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名案之迷霧重重“刺馬案“”

晚清四大名案之迷霧重重“刺馬案“”

李連杰所主演的電影《投名狀》很多讀者都看過,這部電影是根據晚清晚清四大名案之一刺馬案改編而成,刺馬案發生在1870年8月22日(清朝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當時新任兩江總督(即今江蘇、安徽、江西、上海四省市的軍政最高領導)的馬新貽結束了當日的士兵操練檢閱,從射箭場騎馬打道回府。當他走到府衙門口的時候,在路邊埋伏很久的一個人突然衝出人群,這個人大喊冤枉,直接衝向馬新貽。隨從沒有擋住,此人衝到馬新貽旁邊時拔出匕首,刺中了馬新貽的右肋。馬新貽當場從馬上跌落下來,第二天傷重不治身亡了。

晚清四大名案之迷霧重重“刺馬案“”

讓人驚奇的是,凶手刺中馬新貽後非但不逃,反而大呼到:“刺客是我張文祥”,被隨從將領士兵捉捕。這是一樁真實的奇案——堂堂封疆大吏在重重護衛和士兵環繞下遇刺身亡,朝野上下震動。刺客輕易行刺得手?又是怎樣的深仇大恨讓他如此無所畏懼?這奇怪的案情讓慈禧太后也不禁驚問:“馬新貽此事豈不甚奇?”但更奇的是凶手的供詞。朝廷派來曾國藩和刑部尚書鄭敦謹督審,凶手供出了三點作案動機:一是他的妻子和錢財被人霸佔,找到時任浙江巡撫的馬新貽攔轎喊冤,馬新貽沒有受理。後來張文祥幾經輾轉要回了妻子卻失去了錢財,妻子一氣之下自殺了,他因此憎恨馬新貽;二是他很多海盜朋友被馬新貽捕殺,他要為朋友報仇;三是馬新貽查封了他的典當行,斷了他的生路。於是新仇舊恨交織,他密謀兩年,最終成功刺殺了馬新貽重重迷霧籠罩在這部“刺馬案”背後的故事中。但張文祥這份荒唐的供詞自然令人無法相信,案件被一拖再拖,疑雲重重。流言四起,案件懸而未決。

晚清四大名案之迷霧重重“刺馬案“”

民間卻有相關各種版本的傳說,但主要的就是三種——仇殺、情殺和政治謀殺。先說復仇說。傳說張文祥曾是一名捻軍的小頭目,在被清軍將領馬新貽打敗後,與結拜兄弟邱材青、龍啟雲在浙江沿海結寨。後來張文祥加入了太平軍,邱材青、龍啟雲留守石寨。結果石寨再次被馬新貽剿滅,張文祥的兩個兄弟被殺,他妻子也被寨中的叛徒霸佔。被逼上絕路的張文祥誓要報此仇,把賬記在了馬新貽頭上。其次是情殺說。相傳張文祥在做捻軍頭目時俘虜過清軍將領馬新貽。馬新貽趁機勸說張文祥投靠朝廷。張文祥被馬新貽的說動,叫上他的兩個兄弟——曹二虎和石錦標,與馬新貽四人共同結拜,投靠了清軍。此後,馬新貽的官運漸旺,卻見利忘義,疏遠兄弟,又因為看上了曹二虎美貌的妻子,竟將曹二虎設計殺死。於是,張文祥一怒之下為兄報仇。最後是政治謀殺說,其中涉及“督撫不和說”和“湘軍示威說”。前者是猜測馬新貽與巡撫丁日昌不和,丁日昌派人將其刺殺。但更為可信的是後一種說法:曾國藩的湘軍在剿滅太平天國的過程中勢力壯大,朝廷於是派馬新貽(回族)作為兩江總督,一來鎮守,二來節制湘軍,並暗中徹查湘軍攻陷南京後太平天國鉅額庫銀的去向。而馬新貽到任的兩年中,對湘軍進行了多次打擊,激起了湘軍的憤怒,於是,策劃了“刺馬案”,給朝廷一個響亮的警告。電影《投名狀》的劇情融合了三種猜測的合理成分,以情殺說為主線,政治陰謀說為真相,復仇說做點綴,把故事講得扣人心絃。而真實的案件本身由於涉及清廷、太平軍、湘軍、捻軍等眾多集團,牽扯到慈禧太后、曾國藩、丁日昌等重要人物,又包含造反、復仇、奪妻、滿漢爭權等諸多傳奇元素,涉案因素太廣,真相已難尋求。最終,主犯張文祥被“凌遲處死,剖心致祭”而結案。真相雖已無法探尋,卻留給後人無限的想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