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互保”——愛國還是抗旨?封疆大吏的抉擇

中國近代史 盛宣懷 清朝 李鴻章 劉坤一 和H一起看歷史 2018-12-01

事件起末:義和團運動興起後,英國深恐波及屬其勢力範圍的長江流域,便策動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與列強合作,經買辦官僚盛宣懷從中牽線策劃,與各國駐滬領事商定《東南保護約款》,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省督撫保護。清室向十一國宣戰後,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即和各參戰國達成協議,稱東南互保。他們稱皇室詔令是義和團脅持下的"矯詔、亂命",在東南各省違抗支持義和團的命令。

“東南互保”——愛國還是抗旨?封疆大吏的抉擇

其實,太平天國後,兩江、閩浙等地區已非皇室勢力所及,實為湘軍、淮軍系統把持。

庚子拳亂髮生後,在清廷尚未向各國宣戰時,兩江總督劉坤一(湘軍江忠源舊將)、湖廣總督張之洞(與湘軍、淮軍關係俱佳)、兩廣總督李鴻章(淮軍領導人)、鐵路大臣盛宣懷(父親盛康是湘軍胡林翼的軍需官,盛宣懷自己與李鴻章關係甚佳)、山東巡撫袁世凱(淮軍吳長慶舊部)、閩浙總督許應騤(族叔許祥光曾與湘軍江忠源一起鎮壓太平天國)等即商議如何保存東南的穩定,避免列強有藉口入侵;同時密議盤算倘若北京失守而光緒帝、慈禧太后不測,當改建共和,由李鴻章作大總統支撐局面。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緒的名義,發佈號召全國軍民抵抗侵略的動員令。

“東南互保”——愛國還是抗旨?封疆大吏的抉擇

盛宣懷

大理寺卿、時任帝國電報局督辦的盛宣懷由於職務關係,最先看到了朝廷指示南方各省大員"召集義民"的命令。盛宣懷竟然把朝廷的電報扣押下來,然後立即給李鴻章發了電報。 這是一封極其重要的電報,它不但準確地預測了帝國政局發展的未來,而且首次提出了"聯絡一氣,以保疆土"的建議:"千萬祕密。廿三署文,勒限各使出京,至今無信,各國鹹來問訊。以一敵眾,理屈勢窮。俄已據榆關,日本萬餘人已出廣島,英法德亦必發兵。瓦解即在目前,已無挽救之法。初十以後,朝政皆為拳匪把持,文告恐有非兩宮所出者,將來必如咸豐十一年故事,乃能了事。今為疆臣計,各省集義團禦侮,必同歸於盡。欲全東南以保宗社,諸大帥須以權宜應之,以定各國之心,仍不背廿四旨,各督撫聯絡一氣,以保疆土。乞裁示,速定辦法。"(《李鴻章全集·電稿》,卷二十二。)

李鴻章立即把這封電報轉給了劉坤一、張之洞。 6月21日,令南方官員和洋人們都感到驚慌的消息傳來:帝國政府宣佈自即日起與各國正式進入戰爭狀態。帝國的南方官員立即用電報緊急磋商,最後達成這樣的看法:朝廷的決定是在"暴民脅迫了政府"和"朝廷裡出了拳黨"的情況下做出的,《宣戰詔書》的頒佈"絕不是皇上的本意"。

“東南互保”——愛國還是抗旨?封疆大吏的抉擇

張之洞立即給朝廷打電報,要求朝廷"命令董福祥軍不得亂動","嚴密保護使館和使館人員以及外僑的生命財產安全。"張之洞提醒朝廷,在此千鈞一髮之際,"只有保住使館才有挽回局勢的可能"。 然而,就在帝國南方的大員們猜測朝廷的《宣戰詔書》是否有效和自己應該採取的應對措施的時候,朝廷要求各省立即派遣兵力"北上勤王"的聖旨到了。面對上面蓋有皇帝玉璽的聖旨,官員們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對《宣戰詔書》的表態只是態度,現在朝廷要讓他們行動了。帝國官場的常識是,官員可以貪汙、受賄、腐化、墮落,甚至可以消極怠工,可以以私誤國,帝國的官場從沒把這些這些"小節"放進官場道德的範疇中去;但是,自古以來,帝國的官場決不允許抗旨——"旨"這個漢字在中國有一種威嚴的氛圍,它的含義已經超出了"皇家文書"的字面解釋,而成為"不得更改"的代名詞。

“東南互保”——愛國還是抗旨?封疆大吏的抉擇

光緒帝

在中國古代,是否"遵旨"是衡量一個官員是否"道德圓滿"的最基本的也是惟一的標準。一個官員如果公開宣佈他要"抗旨",不要說他的腦袋用不了多久就要搬家,就是周圍的人以及身後的歷史對他吐出的譴責的唾沫也會把他淹死。 南方的官員們正為難的時候,李鴻章獨自一人給朝廷發去了一封電報——兩廣總督李鴻章對朝廷要求各省派遣兵力"北上勤王"的聖旨態度是:"此亂命也,粵不奉詔。"(羅敦融:《庚子國變記》,載《清代野史》卷一,巴蜀書社1998年9月第一版,第130頁。) "亂命"一詞是李鴻章精心選擇的政治術語,意思是所抗之"旨"是一個不真實的"偽詔",因此不存在對清政府的反叛意圖——南方的官員還沒有大膽到可以不加掩飾地與朝廷分庭抗禮的地步。儘管如此,這個表態已經是開天闢地了。南方的官員們獲悉李鴻章的電文後信心大增,決心將南方各省聯合在一起,抗旨到底。

