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與林徽因的恩怨

中國近代史 林徽因 樑思成 婚姻 願為文學痴狂到底 2017-04-15

梁啟超與林徽因的恩怨

梁啟超攜林徽因(右)、樑思莊遊長城

作為公公,梁啟超生前對林徽因呵護備至;但作為兒媳的林徽因,似乎從未對此感恩,似乎還心懷怨恨。林徽因很少提及自己的公公,僅有的一次,目的卻是為了黑梁啟超:在《悼志摩》裡,有一段話,他(指徐志摩)常向思成說笑:“任公先生的相對論的知識還是從我徐君志摩大作上得來的呢,因為他說他看過許多關於愛因斯坦的哲學都未曾看懂,看到志摩的那篇才懂了。”這句話的潛臺詞,是研究哲學的梁啟超,反倒從自己玩文學的弟子身上學到了哲學知識。不知道已經悠然泉下的梁啟超能不能忍受得了這種高級黑?

林徽因怨恨梁啟超,有幾個原因。

一是梁啟超在“玉成”樑思成、林徽因的婚禮時,從來沒有考慮過林徽因的感受。林徽因從英國回國後,梁啟超一力安排她到北京的培華女子中學讀書,以便能和樑思成更多、更好的相處。林長民打算儘早給樑思成和林徽因訂婚,梁啟超卻打算先讓二人出國留學,學業有成後再訂婚然後迅速結婚;得知無法阻擋徐志摩對林徽因的追求後,梁啟超迅速和林長民商定,讓樑思成和林徽因有了口頭婚約。最為奇怪的是,樑思成和林徽因的文定之禮,二人都不在場;而二人在加拿大結婚時,親人只有樑思成的姐姐姐夫,林徽因的親人一個也沒有出席。每個女孩子都希望自己風風光光地出嫁,林徽因沒意見才怪。

梁啟超與林徽因的恩怨

更為蹊蹺的是,由於回國後很快去東北大學任教,林徽因只能在寒假時會福建看望自己的母親,新姑爺樑思成忙著公司的事,居然沒有陪同。如此種種,如何讓好面子又敏感的林徽因滿意?

二是林長民的後事激化了矛盾。

1925年,郭鬆年反出奉系,林長民是郭鬆齡的重要幕僚。當年11月15日,郭鬆年、林長民祕密離京時,遭到奉系王永清部的襲擊,林長民被打死。林長民之死,對梁啟超、林徽因的關係影響很大。

首先,梁啟超和林長民已經政見不和。梁啟超在12月27日寫給樑思成的信中,透露了此時二人的關係:“林叔叔、這一年來的行動,實亦有些反常,向來很信我的話,不知何故,一年來我屢次忠告,他都不採納。”如果按照目前的史料推測,郭鬆齡反出奉系的理由是反對張作霖勾結日本人發起內戰,那林長民之死是義在所在,加上林覺民,堪稱林氏雙璧。梁啟超在給兒子的信中,不但沒有讚揚親家的節義,卻反過來指責他不聽話,在道義上有些立不住。所謂死者為大,拋開二人的政見分歧,梁啟超當著兒媳婦的面指責剛剛死去的親家,確實有些過分。

第二,梁啟超阻止林徽因回國為父親奔喪。在和樑思成結婚之前,林長民是林徽因最重要的親人,遠遠超過了其他人。從義理和感情,林徽因都應該回國安葬父親、安頓母親。但梁啟超一直阻止林徽因回國,先是在12月27日的信中明確告知樑思成和林徽因,“徽音留學總要以和你同時歸國為度。”1月5日,林長民亡故的消息確定後,梁啟超致信樑思成,轉達林徽因生母的叮囑:“沒有,只有盼望徽音安命,自己保養身體,此時不必回國。”接著勸樑林二人:“只有努力把自己學問學夠了回來,創造世界才是。”

第三,在林徽因看來,梁啟超沒有料理好林長民的後事。這也在梁啟超1926年2月27日給樑思成的信中小露端倪:“前兩天徽音有電來,請求彼家眷屬留京(或彼立歸國云云),得電后王姨親往見其母,其母說回閩屬既定之事實,日內便行(大約三五日便動身),彼回來亦不能料理家事,切囑安心求學云云。”對於這個結果,林徽因顯然不太滿意。林徽因的生母是姨太太,常年受丈夫的冷落,在家庭中地位很低,回到福建老家勢單力薄。林徽因顯然是想到了這一層,希望能在北京安頓好的母親,也好託庇梁啟超。梁啟超在1月5日給樑思成的信中,對處理林長民後事說得頭頭是道、信心滿滿,稱“家事如何收束等等經我們議定後誰也不許反抗”,結果依然是錢也沒有,人還要回到闊別已久的老家,林徽因自然放心不下。

梁啟超與林徽因的恩怨

林徽因怨恨梁啟超的第三件事,是梁啟超對徐志摩的苛責。徐志摩和陸小曼結婚時,徐家千方百計、反覆哀求,梁啟超才應允擔任證婚人。1926年10月4日,徐志摩和陸小曼結婚,身為證婚人的梁啟超劈頭蓋臉一頓訓斥,“證婚詞”全文如下:

“我來是為了講幾句不中聽的話,好讓社會上知道這樣的惡例不足取法,更不值得鼓勵———

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以至於學無所成,做學問不成,做人更是失敗,你離婚再娶就是用情不專的證明!

