況,於1954年9月3日下午1時50分,向金門發動炮擊。各炮群同時發射,大、小金門上頓時騰起一團團灰褐色的硝煙。大、小金門上的國民黨軍被這傾盆的彈雨打悶了。七個炮兵陣地頃刻化為灰燼,一艘炮艇和一艘驅逐艦擊中後沉下海底,另外三艘驅逐艦也傷痕累累,水上活動碼頭無法再使用……

這次炮擊刺激了蔣介石,他立即命令炮火還擊,並利用大陸福建前線防空力量薄弱,從臺灣派出飛機輪番轟炸福州、廈門及前沿炮兵陣地,還在上海、廣州等地空投宣傳彈,擾亂人心。臺灣當局軍政要員陳誠、俞大維、黃傑等匆忙趕赴金門視察。這次炮擊中,還炸死在國民黨陣地上的兩名美軍中校,引起美國朝野一片譁然。艾森豪威爾總統後來說,這是他執政18個月中遇到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

炮擊一直持續到22日。

得到炮轟金門消息 杜勒斯飛往臺北見蔣介石

 9月3日解放軍炮擊金門時,杜勒斯正在馬尼拉開會,討論與簽訂《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蔣介石當時聽到這消息時,滿以為這個以反共為目標的軍事同盟,肯定會邀請他或他的代表參加。誰知會議開幕了,也沒有人給他發邀請。後來才知美國權衡利弊,因為有英國參加,而英國已在1950年承認了大陸新中國,再讓臺灣出席顯然不合時宜。蔣介石又憋了一肚子氣。

而杜勒斯得到解放軍炮轟金門的消息也著實吃驚,立即讓駐菲律賓使館加強與白宮聯繫。華盛頓和臺北方面都給他轉來了金門炮戰的情況報告。第七艦隊也奉太平洋艦隊司令斯圖普上將的命令離開馬尼拉灣進入待機位置。白宮還通知他,艾森豪威爾總統準備召開國家安全會議,討論採取一個明確的決策,希望他趕回華盛頓參加。但杜勒斯覺得,回國之前只要時間允許,應該去趟臺北,見一見蔣介石,也聽聽他的意見,讓他吃顆定心丸。

9月8日,《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剛剛簽完字,他就急匆匆飛往臺北。

在臺北士林官邸的蔣介石,對於杜勒斯的到來,心情也很複雜。他希望杜來,又對國民黨的“外交部長”葉公超說:“杜勒斯在馬尼拉沒有什麼了不起,連馬尼拉市長都在說他是‘全亞洲國家都不能相信的人’。這句話不是共產黨說的,我相信!我不知他怎樣對待馬祖、金門!”

蔣介石的總統府,是日本人建築的歐洲風格的大樓。那幾根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高柱聳立在寬敞的廳堂裡,襯著兩旁數座巨型棕櫚盆景和光可鑑人的花崗石地板,抬頭可見到三、四樓線條流暢的弧形拱廊,不失為壯觀、典雅。但蔣介石父子都不喜歡來這座豪華的總統府上班,他還是喜歡陽明山的士林官邸。

他接待杜勒斯,也是在士林官邸。

雖說蔣介石看不上杜勒斯,但第二天見面時,他還是滿臉堆笑:“您今天能來臺灣訪問,實為值得歡迎的一件大事。”

杜勒斯急於表功:“我在菲律賓時,許多人認為我的日程很緊,可以不必訪問臺灣。特別是英國外交大臣艾登先生,在我動身前給我打電報說,我訪問臺灣沒有必要。他建議我最好直飛倫敦參加解決歐洲問題的會議。不過我覺得,既已到了遠東,不可再失去訪問臺灣的機會。”

蔣介石也挑好聽的說:“我認為自從您接任美國國務卿以來,美國政府在遠東做了三件大事:朝鮮停戰;未捲入印度支那的戰爭;締結東南亞防禦條約。關於前兩項,有人對美國政府的立場感到不滿,然而我個人認為,在這兩方面的政策都是正確的。”

受到鼓舞的杜勒斯舒了一口大氣:“只要你認為正確,別人的批評或不滿對我來說就無關緊要了。”

蔣介石:“您今天來訪,時間短促,有許多事我想和您討論,不知從何說起。因此,請您隨便提出您首先想提的問題,我可以毫無保留地回答您。”

 杜勒斯從馬尼拉會議說起,一口氣講了許多,多是對美國立場的說明和解釋:“美國目前的戰略不是往世界各危險地區派遣部隊和在那裡駐軍以制止敵人的侵略。因為共產黨集團的優勢是有豐富的人力、龐大的軍隊;美國的兵力有限,無法同時派兵防守。在共產黨集團中,俄國軍隊屬第一,中國共產黨軍隊第二,北朝鮮和越南的軍隊第三。美國的寶貴人員若被共產黨的任何第三流軍隊拖住,那可不上算。”這的確是美國政府的真實想法。

