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泥凼何家大院走進黃埔軍校,同樣的人生,不一樣的命運

泥凼,是貴州省興義市南部的一個小鎮。這裡有泥凼石林、白馬洞、菩薩洞、馬歸槽等自然景觀,但真正提高泥凼和興義知名度的景點,還是泥凼何家大院。

從泥凼何家大院走進黃埔軍校,同樣的人生,不一樣的命運

何應欽故居。網絡圖片。

泥凼,顧名思義就是個泥巴小水坑。可見當時的泥凼也就是個小山村。但是,這個小山村的一個家族卻走出了一批人,其中有多人走進了那個著名的黃埔軍校。在那個特殊的時代,這幾個人被無情的歷史推到了風口浪尖,各自扮演命運賦予他們的不同角色。當消煙散盡、塵埃落定之後,他們又回到泥凼這個何家大院裡。當初他們從這裡走出大山,今天他們又回到了大山。這是一種輪迴。所不同的是,養育他們的這個何家大院,成了展示他們人生軌跡的展館。他們所經歷的洶湧澎湃的歷史波濤,被凝聚成了一幅幅黑白照片;一場場驚心動魄的腥風血雨,被碼成一行行沉重的文字。人們在這裡駐足,在這裡沉思。從這裡走出來的不少人,無論或褒或貶,都與中國現代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這裡簡直就是一部中華民國時期的簡史!

泥凼何家大院有兩處,一處在泥凼街上,另一處在泥凼的風波彎祿園,兩處何家大院為同一建築風格。泥凼街上的何家大院,建於清同治年間(1874年)。宅院遠處的大背景,是連綿雄奇、氣勢磅礴的廣西十萬大山,從大院門前遠眺,千山萬壑,浩瀚無垠,朝如“萬馬奔騰”,晚似“萬馬歸槽”。民間賦予這座宅院許多傳奇的說詞。還有人發揮了巨大的想象力,把千峰萬嶺看作“百萬雄兵”,把後面的大山想象為“統兵將帥”,把宅院視為“點將臺”,說這裡就是一幅天造地設的“大將點兵”圖,但這不是民間高人一開始的智慧,而是從何家大院走出去的人成為叱吒風雲的人物之後。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他們從泥凼何家大院走進了黃埔軍校,又從黃埔軍校走進了血雨腥風。今天,強哥就給大家簡單說說與泥凼何家大院有關的幾個人。他們曾經走進黃埔軍校,曾經是叱吒風雲的人物。歷史對他們有褒有貶,但今天強哥不評判歷史,而是把他們與泥凼何家大院的關聯,告知那些沒有去過泥凼何家大院的人們。

從泥凼何家大院走進黃埔軍校,同樣的人生,不一樣的命運

何應欽。網絡圖片。

何應欽(1890-1987),字敬之,貴州興義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早年留學日本,就讀於東京振武學校。辛亥革命爆發後,回國參加滬軍。二次革命失敗後,再到日本就讀於陸軍士官學校。1916年秋回國。1924年赴廣州,先後任黃埔軍校總教官兼教導第一團團長、旅長、師長、軍長等職。北伐後任國民政府委員、浙江省政府主席、陸海空軍總司令部參謀長、軍政部部長。1934年授陸軍一級上將軍銜。抗日戰爭時期,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中國遠征軍總司令、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等職。1945年9月,何應欽在南京代表中國政府接受岡村代表日本政府投降。1987年10月21日,何應欽在臺北病逝。

何應欽的出生地是泥凼何家大院。如今這裡成了陳列館,展出何應欽一生的事蹟,主要內容有:《第一好丈夫》、《何應欽先生書法展》、《蔣何歷史影像展》、《黔軍砥柱》、《何應欽在臺影像展》、《何氏家族民國傢俱展》、《何應欽軍政生涯專題展》等。

何輯五(1900-1983),原名應瑞,字輯五,貴州興義人。何應欽四弟。黃埔軍校潮州分校校務委員,國民政府貴州省軍管區司令部少將參謀長。1917 年貴州陸軍講武學校二期學習。1923年任孫中山大元帥府警衛隊連長。後歷任東征軍管理處處長、汕頭市公安局長、汕頭衛戍司令、潮梅警備司令、第一軍第一補充師師長、第十軍副軍長等。1927年4月,任浙江省政府委員。1928年任南京國民政府監察院監察委員。1931年任中國航空公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1934年到國民黨陸軍大學12期學習。1937年12月任貴州省政府委員。1941年任首屆貴陽市長。1946年5月,任貴州省建設廳廳長兼制憲國民大會代表。1950年到臺北。1983年9月6日在臺北逝世,享年84歲。

