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女兒去世 網友:她為何要與孟小冬葬在一處?

中國近代史 孟小冬 杜月笙 張謇 京劇 北晚新視覺網 2019-01-09

據臺媒報道,上海“青幫”大亨杜月笙之女杜美霞日前在臺灣病逝,將與其義母孟小冬葬在一處。

杜月笙女兒去世 網友:她為何要與孟小冬葬在一處?

杜美霞(前右一)與其母親姚玉蘭(前右五)合影(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杜美霞是上海“青幫”青幫首領杜月笙之女,其義母是京劇名伶孟小冬,生前還曾擔任“孟小冬女士國劇獎學基金會”董事長,培養京劇人才。臺灣《中國時報》1月8日報道稱,杜美霞日前在臺病逝,終年88歲。

杜月笙曾是民國時期上海租界“青幫”著名人物,與黃金榮、張嘯林合稱為“上海青幫三大亨”。《中國時報》形容,杜氏一家過去在上海可“呼風喚雨”“叱吒風雲”,但到了臺灣後的生活則低調行事。

杜美霞的母親姚玉蘭是杜月笙第四房太太,而孟小冬則是杜月笙的第五房太太。至於杜美霞的生活,杜美霞之子金祖武說,他母親出生時是上海大家庭的千金小姐,但遇上大時代動盪,輾轉來臺。

杜美霞和義母孟小冬感情好,在生前曾決定,身後要和孟小冬的長眠之地,即位於新北市樹林區的淨律寺佛教公墓。金祖武說:“她們一起在那裡,不孤單。”

金祖武表示,“母親和孟外婆感情好,這是有原因的。”他曾聽母親說,在抗日戰爭期間,日方揚言綁架杜美霞,杜月笙為杜美霞的人身安全,把她的頭髮剃掉,並送往孟小冬住處,“我的母親自小就和孟外婆住在一塊兒,讓兩人感情特別親、特別要好。”

孟小冬是知名老生,曾和一代京劇大師梅蘭芳有過一段婚姻,赴臺後同樣行事低調,不常公開露面。

至於孟小冬在臺低調的原因,金祖武說原因有二,“一是杜家的對外公關事務,已有‘姚外婆’(指姚玉蘭)處理,她認為自己不該僭越;二來是她的個性本來就很低調,不喜歡在外曝光,加上也不擅長交際,她比較喜歡和家人待在一塊兒。”

杜美霞也受孟小冬低調性格影響,杜美霞的小女兒金玉芝表示,“我的母親認為,做人最重要的事情是內在的品德,把我們教好是很重要的事情,她對子女的管教尤其嚴格,如果我們對長輩有不禮貌的地方,她一定會嚴厲地導正。”

杜美霞生前擔任“孟小冬女士國劇獎學基金會”董事長,培養京劇人才。金祖武透露,為傳承孟小冬的藝術,他的母親、父親和舅舅等人合力成立了這個基金會,自1978年開始提供獎學金給優秀、有潛力的京劇人才,近年也舉辦京劇大獎挖掘人才。

延伸閱讀

“民國四公子”之一張孝若被害 其後人為何認為與杜月笙有關?

“執我國工商業之牛耳,蜚聲實業界巨擘,前任考察歐美實業專使,遜清狀元南通張季直(即張謇)先生之長公子張孝若氏,於昨日黎明六時十分,突遭甫於前日由通(南通)來滬之舊僕、皖人吳義高開槍狙擊,殞命於法租界辣斐德路(今上海市復興中路)一二二八號張之寓所內。”1935年10月18日,《申報》刊出此重大新聞。

作者:蔡輝

杜月笙女兒去世 網友:她為何要與孟小冬葬在一處?

張孝若乃“民國四公子”之一,是著名商人,且有詩名,與徐志摩、吳稚暉、胡適等往來頗密。

凶手吳義高“年屆知命(五十歲)”,本張謇隨侍護兵。張謇去世後,張孝若派他“在南通看守老宅,月給薪金達三十金”,又“將吳子薦入輪船公司任事”。吳往來於南通、上海間,到上海便住在張宅。吳行凶用的“盒子炮”還是張謇當年發給他的。

吳義高打死張孝若後,又開槍打傷張妾李復初(第二年2月3日因傷重死於南通醫院),然後飲彈自盡。

報道中一點不確,張孝若系張謇獨子,非長子。

張家對吳義高恩重如山,吳為何反戈?事後巡捕房登門,張孝若的夫人陳石雲卻稱“不必深究”,將他們打發走,由此引發種種傳聞。

孰是孰非,至今難斷。

留學美國才一年多

1898年2月,張孝若(本名怡祖,以字行,又字潛廬)生於江蘇省南通市。

張孝若的父親張謇是近代民族工業旗手,毛澤東曾說:“講到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講到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張謇42歲中狀元,他有一妻四妾,但膝下寥落,直到46歲才由三妾吳道愔(後扶正)生下獨男,他興奮地寫詩稱:

生平萬事居人後,獻歲初春舉一雄。

大父命名行卷上,家人趁喜踏歌中。

亦祈有福身經亂,不分能奇仕作公。

及女成丁我周甲,摩挲雙鬢照青銅。

張謇27歲時科舉順利,在給朝中顯貴投行卷時,從父願,在履歷中稱有兒子名怡祖,其實近20年後他才真有了兒子。

張孝若6歲起,由日本人森田政子任其家教,8歲入南通師範學校附屬小學,並由名士張景雲課讀,據《小春秋》雜誌1941年第3期載:“孝若嗜於嬉戲,殊不耐困坐書城,所作窗課,迄為能完卷,至十三四歲時,竟亦斐然成章矣。”

1913年,張孝若入德國人所辦青島大學中學部,後轉入上海震旦大學。

長年不在父親身邊,張謇先後給張孝若寫了許多家信(現存138封)。在信中,張謇坦承:“我即一子,一壞即無後望。我老矣,不得不為久計也。”

1917年,張孝若赴美留學,有人說他上的是哥倫比亞大學,有人說是哈佛大學,還有人說是紐約大學,但據《工業雜誌》1921年刊載的《中國實業名人錄·張孝若先生》一文記,實為“亞拿德商務大學”,張只待了一年多,拿到所謂“商學格致學學士銜”便回國。

他們才是真正的“四公子”

回國後,張謇刻意讓張孝若接班。

1919年,張謇創淮海實業銀行,張孝若任總經理。此後,張孝若又任南通學院院長、大生紗廠董事長、大達輪船公司總經理、淮南各鹽墾公司常務董事長等職。

張伯駒先生在《續洪憲紀事詩補註》中寫道:“人謂近代四公子,一為寒雲(袁世凱的二字,善詩詞、崑曲),二為餘,三為張學良,四,一說為盧永祥之子小嘉,一說為張謇之子張孝若。”

張伯駒此說流傳甚廣,但據學者張宏武、樑轉琴鉤沉,可信度甚低。張伯駒1937年才成名,此時袁克文已去世6年,張孝若也已去世兩年。張伯駒的養父是張鎮芳,民國初年即被免職,張的出身與另幾位“公子”相差甚遠。

張宏武、樑轉琴認為,“四公子”與民初政局相關。

1922年,為消滅陳炯明,孫中山聯絡張作霖、段祺瑞,形成“鐵三角”。時人將“鐵三角”中的後代張學良、段宏業(段祺瑞的長子)、孫科稱為“三公子”。但段宏業好圍棋、吸鴉片,不與政事,人們便將“鐵三角”中干將張謇和盧永祥(大軍閥)的兒子(張孝若、)盧筱嘉)遞補進來,共稱“民國四公子”。

“四公子”之稱源於上海,此為孫科、盧筱嘉、張孝若的活動中心,張學良也曾於1925年初夏率部隊抵滬,轟動一時。

張孝若風度翩翩,據他的二女兒張柔武回憶:“父親身材修長,皮膚較白淨……平時舉止大方、灑脫,有人說他與詩人、畫家徐志摩長得很像。”

想當省議長卻碰了釘子

張孝若本有政治理想,他曾說:“在中國的社會,要做事就和官脫離不了關係;他能夠幫助你,也能夠破壞你;如果民間做事,能得官力幫助,那自然就事半功倍了。”

梁啟超看過張孝若撰寫的《南通自治會報告書》,寫信給張謇說:“頗有生子當如孫仲謀之感。”

沒想到,張孝若初入政壇便碰了釘子。

1920年初,“聯省自治”成為主流,繼“湘人治湘”後,江蘇省議會於1920年也將非江蘇籍省長齊耀琳轟走,主張“蘇人治蘇”。

然而,省議會內部很快出現分裂。據學者張亮先生鉤沉,出現了以張謇為代表的“北張派”和以張一麐(麐,麟的繁體字)為代表的“南張派”。

“北張派”以蘇北人為主,財源充足。“南張派”以南京人為主,在省議會中歷來佔據多數。沒想到,到1921年10月時,“南張派本佔優勢,有三分之二支持,到十月二日下午忽然變動,北勝於南,亦在三分之一以上。二日下午,到會者一百三十餘人,擁戴北張者竟達八十餘人”。

“北張派”推張孝若當議長,“南張派”則斥金錢選舉,“繼以拍案頓足飛椅”,雙方竟接連爭吵、打鬥了59天。

眼看“北張派”即將勝出,11月21日,“南張派”議員、淮安人葉立民竟服藥自殺,搞起“尸諫”。《申報》連續刊載葉的遺書,並在報紙的醒目位置刊登其遺像。

此舉令兩張極為尷尬,本已達成“張一麐為正,張孝若為副”協議,只好作廢,雙雙退出選舉。

大富翁的衣服上也有補丁

對於賄選傳聞,張孝若後來說:“我雖接近政權幾年,但從無不正當的結合,或不可告人的隱事,金錢界限,毫不含混,清白自持,力保人格。”