“我的公開談話往往被人誤解,我聽說我的談話曾使閣下感到不安。”杜勒斯繼續說,“事實上,只有閱讀我講話或聲明的全文,才能明白我的真正意圖。今天我願向閣下保證:美國決無意拋棄您領導下的中國政府。您的政府向來極端忠實於兩國的共同大業。”

蔣介石也在表態:“我自己一向認為美國是我國唯一的忠誠朋友。自從15年前我們在漢口第一次見面以來,我的這一信念從未動搖。因為我們兩國始終是奉行同一路線,不論是在物質利益方面,還是在精神方面。這是發自我內心的良知,絕不是外交辭令。因此,不論以後我說什麼,總是不僅以中國的利益而且以美國的利益為依據。”

蔣介石說到具體處:“換言之,如果美國繼續認為臺灣處於不安定狀態,美國在外交上必將處處遇到困難,事事都處於被動地位,共產黨會使美國無法對付他們一而再、再而三的恫嚇和挑釁。如美國對臺灣採取一種果斷政策,我斷言,沒有哪個非共產黨國家會再主張接納中國共產黨加入聯合國,或託管臺灣。此外,臺灣的局勢也會進一步穩定起來。實際表現這種果斷政策,就是簽訂擬議中的中美雙邊協定。”

蔣介石開始一步步逼杜勒斯就範:“各界人士認為您此時訪問臺灣證明美國政府重視臺灣。然而,如果離臺時竟未簽訂東亞安危之所繫的雙邊協定,如果在東南亞條約組織簽字之後而對中美條約不做出決定,從有識之士看來,美國在遠東的政策將遭受無可彌補的損失,東南亞條約組織的有效性也將是個疑問。9月3日,廈門的共產黨以重炮轟擊我金門駐軍,發炮6000發。我國政府認為應立即予以還擊。不過,美國軍事顧問堅持要請示太平洋地區總司令,我們一直等到第三天太平洋地區總司令同意後才採取行動。這是我們堅守信約的例子。再說,我們不願拖著美國直接參加我們反攻大陸的行動,其主要原因是,即使美國的海軍、空軍直接參戰,對我們也不利;更不說讓美國地面部隊參戰了。如有外力參加我們反攻自己的土地,這會給共產黨提供宣傳材料,指責美國對中國發動軍事侵略,甚至引起大陸人民的反對。因此,我們非但無意把美國拖入戰鬥,我們也決不要求美國派兵參戰。我熱切希望在艾森豪威爾總統和閣下的國務卿任期內,美國可完成一個偉大的歷史使命,即提供軍火、經濟和技術援助,支持我們反攻大陸,而不直接參戰。”

葉公超見蔣介石過多地說到反攻大陸,怕引起美國的擔心,在蔣介石說話間隙,插言道:“雙邊條約和反攻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條約純粹是政治性的,涉及不到反攻。”

但蔣介石還是堅持:“沒有美國的同意,我們不實行反攻。但是隻要我們不反攻,亞洲的共產黨問題就無法解決。關於雙邊條約的問題我就談到這裡,願聽聽您的意見。”

杜勒斯已經聽得不耐煩了:“很遺憾,由於時間短促,我不能就此問題與閣下進行詳細討論。五分鐘或十分鐘後我就要離去。”

美國出臺所謂“神的諭示”海峽兩岸嗤之以鼻

杜勒斯起身要走,蔣介石還是坐著發言,發洩自己的不滿:“我以前說過,美國關於對華政策沒有計劃,這對蘇聯有利,也受到共產黨人歡迎。因為這會給他們可乘之機,給美國製造困難。另一方面,美國如採取堅定政策,幫助我們打回大陸,這樣便抓住了問題的核心。遺憾的是,美國在行動上表現不積極,不主動。據我看來,美國的亞洲政策缺乏明確的重點。六個月前,我國政府向美國政府遞交中國的建軍計劃,至今沒有得到答覆。另外,有些軍援項目美國政府早已批准,可是兩三年後還沒運到。最後,因為您即將離此前往日本,我願提出,美國政府必須施加壓力要日本採取反共立場……”

杜勒斯實在坐不住了,打斷蔣介石的話,禮節性地表示:“聽閣下之言,獲益甚多,我將認真考慮。我一向欽佩閣下的明智和敏銳的觀察力。我不會輕易忘記或忽略閣下今天的發言。”

蔣介石還在追著杜勒斯大發感慨:“決定未來的世界問題,可能是在歐洲。不過共產黨侵略的最嚴重的威脅,目前就在亞洲。據我看來,釀成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在亞洲……”