泥凼何家大院展出的內容中有《貴陽首任市長何輯五》。

何紹周(1902—1980),何應欽二哥何應祿之子,貴州興義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抗日名將。黃埔軍校第1期、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15期炮兵科)、陸軍大學正則班第10期畢業。中國遠征軍總預備隊新編第八軍軍長、雲南警備總司令、第五集團軍副總司令、第六編練司令部司令官兼第四十九軍軍長,貴州省綏靖公署副主任、川黔邊綏靖公署主任、第十九兵團司令。先後參加了淞滬會戰、武漢會戰、鄂西會戰等,還直接指揮了松山戰役(抗日戰爭滇西緬北戰役中的重要部分),並獲一級青天白日勳章,升第五集團軍副總司令。1980年9月6日,因高血壓病發作,逝世於美國紐約。

泥凼何家大院展出的內容中有《血濺松山》。

何紹武(1914-?),何應欽大哥何應禎長子,貴州興義人。省立興義中學畢業後,在縣府謀職。“七·七”事變後從軍。1937年10月入黃埔軍校(成都)十四期第六總隊第六小隊學習,1939年1月奔赴抗日戰場,任上校團長。1941年,抗戰進入相持階段,中日戰況有所緩和時回鄉,並在何家大院後側修建私宅,1943年建成。上世紀五十年代,何紹武在家自戕,其宅被劃撥給糧食部門,改造為糧倉使用。現何紹武故宅重新修葺開放,供遊客參觀。

何紹虞(1914-?),何應欽二哥何應祿之子,何紹週三弟,貴州興義人。早年在南京金陵大學園藝系學習。1937年12月考入黃埔軍校第十四期第一總隊步兵第十隊學習,1938年11月畢業。畢業後在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軍任職,參加抗日,任上校副團長。

從泥凼何家大院走進黃埔軍校,同樣的人生,不一樣的命運

何家大院。網絡圖片。

興義還有一個黃埔軍校生,雖然不是從何家大院走出來,但與何家大院關係密切,此人就是何應欽的小舅子王文彥,也是位抗日名將。在此不妨添上一筆。

王文彥(1902-1955),別號人俊,貴州興義人。何應欽夫人王文湘之弟,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上海大同大學英語專修科結業,陸軍大學正則班第十三期畢業。黃埔一期第四隊畢業後,先後任軍校辦公廳服務員、教導一團團部副官、黨軍第一團排長,黃埔軍校學員總隊隊長,國民革命軍第一師少校營長,北伐東路軍總指揮部特務團上校團長、少將團長。1929年起任訓練總監部管理科少將科長,軍事委員會南昌行營副官處長,軍政部參事。1935年4月授陸軍少將。

抗日戰爭爆發後,歷任第四十七軍一0四師師長,第七十六軍副軍長兼西安警備司令,軍政部第八補訓處處長。1942年後任第八十軍軍長,第三十七集團軍副總司令。先後參加徐州會戰、竹口會戰、豫南會戰諸役。魯南臺兒莊激戰時,王文彥奉命率一四〇師在臺兒莊主戰場南端側翼的禹王山、王母山等地參與戰鬥,與雲南部隊六十軍一起協同作戰。1942年王文彥又率領部隊參加了河南洛陽會戰,先後在河南繩池、洛寧、盧氏與日軍激烈作戰,屢立戰功。1946年任整編第二十九軍副軍長。1949年任貴州綏靖公署副主任。後隨谷正倫等赴昆明, 再轉赴香港寓居。1950年到臺灣,任“國防部”中將部員等。參與籌組貴州旅臺同鄉會,任理事。編有《貴州文獻》等。1955 年秋,因腦溢血在香港病逝。

從泥凼何家大院走出來的不止上述幾位,還有不少。例如,何應欽五弟何縱炎(何應炳)。何縱炎曾就讀於廈門大學和美國西南大學,歷任國民黨郵政儲金匯業局局長。1949年去臺灣後擔任郵政總局局長等職。上世紀80年代初在臺灣辭世。

今天,泥凼何家大院已成為貴州省著名的旅遊景點,遊客紛至沓來。

從泥凼何家大院走進黃埔軍校,同樣的人生,不一樣的命運

何應欽故居陳列館。網絡圖片。

文/強哥說何

○強哥說何,告訴你一個古老姓氏的前事今聲!挖掘何姓人文,發現何姓亮點,展示何姓風采。更多精彩請關注《強哥說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