陸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過來人,我希望從今以後你能恪遵婦道,檢討自己的個性和行為,離婚再婚都是你們性格的過失所造成的,希望你們不要一錯再錯自誤誤人。

不要以自私自利作為行事的準則,不要以荒唐和享樂作為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再把婚姻當作是兒戲,以為高興可以結婚,不高興可以離婚,讓父母汗顏,讓朋友不齒,讓社會看笑話!

總之,我希望這是你們兩個人這一輩子最後一次結婚!這就是我對你們的祝賀!

———我說完了!”

第二天梁啟超就寫信給樑思成,把訓斥徐志摩夫婦的內容全文附在信後,特意囑咐讓林徽因看。本來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故事隨著徐志摩的新婚煙消雲散,而梁啟超這番刻意的訓斥,估計很快又讓人聯想起徐林舊事,讓遠在他鄉的林徽因的躺槍;梁啟超特意把訓斥的內容點名讓林徽因看,那就是赤裸裸的羞辱了。更為奇怪的是,在梁啟超寫信給樑思成當天,徐志摩夫婦登門拜訪梁啟超,二人笑語晏晏,好像前一天的事沒有發生。梁啟超和徐志摩之間的“默契”,恐怕讓後來知道這件事的林徽因更加不滿。

林徽因不滿梁啟超的第四件事,是對自己回國後的工作安排。按照梁啟超的設想,樑思成回國在清華大學教書,林徽因在燕京大學教書。1928年4月26日,梁啟超在給他們的信中寫道:

你們回來的職業,正在向各方面籌劃進行(雖然未知你們自己打何主意),一是東北大學教授(東北為勢最順,但你們去也有許多不方便處,若你能得到清華,徽因能得燕京,那是最好不過了),一是清華學校教授,成否皆未可知。

但在隨後的5月13日,梁啟超又推翻了自己的想法,他在給樑思順的信中說:

思成職業問題,居然已得到解決了。清華及東北大學皆請他,兩方比較,東北為優,因為那邊建築事業前途極有希望,到彼後便可組建公司,從小規模辦起,徐圖擴充,所以我不等他回信,徑替他做主辭了清華(清華太舒服,會使人懶於進取)……但既己應聘,九月開學前須到校,至遲八月初要到家。

梁啟超和日本人關係很好,曾經委託日本人代為照顧林長民在營口的遺產,東北時局在他眼裡並不可怕。但在樑思成尤其是林徽因眼裡,東北既有亡國之恨、又有殺父之仇,天氣又異常寒冷,不適合在南方長大、身體本身又不好的林徽因。從學術環境和教學環境看,北平是北方中心,學校很多,學術氛圍也很濃厚,肯定是工作的首選。大概因為這個原因,樑思成和林徽因遲遲沒有答覆。以至於梁啟超在給女兒的信中抱怨:

關於思成職業問題,你的意見如何?他有點胡鬧,我在幾個月以前,已經有信和他商量,及此他來信一字不提(根本就來信太少),因此我絕不知他打何主意,或者我所替他籌劃的事,他根本不以為然,我算是白費心了。這些地方,他可謂少不更事,朋友們若是關心自己的事,替自己籌劃,也應該急速回信給他一個方針,何況尊長呢?(他不願以自己的事勞動我的思慮,也是他的孝心,但我既已屢屢問及他,總要把他的意旨所在告訴我才是)你去信關於這些地方,該應責備他,教導他一下。

由於這一系列事件,導致樑思成和林徽因的婚姻也出現很多波折。

林徽因的弟弟林宣後來回憶:“樑思成、林徽因結婚以後,家庭生活充滿矛盾。……從性格上講兩個人很合不來……樑思成和林徽因在一起處處讓著林徽因,經常沉默。林徽因對此很反感。”梁啟超知道二人性格不合,希望通過結婚有所改變:“你們倆從前都有小孩子脾氣,愛吵嘴,現在完全成人了,希望全變成大人樣子,處處相互體貼,造成終身和睦安樂的基礎。”愛這種東西,的確是忍讓換取不來的。

在梁啟超去世後的第二年,林徽因辭職回京,先是借住於樑思順家,半年後舉家搬到香山,開始和徐志摩酬唱相和。這種交往即便是樑思成回京也未能阻絕。在一定程度上,梁啟超的亡故,才讓林徽因完全擺脫了束縛,在文學上取得了矚目成就。

作為一位舉世矚目的宗師級人物,梁啟超一生罪人無數、惠人無數,身後譭譽參半也在情理之中。在諸多子女中,樑思成、林徽因夫婦是他關心最多、出力最多的孩子,豈料造化弄人,他付出的諸多努力反而給他帶來了更多的誤解和不滿——倘若任公在世,《悼志摩》之美文安在乎?

梁啟超與林徽因的恩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