蔣介石簡直是在給杜勒斯上課,而杜勒斯的心早飛上了征途。他在臺北只停留了五個小時。登機之前,他又獲悉共產黨人對金門實施了更猛烈的炮轟,很是沮喪。他恨中共好戰,胃口又大,根本不把美國放在眼裡。送行時,美軍駐臺顧問團長蔡斯告訴他:“毛澤東集結在上海到廣東一線的兵力,足以在幾天之內攻克沿海島嶼;中共還認為沿海島嶼事務是自己的內務,而且在朝鮮戰爭後成為世界第三空中強國並在臺灣海峽地區享有空中優勢,總有一天會發動對沿海島嶼的進攻,進攻的時間不會拖得太遲。”

杜勒斯望著飛機旋動的螺旋槳,不斷搖頭。

9月12日,杜勒斯飛抵華盛頓,未及喘息,便被叫到白宮去開國家安全會議。會上,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雷德福陳述了軍方多數派的意見,主張在向國民黨提供隱蔽援助的同時,美國空軍可以對這些小島採取行動,並應獲准有充分行動自由,可以襲擊大陸的炮兵陣地、機場和船隻,但是不動用美國地面部隊。

但李奇微和國防部長威爾遜都反對,他們認為美國在軍事上不應介入,那幾個小島根本沒有什麼軍事價值。

艾森豪威爾在會上壓制了軍方多數派的意見,表示反對美國在世界各地承擔過多責任,然後待在那裡防守,這樣會把美國拖垮。他毫不掩飾地說:“各位,我們如果要打總體戰的話,坦率地說,我寧願是和蘇聯而不是和中國打。作為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武裝部隊總司令,我優先考慮的是美國的全球戰略部署和國家的根本利益,不想為了幾個小島在亞洲陷入與中國的戰爭,從而削弱了美國在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與蘇聯抗衡的力量。”他說完看著杜勒斯。

他把杜勒斯看作是僅次於自己的人,有一次幽默地說:“我知道只有一個人比杜勒斯到過全世界更多的地方,同更多的人談過話和知道得更多,這個人就是我。”說完,自己開懷大笑。

杜勒斯的確與艾森豪威爾配合默契,而且反應敏捷,他馬上提了個新建議:“前天我在臺北的時候,共產黨用他們對金門最猛烈的炮轟來檢驗我的神經是否健全。我在飛越太平洋的飛機上一直在考慮這幾個使我們頭痛的小島問題。我們如果對共產黨人的試探示弱,最終可能在更加不利的狀況下被迫與對手開戰,而且蔣介石國民黨從外島的退卻,將在日本、南朝鮮、臺灣、菲律賓造成災難性的影響;另一方面,防守外島將使美國捲入與大陸中國的戰爭,從而遭到除了李承晚、蔣介石之外的世界上其他國家以及一部分美國人民的譴責。”於是,杜勒斯建議把沿海島嶼的局勢問題提交給聯合國安理會,由安理會做出一項維持現狀的決議。這樣,美國無論干涉與否,都可以有正當理由。

這個折中方案,經過杜勒斯的緊張活動,後來由新西蘭出面在安理會上提了出來。

這個方案被取名為“神諭”。杜勒斯可以此為榮耀,證明其旨意來自上帝。可這個“神的諭示”卻被海峽兩岸的主人嗤之以鼻。

蔣介石拒絕“新西蘭提案” 美蔣簽訂《共同防禦條約》

 毛澤東一向反對在聯合國對別國的內政指手畫腳,討論海峽兩岸的事更屬非法。而“神諭”提案連蔣介石也不同意。

10月9日,美國負責遠東事務的助理國務卿羅伯遜懷揣著這項熱乎乎的提案,來到臺灣。儘管聰明的羅伯遜在長達七小時的會談中使出了他的渾身解數,做出了種種許諾,仍未打動冥頑不化的“蔣總統”的心。他指天劃地,堅持要不惜一切代價固守這唯一能表示他仍是全中國最高統治者象徵的地理聯繫上的紐帶——金門。蔣介石像趕蒼蠅似的揮著手,表示他無論如何也不能同意將沿海島嶼問題提交聯合國。他認為這個提案只能對共產黨人有利,外島停火是第一步,接下來就是臺灣中立化,再下來中共進入聯合國,最後臺灣就要由共產黨接管了。蔣介石氣咻咻地說:“如果臺灣贊同這個建議,那麼對國民黨人,對我們的士兵,對生活在本島的百姓,對海外僑胞及大陸的中國人將產生毀滅性的影響。這是萬萬不能接受的。”

當蔣介石拒絕“新西蘭提案”的消息傳回到白宮時,艾森豪威爾大惑不解,衝著杜勒斯發問:“約翰,我真不明白,這位委員長是怎麼想的?他誤解了我們誠實而又認真的建議。”轉過身後,艾森豪威爾衝著桌上的地球儀咒罵道:“這些該死的小小沿海島嶼,有時我真恨不得讓它們都沉下去,在這地球上消失掉!”

