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臠:如何從皇帝的美味變成“專屬玩物”?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動亂的時期之一,動亂帶來的最直接後果就是戰亂、饑荒和瘟疫,不要說貧民百姓,就是大臣和皇帝,也深受其害。

我們看《三國演義》,就有這樣的情節,漢獻帝因為董卓、郭汜等人的劫持,也時三餐不飽,最難的時候,流落農家,老農民獻上粟米飯,結果是“粗糲不能下嚥”。

假皇帝袁術,臨死前想喝一碗蜜水都不能,最後吐血而死。

禁臠:如何從皇帝的美味變成“專屬玩物”?

袁術

正史較之,毫不暖人,人吃人的事,也是正常不過。“老瘦男子謂之‘饒把火’,婦人少艾者,名為‘不羨羊’,小兒呼為‘和骨爛’,又通目為‘兩腳羊’。”

帝王臣子尚且如此,其他人可想而知。

西晉初期還好,從司馬衷之後,便開始動亂,以至於得知百姓吃不到粥時,這位皇帝竟然發出“何不食肉糜”的感慨,也算奇葩。

禁臠:如何從皇帝的美味變成“專屬玩物”?

司馬衷

經過八王之亂、衣冠南渡後,晉元帝司馬睿建立東晉,然而那時候物資奇缺,全國從上窮到下,從裡窮到外,皇帝也沒啥好吃的。

我們知道,豬肉在宋代以前,都是屬於下等肉,上層人一般吃牛肉或者羊肉甚至野味的。直到宋朝,蘇東坡創造紅燒肉,豬肉才開始進入大眾餐桌,明清時才成為主要肉類。

禁臠:如何從皇帝的美味變成“專屬玩物”?

蘇東坡

東晉時,皇帝能吃到的最好的肉,也就是豬肉。

初,元帝始鎮建業,公私窘罄,每得一豘,以為珍膳,項上一臠尤美,輒以薦帝,群下未嘗敢食,於時呼為“禁臠”。——《晉書》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晉元帝剛坐鎮建業(即南京,東晉都城)的時候,全國都很窮。(大臣們)每次弄到一頭豬,都當成難得的美食,尤其是脖子上的那塊肉,更美味,只能獻給皇帝,自己都不敢吃,當時叫“禁臠”。

看吧,連皇帝也只能吃豬肉,而且最好的也不過豬脖子肉,莫名感慨。

禁臠:如何從皇帝的美味變成“專屬玩物”?

晉元帝

禁臠最早的出處就在這裡,本來就是指只有皇帝能吃的那塊豬脖子肉,然而到了現在,這個詞已經被玩壞了。

時至今日,禁臠已經越來越變味了,在各種男寵、BL小說中頻頻出現,意思也徹底轉變為“專屬玩物”。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還得說到一個人,叫謝混。

初,孝武帝為晉陵公主求婿,謂王珣曰:“主婿但如劉真長、王子敬便足……珣對曰:“謝混雖不及真長,不減子敬。”帝曰:“如此便足。”未幾,帝崩,袁山鬆欲以女妻之,珣曰:“卿莫近禁臠。”——《晉書》

禁臠:如何從皇帝的美味變成“專屬玩物”?

謝混

大概意思就是:晉孝武帝司馬曜給公主找老公,對王珣說,像劉真長、王子敬這樣的就行。王珣就說了:謝混雖然不如劉真長,但卻不輸王子敬。結果還沒成呢,司馬曜就死了。袁山鬆後來想把女兒嫁給謝混,王珣就逗他說:你別想了,人家謝混是禁臠。

這裡的禁臠,當然是一種比喻,意思是皇帝選中的駙馬爺,駙馬爺嘛,自然是別人無法覬覦的。唐代李頎在 《贈別張兵曹》中就說:“君為禁臠壻,爭看玉人遊。”

於是,禁臠從開始的比喻“皇帝(為公主)看中的人”,到後來,便引申為“霸道總裁之流的專屬玩物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