遭遇挫折後,張孝若被北洋政府任命為實業考察專使,於1923年9月17日出發,其時才25歲。

在隨員錢昌照、張文潛、朱中道等7名隨員陪同下,張孝若在7個月零三天中,共“經歷十國,凡三萬英里”。

回國後,張孝若指出:“觀各國工商業之興盛,綜計其由,亦不外乎人民有進取之精神,政府有獎進之措施,地土有豐富之原料而已矣。”進而認為,中國人民有進取精神,天然物產亦豐,“獨公家之設置未臻於完備,如一切公家所應提倡舉行整理者,又非人民單獨或少數可得而代謀”。

張孝若提出振興中國經濟十大要策,即清理外債、舉辦路政、提倡農墾、促進貿易,救濟勞工、實業統計、普及實業知識、整理幣制、裁免厘金、劃一度量衡,表示“中國工商業之前途,視斯十者之能否實行也”。

1923年,北洋政府授予張孝若二等文虎勳章,還被任命為駐智利全權公使(未到任),此時張已無從政之志,認為“一踏進這個糞坑,沒有不弄到渾身爛臭的”。

張家事業正在頂峰,旗下大生紗廠竟以工廠名義公開在上海發行紙幣,數額達數十萬,但據張柔武回憶,張孝若生活簡樸,“家裡的上等菜也就是‘清雞湯’,每月一般只有兩次……有一天他從辦公室回家,脫去夏布上衫,我見父親的長褲腰上補著一個大補丁”。

一封回信讓胡適賺了3千大洋

1926年8月,張謇去世,張孝若與胡適往來漸多。

張孝若擅舊體詩,民國著名編輯人鄭逸梅曾說:“曩年赴歐美考察各國實業,猶挾《全唐詩》以隨行。海濤洶湧,溢拍及舷,君卷在手,不之驚顧。隨員匿笑,背呼之為詩痴。”

張孝若與徐志摩交好,徐去世時,張寫悼詩稱:“中國詩人獨數君,一飛竟報喪斯文,冰霜哀樂都成夢,文采風流最不群。”

1919年,張孝若經親戚沈燕謀介紹,結識了胡適。張後來給胡寫信說:“十幾年前,你在北京揭起的白話文運動的旗幟的時候,我就跟著搖旗吶喊奮勇爭先,做你的一個馬前小卒。”

張孝若想為父親寫一本傳記,感到舊式傳記侷限太大,便取法胡適的《章實齋(即清代著名學者章學誠)先生年譜》體例,為此與胡多次書信聯繫。

在信中,胡適稱張謇為:“近代中國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失敗的英雄。”張孝若深表同意:“這話確當得很,就是我父本人也承認的。因為他生平志事沒實現的,何止百分之八九十,只遺留了許多實地測驗的具體計劃。”

1929年,胡適在《新月》上發表了《知難行亦不易》等文,遭國民黨圍攻。在胡適日記中,只保留了兩件友人來信,一出自商務印書館元老張元濟,一出自張孝若。

張孝若在信中說:“替老百姓喊幾句,打一個抱不平……試問現在國中,還有幾位人格資望夠得上說兩句教訓政府的話?”

1930年,《張季直先生傳記》出版,張孝若以胡適回信為序,並贈胡3千大洋。

凶案背後依然撲朔迷離

1934年冬,張孝若對女兒張柔武說:“柔兒,爸爸將兩件大事辦妥了,盡到了作為爺爺兒子和鄉親的兒子應盡的責任,現在爸爸感到一身輕鬆了。”

所謂兩件大事,一是將張謇遺稿出版,另一是張謇生前辦學、辦慈善機構,留下許多虧空,在張孝若努力下,相關缺口全部補齊。時人稱他“苦心撐持,朝夕不遑,先業賴以不墜”。

對於張孝若被刺,張謇的遠親吳功俊對學者張連瑩說:“張孝若在上海要成立一個銀行,有個重要職位,他身邊的保鏢請求張公子許給自己的兒子,張就答應了。想不到張孝若的姨太太吹枕邊風,說‘這個肥缺不可讓給別人,應該給我侄子’。張孝若就聽了如夫人的話,肥水不再外流。保鏢很氣,懷恨在心,就想打死這個姨太太。”

此說有兩點不確,一是刺客吳義高不是張孝若的保鏢,二是吳進入張的房間時,張與李復初正睡覺,吳不可能殺錯。

李復初本是上海名妓,南通名士陳葆初等替其贖身後,送與張孝若。

還有一種傳言認為凶手是張孝若夫人陳石雲所僱,以懲罰張不斷出軌。

張孝若的後人則認為可能與杜月笙有關,時張孝若掌控著當時華東最大的輪公司——大達輪船公司,因經營不善,最大債權人、銀行家陳光甫想解套,建議引杜月笙入股,張不同意,杜月笙便痛下殺手。張死後,大達落入杜手,而凶手吳義高的遺孀、子女一直受杜照拂。

張孝若去世時年僅37歲,身後二子四女,一女自殺,一女死於抗戰。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綜合 環球網

編輯:TF003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