由於蔣介石的堅決反對,“神諭”提案被擱置起來。

艾森豪威爾遷就蔣介石,是怕蔣介石在絕望中與他撕破臉,任著性子幹,那樣,整個東南亞的反共包圍圈就可能潰堤。他認為,“就目前而言,中國國民黨人的士氣對我們是重要的;拋棄蔣介石,我們可受不了”,這會嚴重損壞美國在亞洲反共國家面前的信譽。因而,他不得不在蔣介石的強硬態度面前做出了某些妥協,安撫一下臺灣當局,加快了美蔣共同防禦條約的談判進程。

原先,美蔣在條約中最有爭議的是最大的適用範圍。現在達成了妥協,把美蔣共同防禦範圍擴大到臺澎之外。美國做了讓步,暗示美國可考慮承擔臺灣、澎湖之外的中國領土義務,但在何種情況對哪些領土適用未作解釋。美國讓步了,它也要求臺灣做出讓步。美國主要擔心臺灣當局擅自採取軍事行動,把已承擔條約義務的美國拖入其中,而不能自拔,因此美國要求臺灣未經美國同意不得采取任何重大的軍事行動。蔣介石雖不滿意,但為了條約能簽訂,只好讓步,同時要求美國不要將這寫入條約正文。美國立即同意以換文的方式來表達。

美、蔣正式簽訂《共同防禦條約》是在1954年12月2日。

條約在海峽這邊激起強烈反響。

毛澤東再次確定攻打大陳的決心

12月8日,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指出:臺灣是中國的領土,蔣介石是中國人民的公敵。解放臺灣,消滅蔣介石賣國集團,完全是中國的主權和內政,決不容許他國干涉。美蔣“共同防禦條約”根本是非法的、無效的……

蘇聯政府也做出了強烈反應,聲明:既然臺灣歷來是中國的領土,解放臺灣自然是中國的內部事務,是中國人民的主權。假如不是由於美國武裝力量的干涉,臺灣的重歸中國早就已經實現了。……蘇聯政府聲明:它同意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周恩來在12月8日的聲明中所表示的態度……

防禦條約直接影響了解放軍對大陳島的進攻,打還是不打?何時打?打會不會引起美國出兵……

毛澤東經過分析認為,美國在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後,不會改變其根本利益,不會因為大陸沿海幾個島嶼而引火燒身,重蹈朝鮮戰場的覆轍。所以毛澤東的決心毫無改變:對美國炫耀武力既不必懼怕,也不可以示弱。一如江南在《蔣經國傳》中分析的:《共同防禦條約》雖於月前在華盛頓簽訂,中華民國的“領土”範圍,僅限於臺灣與澎湖,大陳及其島嶼,並不在“協防”之內。毛澤東緊接著協防條約簽訂之後不久而用兵,一方面考驗美國的真實意向,一方面給蔣猛摑一掌,告訴臺灣軍民,有這個條約,解放軍還是想打就打,別以為條約是萬靈符。

毛澤東再次確定攻打大陳的決心後,讓中央軍委指示浙東前指,在避免同美軍衝突的前提下,堅決攻擊大陳和一江山島。攻擊時間推遲至第二年1月,攻擊目標不限於一江山島,只要發現其設防薄弱的島嶼,又有攻佔之絕對把握,可一舉攻佔。張愛萍接到毛澤東的指示後,研究確定於1月13日至19日之間最後完成三軍聯合進攻的戰鬥準備工作。

1955年1月9日,浙東前指出動三個轟炸機大隊百餘架伊留申—28轟炸機,輪番猛烈轟擊上、下大陳島,使大陳島遭到巨大損失。

第二天,臺灣急令海軍對大陳島實施運補。夜間,解放軍海軍魚雷快艇出動,對護航的國民黨軍軍艦進行攻擊,450噸級的國民黨海軍巡邏艦“臨江號”和“瀛江號”,相繼被魚雷擊中。“臨江號”當即沉沒,“瀛江號”負傷被拖返,使國民黨海軍繼“太平”艦厄運之後,再次受到重創。

