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雨中的追憶,盛極一時的南朝寺廟文化

中國古代史 佛教 梁武帝 中國歷史 書俠雲情 2017-06-19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蓋極言南朝寺廟之多。南朝由於佛法興盛,帝王提倡佛教而造寺塔者頗多,其後妃、公主興造寺塔之風尤盛,故南朝寺院林立,且以木材構築者居多,絕大部分佛寺皆在都城建康(今南京)。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會,擁有2480餘年的建城史和1780多年的佛教文化發展史。它既是古代中國出現佛教活動的最早城市之一,也是近代中國佛教文化的傳播、研究中心。煙雨中的追憶,盛極一時的南朝寺廟文化

南朝(420-589年)是中國佛教文化的重要發展時期。南朝宋、齊、樑、陳各代,均以南京為首都。佛教在東晉已有較大發展,至南朝,由於宋、齊、樑、陳四代王朝的大力支持和提倡,佛教進入了一個廣泛傳播和迅速發展階段,隆盛整個江南。當時在南京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以至很多佛教戒律都出自南京。上至帝王宗室,下至世家大族、平民百姓都崇信佛事,佛教乃成為國教,興盛空前。煙雨中的追憶,盛極一時的南朝寺廟文化

漢傳佛教不食酒肉開始於梁武帝時期。梁武帝堅持素食,不食肉。公元511年,武帝親自頒《斷食酒肉文》,要求僧尼吃素食。他還以殺牲祭祖“無益至誠,有累冥道”為由,改變了歷代天子太牢血祭的禮典,直至樑亡。但是僧尼不食酒肉的儀軌從此確立了下來。煙雨中的追憶,盛極一時的南朝寺廟文化

南京棲霞寺千佛岩石窟造像是我國南方開鑿最早、規模最宏偉的佛窟群,始於南齊永明二年(484),幾乎與北方的雲岡石窟同時代。最早開鑿的無量殿中無量壽佛像坐身高三丈一尺五寸,總高四丈,觀音、勢至兩菩薩像分侍左右,各高三丈三尺。此窟及窟中佛像為千佛巖之最。自無量殿東去,嶺上嶺下,依巖之高下就壁鑿龕,狀若蜂房,龕中造像,神態各異,大有丈餘、小不盈尺。全山先後開鑿了二百九十四個佛龕,造佛菩薩像共五百五十尊,號稱千佛巖。煙雨中的追憶,盛極一時的南朝寺廟文化

尤其是蕭樑一朝,大批西域和天竺名僧前來,譯經事業空前發達。佛教與中華儒道思想交流爭鳴更為突出,也促進了佛教義學的蓬勃發展,出現了豐富的著述,並形成各派學說。江南各地大規模建造寺院,佛教徒不斷增加。

梁武帝蕭衍(464—549)年輕時曾信奉道教。登基第三年便率僧俗二萬人舉行大法會,宣佈自己“舍道歸佛”。他希望通過“以佛化治國”的途徑,將人們從對現實名利的關注引向彼岸和未來,以此求得生命得永恆與超脫。煙雨中的追憶,盛極一時的南朝寺廟文化

梁武帝大力倡建寺院。同泰寺、大愛敬寺、大智度寺、皇基寺、光宅寺、開善寺等都是梁武帝所建造。他還大造佛像,如同泰寺的十方金像、十方銀像,光宅寺的丈八彌陀銅像等,都非常宏偉。梁武帝皈依佛門後,曾四度捨身同泰寺。貴為皇帝卻捨身出家,此種做法擴大了佛教的影響,提高了佛教的地位。

梁武帝廣泛結交當時的名僧,光宅寺法雲、開善寺智藏、莊嚴寺的僧旻被稱為樑的三大法師,其他如寶誌、寶唱、僧祐等,都受到禮遇。他還熱心講經,不但請僧人講,還親自講經,經常宣講的有《涅槃經》、《般若經》等。他還創立了“三教同源”說,把佛教比做月亮,儒、道喻為眾星,認為這三者既有高下之別,又相互輝映。煙雨中的追憶,盛極一時的南朝寺廟文化

正是由於帝王的推崇並以身事佛,南朝佛教至樑,達到了頂峰,上至帝王宗室,下至世家大族、平民百姓都崇信佛事,佛教乃成為國教,興盛空前。“都邑大寺七百餘所、僧尼講眾常有萬人”。據唐法琳《辨正論》,南朝至樑代,佛寺有2846所,僧尼82700人,比東晉時寺院增加千餘所,僧尼增加三倍多。如果說在三國、東晉時期,全國佛教的重鎮是在北方的長安和洛陽,那麼,到了南朝,建康已成為全國佛教的中心。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既是人們對當年佛教興盛的追憶,也是南京以弘揚佛教文化隆盛於中國的佐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