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拙誠”實踐及現代啟示(上)

曾國藩的“拙誠”實踐及現代啟示(上)

曾國藩的“拙誠”實踐及現代啟示(上)


曾國藩的“拙誠”實踐及現代啟示(上)

“拙誠”不僅是曾國藩的人生哲學,也是歷代賢哲所倡導的核心價值,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曾國藩“拙誠”的實踐包括他的學習工作生活尚“拙”,以及為師為將為相尚“誠”。從個人的角度,曾國藩一輩子為了國和家,心懷誠念、踏實做事,他秉承“拙誠”的態度,做到了知行合一,對於當今每一個人的成才立業都有可貴的借鑑意義。

曾國藩學習中對“拙”的專注,工作中對“拙”的執著、生活中對“拙”的用心,吸引了一大批有識之士來到他的麾下,一生的學生極多;《韓非子•說林上》提到:“巧詐不如拙誠。”

曾國藩的“拙誠”實踐及現代啟示(上)

漢朝劉向在《說苑•談叢》中認為:“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偽不如拙誠。”拒絕“巧詐”和“巧偽”的曾國藩,特別是晚年期間,守著“拙誠”理念,不論遭受多大不公平的對待或打擊,都不灰心喪氣,而能埋頭苦幹,再接再厲,堅持到底。別人以巧似偽欺騙他,他卻仍然以拙以誠相待。

俗話說,人心極誠,誠極則聖。學習曾國藩,就是要學習他一生待人接物以誠為本,以拙為用。要求自己“不說大話,不求虛名”,做事“情願人佔我的便益(宜)斷不肯我占人的便益(宜)”。

堅持不投機取巧,忠誠於工作事業,誠實於處事交友,誠心於潔身自好,就能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學習工作生活尚“拙”

早期的曾國藩沒有超群絕倫的才華,在當時晚清的傑出人物中,他認為自己“生平短於才”、“自問僅一愚人”、“非有超群軼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左宗棠對曾國藩的評價是“才略太欠”,是個“書憨”,即書呆子。梁啟超也說曾國藩“非有超群軼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

01

學習尚“拙”

曾國藩的“拙誠”實踐及現代啟示(上)

曾國藩是個鄉里伢子,不懂什麼學習技巧,考試也沒有什麼參考書,只知道紮紮實實地去學。這種“笨拙”的學習方式,在他身上年幼就培養起超乎常人的勤奮、吃苦、踏實精神。年少多次考試的經歷給了曾國藩獨特的啟示,他發現笨拙有笨拙的好處:笨拙的人沒有智力資本,因此比別人更虛心,且學得更紮實。

笨拙的人從小就不怕受打擊,因此抗挫折能力也更強。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問題只知“擠和鑽”,因此基礎打得很牢。

相反,那些有智商很高的人不願下“困勉之功”,遇到困難繞著走,基礎也就不牢固。所以,“拙”看起來傻,其實是智;看起來慢,其實卻是最快,因為這是紮紮實實的成功,一步一個腳印。他到京城後總結自身經驗,多次說這得益於自己基礎打得好,強調:“讀書立志,須以困勉之功”。

02

工作尚“拙”

曾國藩的“拙誠”實踐及現代啟示(上)

▲ 神農嘗百草

曾國藩在做京官時期工作兢兢業業,認真尚“拙”為常人稱道,在打太平軍的數年中“拙”的精神更加體現得淋漓盡致。從數次打太平軍的戰鬥決策中,曾國藩的思維方式“笨拙誠實”,其決策達到了絕對的嚴密程度。

為什麼能絕對嚴密,那是因為他不怕費心費力,對整個戰鬥流程進行不留死角的深入分析。在對全流程進行了精到分析的基礎上,再找出要害,把握關鍵。每次戰鬥完之後,還要總結經驗教訓,為下一次作參考。

曾國藩說,自己“天分不甚高明,專賴學問以求精明”。曾國藩的精明,這樣的絞盡腦汁殫精竭慮,就是建立在這樣的笨拙之上,對朝廷的忠誠上。

03

生活尚“拙”

曾國藩的“拙誠”實踐及現代啟示(上)

曾國藩的生活哲學很獨特,那就是尚“拙”。“拙乃天之道”,他認為“天道忌巧”,高呼“去偽而崇拙”。曾國藩生活上的“拙誠”,從他“紮實徹底”的思維方式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例如他每日以“拙”的態度紮實寫日記:每日有日課冊,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筆之於書。書皆楷字,三月則訂一本,自乙未年起,今三十本矣。

他博採眾長,西方卓越的理性思維,建立起嚴密的學術體系,他晚年的思想就吸取了西方思維的重視實證、重視邏輯、重視差別的特點。他生活中每遇到一件事,都要取陰陽之道,從“正”“反”兩方面去研究,反覆琢磨,細細分析。

而“正”“反”這兩個方面,他也要進行細分,把“正”面再分兩面,分析它的正反。同理,“負”面也自有其正反。他這種辯證思維,全面客觀,多角度的矛盾分析,達到了“庖丁解牛”的程度。但凡和曾國藩打過交道的人都知道,曾國藩說話的語速、走路都很慢之外,還給人一種駑鈍的感覺。

從曾國藩本身來說,他是希望自己三思而後行的,他自己也告誡兒子們說:“在與人答話的時候要先思考一下再說,切忌搶話,這樣才能顯得你的話落地有聲,中規中矩。”

曾國藩在家書中有句名言:“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曾國藩不僅學習工作生活尚“拙”,而且為師為將為相尚“誠”。

“拙”與“誠”,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那何謂“誠”?曾國藩又是如何理解“誠”?他又是怎麼做到“誠”呢?敬請期待下期講解,《曾國藩的“拙誠”實踐及現代啟示(下)》。謝謝!

*本文摘自儒風大家,更多內容請關注拙誠學堂微信公眾號(zhuochengWH)。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