正在臺北參加表揚大會的國民黨軍“戰鬥英雄”、一江山防衛司令王生明,急匆匆連夜返回一江山,一江山島守軍眷屬及婦孺也撤至臺灣和大陳島,準備與解放軍惡戰。

此後一星期,解放軍海空軍頻繁出動,不斷襲擊大陳島的敵人艦艇。國民黨軍艦在遭到連續打擊後,為免遭損失,被迫退出南麂島外緣,浙海門戶洞開。

一江山島是光山禿嶺,地質堅硬,被四個射擊高地控制。島的四周多系陡壁岩礁,岸高10至40米,海水多回旋和巖頭浪,登陸極為困難。島上守軍構築了三道防線,多為永備或半永備的工事,各工事之間有交通壕連接。攻堅部隊事先對島上進行了偵察,進行了針對性的戰前練兵。

1月18日,綠色信號彈升上清晨的天空,頓時機場機聲隆隆,空中指揮員、第一中隊長萬連成率九機長陣依次起飛,接著擔負掩護任務的空軍第八十五團拉—11殲擊機隨後起飛。

幾分鐘後,機群編成整齊的戰鬥隊形,按預定航線隱蔽出航,直奔戰區。

艾森豪威爾要蔣介石放棄大陳等島

8時,空軍三個轟炸機大隊和兩個強擊機大隊在殲擊機掩護下,準時飛抵一江山島上空,實施第一次火力準備。敵高射炮向機群猛烈開火,解放軍戰機進行反高炮火力機動飛行,對北江島的中山村、中心村、瞭望村、重要村和南江島的勝利村、180高地猛烈轟炸掃射,準確無誤地將54枚爆破彈投向預定目標。在蔚藍的東海上空,只見解放軍一架架轟炸機、強擊機在殲擊機的掩護下,炸燬了敵氣象臺、導航臺各一處,115高地炮兵陣地和環形圍牆130米。海軍航空兵預先的航空火力準備和直接火力準備,為登陸部隊掃除了障礙。

與此同時,以轟炸機和強擊機各一個大隊飛抵大陳島上空,對“大陳防衛司令部”實施鋪天蓋地的轟炸。霎時,一江山島和大陳島上濃煙滾滾,塵土亂石飛揚。8時15分,解放軍空軍又對北江島的前沿陣地實施轟炸掃射。9時,支援炮兵準備停當,50餘門大炮對1955年1月18日至19日,解放軍海陸空三軍協同作戰,解放了一江山島。圖為在海軍和空軍掩護下,解放軍登陸部隊迅速抵近一江山島。準一江山島上的目標進行射擊;13時16分,海軍艦艇開始進行破壞射擊;火箭兵群和直接瞄準炮兵群隨後也向預定目標發射,一江山島山崩地裂。幾分鐘後,硝煙正濃,登陸部隊乘坐100多艘艦艇,5000多官兵分兩批、成三路防空隊形,相繼向展開區駛去,形成了解放軍有史以來最為壯觀的立體攻勢。到下午3時,一個連隊攻佔了國民黨軍之主要陣地——一江山司令部所在地。敵司令王生明被炸死……

解放一江山島的主要戰鬥,從登陸突破算起,僅三個小時便結束了。爾後,轉入搜索殘敵和組織防禦。

大陳島駐有美軍顧問,整個戰鬥過程中,華爾登上校和他的接替人麥克雷登上校,都在現場觀察。中共的情報,當然不會茫然無知,這一仗含有向華盛頓亮一手的意思——解放軍照樣能打三軍協同戰役,請看看北京的實力!

一江山失陷,蔣介石再次被驚醒:原來美國朋友杜勒斯依舊是美國利益至上!蔣某人的計劃再宏遠,也不過是華盛頓五角大樓的從屬。很清楚,美國不願意介入援助,與其說是軍事的理由,毋寧說是政治的考慮。幾乎沒有人相信蔣介石能打回去的神話,華盛頓考慮即便保住那幾個小島,也沒有什麼實質上的意義,於是正好逼蔣撤出大陳島。

蔣介石開始一聽哪裡肯依:“王八蛋,不保護我的領土,還讓我繳槍,休想!”

可是蔣介石硬了幾刻,便硬不下去了。因為解放軍佔領一江山島後,火炮射程可以覆蓋大陳島,加上空軍轟炸的優勢,大陳已經指日可下。最後,蔣介石只好同意第七艦隊司令的建議,同意主動撤兵。為了避免中美軍事衝突,杜勒斯將此事通知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希望其能勸說中共在國民黨軍撤退時不要加以攻擊。

張愛萍被勝利激勵得滿臉通紅,他想乘勝追擊,準備在國民黨軍撤退時予以打擊。彭德懷來電:此事牽涉到國際關係,就讓他們撤退算了。

整個撤退作業,定名為“金剛計劃”。由第七艦隊掩護三萬多人在八天半內撤出。

當時蔣經國仍在大陳島,撤退前,他從“太昭”艦上帶下一面國民黨黨旗,舉行升旗儀式,給軍民打氣:“不要難過,不要失望,此刻我們要下決心打回來。”說完,他低頭領著《中央日報》記者劉毅夫等,在大陳島的街道走了一遭,愴懷不已地到了海邊。

守軍劉軍長在兵艦起錨前,悽然說道:“什麼都完了,落了一場空!”