“東南互保”——愛國還是抗旨?封疆大吏的抉擇

李鴻章

"此亂命也,粵不奉詔。"這也許是上一個世紀之交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話,它標誌著在封建帝國內具有近代政治意識的官員第一次在國家政治事務中顯示出鮮明的獨立性和抗爭性。大清國南方日益活躍的商品貿易和經濟活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官員們的思維方式和統治模式,這種影響雖可能如風蝕岩石般緩慢但卻是不可逆轉的。

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四川總督奎俊等在獲悉了李鴻章的電文後,確定了共同抗旨以求東南互保的原則。他們的道理很簡單:如果大清國的南方也發生了動亂,那麼亂了敵人的同時肯定也要亂了自己。雖然在以後很長時期內這些人被是非不分的部分國人痛斥為一群"出賣民族利益的無恥之徒",但在1900年的庚子巨禍中究竟是他們確保了大清國南方半壁江山的穩定。

“東南互保”——愛國還是抗旨?封疆大吏的抉擇

1900年清朝疆域勢力圖

劉坤一、張之洞於6月26日,以上海道道員餘聯沅為代表,邀約各國駐上海領事商訂所謂《東南互保條約》九條。主要內容為:

一、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督撫保護,兩不相擾,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產業為主。

二、上海租界共同保護章程,已另立條款。

三、長江及蘇杭內地各國商民教士產業,均歸南洋大臣劉坤一、兩湖總督張之洞切實保護,並移知各省督撫及嚴飭各該文武官員一律認真保證。現已出示禁止謠言,嚴拿匪徒。

四、長江內地中國兵力已足使地方安靜,各口岸已有的外國兵輪者仍照常停泊,惟須約束人等水手不可登岸。

五、各國以後如不待中國督撫商允,竟至多派兵輪駛入長江等處,以致百姓懷疑,藉端啟釁,毀壞洋商教士的人命產業,事後中國不認賠償。

六、吳淞及長江各炮臺,各國兵輪不可近臺停泊,及緊對炮臺之處,兵輪水手不可在炮臺附近地方練操,彼此免致誤犯。

七、上海製造局、火藥局一帶,各國允兵勿往遊弋駐泊,及派洋兵巡捕前往,以期各不相擾。此軍火專為防剿長江內地土匪,保護中外商民之用,設有督巡提用,各國毋庸驚疑。

八、內地如有各國洋教士及遊歷洋人,遇偏僻未經設防地方,切勿冒險前往。

九、凡租界內一切設法防護之事,均須安靜辦理,切勿張皇,以搖人心。

隨後,劉坤一、張之洞、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巡撫王之春和廣東巡撫德壽(往後李鴻章北上議和,由德壽署理兩廣總督兼廣東巡撫),即和各參戰國達成協議,稱東南互保,另外陝西巡撫端方、四川總督奎俊雖然沒有加入東南互保,但是亦是支持東南互保。

針對清廷的詔命,時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意見,下面我們就來一一看下:

榮祿:不必重視北京的諭旨,榮祿把抵制宣戰的主要希望寄託在地方督撫身上。"宣戰"甫經決定,他即私告李鴻章說:"對北京的諭旨不必繼續予以重視。"

“東南互保”——愛國還是抗旨?封疆大吏的抉擇

榮祿

"劉坤一:慈禧的政府已經完了宣戰前夕,兩江總督劉坤一曾對英國領事說:慈禧的政府已經完了,她已經不能繼續維持帝國秩序。

“東南互保”——愛國還是抗旨?封疆大吏的抉擇

劉坤一

張之洞:"坐擁東南,死不奉詔"。史載,張之洞最初在奏疏裡言"臣罪侍東南,不敢奉詔。"後思之再三,改為:"臣坐擁東南,死不奉詔!"

“東南互保”——愛國還是抗旨?封疆大吏的抉擇

張之洞

辜鴻銘:我曾提議"江南獨立"辜鴻銘1900年曾向張之洞提出江南獨立計劃。辜鴻銘說:我提出江南獨立計劃,暫作緩衝,……我們好乘機儘快整軍備戰,並喚起舉國人民同仇敵愾,.和敵人作長期戰鬥,保家衛國,北上勤王,爭取獲得最後勝利。

“東南互保”——愛國還是抗旨?封疆大吏的抉擇

辜鴻銘

東南互保,是清末各地官方實力派人物首次公然聚眾反抗朝廷,此事件雖使河北、山西以外的地區得以免於義和團運動及八國聯軍戰亂的波及,但同時此事也使得清廷威信掃地:東南眾大臣抵制的慈禧太后,事後不但不敢處罰他們,甚至還表揚他們"度勢量力,不欲輕構外釁,誠老成謀國之道",太后與皇室的虛弱乏力表露無遺;而各省亦因八國聯軍入侵而自覺需有自衛的武力需要,因此清廷治下各省及各實力人物由此開始軍閥化(典型例子即為淮軍發展而來的袁世凱系北洋軍閥諸部及原滿清廣西綠營及巡防營發展而來的舊桂系陸榮廷部),至辛亥革命時,各省外籍主官均被驅逐,即為此軍閥化過程的結束,並由此展開民國軍閥時代的序幕。

對於"東南互保"的性質,傳統老觀點認為,張之洞一派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與洋人勾結,置國家利益於不顧,這是一種賣國行徑。但回首往昔,在當時之條件下,張之洞等人的行為起到了保境安民,為國家保存實力之作用 。正因為"東南互保",才使得中國最富庶繁華之地免於戰火破壞,人民生命財產得以保全,同時也阻止了列強勢力在長江流域更迅速、更強烈的深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