蔣經國聽著,面無表情。

浙東連連失敗後 蔣介石急於逼美參戰

浙東作戰結束後,解放軍開始擬定福建沿海作戰計劃。由於福建境內的機場一時尚不能竣工,空軍無法馬上入閩,以浙江為基地的空軍只能控制閩東北包括馬祖列島一帶的上空。從軍事觀點上看,這時攻擊金門的條件尚不成熟,但攻克馬祖是有把握的。因為馬祖島上只有國民黨守軍一個步兵師,連同配屬部隊不足二萬人。華東軍區在閩浙的部隊進行了首先攻奪馬祖的準備,等待著中央軍委下決心。

在浙東連連失敗後,蔣介石急於逼美參戰。他一方面命令部隊在沿海挑起事端,一方面要求美國承諾直接以武力幫助守衛金門、馬祖,並由此將美國直接拖進戰火。

蔣介石的辦法就是丟炸彈。1955年1月10日,國民黨軍隊以12架飛機轟炸福州市居民區。炸死炸傷居民百餘人,炸彈落處,硝煙騰起,火光沖天,4000餘間房屋化為灰燼,上萬居民在春節前無家可歸。

然而中共不為蔣介石所激,冷眼旁觀著美蔣還有什麼新花招。

金門、馬祖兩個島嶼,像是從海面伸入大陸心臟的觸角。美國一位軍事家說到金門、馬祖的軍事地位時,認為臺灣是“反攻復國”的主要基地,而金馬則又為登陸的踏腳石,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保臺澎必須保金馬,保金馬以衛臺澎。這句話被蔣介石常常用來說明他所以誓死保金門的理論依據。其實蔣介石比誰都清楚,國民黨的力量已大大弱於共產黨的軍事力量,防守沿海島嶼尚且感到力不從心,哪裡還有“反攻”的力量?

美國開始還是勸蔣介石放棄金門、馬祖,他們可以以美國陸戰隊和戰鬥機群駐守臺灣。不然死守金門,很可能使之與中共,甚至和蘇聯發生直接衝突。

蔣介石不依。他說他到臺灣就是要“復國”的,如果把可作反攻跳板的沿海最後兩個島嶼丟掉,誰還會相信他能“反攻復國”呢?

艾森豪威爾將就了蔣介石。他以為,國民黨的軍隊的最後一口氣,全押在“反攻復國”上,士兵們相信總有一天會打回大陸,才保持了現在這樣的士氣。如果讓他們放棄金門、馬祖,就等於粉碎了他們的這個夢想。只要士氣一洩,臺灣便“處於極端危險的境地,中共隨時會將它佔領”。

3月3日,杜勒斯赴臺灣同蔣介石進行了密談。杜勒斯想解除前嫌,對前一年在沿海島嶼問題上所發生的一切承擔了全部責任。一般美國人都認為,他太“寬宏大量”了,本來這些責任在許多方面應由美國和臺灣共同分擔。蔣介石也清楚這一點,不過他欣賞杜勒斯這種精神。回國後,杜勒斯同艾森豪威爾商討了如何保衛金、馬,防止中共進一步攻打臺灣。3月10日,國務卿杜勒斯一臉苦相地對總統艾森豪威爾說:“福摩薩(臺灣)海峽的形勢,比我訪問前所設想的嚴重得多。中國共產黨人決意佔領福摩薩,放棄金門、馬祖不能中止這種決心。如果我們要保衛金門、馬祖,我們將要使用原子彈武器。只有它們才能有效地反擊大陸上的飛機場。”

有了美國撐腰,臺灣的口氣更硬了。3月22日,蔣介石在對美國報人談話時宣稱,臺灣為保衛金門、馬祖,將戰鬥至最後一個人。此後在許多場合及私人談話中,他都一再表示,要誓死保衛金門、馬祖。陳誠也在與外國記者談話時表示,即使金門、馬祖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也一定要堅守下去。

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和副總統尼克松在記者招待會上也暗示,美國可能使用核武器。這使得美國國內與世界輿論都對可能發生核戰爭的前景深感憂慮,連美國的盟國也強烈反對。加拿大外長皮爾遜立即宣佈加拿大將不為沿海島嶼而戰。一位美國專欄作家說:“除了蔣介石委員長外,我們所有的盟國都認為這是一場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進行的錯誤戰爭。”

艾森豪威爾政府內外交困 中美之間開始大使級會談

艾森豪威爾也有些擔心:“對共產黨發起的任何進攻金、馬行動進行外部干涉,都會受到世界輿論的最強烈的譴責。”

勸引蔣介石自動放棄金馬兩島的企圖失敗了,艾森豪威爾政府陷入內外交困的境地。

4月26日,杜勒斯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美國願意就停火問題和中國共產黨人對話,然而,美國不會揹著蔣介石討論他的權利。他堅持說,與中國的對話不意味著赤色中國的正式外交承認。7月13日,美國通過英國主動向中國建議,中美雙方互派大使及代表在日內瓦舉行會談。中國表示同意。中美大使級會談的漫長歲月從8月1日開始了。

北京的夏季多為烈日炎炎,而遠在萬里之外的波蘭首都華沙由於受大西洋氣候的影響卻十分涼爽。出席日內瓦會議之後,被任命為波蘭大使的王炳南和使館工作人員正在郊外踏青野餐。華沙郊外的景色宜人,那一片片綠色的小樹林和原野,讓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大家正坐在一起談笑、聚餐,當地時間中午1時許,機要祕書送來了外交部一份電報,告知他中美大使會談即將舉行。幾天後,外交部的正式通知已擺在他的辦公桌上,任命他擔任中美大使級會談的中方首席代表。

王炳南是個老外交了。特別是與美國人打交道,他早已輕車熟路。早在抗日時期這位耿直的陝西漢子就和艾黎、斯諾、史沫特萊等一批同情中國革命的外國友好人士來往密切,被周恩來稱為是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他與美國政府的一些高級官員,如美國遠東戰區總司令史迪威將軍、美國駐華大使高斯等人也有過很廣泛的接觸,有些還建立了良好的私人關係。到了解放戰爭時期,他遵照毛澤東、周恩來的指示,為調停國共兩黨兩軍的磨擦,和美國軍事觀察團組長包瑞德、謝偉思、戴維斯及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將軍、司徒雷登大使都有來往。解放後,他任外交部辦公廳主任,1954年跟隨周恩來參加日內瓦會議,直接與美方代表會談,面對面地進行過較量。他是位穩健而富有謀略的談判老手了。由於他與各種不同的美國人打交道的長期經歷,周恩來看中他並選他為談判代表,毛澤東也完全同意。

在煙霧騰騰的準備會上,為開好中美大使級會談,達到預期的目標,他對著那些他熟悉的隨員,摸了一下自己微禿的頭頂,半開玩笑地說:“諸位仁兄,各位秀才,周總理給咱們的這副擔子著實不輕,現蒙各位大力協助已準備得有些頭緒了。”

他看著在座的人。這個談判班子可謂人才濟濟,有副外長章漢夫、喬冠華與龔澎夫婦、董越千、浦山、王保流等人。這讓他寬心不少。他們大多是當年重慶八路軍辦事處外事組的成員,都有與敵談判的豐富經驗。

他轉入正題:“自去年日內瓦會議以後,有一年多未和美國人打交道了。這次要不是美國在臺灣海峽陷入內外交困、焦頭爛額之地,要不是周總理在萬隆採取靈活、主動的‘全方位’外交攻勢取得巨大成果的壓力,迫使杜勒斯、艾森豪威爾不得不談,否則他們不會乖乖到日內瓦談判桌前。”

瀟灑的喬冠華用他那慣常的哈哈大笑,插言道:“美國佬不是那麼容易聽話的。主席就說過,美國佬是能不講道理就不講道理,到講了也是被逼得沒辦法了。”

王炳南同意他的說法:“朝鮮戰爭以來,我們之間是怒目相對,成了死對頭。美國帝國主義為了推行仇視新中國的‘遏制’戰略,與亞洲的反共國家簽訂一個又一個條約,包圍我們,封鎖我們。特別是美蔣共同防禦條約的簽訂,更是分裂中國,製造‘一中一臺’或‘兩個中國’的陰謀。所以,我們在談判中要特別加以注意。總理對這次中美大使級會談寄予希望,不僅希望遣返兩國僑民問題得以合理解決,而且希望應著手解決臺灣問題。”

副外長章漢夫補充說:“從目前來看,中美關係有所鬆動,緩解中美緊張關係和解決臺灣問題具有一定的可能性,但這種可能到底有多少?在目前還無法預測。如果有可能安排總理與杜勒斯直接會談討論臺灣問題,那麼,我們的目標就算達到了。假如實質性會談無結果,我們仍可期望在某些象徵性的技術問題上造成美國外交上承認中國的印象。即使這也不能取得成果,我們還應保持中美之間在無外交關係的情況下這個渠道的來往。以便於觀察對方,與之鬥爭。”

王炳南點點頭:“老章說得對,談判的主動權我們掌握,但我們也應考慮到談判的複雜性,要大家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完成好黨和人民交給我們的任務。”

雙方代表會聚日內瓦。

 而坐在白宮橢圓形總統辦公室裡的艾森豪威爾,輕鬆地轉動著轉椅,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態。他的得意,是因為他派出的駐捷克大使約翰遜是位中國問題專家,既有涵養又老謀深算,曾多次與中共代表交手,談判技巧得心應手。另一方面,前一段因他提出“戰爭邊緣說”和“大規模報復”計劃,並揚言要對中共扔原子彈,遭到了西方盟國意想不到的強烈反對,國內也是怨聲載道。現在,隨著談判的來臨,國內外的輿論都平息了許多。

他曾指使杜勒斯:“我最近收到報告:共產黨的艦艇減少了對國民黨船隻的攻擊;共產黨的米格飛機停止了對國民黨巡邏機的攻擊;對金門、馬祖的炮擊也大大減弱了。因此,為了避免更大的不利和被動,艾倫你也要趕快抓緊準備會談。”

“是的,”杜勒斯答應著,“赤色中國正為自己在國際上創造良好的形象,我們將在會談時避免這一結果。我們與他們的會談目的有很大距離和分歧。我們謀求的是臺灣地區停火,要求中共保證對臺灣不實行武力;另外,向中共施加壓力,迫使其釋放扣押在中國的美國人。”

“很好,”艾森豪威爾讚賞地說道,“但我提醒你注意,為保證以後不出現雙方錯誤的認識,這種與中共的聯繫要保持。”

“我已經考慮到了。”杜勒斯自負地說,“我已指示美方談判代表約翰遜,在會談中忍耐,避免出現板門店談判時那種硬碰硬的做法。要想辦法維持住和北京的這種聯繫,會談不能破裂,使這扇門半開半掩。但在關於釋放被監禁的美國人和放棄武力這些主要分歧解決前,決不允許哪怕稍微改善氣氛的協議進行討論。”

這是美國對中美大使級會談訂下的基調。也註定這種談判不會有多少實質性進展,只不過是雙方維持著聯繫而已。好像兩個手搭在一起的人,卻都板著臉。

在中共方面,周恩來不時指示王炳南:為了使會談不陷入僵局,不要在枝節問題上糾纏,儘早進入實質性會談。在雙方遣返僑民問題上,國內已對在華12名美國人複查完畢,可獲出境。而中方提出的名單中有著名科學家錢學森。

一個月的談判終於有了個協議——遣返兩國僑民協議,這也是中美會談15年中唯一達成的協議。這是一個別出心裁、措辭古怪的協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利堅合眾國)承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美國人願意返回美利堅合眾國者(在美利堅合眾國的中國人願意返回中華人民共和國者),享有返回的權利,並宣佈已經採取、且將繼續採取適當措施,使他們能夠儘快行使其返回的權利。”

後來,周恩來總理評價這個協議時說,中美大使級會談至今雖然沒有取得實質成果,但我們畢竟就兩國僑民問題進行了具體的建設性的接觸,我們要回了一個錢學森。單就這件事來說,會談也是值得的,有價值的。

談到臺灣問題時,中美會談毫無進展。

談判雙方都明白美國的心思:美國動員蔣介石放棄金馬,其中另有奧妙:美國想如果中共佔領金門,兩岸的距離就拉大了,分裂起來變得容易。而蔣介石死命守金馬,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把美國人拉入中國的內戰。因為金馬戰火一起,國民黨軍隊必然不敵,美國如果坐視不救,必將在全世界特別是反共國家面前失去信譽;如果插手,則要同中共軍隊發生直接衝突,這樣,中美戰爭就會爆發。

毛澤東對蔣介石的伎倆不會視而不見,對美蔣的陰謀也有所覺察。他當初決定在沿海地區採取有限軍事行動,主要目的是對國民黨的騷擾破壞予以懲罰,並顯示堅決反對美國侵略臺灣分裂中國的決心,並不打算引發中美之間的全面戰爭。通過浙東沿海作戰的勝利,這一目的已基本達到。接下來,新中國的主要任務是進行經濟建設。要是中國強大了,美國是無法干涉中國內政的。毛澤東形象地說,那時,只要噓一聲,外國人就會脫身。因此,中共中央決定停攻馬祖,並適時地採取了緩和緊張局勢的措施。

12月12日是蔣介石最懷恨在心的日子,21年前他被張、楊扣押在西安,他認為那是他元氣大傷的開始。但今天這個日子他是高興的,由於美國政府包藏禍心,中美大使級會談於1957年12月12日暫時休會。

臺灣在美國的庇護下,又得以喘息,蔣介石心裡一塊石頭也落了地,從此形成偏安海島的局面。祖國大陸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則投入了熱火朝天的建設高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